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师备忘录


笔者出版的是“心理师备忘录”一书。不是说做不到这些,就不够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谁也无法为做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规定一个统一的样板标准。而是说,如果掌握或做到这些,那肯定就是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 “备忘录”洋洋二十万字,仅为参考型的一家之言,愿与同行商榷,愿与听众和读者分享;如果能实现导言中所说的“初衷”,则是笔者的一大“精神收获”。

 

   做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些资质?

 

心病还须心药医

——社会派心理咨询师备忘录

 

(三)“人本主义疗法”11人物及26种)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二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的实践总结出来。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

人本主义:人本学,泛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把人看作是神圣的,强调人类的利益重于一切包括神。

存在主义:即实存主义或生存主义,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人类及其生存,论述生命的主题。生命的主题包括生存、死亡、自由,对自己及对他人的责任,找到并体验生命的意义,等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是现实生活问题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与存在主义心理学在许多方面近似,都把人生的“自我实现”视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所以,广义地理解,两者是一个意思,或者说,人本主义学派广义包括存在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人具有向前发展并且开发自己潜能的先天驱力,即认为有机体有一种发展自身潜能的内在倾向,人除了一般的生物潜能,还有人所特有的心理潜能,如需要或动机。它有五个或七个层次,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能给人以“高峰体验”的喜悦,人能达到这一层次就是最有价值的,并且是非常健康的。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就是要实现对人的价值尊严的尊重和关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反对单纯研究外显行为,反对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也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潜意识决定论,反对以病态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而主张从人的意识层面出发来研究人的心理,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故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第三思潮体现了一种人格主义的方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观的核心——

第一,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

第二,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

第三,人是建设性和社会性的,值得信赖,可以合作。

第四,人有潜在的能力,足以有效地解决人生的问题。

第五,人有能力自我导引,迈向自我实现。

构成人本治疗关系的核心性条件——

“人本主义疗法”最初称作“非指导性疗法”,又称“病人中心疗法”。

第一,真诚一致。是指真诚与真实,即治疗师自身的和谐一致。这使当事人感受到治疗师对自己的真诚态度,进而使当事人发生内在的改变,并向建设性方向转化。

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治疗师不带价值判断地表达对当事人的基本尊重,当事人理解、信任并接纳这种感受。由此创造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转变自我概念的气氛或条件。

第三,共情—同感的了解。是治疗师能深入到当事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一种能力。共情—同感的了解,开始于治疗师对当事人全神贯注的倾听。有经验的治疗师能完全进入当事人内心世界,不仅能理解当事人自己意识到的部分,甚至对当事人自己尚未觉察的潜意识里的意思也能觉察出来,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本人。

该疗法强调个体的价值以及个体需要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主性,注重积极的自我关注和他人的友好关注。

虽然人本主义疗法成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但是现如今人本主义疗法相当多的还是与现当代精神分析疗法在进行整合,互相整合如,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在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科胡特1913~1981)的《自体心理学》中特别明显,自体(即自我、自己)心理学把精神分析(如,他假设了人的五种需要:被赞赏、被关爱、被安慰、被激励和被原谅)同人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如罗杰斯的无条件接纳和关注)相融合。并且,笔者认为,运用人本主义疗法的前提,患者和治疗师双方的境界、悟性、配合性都应该是较高的,有治疗和被治疗的意识,愿意坦诚接触;而对于掩饰和阻抗较严重的来访者来说恐怕是不适宜的。

人本治疗的特点——

一是治疗者的任务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温暖,受到充分的理解,而不受压抑。调动患者内在的自我实现潜力,使其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接受治疗。治疗者这种真诚接纳的态度,会促使患者重新评价自己周围的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己并适应生活。

二是把心理治疗看成是一个转变过程。心理治疗主要是调整患者自我的结构和功能。治疗者如同一个伙伴,就像是可以接受的本来的或改变了的自我,帮助患者消除现在的不理解和困惑,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方式,从而放弃旧的自我形象。心理治疗实质上是患者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这种学习的过程。一些经验证实,治疗成效主要取决于治疗者的态度或是新型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治疗者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巧。这使患者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并学会与他人交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是治疗者不操作和支配患者,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患者作出决定,也不给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是让患者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向患者推荐活动。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八点——

