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既是山人求知的地方,也是山人求职的地方,也是山人求爱的地方,又是山人尚未进入仕途就饱尝仕途虎狼之险的地方,还是山人南下云南出发的地方。青年时代突然离去,未了情却仍在故乡。因此,1978年离开故乡,13年后,从1991年开始回故乡,至2012年已回去12次。这12次故乡行既是环境切换,又是专门的情感交流,鉴于它情之切切,故设本专栏。
7.山水田园老相识
山:
胶东是丘陵地带,没有高山,是一些小山包而已。当然,山不在高,有传说、有事迹则名。这里说的主要是如下的三山——
宁津与东山二乡镇分界的甲子山—牛岭子山(牛岭子山又俗叫二牛子山、牛郎子山),两山之间就是西山大垭口,老辈儿人说,过了西山口子就是“出外”了,鉴于解放前夕我们这一带为甲子山行政区,故山人把二山统称甲子山。在甲子山山腰西北侧,有个后来人工凿挖的山洞,据说那是为了躲日本鬼子或逃荒要饭临时避风遮雨的地方。山人每次回故乡,远远看见牛岭子山凸出的两块相连的山石,会激动不已,自言自语:“到家了!”。这是一山。
第二山是村西面的西山,在甲子山的东面一些,西山是宁津片居民和宁津村先人的守护神,这在“修坟扫墓祭先翁”中有介绍。
第三山是村东城门外的菊子山。据说,菊子山是明朝抗倭寇用的烟墩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空军的一个雷达站就设在这里,雷达站是近些年才迁至西山的。登上菊子山,扇面状的海面景况尽收眼底。菊子山四周是田地,但人民公社时的土地不长粮食,老百姓渴望能吃上大馒头。记得三年灾害的时候,有人发现了这里的雷达兵吃着白面馒头,把吃不完的扔进猪食缸里,就冒着生命和打成“反革命”或“特务”的危险,去偷猪食缸里的馒头吃。干这事的人事后炫耀说:部队的猪吃的比人还高级,那小白馒头就象电影《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给卢嘉川吃的那种!“菊子”是一种造型的馒头,菊子山状如馒头。菊子山四周的良田盛产小麦等农作物,同时,其山坡和田埂上野生着山苜楂等野菜。用山苜楂包菜饺子(也叫菜包子)吃,那可是上等的“忆苦饭”。如今,家家户户的细粮吃不完,又馋那粗粮甚至“忆苦饭”呢。
水:
主要是指海水,特别是指小港(东海,当地的海域,下同),马家寨村北边的港湾(北海),镆铘岛方向的海域(南海);还有宁津村南在环境污染下至今尚在的流进镆铘岛海域的莲子河;村西头依旧尚存并且没有污染的孙子沟水库;村北头烈士塔东北面下坡处的流到小港的踩脚河(读音,又名小龙河);另外,东城门外的东城壕,可惜城壕之不见,壕水之不存哪。
田园:
包括山野、田地、村庄、场院(如今用机器收割庄稼,一条龙,包括就地或现场脱粒,所以没有了狭义的打谷场)、自留地(这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与公田或大田相区别的小地块儿,收成全归个体)、房前屋后的菜地、果园及其综合。
一方面人民公社时期虽然“战天斗地”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田园面貌,所以大部分农村是基本旧貌依存;一方面土地私有后又恢复了一些田园风貌的东西。那石头垒成的围墙,那荆棘扎成的栅栏,那废弃了的猪圈、鸡窝,那个性化的菜地、果园,那新旧交替、土洋结合的场院,那老百姓、那农耕社会追求的恬静生活……请欣赏图片。
烈士陵园:
甲子山区烈士陵园位于宁津所村北,前脸儿左右的挽辞是——
生有自来生固伟大,
死得其所死尤光荣。
文化大革命时改成——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陵园内安葬着甲子山区自抗日战争以来至宁津公社时期的烈士们。
对烈士陵园,以后山人有专门的追忆……
老相识:
指少小时看见过、爬涉过以及听说过的,这次,甚至每次故乡行又重游、回忆的,即使原貌改变但老样尚存甚至原貌不见但旧址尚在的。
另外,青岛崂山、石岛斥山、院夼的九顶铁槎山、荣成的成山头、文登的崑嵛山、蓝村—朱阳—丈岭一线的山水等,以及山人心目中的山水、田园,拟它们在以后另外的地方或作品里出现。
笨嘴拙笔的,还是请欣赏图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