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心态心病心药


 

“在‘心桥’上沟通”专题讲座

8.关于一人“三心”的提纲

 

关于一人“三心”的提纲

 

钱锡安

 

一、“心态”

二、“心病”

三、“心药”

 

这里的一人“三心”,不是说一个人有3颗心脏;而是指笔者经过长期调研、临床、实验、问卷、观察、思考、积累和整合,对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以及辅导心理困惑、排解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诸多技术方法的一种总结、概括。

一、“心态”

“心态”在心理学叫做“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受挫与冲突,在“应激”和“心理防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表现手段和反应方式,也不排除意识层面的表现手段和应对方式,以此自我保护,就叫“心理防御机制”,又叫“心理防御方法”(或叫“心理防卫术”)。心理防御方法对个体的健康作用非常重大。

4147种心理防御方法——

(一)属于积极、健康、成熟的方法

1.吾日三省吾身”。

2.积极自我暗示。

3.积极定向应付(又叫问题定向应付)。

4.分解—化解—排解心理负担。

5.积极转移(或叫转置、置换、转向)。

6.积极隔离。

7.换位思维。

8.沉默。

9.幽默。

10.宽容。

11.恻隐。

12.宣泄(又叫疏泄)。

13.补偿(代偿)。

14.“理智化”。

15.认同。

16.自慰。

17.笑颜效应(说笑话、开玩笑)。

18.“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19.“滚雪球效应”。

20.音乐冥想。

21.喊山。

22.心态归零。

23.随时清理“精神垃圾”(也叫“心理垃圾”)。

24.防患未然。

25.“安全岛效应”。

26.宗教活动体验。

27.急流勇退。

28.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29.宁静淡泊。

30.中庸。

31.利他。

32.升华。

33.“以直报怨”。

(二)属于中性、不成熟的方法

1.呼天抢地喊爹妈。

2.祈祷。

3.自言自语(包括自问)。

4.保持距离。

5.善意的谎言。

6.“失去—舍弃效应”。

7.“塞翁失马效应”。

8.自卑—回避。

9.自欺。

10.忏悔(包括内疚感、自责)。

11.过分刻苦。

12.依赖。

13.撒娇。

14.“期待效应”。

15.自恋—自怜。

16.自我陶醉。

17.幻想(又叫白日梦)。

18.赎罪(又叫解除、消除)。

19.抵消。

20.替代。

21.发泄。

22.“躯体化”(又叫转换、转化)。

23.“但是、不是效应”。

24.“有效无效责任尽到”。

25.“不说坏的就都是好的效应”。

26.“不在于有没有,在于信不信”。

27.抑制(又叫压制、压抑)。

28.“潜抑”。

29.同化。

30.内化。

31.“内射”(又叫“内向投射”、“心力内投”、“仿同”)。

32.否认(又叫否定)。

33.后怕—闪回。

34.与权威认同。

35.趋众(又叫从众)。

36.无事忙。

37.“原始理想化”。

38.美化过去。

39.怀旧。

40.倒退(又叫退化、退行)。

41.选择性忽略与选择性觉知。

42.失误。

43.眼不见心不烦。

44.无奈—认命。

45.缄默。

46.“移情”。

47.四面讨好。

48.难得糊涂。

49.改译(又叫改变)。

50.叹气。

51.遗嘱。

52.临终忏悔。

53.“第二原因效应”。

54.“美人像效应”。

55.“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

56.“祥林嫂效应”。

57.“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

(三)属于消极、错误、病态的方法

1.“光晕效应”(又叫“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2.“标签效应”(又叫“名牌效应”)。

3.“定势效应”(又叫“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4.“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