一是使患者变得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自我否定或歪曲现象明显减少;

二是患者对自己的行为能承担责任,不再过于责备环境和他人;

三是患者认清了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能自己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

四是患者能控制自己,发现自己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不再在生活中扮演退缩或依赖者的角色;

五是患者对自身相互矛盾的彼此分裂的方面能有机地统一为一体,能正视、承认、接纳自己的这些侧面或部分,并将其整合为完整的自我;

六是患者有勇气为崭新的自我存在开辟道路,乐于在带有某种未知因素的现实中生活;

七是患者相信自己,能容纳自己,并愿意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发展自己;

八是患者对作出的选择能清楚地预见其后果,并乐意坚持所做的选择。

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并释放自己的潜能(潜能发挥),不断成长和追求自我实现;因此,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总目标或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这一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步骤——

来访者前来求助。

治疗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

鼓励来访者自我表现。

治疗师认识、接受、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

发掘来访者成长的萌芽。

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来访者可能发生转变并采取新的行动。

帮助来访者作出自我决定。

治疗效果的产生。

进一步扩大疗效。

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治疗结束。

人本主义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的适应范围——

一是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皆宜。原则上适应所有的人,无论是正常的人或是心理有障碍的人。

二是可以广泛应用到治疗以外的领域。如以人为中心的教导与学习、亲子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培训行政管理等,特别适合用于危机处理的初始阶段。

人本、存在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发展——

阿德勒(1870~1937:在精神分析疗法中,介绍了阿德勒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又是“存在主义运动”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魏特墨(又译为韦特默、韦特海默,1880~1943: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起初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是由两个或更多个相关部分组成动态的有组织的整体,如人的情感、感觉、思维、意识和身体各部位是彼此融合和协调的。格式塔理论认为,个体有追求完整的倾向,即使是不完整,个体也会引起注意,形成直至出现完整或稳定为止的整体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是探究知觉和意识等的心理组织和历程,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不能被分开地了解,整体具有部分之中所没有的性质,必须考虑是有组织的且为有机的一个完形,主张对心理进行整体的研究。

韦特默与他的学生、助手、同事考夫卡和苛勒三人,合作进行“似动现象”研究,这奠定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这三个人形成“柏林学派”,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几乎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考夫卡(1886~1941: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格式塔”(又名“完形”)心理学派的代表人之一。

考夫卡最早向美国心理学界介绍格式塔心理学,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对象、方法等作了阐述,使格式塔心理学系统化。

他是柏林学派中较多产的作者,其著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主要著作:《心智的发展》(1921)、《格式塔心理学》(1929)和《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等。

柯勒(又译作苛勒、科勒、克勒,1887~196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他发挥了格式塔理论,研究知觉规律,提出了知觉的格式塔原则,提出了“顿悟说”(突然地学会叫顿悟)。他又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柯勒的主要著作包括:《猩猩的智慧》(1917)、《格式塔心理学》(1929~1947)、《价值在事实世界中的地位》(1938)、《心理学中的动力学》(1940)、《格式塔心理学的任务》(去世后的1969)等。

一个格式塔实验——

预备活动:让被试者先放松,闭上眼睛,把自己的姓名倒过来读,然后联想它的象征、含义或希望。

如,安锡钱:想像一棵树,“安”是众枝叶之一,“锡”是小家族的一个树杈,“钱”是树干和树根,代表大家族的祖宗,整体象征着一个大家族的发展和旺盛。

皮尔斯(又被译成毕尔斯、珀尔斯、培尔斯,1893~1970:德裔美籍精神病学家,“完形(格式塔)疗法”的创始者。皮尔斯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格式塔心理疗法,该疗法成为当时风行于欧美日的“人类潜能发展运动”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皮尔斯解释说,这种疗法是自己观察自己,是自己对自己心理疾病和躯体状况的觉察,是此时此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观察、体验和醒悟。可以说,它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治疗方法。

