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减压训练-1
一、我有压力
(一)“我”是谁?
(二)“我”身兼诸多社会角色。
(三)心理活动的3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四)人格结构的3个“我”:“本我”、“自我”、“超我”。
(五)“我”的生存四大欲求。
(六)是哪个“我”最累、压力最大?
(七)压力成因的归类包括社会、生理、认知等6个方面。
(八)程度:无压力、过度压力、适度压力。
(九)新医学模式:心理—生理—社会。
(十)“我”不适应就形成压力。
(十一)压力过大需要减压。
(十二)减压时“六不找”。
(参阅资料及问卷)
(一)“我”是谁?
1、王炳乾和他的德国妻子的一段故事。
2、中国人叩门,门里人问:“谁?”门外人回答:“我!”
3、我是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
4、从社会角色角度:我是孩子的母亲。我是单位的员工。我是学生。等等。
5、人到了3岁就会说“我”:我是张三。我就是我。
6、有一部小说叫《我是谁?》。
7、人在困惑的时候会自问:“我是谁?”
8、心理学对“我”的解释:
⑴心理活动的3个层次:我有3个意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⑵人格结构的3个“我”:我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二)“我”身兼诸多社会角色:
1、家庭里:父亲、儿子、弟弟,母亲、女儿、姐姐,等等。
2、学校里:校长、老师、学生等。
3、单位里:领导、员工,处长、科员,工人、干部。
4、综合:医生、律师、服务员、司机。
5、其他诸多社会角色。
6、一个人同时最多有可能兼多少个角色?
7、听众你自己兼几个角色?
8、角色越多,表演就越忙,感觉就会越累。
(三)心理活动的3个层次(“精神划区”)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非理性”、“本能”)。在理性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它在深层、冰山的底下。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个体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但它能严重地影响人的外部行为。“潜意识”往往很难觉察到,这需要通过自由联想、梦境分析的方法,而进行揭示、得以提升。
2、“前意识”。在浅层游离、彷徨的心理活动,通过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以进入到“意识”。往往是个中间状态、过渡阶段。
3、“意识”。是文化了的、理性的、理智的、自觉的和压抑了的心理活动,是在表层的、个体在清醒状态下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载体是语言,“君子动口”。
4、“远祖集体潜意识”。就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共同心理现象,是从原始社会本民族的老祖宗那里“遗传”而来的。如人类怕黑暗、蛇等猛兽、洪水、孤独、疾病等,又如男人有大丈夫主义和家长作风、女人“妻管严”和控制孩子。
5、“潜意识”通常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况下蠢蠢欲动?
⑴黑夜。
⑵独自一人。
⑶酒醉时。
⑷睡梦中。梦中犯罪,不用负法律责任。
⑸惊恐状态下。
⑹诱惑力强大情况下。
⑺
无秩序状态下。
(四)人格结构的3个“我”即“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原我”)——“快乐原则”。
本能的、动物性的原始冲动,是“火山”底下的岩浆、动力源、能量库。它没有时空概念,不考虑逻辑关系和后果,而是按“快乐”的原则、“初级”即幼儿的思考方式,对事物的评价以欲望为标准,通过幻想,在潜意识里活动。它直接用行动来体验情绪或满足要求,而不是用语言。它情感水平低,简单直接的思维,非爱即恨。它一边要快乐,一边还得防御。如探戈舞,很有意思。笔者的联想:那男子的“本我”一边要与那女子寻快乐,一边得防备其他男性来争夺或干涉,可能还包括那女子的丈夫前来角斗。要不,为什么他老是转头环顾左右呢?