5.“近因效应”(又叫“最后印象”)。

6.“最后一根稻草效应”。

7.“情绪遮蔽记忆”。

8.逆反(又叫反转)。

9.违拗(ao,去声)、执拗(niu,去声)。

10.“禁果好吃效应”。

11.“送上门的没好货效应”。

12.外化。

13.泛化。

14.掩饰→阻抗。

15.歪曲—诋毁。

16.自罚(又叫被动攻击)。

17.消极转移(或叫转置、置换、转向)。

18.消极定向应付(又叫反向作用、反向形成)。

19.“投射”(多为“外射”即“外投射”)。

20.“投射性认同”。

21.“鸵鸟效应”与掩耳盗铃。

22.妄想。

23.“攀高枝效应”。

24.抱怨。

25.攀比嫉妒。

26.过敏性推卸。

27.过敏性防御。

28.敏感性猜疑 。

29.回避逃避。

30.退缩自闭。

31.冷漠。

32.迁怒。

33.“去个性化”。

34.“借刀杀人”。

35.“先斩后奏”。

36.“疾病性获益”。

37.不思茶饭→绝食。

38.借烟酒消愁。

39.禁欲作用。

40.控制(又叫支配)。

41.过量购物。

42.“固结”(或叫“固着”、“固化”,包括“病态固恋”)。

43.强调客观找借口。

44.“偏执型闪回”。

45.故意的谎言。

46.情感剥离(或叫分裂、分离)。

47.离家出走。

48.易激惹。

49.神经质。

50.自暴自弃。

51.自欺欺人。

(四)有可能导致行为违法犯罪的方法

1.恶意的谎言(包括“鳄鱼的眼泪”)。

2.用冒险来对抗恐惧、不满(往往表现出“社会攻击性”)

3.蛮干(即消极攻击)。

4.物质滥用(又叫药物滥用)。

5.、自杀。

6.伤人、杀人。

二、“心病”

截止目前,对“心理疾病”也是还没有一个严谨、统一、规范的表述。定义和分类各式各样。下面是笔者对定义和分类做的整合,并且还有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心理疾病:个体大脑或发生器质性损伤,或出现生物、生化功能失调,或在进行心理活动的时候,行为与人格偏离,对客观现实表现出歪曲的反,如果这种损伤、失调、异常及歪曲的反,已导致个体的行为紊乱并破坏了适应生活、认识环境、改造世界的能力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且又不能简单地用像对一般常人的方法加以纠正,或者不能按传统的医学模式进行治疗,这时便是患了心理疾病。简单通俗地说,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心理同自己的生理以及环境都不适应,即三者失去平衡,则很可能是产生了心理问题以至是有了心理疾病。

从心理健康到有心理疾病,笔者勾勒出一条纲或轮廓:心理健康—“心理弱点”—“心理疙瘩”—“心理困惑”—“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心身疾病”—“性心理偏移”。

5类型41亚类224种——

(一)“人格障碍”

又叫“心理障碍”、“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类病态人格”、“人格缺陷”等。

1.“偏执型人格障碍”(又叫“妄想型”)

⑴“关系妄想”。

⑵“被害妄想”。

⑶“影响妄想”。

⑷“夸大妄想”。

⑸“钟情妄想”。

⑹“嫉妒妄想”。

⑺“被洞悉感”。

⑻“罪恶妄想”。

⑼“疑病妄想”。

2.“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又叫“幻想型”、“关闭型”、“内向型”)。

3.“强迫型人格障碍”。

4.“癔症型人格障碍”(又叫“表演型”、“戏剧化”、“寻求注意型”、“癔病性”)。

5.“自恋型人格障碍”(或称“纳西斯型”)。

6.“依赖型人格障碍”(又叫“衰弱型”、“虚弱型”)。

7.“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逃避型”)。

8.“焦虑型人格障碍”。

9.“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又叫“自罚型”,又解释为“隐蔽式发泄”)。

10.“情感型人格障碍”(即“情绪不稳型”)。

11.“边缘性人格障碍”。

12.“环性人格障碍”(又叫“循环式”)。

13.“冲动型人格障碍”(又叫“爆发性”)。

14.“攻击型人格障碍”。

1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叫“悖德型”、“社会病态”、“精神病态人格”、“品行障碍”)。