格式塔疗法的十条原则(皮尔斯提出前九条)——

一是“生活在现在时”。不要老是惦念、担心明天尚未发生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怨恨昨天已经发生的事,而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记住,你现在是生活在此时此刻,不是生活在明天和昨天里。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并不能改变过去,只会使目前的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忧虑未来是一种没有用的情绪甚至是障碍性的情绪。

二是“生活在此地”。想着你现在就是生活在这里。无能为力的或远方发生的事情,想它也无用。杞人忧天,惶惶不安,对于事情毫无帮助。记住,你现在就是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或其它的地方。

三是“杜绝猜想,面向实际”。比如,一次,你碰到领导或同事,你向他们打招呼,可他们没反应,连笑一笑或点点头都没有。如果你因此而联想下去,心里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有戒心,轻视自己,甚至是敌视自己?其实,也许你没料到,你向他打招呼的这个人,可能心事重重,情绪不安,正在想着家里发生的事,或者是别的什么不愉快的事,而没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因此,不必因为他对你没作出反应,而胡乱猜想。其实,很多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实际告诉或“想当然”所造成的。因此,不要庸人自扰。

四是“暂停思考,多去感受”。现代化社会迫使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们忙忙碌碌地,整天价想着的就是怎样做好工作,怎样考出好成绩,怎样搞好同领导与同事的关系等等。绞尽脑汁,耗尽精力;因而,这往往容易导致没有心思去观赏美景,不去聆听悦耳的音乐,或者忽视了放松活动等等。格式塔疗法强调: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比起思考本身更为重要。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人的思考,没有感受就无从思考。而且,人终究不是计算机,不能白天黑夜地在那里总是计算个没完。人需要用感受来滋润自己的心田。直觉思维是人的一种非常宝贵的心理品质,但是,由于现在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而直觉思维往往就被人们忽略了。可怕的后果将是使人们变成一台情感麻木的“机器”。

五是“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人们通常都希望有轻松愉快的情感,而不是接受那些忧郁的、悲哀的、凄凉的情感。但这却不是正确的态度,因为有高兴,必然地会有悲哀;相反地,有悲哀,也就会有高兴。愉快和不愉快,不仅是相对而言,而且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着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首先,应该认识到,既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绪,其次,要有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心理准备。如果一个人成年累月,总是处于非常“愉快”、“兴奋”的状态,那反而是失常的现象,说不定是躁狂症状。

六是“不要先判断和下结论,而要先发表参考意见”。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稍有差错或失败的时候,就立刻下结论,讥讽别人能力差或者是“笨蛋”等等。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的判断经常是错误的。因此,你的任务首先是充分表现自己的观感或情绪,把你的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格式塔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和下结论,而先要谈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可以避免同他人发生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而且也给自己留了退路,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和苦闷。

七是“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在现代化社会里,新兴的宗教最容易出现什么“教主”、“领袖”,信徒们把他的一言一行都认为是“金口玉言”,狂热地、无条件地信奉之。同时,现代化社会里,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他们或它们会禁锢人们的头脑,束缚人们的手脚,比如学历、资质、官职、金钱等等。格式塔疗法对这些一概持否定的态度。我们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品质;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笔者在前些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尊重权威,相信自己!”

八是“我就是我”。不要说什么: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该多好,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会成功,等等。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努力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想入非非。最后的目标和信念应该是:“我就是我自己,比、学、赶、超我自己!”

九是“要对自己负责”。人们往往容易逃避或推卸责任。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会把失败原因归罪为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好、学校不好等等;工作不行,会推诿说领导不力、条件太差等等。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皮尔斯说:“我必须对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格式塔疗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自己对自己要负责任。

十是“要正确地估计自我”。也就是把自己摆在客观、正确的位置上。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着一个特定的位置,因此你就得按照这个特定位子的要求,去履行你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如果不按照社会一致公认和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去做,那你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反对。