2、“自我”——“现实原则”。
它要认识、了解、适应外部环境,要听从“超我”的指挥,是“本我”的监督员、把门人和“泄洪闸”;所以它“一仆三主”。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审慎和监督调节机制。它的活动范围,一部分在意识里,一部分在潜意识里,遵循“现实”的原则,遵纪守法,按照“次级”即成人的思考方式,去做现实允许的事情。成人思考方式的特点:评价事物,以客观现实为依据或参考;运用逻辑思维,考虑因果关系,考虑后果;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有细致的分化,如情绪、情感、情操,七情(或五情)。
3、“超我”——“道德原则”。
理想的自我、良知、良心、榜样。遵守“道德”的原则,按照“高级”即伟岸丈夫的思考方式,通过社会化,把道德、法律纳入个体的性格之中,进行自我升华、自我鞭策和积极解脱。它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超我行为,往往是痛苦的,会受到道德的约束、良心的谴责,有的良知甚至会命令个体自杀;没自杀活下来的有些个体,会以“精神病”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冲突发生在“自我”与“本我”之间,就是“神经症”的范围。
(五)“我”的生存四大欲求(天性):
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生存--安全--博爱--自尊--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饮食(自身生存)。
2、“男女”(繁衍后代,扩大再生产)。
3、防御(进攻、劳动)。
4、娱乐。
5、有一说叫“人必有一漏”,指的是花钱。有人花在“本我”的吃喝玩乐上,如酗酒者、打麻将的;有人花在“自我”的现实事情上,如本分地劳动、挣钱、开销。有人花在“超我”的升华事情上,如当年的雷锋。
(六)是哪个“我”最累、压力最大?
三个都累。
1、“超我”影响、指挥着“本我”和“自我”。
2、“本我”欲望的表达,常常通过梦境、行为失误和发泄、排解等症状来完成。
3、“自我”会运用神经症性的一些心理防御方法,当在“超我”的指挥下活动、“本我”又不听话时,“自我”就会感到焦虑和有罪恶感,所以“自我”很累,很痛苦,压力最大。
(七)压力成因的归类包括社会、生理、认知等6个方面:
1、来自社会环境的一些负性以至恶性刺激。
⑴“阶级斗争”,“破四旧”和“斗批改”,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27年来就没有停止过。
⑵“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尚未理顺的分工不合理、分配不公平和一边是下岗失业、一边是贪污腐败的现象,对各群体中的个体来说,都是恶性刺激。日前有关于“中国大陆56项热点焦点问题排序”的一组问卷,其中老百姓最关注、担心、不满意、给人造成压力的问题排序在前8项的是——
①腐败,有3种:一是政治方面的买官和任人唯亲,二是经济上的贪污受贿,三是司法界的吃了原告吃被告。
②社会治安:有顺口溜说“公安联防不作案,社会治安好一半”。话有些偏激,但“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粥”。——“黑猫”。
③下岗与就业:近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包括毕业的大、中学生)约有1000万人;同步下岗、失业的人大约是1400万人;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全国9亿农民中进城打工的大约保持在1亿2千万人,昆明地区就有“百万川军”之提法;也许,还应该预测到“复关”以后,中国的农业将受到重大冲击,种粮不如买粮,大批农民失业,一些青年农民又要涌进城市;而城市里的一些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其它经济性质的企业,特别是重工业,将在与国际的竞争中节节败退,那时将又有一大批在岗的员工加入下岗的行列。这样,就业和“再就业”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
④子女入学:有顺口溜——“想上好学校,先得点钞票。”这是应试教育和教育资源缺乏或配置不平等原因所致。一些学校被列为“七匹狼”之一。其原因主要是滥收费,滥收的费其中用于给老师发奖金。一些老师于良心不安,感到对不起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终于对媒体暴光。这是可贵、可敬的。“七匹狼”是“公检法国地税,医院学校黑社会”。也是“一颗老鼠屎”与“一锅粥”的关系。“人类灵魂工程师”——“眼镜蛇”。
⑤医疗改革:医院实行企业化经营或企业化管理,一些医院或一些医生把“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抛至脑后,打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横标;而“潜台词”则是“对药下症”、“一切以患者兜里的钱为中心”,从实报实销的离退休老干部,到公费医疗的在职公务员、在岗职工,“稳、准、狠”地“宰病人”没商量。“白衣天使”——“白狼”。
社会上有个说法:当大官的不看病,中小官员没有工夫看病,老百姓有病不看病。有人的经验是:“最好是别有病!”