16.“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17.“易反应性人格障碍”。

18.“亚抑郁性人格障碍”。

19.“轻躁狂性人格障碍”。

20.“双向性人格障碍”。

21.“混合性人格障碍”。

22.“支配型人格障碍”。

23.“不成熟型人格障碍”。

24.“多重人格障碍”。

25.未特定的人格障碍。

26.其它型的人格障碍。

(二)“神经症”

全名“神经官能综合征(症)”。

1.“神经衰弱症”。

2.“恐怖症”(也叫“恐惧症”,全称叫“恐怖性神经症”,关于简称以下诸症同之)

⑴“社交恐惧症”。

⑵“空间恐怖症”。

自然现象恐怖”。

⑷“动物恐怖症”。

“疾病恐惧症”。

⑹“学校恐怖症”。

⑺“性恐惧”。

⑻“物体恐怖”。

⑼“流血恐怖”。

⑽“注射恐怖”。

⑾“单纯恐怖”又称“特殊恐怖”。

“泛化恐怖”

其它型特殊恐怖。

3.“强迫症”

⑴“强迫观念(或思维)”。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性对立思维”。

“强迫疑虑”。

“强迫回忆”。

“强迫联想”。

“强迫意向”。

⑵“强迫行为(或动作)”。

强迫性仪式动作。

强迫洗涤。

强迫检查。

强迫计数。

4.“焦虑症”

⑴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

⑵慢性焦虑发作。

⑶道德焦虑。

现实焦虑。

神经质焦虑。

⑹杞人忧天式焦虑。

时间紧迫焦虑。

5.“抑郁症”

⑴重性抑郁症。

⑵慢性抑郁症。

⑶单相抑郁。

⑷双相抑郁。

⑸继发性抑郁。

亚综合征抑郁。

⑺反应性抑郁症。

⑻隐匿性抑郁症。

儿童抑郁。

⑽更年期抑郁症。

老年期抑郁

6.“疑病症”(又叫“疾病臆想症”)。

7.“癔病”(又叫“癔症”,早些时候叫“歇斯底里症”)。

(三)“精神病”

指狭义的。

1.“精神分裂症”(又称“分裂样精神病”,简称“分裂症”)

⑴“单纯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简称,下同)。

⑵“青春型”。

⑶“紧张型”。

⑷“偏执型”( 又称“妄想型”偏执狂”)。

⑸“未定型”(又称“未分化型”)。

⑹“衰退型”。

⑺“残留型”。

“后抑郁型”。

“轻型”。

“紊乱型”。

“周期性”。

2.“情感性精神症”(或称“情感性精神病”,又称“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

⑴“躁狂型”(或躁狂期,躁狂症)。

⑵“抑郁型”(或抑郁期,抑郁症)。

⑶“躁郁型”(或躁郁期,躁狂抑郁症)。

“轻躁狂”。

“儿童躁狂”。

“老年躁狂”。

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自闭综合征”、荒凉综合

儿童孤独症。

⑵老年孤独症。

自闭学者”。

4.“精神发育迟滞症”

⑴“先天性痴呆”。

⑵“后天性痴呆”。

“轻度型”。

“中度型”。

“重度型”。

“极重度型”。

“白痴天才”。

“未特定型”。

“其它型”。

5.“癫痫症”。

6.“反应性精神病”(又称“心因性精神病”)。

(四)“心身疾病”

又叫“心理生理疾患”。

1.“高血压病”。

2.“心肌梗塞”。

3.“冠心病”。

4.“脑萎缩”。

5.“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

6.“支气管哮喘病”。

7.“过度换气综合征”。

8.“神经性咳嗽”。

9.“口腔溃疡”。

10.“消化性溃疡”。

11.“胃溃疡”。

12.“十二指肠溃疡”。

13.“过敏性结肠炎”。

14.“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减退症”。

15.“肥胖症”。

16.“特发性耳聋病”。

17.“美尼尔氏综合征”。

18.“神经性皮炎”。

19.“类风湿关节炎”。

20.“糖尿病”。

21.“癌症”。

22.“不孕症”。

23.“更年期综合征”。

24.“离退休综合征”。

25.“老年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26.“青光眼病”。

27.“偏头痛”。

28.“神经性头痛”。

29.“肌紧张性头痛”。

(五)“性心理偏移”