皮尔斯的心理学思想保持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在治疗的实践中又接纳精神分析并结合佛教的禅修。皮尔斯认为,大部分人都只发挥了部分的潜能;因此他主张,如果人们能够发现自己是如何地在阻碍自己全部潜能的发挥,那末我们就可以学习到许多方法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而使这个潜能发挥的基础在于,我们要使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满朝气蓬勃。换言之,格式塔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协助患者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自信的、有自我意识的人,他本人能自己指导和调节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自己活得更充实。格式塔疗法应用于人格障碍、神经症的治疗,对容易受诱导或语言能力较好的求治者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G·奥尔波特弟弟,又译作艾尔波特、阿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人格特质论”的创立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核心,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特质之间是相对独立而又彼此重叠的,一系列特质相互交织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格。

奥尔波特将个性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又称“一般特质”)和“个人特质”(又称“特有特质”)——

共同特质:群体所共有的一些特质。该群体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如人的外向性,如有的民族整个的成员都好战。

个人特质:代表着个体自己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又与其它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

个人特质又可分三种——

“首要特质”(又叫“枢纽特质”):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根本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中心特质”(又叫“核心特质”):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也是具有概括性、弥散性的行为倾向。

“次要特质”: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即个体狭窄的、更为微观特殊的品质。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它不是个性的主要成分,在一个人身上并非经常、一贯性地表现出来,并常常因个体的习惯、态度、趣味以及环境刺激因素而改变或转换。

显然,某种特质是某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奥尔波特于1937年出版了《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一书。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被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因弗罗姆等主要成员他们于1931年前后都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故名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二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弗罗姆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批判现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

弗罗姆认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有健全的标准,便是看这个社会能否使人按人性的特性和规律去充分发展,能否为人类生存问题找到一个完善的答案。他说:“一切生命的本质在于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

他揭示了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一些矛盾,称之为“生存的两歧”。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与死的两歧:他认为,一个人的诞生是偶然的,而死亡却是必然的,死与生总是对立而不能并存的。人既来到这个世上,就有渴求生和“自我保存”的愿望,但又不得不正视“必然死亡”这一最终结局。

二是灵与肉的两歧:人是由肉体与心灵组成的实体。一方面,人随时得满足肉体的需求与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理智又要求对这种需求与冲动加以一定限制。

三是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两歧:虽然每个人都赋有人类所具有的所有潜能,但生命是短暂的,即使在最有利的环境下也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些潜能。

四是个人社会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人从母体分离出来后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个人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增强了自我实力,使人日趋成熟、走向自由;另一方面又切断了他与周围环境缔结的原始纽带,失去了安全感、依赖感,滋生了孤独感。人无法摆脱孤独,即使身边有妻儿老小。

弗罗姆又认为,人虽处于如此两难境遇,但也决不甘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中,必然要去寻求解决生存矛盾的办法,寻求与自然、他人及自身相统一的更高形式,实现“超越” 和“关联”以至“献身”等的需求。

所谓对“超越”的需求,指的是人渴望超越被动、两歧的生存状态,进入一个自由、自觉的王国。

所谓对“关联”的需求,指的是人渴望与他人建立一种联系,即同他人结合的需求。人与人的结合有三条途径:一是臣服于比自己强大的某人或某物,从而与世界成为一体。二是通过主宰世界,使他人成为自己的附庸而使自己与世界成为一体。选择这两种途径的人都丢掉了自身的完整性和自由,只有第三种途径既能满足个体与世界成为一体的需要,同时又不失去个体的完整性与独立意识,这就是互爱或博爱。爱的体验,能使人的内心活动充分展现出来,使我与万物合一,但我仍然是一个不可取代的、不失去人格的独立的个体。

人的“自我保存”的原始欲求以及对“超越”、“关联”等所持有的需求,就是弗罗姆所找到的真正的自我,即人的本性特征。

他强调,如果人生活的环境是违背人性、人类发展和心智健全的基本需要,人就不能不反抗——或者走向堕落和毁灭,或者不顾一切包括“献身”地去创造一些更符合人性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他急切地希望消除人性的异化,构建一个健全的、和谐的社会,恢复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和人际之爱。这使他的学说洋溢着炽热的人道主义感情。