⑥社会保障。
⑦体制改革:主要说经济体制改革,一晃20多年了,一些职工感到自己在改革中的“既得利益”就是“下岗”。
⑧环境污染:如水和噪声等污染。
关于噪声污染。噪声能促发或恶化神经症,对那些非常厌烦噪声的人,精神病发病率机会大大增多。噪声是一种能分散注意力的刺激。某些突然发生的噪声,特别是高强度噪声,可引起人体产生惊恐反射。物体摩擦发出高音调的尖叫声,住宅区内建筑工地的打桩声、歌舞厅的“迪高”声,汽车的鸣笛声等,可使人立刻发生全身寒战、毛骨悚然及牙齿酸痛等无法忍受的反应。噪声的另一重要心理效应是可使人产生烦恼,这是由于噪声能干扰谈话或工作、学习,妨碍注意力的集中,破坏休息、睡眠或某些活动所需的宁静环境。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以55分贝作为一般居民区合理噪声限度的指标。为此,我们在这方面也要同“国际接轨”——树立关于制止噪音的意识,加强对噪音的立法管理。建议在居住区,建筑施工时间不得超过晚上10:00,噪声不准超过65分贝,违反者要受到处罚。
大气污染。有人声讨和控诉公共场所的吸烟行为;其实比吸烟更有害健康的是汽车的尾气。
水污染。昆明的滇池已不是什么“翡翠”,而是“一泡脓”。“一泡脓”不能使人悦目爽心。某省有个县的老百姓深受水污染之害。怎见得?他们勾画出这样的画面:(二十世纪)50年代饮水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拉稀生癌。这是当地政府有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有些企业老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所致。老百姓很无奈:生灵能有几多愁?载不下的一河污臭向东流……
⑶家庭。如夫妻吵架。
⑷学校。如应试教育中的“魔鬼训练”。
⑸单位。如劳资关系紧张。
⑹住宅区。如脏乱差。
⑺其它方面。
2、来自自然界不可抗力、社会意外飞来横祸和非正常死亡的打击。
这主要指地震、水灾、火灾、车祸等。当事人死了,却给亲人的心理留下巨大创伤。人的一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一个人只要摊上其中一种,心灵上的创伤,一辈子也抹不掉。
3、胎儿发育不全、婴儿大脑受损及其它一些遗传因素。
4、“潜意识”里的“本我”有时私欲太过,无法实现。
5、生理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有来自体内的“应激源”因素。
人生走到每个阶段,都会有“体内应激源”发生。对事先能够预测得到的“体内应激源”如果处理得妥当,就能较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否则,就会产生较大压力以至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干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和谐的生活。
如“青春期”、“更年期”。
6、认知的。
“自寻烦恼”——“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应当说明的是:不要把所有的刺激(“应激源”)都过于放在心上,也不是所有的“应激源”都是坏事。不同心理状态的个体,对同一的“应激源”,却有着不同的对待或反应。对同一外部环境,有人认为是“应激源”,有人认为不是;有人感到刺激很轻,有人感到很重;有人感到是恶性刺激,于是采取的心理防御多是消极的方法和同社会环境做“逆反”的斗争;而有的却把它当作一种培养、磨练自己意志的良性方法和形式,把积极的应激当作展现自己才能的“实战演习”。事物都是辩证的,从另一方面说,适度的或较大的一些刺激,的确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们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另外,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对某类人还是“好事”,如“愤怒出诗人”,“偏执妄想型”、“抑郁型”和轻度“躁狂”等患者往往就是发明家、作家或革新者、革命者。
以上6个方面,一般或主要的是社会、生理、认知这3个方面。
(八)程度分无压力、过度压力和适度压力3类:
1、无压力。实际上不存在。
2、过度压力。要减压。
3、适度压力。是动力。所以有一定的压力是好事。
(九)新医学模式是“心理—生理—社会”: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医学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医学模式也在演变。5个阶段。
1、“神灵主义”阶段——
一万年以前,对医学呈模糊状态,主要靠“巫术”,当中有心理暗示和一些民俗疗法。如电影《摩雅傣》中所描写的。
2、“自然哲学”阶段——
三千年以前,中医诞生,整体的“黑箱”操作,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同大自然的整体观念和谐。是传统的学科。如《黄帝内经》。
3、“机械论”阶段——
十四世纪,工业革命,发明了机器。连人体都被看作是一台机器,人的某个器官就是机器上的某个零件,这时的医生被视为“机器的维修匠”。
4、“生物医学”阶段——
十五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发现微生物的物质,并认为某些生物物质(如蛔虫、细菌等)是人类患病的病源。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都是“生物论”医学模式。绝大多数人还认为,健康主要是指人的躯体良好,健康就是生理健康。
5、“生物—心理—社会”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
但当今我国“生物医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医院甚至掺进“铜臭”形成“铜臭医学”。
较详细地介绍一下“心理—生理—社会”医学模式——
⑴五十年代以后,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