也叫“性心理偏离”,过去叫“性心理疾病”。

1.“性心理障碍”

“性倒错”(即“同性恋”—“同性爱”,包括“双性恋”)。

“窥淫癖”(又叫“窥阴癖”,或“窥阴癖”)。

“露阴癖”。

“摩擦癖”。

“异装癖”(或叫“易装癖”)。

“易性癖”(或叫“性别变换癖”)。

“恋物癖”。

“恋脚癖”。

“恋兽癖”(或叫“兽交癖”)。

“恋尸癖”。

“恋童癖”。

“恋老癖”。

“施虐和受虐狂”(即“虐恋”)

“性窒息”。

⒂“自恋癖”。

“群淫癖”。

“性梦幻”。

“乱伦”。

“性骚扰”。

2.“性功能障碍”

“亢进”。

“阳痿”。

“早泄”。

“阴道痉挛”。

“性冷淡”。

“性交恐怖”。

“性快乐缺乏”。

⑻“未特定的性功能障碍”。

⑼“其它性功能障碍”。

(六)其它心理障碍或疾病

1.“神经性厌食症”。

2.“神经性贪食症”。

3.“神经性呕吐”。

4.药物成瘾与心理依赖。

5.赌博成瘾与心理依赖。

6.网络成瘾与心理依赖。

7.“工作狂”。

8.“购物狂”。

9.“精神变态性谎言”(也称“谎言癖”)。

10.“精神变态性偷窃”(也称“偷窃癖”)。

11.“精神变态性纵火”(也称“纵火癖”)。

12.“相思病”。

13.月经不调。

14.“延迟性应激障碍”与“遗忘症”。

15.自杀。

16.“失眠症”。

17.嗜睡。

18.“弹震症”。

19.“创伤后应激障碍”(又叫“应激性人格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

适应障碍。

慢性应激障碍。

(七)少儿期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

1.儿童孤独症。

2.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3.儿童抑郁症

4.儿童强迫症

5.儿童多动症

6.儿童恐怖障碍

7.学校恐怖症。

8.儿童焦虑障碍

9.攻击性行为。

10.学习能力障碍(又称“特殊发育障碍)

11.考试焦虑症。

12.神经性紊乱综合征。

13.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

14.应试教育并发症。

15.青春期神经症。

16.吮手指、咬指甲。

17.遗尿症。

18.口吃(又称结巴)。

19.肥胖。

20.神经性厌食。

21.偏食。

22.异食癖(又称嗜异症或嗜异癖)。

23.睡眠障碍。

24.小儿屏气发作综合征

25.大脑发育不良症(又称婴幼儿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八)关于“失眠”的话题

三、“心药”

“心药”即心理疗法。心理治疗的种类、方法繁多,据统计,目前世界约有400多种。

经笔者整合、归纳出8316个方法(也可以叫做是316种“心药”,如果加上“升华”等33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方法和“抑制”等57种中性的心理防御方法,便是10406种“心药”。这么多的“心药”,一方面说明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丰硕,另一方面证明心理咨询的实践尚未完全成熟,再一方面也反映了求助者们的个性丰富多彩、症状各不相同。

10406种方法具体如下。

(一)“精神分析法”

又叫“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

精神学派的代表人物——

麦斯麦(1734~1815

布洛伊尔(1842~1925

弗洛伊德(1856~1939

弗洛伊德的弟子厄内斯特•琼斯

阿德勒(1870~1937

荣格(1875~1961

奥托·兰克(1884~1939

安娜·弗洛伊德(1895~1982

艾里克森(1902~1994

克莱茵

霍妮

沙利文

拉康

精神分析疗法具体又包括如下的亚种和方法——

1.“自由联想法”。

2.“梦境分析法”又称“梦的解析”