弗罗姆的著作主要有:《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心理分析和伦理学》、《健全的社会》、《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寓言、神话和梦境》、《弗洛伊德的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人之心》、《遗忘的语言》、《精神分析与宗教》、《革命和希望》、《精神分析的危机》、《上帝与人的挑战》和《对人的破坏性之剖析》等。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有称人本主义鼻祖、创始人)。罗杰斯从事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他又是教育学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还进一步运用他的“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去处理国际冲突及促进世界和平事宜。

“自我”,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是个人意识到的自我。但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并不一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低估自己会使人自卑,高估自己会使人自傲。罗杰斯还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这是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在自己心目中有很高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具有发展自我的倾向,人最终要自我实现,达到“理想自我”。另外,理想自我和真实(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二者差距太大,使人焦虑不安;二者差距的缩小会使人感到自信、幸福和愉快。

罗杰斯认为人们趋向自我完善,强调理解、关心、真诚、接纳;因此,把心理咨询与治疗看成是患者的一个自我转变过程,而不是去刻意诊断、劝告、说服、建议(当然最后还是要给出诊断)。

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罗杰斯指出,治疗师的作用是将当事人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消除,而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即“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发挥其内在的潜能,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发地改变和成长,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消除心理问题,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进而适应自己和社会。可见,这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主导的治疗方法,而治疗师是退居其后,不过是帮助求治者创造一种了解自身的环境和气氛罢了,即倡导非指导性治疗

罗杰斯的著作主要有:1942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1951年的《来访者中心疗》、1961年的《成为一个人》、1980年的《一种存在的方式》和1969~1983年的《自由学习》等。

另外,于20世纪70年代,罗杰斯成立并发展了个人成长团体——“会心团体”。

弗兰克尔(又译作弗兰克,1905~1997:奥裔美籍心理学家,存在主义者,创立了“意义疗法”(又称“言语疗法”)。言语疗法为存在主义疗法的一个分支,其治疗理论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弗兰克尔是继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代表。

弗兰克尔的理论具有人本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人要理解自己生活的目的,揭示生存的秘密,探求人生的意义。倘若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在的动机和欲求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人的心理障碍。

弗兰克尔认为,神经症患者是由于丧失存在感,从而使其意识范围狭窄,阻碍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存在挫折”、“存在空虚”和“存在恐惧”,是找不到生活意义所导致的结果,而“内疚”是来自于一种未完成感,或者说意识到自己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自己的潜在力,就很可能出现挫折感、空虚感及内疚感等负面心理,进而就可能会得心病。

他认为,治疗者应使患者逐步认识到死亡、失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必然性,面临这些遭遇不可避免地会使人感到焦虑、恐惧、失望或产生罪恶感。患者有时会回避这种焦虑感,会歪曲自己的内心体验,会生活在不真实的存在之中。因此引导患者懂得,只有通过忍受这些焦虑和痛苦,并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言语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唤起患者的责任感,彻底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找回前进道路的明确方向。

他的言语疗法是以“人类对意义的探索”为依据的。这与他的一段生活经历有关。

弗兰克尔是“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侥幸生还者。集中营非人的遭遇,使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带有明显的意志色彩和超越意味,这一特点反映在他的心理健康观上。弗兰克尔确信: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己的行为都是自觉选择的,即使是在集中营这样恐怖的情境下,也应当是如此。对人生意义、理想或目的的自觉探求,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鉴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存在于自我之外的,所以弗兰克尔强调,人们必须超越自我,超越生存的本能,把自己同某个人物、某种理想或某件工作以至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摆脱自我的羁绊,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或意义。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生活对于他建立的意义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正是在集中营里,他苦苦地体验着遭受的苦难,思索着人为什么而活,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人就是不断进行自主选择自己的人。即使是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依然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永远无法被剥夺的。集中营中的一些英烈行为,证明了人不能丧失最后的心灵自由,他们承受苦难的态度是内心世界的升华。正是这种无法剥夺的心灵自由,赋予了人生以意义和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兰克尔超越了以往的心理治疗理论,确立了意义疗法的理论基础:人的心理健康取决于他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取决于自己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任何时候人都是自由的,是他自己造成了自己的不幸,也正是他自己创造了生活的幸福。该理论激励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都要积极地选择合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他领悟到: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永恒的爱,爱己爱人,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他领悟到信仰所授予人类的最高天机——人类通过爱并在爱中得到拯救。