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撰文提出这一模式。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强调:
①身心统一的观点。
②个体与社会保持和谐的观点。
③认知与评价的观点。
④主动适应与评价的观点。
⑤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⑥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⑵人们开始逐步接受,还有个心理健康的问题,有个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也通俗易懂:
一是正常的智力,
二是完整的人格,
三是愉快的情绪,
四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是正确的自我意识,
六是心理特点适合年龄特征。
⑶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发现和认为,心理与生理都健康,才是一个人完全的健康,也叫“心身健康”。
六七十年代那时,人们在交际中习惯通信。在信的正文之后,要写上祝愿之词。先是“致革命敬礼”或“毛主席万岁”等,后来逐渐改为“祝你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就是祝你“心身健康”。现如今,一个人达到了这种认知,那他心身如果感到不适,就会首先到心理健康咨询门诊去做心理咨询或检查,然后视具体情况再考虑去不去医院诊治。
心身健康也有个描述型的定义,说它是“新健康”标准也行,叫“五快三好”:
①吃得快,
②走得快,
③说得快,
④睡得快,
⑤便得快;
⑥良好的个性,
⑦良好的处世能力,
⑧良好的人际关系。
⑷有如下几个测试指标也可作为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
①认知功能正常(即智力);
②情绪反应适度(积极情绪占优势,胜不骄败不馁,喜不张狂忧不绝望);
③自我意识客观(客观评价自己,悦纳自我);
④个性结构完整(个性倾向、特征协调发展);
⑤人际关系协调(宽容、善待、礼让别人);
⑥社会适应良好(接受、适应环境,对消极的环境既不逃避也不推波助澜);
⑦人生态度积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与时俱进,快乐人生);
⑧行为表现规范(遵纪守法讲道德);
⑨社会活动“吻龄”(自己的动作、行为、社会活动同自己的年龄段、与大多数的同龄人相一致)。
(十)“我”不适应就形成压力:
人脑反映现实是客观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符合规律进行,心理与行为无异常,也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环境基本保持了动态的平衡、和谐的统一,这就是“适应”。
反之,就是“不适应”。
个体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以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即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又适应自己的身、心,他便心理健康。
反之,如果个体在进行心理活动的时候,大脑发生生物、生化功能失调,行为与人格偏离(即行为异常),对客观现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歪曲反映,如果这种歪曲的反映已导致个体的行为紊乱并破坏了适应社会生活、认识环境、改造世界的能力,且又不能简单地用一般常人的方法加以纠正;这时便是患了“心理疾病”。
看来,“不适应”就会形成“心理压力”;压力过大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心理抑郁”,进而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等,成为不健康的人。
——所以,这就需要心理减压!
(十一)压力过大需要减压:
1、“减压”又叫“心理防御”,提法不同,意思一样,前者通俗一些,后者专业了点。
“减压”,指个体受挫与冲突,处于紧张情境,心理活动中具有的或产生的要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协调外在环境、恢复情绪平衡稳定的一种应对或适应性倾向、现象、过程。
2、与“心理防御”有联系的一个专用术语——“心理防御机制”又叫“心理防御方法”、“心理防卫术”,其实叫“心理减压方法”通俗易懂。
“减压方法”,指个体受挫与冲突,在“减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和主要是潜在意识的表现手段和反应方式,也包括有意识的表现手段和反应方式,以此自我保护。“减压方法”对个体的健康作用非常大!
在“减压”过程中,当“减压方法”不足以战胜实施特别强烈、持续时间长久的负性或恶性刺激时,个体有机体的这种力量就衰竭了,肌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了,精神崩溃了,一些“心理疾病”就可能产生了。
3、压力有四种类型:
一是“预期压力”(事先知道的,如2003年的秋冬可能再次发生“非典”),
二是“情境压力”(微观、现实的),
三是“慢性压力”(长期出现、存在的),
四是“残留压力”(过去的创伤,一直消逝不掉)。
4、“减压”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警觉期”(唤起机体的反应,让人紧张,提高积极性),
二是“阻抗期”(机体动员全身机制应对、抵抗),
三是“耗竭或战胜期”(如果反应机制不足以战胜外来刺激而失败,调节系统崩溃,则心理障碍或疾病产生;反之,调节适度,心理轻松,“减压”成功)。
5、“减压”有三种类型:
一是积极应对,
二是中性应对,
三是消极应对。
因为“减压”是要减到适当(!)的程度,所以消极应对不能叫“减压”。对“减压”类型的体验,全在于自我心理素质的高低而论。
6、“减压”的结果或效果有两种:
一是适应(环境)。
二是适应不良。
——产生适应不良的“减压”不是我们训练中的“减压”!