我国的黄帝“释梦”推知病疾。

周公“解梦”预知吉凶,预言未来。

庄周“梦蝶”不知是自己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自己。

老百姓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俗语。

还说“梦是反的”。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有论述。

后来有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荣格的释梦观。

阿德勒的释梦观。

拉康的说法。

朱建军被誉为中国当代释梦的权威。

⑿其实,人们做梦大量的一种情况是因为睡眠时躯体受到某种刺激。

⒀“溢洪道效应”。

⒁不是所有的梦都有价值,也很难辨别哪些梦有价值,有重大价值的梦寥若晨星。

许多的梦是具有补偿性的,而且成为调整个体人格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⒃有的梦做不下去了,但又没法收场。怎么办?

⒄笔者剖析自己一生各个阶段的主要梦境都是焦虑型的。

⒅把释梦当作一种游戏,整合一些分析要件或注意事项,作为“游戏规则”。

3.“自我分析法”。

4.“直接分析疗法”又称“直接解释疗法”、“交流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认识心理治疗”。

5.“精神支持疗法”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非分析性心理治疗”。

6.“暗示疗法”

⑴“直接暗示”。

⑵“间接暗示”。

⑶“反暗示”(“激将法”)

⑷“他人暗示”。

“自我暗示”。

⑹“积极暗示”(正面)。

⑺“消极暗示”(负面、否定式)。

“咒语暗示”

7.“安慰剂疗法”——暗示疗法的派生疗法。

8.“催眠疗法”

⑴按手段可分为语言及非言语(如声响、触摸、药物)催眠。

⑵按程度可分为浅度催眠中度催眠深度催眠

按施术者可分为自我与他人催眠。

⑷按人数可分为个别与集体催眠

前世疗法。

药物催眠治疗和音乐催眠治疗

9.“冥想疗法”又称“自律疗法”。

10.“领悟疗法”又称“顿悟法”、“内省法”、“认知领悟疗法”。

11.“心理动力(学)疗法”又称“谈话疗法”、“烟雾扫除法”、“涤清法”、“净化法”。

12.“疏泄疗法”又称“排泄疗法”、“疏导疗法”。

13.“精神集中法”又称“前额法”。

14.“意志疗法”。

15.“解释法”。

16.“意象(意向—意境)疗法”。

17.“游戏疗法”。

18.“非我疗法”。

一组专业术语,其中一些可以列为精神分析疗法的亚种、方法、技术,有的也可以看作是对诸多亚种的补充说明或辅助解释——

19.“治疗设置”。

20.“移情”。

21.“反移情”。

22.“同情”。

23.“共情”。

24.“掩饰”。

25.“阻抗”。

26.“非语言”。

27.“原型”。

28.“象征”。

29.“镜像理论”。

30.“阴影”。

31.“人格面具”。

32.“双重人格”。

33.“阿尼玛”和“阿尼缪斯”。

34.“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35.“去势情结”。

36.“矛盾心理”。

37.“浓缩”。

38.“固结”。

39.“解释”。

(二)“行为疗法”

即“行为矫正法”、“学习疗法”、“直接心理治疗”。  

行为学派的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1849~1936)

桑代克(1874~1949

华生(又译作华森、沃森1878~1958)

托尔曼(1886~1959

斯金纳(1904~1990

沃尔普(1915~1997

艾森克(1916~1997

班杜拉(1925~

N·米勒(1909~2002

行为疗法具体又包括——

1.“系统脱敏疗法”又称“条件强化疗法”、“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疗法”。

2.“厌恶疗法”又称“惩罚疗法”、“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

3.“暴露疗法”又称“爆破”、“满灌”、“冲击”、“骤进暴露”、“快速脱敏疗法”。

4.“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

正强化技术(阳性强化疗法、犒赏疗法):给予一个良性的刺激。

负强化技术(阴性强化疗法):去掉一个负性的刺激。

正性惩罚:施加一个负面刺激。

负性惩罚:去掉一个正面刺激。

5.“代币制奖罚疗法”又称“标记奖励法”、“代币制管理”。

6.“自我警惩疗法”(包括橡皮筋技术)。

7.“放松疗法”又称“松弛训练疗法”