当人们处于孤寂之中,唯一可实现的是用正确的方式,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忍受痛苦,以积极行动表现自己,在对心爱的人或事的深情思念或执着追求中,求得自我实现。

既然在痛苦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支撑生命的勇气,那末,在平淡的或在痛苦与快乐交织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更容易以自身的勇气和努力,排解焦虑,超越烦恼,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人生赋予的使命。

弗兰克尔以自己为被试者,在纳粹制造的“试验场”中,验证了他思索已久的理论,对生命的意义予以特殊的临床解释。

人类“自我超越”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人们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他们不被自己之外的力量所决定;

他们缔造了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

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他们能够表现出创造、体验和态度的价值;

他们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他们定向于未来;

他们能专注于事业;

他们可给予爱也能接受爱。

他的主要著作:《精神治疗和存在主义》、《医生和心灵》、《无意识的上帝》、《意义与人生》和《追寻生命的意义》等。

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继罗杰斯,马斯洛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建“自我实现”理论,论述关于“爱”、“创造”、“潜能发挥”、“终极体验”(也叫“高峰体验”或“顶峰体验”)等,强调既彻底放松又强烈兴奋,提出“需要层次论”。他说,自我实现是指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他指出,追求自我实现意味着一个人去实现自己所能达到的顶点,并因此过一种充满意义和成就感的生活;同时或进而,为了某一事业可以忘我以至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因此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马斯洛注重对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他认为心理学不能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理的各个侧面,而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来加以研究。

他对人的“动机”持整体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各种动机是彼此关联的,各种动机间关系的变化又与个体生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强调人的所有行为是由“需求”所引起的,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换句话说,每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时,较高一层的需求将随之而生;因此,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将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即需要分为两大类、七个或五个层次——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动机失去。

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即“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学问。

七个层次的需求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或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心理学界有人把《西游记》里的5个角色分别用来代表马斯洛的5个层次的需求,这体现了心理学的本土化,也很有理解作用和实用意义。

八戒是生理需求;

沙僧是安全需求;

白龙是归属需求;

唐僧是荣誉需求;

悟空是自我价值实现。

由于他们的动机、价值观不一样,所以取经路上的行为表现就各异。八戒偷懒,沙僧撮合,白龙不语,唐僧哭啼,悟空拼命。

此外,马斯洛晚年提出了五种需要之外的第六种需要——灵性需要。认为部分人有灵性需求或宗教信仰的需求。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

他的著作主要有:《人类动机论》(1943)、《动机与人格》(1954~1970)、《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6~1967)和《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1971)等。

他还与朋友合著《别忘了,我们都是人》一书,用于企业管理。

马斯洛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没有发表的手稿。美国的马斯洛研究者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发表,包括《幸福心理学》、《悲剧心理学》、《高峰体验对健康的意义》、《人性的精髓是什么?》、《高级动机与新心理学》、《生活在高级价值的世界中》、《美国管理的动力》、《为美国梦下定义》和《开放的心理学》等。

罗洛·梅(1909~1994:现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是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言人。他指出,凡是那些发展人类仁慈品质的心理学意见,都可归在人本心理学的范畴。他将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引入美国心理学界。他主编《存在心理学》,探讨存在的意义。这成为20世纪60年代初学术思想的巅峰之作,对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务实有重大的影响。

罗洛·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发了存在主义理论——

一是存在感:存在是人生的基础和目标。罗洛·梅把人视为有机存在的统一体,其中包含着理性、非理性、意识、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也包含着自然和环境的影响,构成了一幅复杂、丰富、内涵深邃的人格画卷。

二是存在的三个世界: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世界。

三是存在的六大特征:自我核心、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参与、感知、焦虑。

四是焦虑理论:分为正常与病态两种

五是存在心理治疗:是把存在哲学的基本观点同精神分析的某些治疗思想相结合而建构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