7、“减压”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两种:
一是积极影响——适度的应激或应对是人格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一个人应该有耐受挫折的能力;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体功能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若没有一定的刺激,环境单调,那生活便也不丰富多彩了。
二是消极影响——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以症状包括体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应激有可能会使已有的精神、躯体疾病复发或加重;也可能会导致新的精神或躯体疾病发生。
——同理,消极影响的“减压”不属于我们训练中的“减压”!换句话说,若“减压”不当,也会走火如魔,反而加重压力,甚至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所以,一般不提倡个人“自学式”的“减压”。
(十二)减压时“六不找”:
近几年,不少人渐渐悟出这样的道理或产生这样的现象:遇上了烦恼的事,
一是不去找单位的支部书记。
二是不找单位的同事。
三是不愿找好友。
四是不找父母。
五是不找子女。
六是不愿再去找姊妹。
找谁?
找专业的、职业的心理减压师!与他们沟通,对他们宣泄甚至是发泄;他们不但能帮助解决心理压力问题,还会给个人的隐私保密。
(十三)参阅资料及问卷:
1、参阅资料——
www.kmxinqiao.com网站“科研成果”栏目里《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一文。
2、问卷——
(姓名):
性别 :
年龄段:
文化:
职业:
电话:
《我有压力》的“问卷”
——本“问卷”仅供本训练使用
一、我是谁?
二、我是谁的人?
三、近日心态:
1最近主要是高兴的(
)或是不高兴的( )一件事萦绕在心中。
2晚上如果一时不能入睡,主要想的事情是(
)方面的。
3早上睡醒,尚未起来,躺在床上,感到迷茫(
),焦虑(
),孤独(
),失落(
),忧心忡忡(
),其它(
)。
4自我感觉——
⑴心理最健康(
),
⑵心理很健康(
),
⑶心理基本健康(
),
⑷有“心理弱点”(
),
⑸有“心理压力”(
),
⑹有“心理困惑”(
),
⑺有“心理问题”(
),
⑻有“心理障碍”(
),
⑼有“心理疾病”(主要指“神经症”)( ),
⑽其它(
)。
5对未来——
⑴充满憧憬(
),
⑵感到恐惧(
),
⑶感到渺茫(
),
⑷继续奋斗(
),
⑸随遇而安(
),
⑹不知所措(
),
⑺无所谓(
),
⑻ 活一天少一天( ),
⑼其它(
)。
四、平日是否感到有糊里糊涂、鬼使神差地做错了事的时候?
1经常有(
),
2没有(
),
3偶尔有(
),
4其它(
)。
五、上述情况,现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六、自己的“本我”和“自我”经常吵架,通常在行为或外显上谁总是占上峰?
1“本我”(
)。
2“自我”(
)。
3“超我”(
)。
4其它(
)。
七、你的“潜意识”通常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况下蠢蠢欲动?
1黑夜(
),
2独自一人(
),
3酒醉时(
),
4睡梦中(
),
5惊恐状态下(
),
6诱惑力强大情况下(
),
7无秩序状态下(
),
8其它(
)。
八、有否“远祖集体潜意识”(如男士的大丈夫、家长作风,女士严管丈夫、控制孩子)?
1男士有(
),没有(
),其它(
)。
2女士有(
),没有(
),其它(
)。
九、你感到自己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的关系:
1和谐协调(
)。
2基本和谐协调(
)。
3不和谐协调(
)。
4其它(
)。
十、你对“自己了解自己”感到:
1最了解(
)。
2了解(
)。
3半了解(
)。
4不了解(
)。
5其它(
)。
十一、“钱”、“情”是检查、考验一个人潜意识的——
1唯一尺度(
),
2主要尺度(
),
3次要尺度(
),
4不知道(
),
5其它(
)。
【→人生减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