渐进性放松训练。

自主训练。

想象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训练。

8.“生物反馈疗法”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植物神经学习法”。

9.“静默法”。

10.“冥想法”。

11.“自我催眠法”。

12.“发泄疗法”—“宣泄疗法”

空椅子技术。

诉说事件及倾诉感受。

情感发泄。

行为暴发。

13.“逆转意图疗法”又称“矛盾意向疗法”。

14.“观察学习技术”—“模仿学习疗法”又称“模拟疗法”、“示范性疗法”。

15.“游戏法”。

16.“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考停止疗法”、“思维控制疗法”。

17.“行为塑造法”又称“行为演练法”、“连续逼近法”。

18.“自我调整法”又称“自控法”、“自我管理法”。

19.“行为契约法”。

20.“自信训练法”。

21.“消退技术”。

22.“泛化技术”。

23.“预防法”。

24.“作业疗法”。

25.“刺激控制疗法”。

26.“自我主张训练法”又称“自我指导训练”。

27.“感觉统合训练法”。

28.“现实疗法”。

29.“动作心理调整法”。

30.“体育疗法”。

31.“书画疗法”。

32.“阅读疗法”。

33.“舞蹈疗法”。

34.“认知行为疗法”。

(三)“人本主义疗法”

包括“存在主义疗法”、“格式塔疗法”。

人本、存在学派的代表人物——

阿德勒(1870~1937

魏特墨(又译为韦特默、韦特海默,1880~1943

考夫卡(1886~1941

柯勒(又译作苛勒、科勒、克勒,1887~1967

皮尔斯(又被译成毕尔斯、珀尔斯、培尔斯,1893~1970

G·奥尔波特(弟弟,又译作艾尔波特、阿尔波特,1897~1967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

卡尔·罗杰斯(1902~1987

弗兰克尔(又译作弗兰克,1905~1997

马斯洛(1908~1970

罗洛·梅(1909~1994

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包括——

1.“人本主义疗法”又称“咨客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询者中心疗法”和“经验疗法”。

2.“非指导性心理疗法”又称“点头疗法”。

3.“存在(主义)分析疗法”又称“存在意识疗法”。

4.“意义疗法”(又称“言语疗法”)——为“存在分析疗法”的一个分支。

5.“格式塔疗法”又称“完形疗法”,或译为“完型疗法”,早期叫“集中疗法”。

6.“会心团体”心理治疗。

7.“交朋友小组疗法”。

8.“自我实现疗法”。

9.“超个人心理学疗法”。

10.人本、存在、完形治疗的一些形式和技巧

个别治疗。

集体治疗。

倾听。

同感。

尊重。

真诚。

观察。

对质。

空椅子技术。

绕圈子技术。

投射技术。

倒转技术。

预演练习。

夸张练习。

感觉留置。

意象技术。

梦境治疗。

(四)“认知疗法”

也称“认知改变疗法”。

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

奈瑟尔(又译作奈瑟、尼塞,1928~

阿德勒(1870~1937

托尔曼(1886~1959

贝克(1921~

G•米勒1920~

雷米(1913~)

E•琼斯(1928~1993)

埃里克•伯恩(1910~1970

梅钦伯姆(又译作梅钦鲍姆、梅琴鲍姆,1940~

凯利(1921~2002

米歇尔1930~

皮亚杰(1896~1980

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

弗斯汀格(又译作费斯廷格,1919~1989

艾尔伯特·艾利斯(又译作艾里斯、埃利斯,1913~

格兰瑟(又译作格拉塞)

加涅1916~

韦纳(又译作温纳,1935~

海德

钟友彬(中国)

李心天(中国)