罗洛梅的著作《焦虑的意义》、《寻找自己》,论述了人类存在的诸多重要问题,如责任、焦虑、处理权力、接受自由和发扬自己的本质等。提问:“我是谁?”指出:现代社会,茫茫人海,四处找寻,人们虽然面对群体、身边有熟悉的人甚至是亲人,却感受到强烈的焦虑与孤独。强调:真诚,是存在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通过该治疗,让患者体验到人生是有趣的、富于想像力的、有创造性的、快乐的,而不是恐惧、厌倦、憎恨和偏执的。

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包括——

1.“人本主义疗法”又称“咨客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询者中心疗法”和“经验疗法”

该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奋发向上、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和冲动。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就会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或适应困难;如果能给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这便可以发挥他的成长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该疗法不是通过施治者去塑造“咨客”,而是依靠咨客自己的成长潜力,了解自己的问题,懂得什么问题最重要,知道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直接感悟自己隐藏着怎样的体验,从而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

该疗法强调建立和谐的咨访关系,对咨客的各种诉说和行为不加评论,不予指导,只是引导咨客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良好的环境里,让咨客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变化,自己发现并做出决定;所以称之为“咨客中心”。

该疗法属于“非指导性治疗”,所以又叫“点头疗法”,适用于神经症患者和一些有烦恼体验的正常人。

2.“非指导性心理疗法”又称“点头疗法”

使用这种疗法时,咨客同治疗师面对面坐着,而不是躺在沙发上。这为咨客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咨客是合作者,治疗师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通过咨询互动来促进咨客的内心的成长。

以上两种方法参见对罗杰斯的介绍。

3.“存在(主义)分析疗法”又称“存在意识疗法”

是引导咨客认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责任的一种方法。

存在主义疗法认为:人们必须生存在一个世界上,并与他人分享这一世界。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各种危机,如战争、饥寒交迫、离异、家庭负担、亲人死亡、对过去行为的罪恶感等。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是存在主义治疗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焦虑是存在主义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4.“意义疗法”(又称“言语疗法”)——为“存在分析疗法”的一个分支

是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人生,这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现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让我们不用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上,而使得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存在问题。为自己的生命之舟寻找航向及目标,是每一个现代人所迫切欲求的,因此,提出“意义疗法”的意义就在于此。

参见对弗兰克尔的介绍。

5.“格式塔疗法”又称“完形疗法”,或译为“完型疗法”,早期叫“集中疗法”

格式塔疗法属于存在主义疗法的一个亚种。

该疗法运用完形心理学的理论做指导,强调把人作为整体来对待,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治疗。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部分也是一些被分离的整体。认为物理—生理—心理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彼此存在着结构、格式的相似。认为人的认识是对整个情境进行组织有序的反应过程,是对整个情境的豁然领悟或醒悟即“顿悟”,解决问题是通过突然发现正确答案的途径而完成的。

参见对皮尔斯的介绍。

6.“会心团体”心理治疗

前面介绍过,“会心团体”是罗杰斯开创的人本主义团体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该疗法适用于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它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关于同质或异质:会心团体的成员大多由背景或问题相似的人组成。比如,都是不善于与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惧心理的人,或不习惯与异性相处的人等,故为同质。反之为异质。参加者虽有一定心理障碍,但症状不太严重,可以坐下来参加小组的谈话并不会因为有妄想或奇异行为而影响集体活动。

成员人数:每期或每次参加的人数8~15人。

主持:由1~2人主持。主持人应为治疗师,可一男一女。

活动过程经历三个阶段:相互了解和接受阶段,正式活动和治疗阶段,活动结束阶段。

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活动次数,少则四五次,多则十余次。一般每周活动1~2次,最好安排在周末。

结束:当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时,可暂告一段落,大家可谈论何时结束,准备彼此分别。如有再次集合交流体会的需要时,还可约定活动时间。

参见对罗杰斯的介绍。

7.“交朋友小组疗法”

进行小团体治疗,如三个人左右,或是愿约旧朋友,或易交上新朋友,也属于“集体疗法”。

主要是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其它一些不适应问题。

8.“自我实现疗法”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马斯洛研究了许多杰出人物和正在现实社会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总结出他们的一些特征,其中包括顶峰体验。

顶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刻,强烈地体验着幸福、狂喜、欣慰甚至完美。

辅导或治疗:通过给出一些措施和建议,消除来访者在走向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障碍,鼓励来访者经常在心里想像高峰体验,提高其自信心、自尊心。

9.“超个人心理学疗法

是基于“灵性需要”的理论假设并采用东方宗教禅修的一些技术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或叫“宗教疗法”、“宗教超个人疗法”。参见对皮尔斯、马斯洛的介绍。关于宗教疗法,在下面的“其它一些疗法”中,还有交代。

10.人本、存在、完形治疗的一些形式和技巧

个别与集体,是各种疗法都会、都要采用的形式:

个别治疗。

集体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使用的主要技巧是倾听、观察、开放式询问、同感回应、真诚接纳、对质、澄清、尊重、了解、理解、释意、分享、鼓励等。如:

倾听。包括倾听当事人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语言背后的含义及没有说出来的语言。治疗师准确地听懂当事人所传递的信息及反射出所欲沟通的深层次涵义。当倾诉者发现自己真正被人理解时,会出现一系列变化,首先是觉得自己终于能被人理解,然后,似乎是得到了一种解脱。

同感同感的回应,指治疗师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的了解进而理解,如同感受自己一样,并将感受到的东西传达给当事人。无条件接纳当事人的情感、态度,并且能够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当事人的了解。注意:同感不同于同情,同情有居高临下之嫌。

尊重无条件的尊重、非占有式的关怀、温和的态度、接纳、关注、聆听与回应,尊重不等于双方一定要观点一样,在不一致的时候不批驳倾诉者的观点但可表示理解。

真诚治疗师真实、诚实、可靠,开明、开放、统合,心口一样、言行一致,自由与自然的表达,偶尔也可以表露自己的失败与过错,不流于表面化、非人化及过长的表达。

观察观察是促进了解的前提和途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从当事人的行为包括他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来寻找线索,从当事人的说话特别是所用的词汇以及语调的缓急高低来了解他的情绪状况,通过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等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包括“单向(单相)可视玻璃技术”的观察。

对质。当咨询师发觉来访者的表达、认识、行为出现不一致、不协调和明显矛盾的时候,向他提醒并提问,以冲破误区,作出澄清,鼓励来访者消除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注意:对质的前提是已经有接纳、尊重、同感、真诚和温暖出现,避免个人发泄和无情攻击,否则可能会威胁治疗关系,导致危机出现。

对质又称面质、质疑、对峙、对抗、对立或正视现实等。诸多的提法,是不同翻译的结果,其实是一个东西或一个意思

下列者大部分是借助团体成员相互帮助的治疗技术,通常以游戏形式进行,成员间彼此可分享到一些积极的情境:

空椅子技术。参见上面行为疗法中宣泄疗法的空椅子技术。

绕圈子技术。要求团体中的某位成员走到他人面前向对方说话,表达自我,或做某事,以促进改变或成长。

投射技术

倒转技术。当事人的某些症状和言行,常常是他的潜在行动的倒转表现。因此引导当事人潜入会给他带来焦虑的事件中,去跟他自己已经埋没和否认的部分接触。以此帮助当事人能够去接纳从前被否定的某些个人属性。

预演练习。其实,我们内心的许多想法都在预演中,我们常常在想象的世界里预演着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当实际表演开始时,因为怕自己演得不好,恐惧与焦虑便袭涌而至。由于内在的预演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们的主动性,也阻碍了我们去尝试新行为模式的意愿。而通过团体成员相互帮助的治疗,并彼此分享预演的情境,可使当事人能察觉出自己内心预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进行情形,同时也使得他们更能察觉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并设法去达成。

夸张练习

感觉留置。当事人在不愉快并想逃避的时刻,治疗者引导他先保持着这样的感觉。进而鼓励他趁机去深入探讨这些想要逃避的感觉。告诉他,面对、体验这种感觉,不仅需要勇气,同时也要愿意忍受排除这种障碍时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经历这些之后,却能使其有崭新的变化或成长。

意象技术

梦境治疗。完形治疗法不主张去解析梦境,而是把梦境带到现实生活中使之重现,此时梦已不被当作是过去的事,而是要在现在表现出来。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