认知疗法包括的亚种及常用的技术、技巧——

1.“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2.“疏导疗法”又称“谈话疗法”、“言语疗法”、“苏格拉底式对话”。

3.“认知改变疗法”。

4.“认知重建法”。

5.“认知行为矫正法”。

6.“认知—行为疗法”。

7.“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

8.“自我指导训练疗法”。

9.“应对技巧训练疗法”。

10.“相互作用分析法”。

11.“现实疗法”。

12.“生活意义疗法”。

13.“认知疗法”又称“贝克认知疗法”、“认知图式疗法”、“认知转变疗法”。

14.“问题解决疗法”。

15.“内隐示范法”。

16.“动力认知疗法”。

17.“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法”、“钟氏领悟疗法”、“谈话疗法”、“疏导疗法”。

18.“悟践疗法”又称“悟践心理疗法”、“快速综合疗法”。

19.“道家认知疗法”。

20.“儒家认知疗法”。

21.认知疗法常用的一些技术、技巧或专门术语

认知重建。

压力免疫训练。

心理应付。

问题解决训练。

行为预习。

灾变祛除。

重新归因。

认知对抗。

“双栏”或“三栏”技术。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合理情绪想像。

自我评定问卷。

“第二原因效应”。

⒁心态归零。

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

⒃辅助一些精神疗法的技术。

⒄辅助一些行为疗法的技术。

⒅辅助一些人本疗法的技术。

(五)“森田疗法”

“森田心理疗法”的简称。

森田疗法的代表人物——

森田正马(1874~1938

高良武久

大原健士郎

田代信维

吉本伊信

森田疗法具体又包括——

1.“森田疗法”又称“经典森田疗法”、“多余的说服疗法”、“自觉疗法”、“放弃治疗疗法”、“创造性的体验疗法”、“不问疗法”、“家庭疗法”、“顺其自然疗法”、“洞察疗法”、“东方心理疗法”。

2.“新森田疗法”又称“改良后森田疗法”。

3.“现代森田疗法”。

4.“内观心理疗法”。

5.“积极生存疗法”。

6.“自然疗法”。

7.森田疗法与“心态归零法”。

8.森田疗法与“非我疗法”。

9.森田疗法与“静卧疗法”或“安静疗法”。

10.森田疗法与“家庭式疗法”。

11.森田疗法与“劝导说服疗法”。

12.森田疗法与“作业疗法”。

13.森田疗法与道教心理治疗。

14.森田疗法与佛教心理治疗。

(六)“团体疗法”

或叫集体、群体、小组疗法。

团体心理疗法的代表人物——

普拉特

马什

罗杰斯

霍姆斯、赫克尔和戈登

亚历山大

玛斯特斯和约翰逊

雅各布·莫雷诺

团体疗法包括的亚种——

1.“家庭疗法”。

2.“性感集中训练法”。

3.“游戏疗法”。

4.“心理剧疗法”又称“角色扮演疗法”。

5.“社会影响疗法”。

6.“演讲并答释疗法”。

7.其它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团体疗法”

妇联、工会、共青团、部队、学校等集体。

敏感性训练小组。

任务定向小组。

创造力工作坊。

机能发展小组。

团队建设小组。

感知小组。

交友小组。

单身俱乐部。

(七)“家庭疗法”

包括“夫妻疗法”、“婚姻疗法”,最好是提“家庭辅导法”。

1.系统式家庭疗法

2.传统式家庭疗法

3.经验式家庭疗法

4.结构式家庭疗法

5.策略式家庭疗法

6.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疗法

7.精神分析家庭疗法

8.行为主义家庭疗法

9.认知—行为家庭疗法

10.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

11.叙事式家庭治疗

12.心理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治疗

13.家庭治疗中的“空椅子”技术

14.家庭星座疗法

15.网状(多)家庭治疗

16.客体关系家庭疗法

17.家庭相关目标疗法

18.米兰学派家庭治疗模式(系统派)

19.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经验派)

20.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法

21.鲍恩家庭代际关系治疗模式(系统派)

22.亲情疗法

23.环境疗法

24.配合使用量表和问卷等工具

(八)其它一些疗法

1.“音乐疗法”≥“戏剧疗法”。

2.“体育疗法”。

3.“舞蹈疗法”。

4.“欢笑疗法”。

5.“娱乐疗法”。

6.“兴趣疗法”。

7.“哭泣疗法”。

8.“色彩疗法”。

9.“绘画疗法”。

10.“书画艺术疗法”。

11.“创意艺术疗法”。

12.“气味疗法”“芳香疗法”。

13.“气功疗法”。

14.“针灸推拿疗法”。

15.“散步疗法”。

16.“漂浮疗法”。

17.“森林疗法”。

18.“原始狂叫法”(喊山)。

19.“自然疗法”。

20.“园艺疗法”。

21.“物理疗法”。

22.“沙盘疗法”又称“沙土游戏”、“世界技法”、“箱庭疗法”或“沙箱疗法”。

23.“道家认知疗法”。

24.“儒家认知疗法”。

25.佛家(禅宗)“顿悟”。

26.“宗教疗法”。

27.“中医意疗”又称“情志相胜疗法”、“情志调适法”

“恐胜喜疗法”。

“悲胜怒疗法”。

“喜胜悲疗法”。

“怒胜思疗法”。

“思胜恐疗法”。

“情志护理法”。

“胎教情志调适法”。

“道家养生五行疗法”,又称“圣宣五行疗法”。

⑼“启蒙解惑法”。

⑽“言语开导法”。

⑾“自我调整法”。

⑿“移情易性法”。

⒀“顺情从欲法”。

⒁“穷者治法”。

⒂“富者治法”。

28.“亚洲心理疗法”(冥想)。

29.“静默疗法”(入静)。

30.“幽默疗法”。

31.“女性主义疗法”。

32.“瑜珈疗法”。

33.“白日梦疗法”。

34.“民俗疗法”。

35.“人际交往疗法”。

36.空椅子技术。

37.假设技术。

38.“饮食疗法”。

39.“阅读疗法”。

40.“躯体心理疗法”。

41.“身体接触疗法”。

42.“姑息疗法”(临终关怀、临终关爱)。

43.“本能自愈现象”。

44.“眼动心理疗法”又称“快速眼动疗法”。

45.“宠物疗法”。

46.“替代疗法”。

47.“简快身心积极疗法”(NLP)。

48.“职场员工心理援助”(EAP项目服务)。

49.“毁物疗法”。

50.“购物疗法”。

51.“沙袋象征宣泄法”。

52.“诺亚(挪亚)方舟训练法”。

53.“灾后心理疗法”又称“灾后心理援助”。

54.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55.“电休克疗法”又称“电抽搐治疗”。

56.药物辅助治疗。

57.“安慰剂疗法”。

58.“亲情疗法”。

59.“环境疗法”。

60.“中介疗法”。

61.分解—化解—排解心理负担技术。

62.“橡皮筋技术”。

63.“自我披露技术”。

64.“心态归零法”。

65.“文字排郁疗法”。

66.各种量表和问卷。

67.“整合心理疗法”又称“折衷心理疗法”。

68.“就势疗法”。

当今是整合的时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也是这样,主要是调理、调适、调养、理疗,体现折中、兼容、整合、综合。这些疗法或综合、或交替、或选用、或单独运用、或辅助药物,皆因人而异,因具体心身疾病而选择。

(九)属于积极、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一些心理防御方法,其实就是心药。参见前面“心态”的表述。

(十)属于中性、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这些心理防御方法,也是心药。参见前面“心态”的表述。

——关于诸多的心药,笔者在《心理咨询师备忘录》篇中有较详尽、系统的表述。因为出书篇幅的原因,拟将《心理咨询师备忘录》单成书——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之二心病还心药医》(资质篇),继本书之后出版。

 

 

 

              钱锡安 0871-2861145

          2003123~2005822~200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