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桥’上沟通”专题讲座
7.“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习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习笔记
钱锡安
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二、科学家对于“自然”的假设有哪些?
三、科学证据的标准是什么?
四、心理学研究行为的目的有几种?
五、研究的“假说”可以分为几种?
六、“假说”对应的检验方法是什么?
七、科学“假说”的标准和必要条件是什么?
八、“假说”的来源有哪些?
九、什么因素可充当“准自变量”?
十、复制研究的种类及进行复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十一、选取“样本”有几种方法及如何实施?
十二、代表性“样本”具有什么特征?
十三、为什么描述性研究设计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十四、高效的数据具有什么特征?
十五、“对照组”的作用是什么?
十六、研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十七、研究报告(论文)由哪几部分组成?
十八、部分专业术语
笔者除了接受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关于“心理测验”的专门训练,继而还在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进修班进修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心理测验”是两门学科,但关系紧密,有很多内容相同;所以,这里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有关或部分知识作为“心理测验学习提纲”的补充,以学习笔记的方式附于此。
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1.实验设计。
2.数据描述与分析。
3.统计描述与推论。
4.理论文献学习。
5.社会实践与思考。
作为社会派,笔者的理论学习是在大众图书馆和自己的书房里;笔者的实验室在社会,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社会实践与思考,特别是结合自己亲身阅历的研究。
二、科学家对于“自然”的假设有哪些?
1.自然是有规律的。
2.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3.行为是被决定的。
4.科学是有局限性的。
三、科学证据的标准是什么?
1.证据必须是经验性的:最终的证据必须是可观察的公开的行为。
2.证据必须是客观的:客观观察。立足被试的行为,减少个人的解释和偏见。
3.证据必须是系统的:有组织、一步一步进行,决定几个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4.证据必须是可控制的:简化研究环境,尽量减少无关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四、心理学研究行为的目的有几种?
1.描述行为(怎么样):从不同角度和水平,精确描述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环境。
2.解释行为(为什么):找出因果关系,避免提供虚假的解释。
3.预测行为:预测行为在什么时候发生及由什么因素会导致行为发生。
4.控制行为:控制行为的能力也是对解释准确性的检验。
四者相互关联。
五、研究的“假说”可以分为几种?
1.因果性假说:解释行为的某个原因或影响因素。
2.描述性假说:描述行为的特征或行为发生的环境。不辨别原因。
六、“假说”对应的检验方法是什么?
检验方法即研究设计分类。
1.实验性设计。
2.准实验性设计。
3.描述性设计(非实验性设计)。
七、科学“假说”的标准和必要条件是什么?
1.可验证性和可证伪性:可设计实验来验证它,也可显示此“假说”是不正确的。
2.精确性:要精确词语。忌模糊词语,避免“假说”有多种解释,否则会使可验证性和证伪性降低。
3.合理性:这个“假说”可能是正确的。
4.简洁性:“假说”的语言必须越简练越好,诸多事物可用规律来概括。
5.预测性。
6.可行性。
八、“假说”的来源有哪些?
1.文献阅读:可了解前人的研究结果及已经确认的研究方法,找出新课题。
2.实践:研究者的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确保“假说”与以前的理论相吻合。
九、什么因素可充当“准自变量”?
某些“变量”是不可以控制或相对稳定的,叫“准自变量”。
1.被试变量的“准自变量”:研究它对行为的影响,如年龄、性格、气质、种族。
2.环境事件的“准自变量”:不可控制的环境事件对行为的影响,如地震。
3.时间流逝的“准自变量”:不可逆性,如年、季、月、日。
十、复制研究的种类及进行复制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复制”是重复实施实验以积累证据,检验和确认“假说”。
1.有两种复制方法
⑴完全复制。
⑵概念复制。
2.分别的目的
⑴完全复制:精确重复以前研究的特定设计和结果,增加特定研究的“内部效度”。
⑵概念复制:提供额外的可靠性,可增加研究的“外部效度”。
十一、选取“样本”有几种方法及如何实施?
1.概率取样
每个被试都有相同可能性被选中的机会。
有4种实施:
⑴单纯随机取样。
⑵系统随机取样。
⑶分层随机取样。
⑷成群取样。
2.非概率取样
“目标群体”中的个体没有相同的几率被选择。
有3种技巧或实施:
⑴方便取样。
⑵配额取样。
⑶“雪球取样”。
十二、代表性“样本”具有什么特征?
1.特征和行为:其被试的特征和行为,真实反映了“目标群体”人员的特征和行为。
2.得分:代表性“样本”的得分,是目标人群得分的好样本,结论适用于目标人群。
十三、为什么描述性研究设计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
1.有关系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
2.对因果关系推论的关键不在于关系的存在,而在于演示关系的方式是否最佳。
十四、高效的数据具有什么特征?
只有高效的设计才有好的、有效的数据,统计结果才会正确:
1.每组内的数据变异性较小。
2.组间的差异性相对较大。
3.被试较多。
十五、“对照组”的作用是什么?
即对照条件的作用:
1.“对照组”为评估“自变量”的影响,提供了基线。
2.它提供更多的信息,清晰地描述其操纵过程是如何影响被试的。
3.它能有效消除“竞争性假说”。
十六、研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流程的提法很多,且很不比一致,却大同小异。下面是笔者在学习中的一种整合——
1.提出问题和选择课题。
2.对文献的学习与综述。
3.收集并整理资料。
4.形成并提出假设。
5.制定研究方案。
6.选定研究类型。
7.选定测量工具、选择仪器设备及确定程序步骤。
8.定义目标人群和样本并选取被试者。
9.选择变量并对变量进行分类、研究和控制。
10.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11.统计描述与推论。
12.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13.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并提交发表。
十七、研究报告(论文)由哪几部分组成?
它的基本结构或格式是——
标题
作者及所属机构等
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注释
此外定稿日期、联系方式
1.标题
即总标题、主标题、大标题、题目、篇名、题名等,画龙点睛。
有的论文可能会有肩题、副标题。
它揭示论文主题和概括文中内容,描述所研究的变量及其关系和类型,使读者能从题名中了解到该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如果是标题页,则居单独一页,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如有必要,还有指导教师的姓名。
学术论文的标题,连同总标题,从结构形式上一般可列出5级以上的标题——层次标题:
(1)总标题;
(2)一级标题;
(3)二级标题;
(4)三级标题;
(5)四级标题。
2.作者及所属机构等
作者姓名
某某某
署名的意义:署名表明作者的劳动成果及作者本人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即作者向社会声明,作者对该作品拥有了著作权,同时也负有责任,此外也有同读者联系的意愿。
信息化的时代,作者单位及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等联系方式等也是要有的。电话等联系方式连同定稿日期也可放在题注处(题注或注释,或在首页格式的页脚下或在正文的末尾处)。
如需要或规定,指导教师姓名可列于作者姓名之下。
3.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描述总体设计及关键性的统计关系,也指出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是报告所研究的结果;它能够让读者迅速总览论文的内容,读者与某篇心理学论文的第一次接触也多是从阅读其摘要开始的,然后再依据摘要来决定是否阅读整篇论文。
它的特点:
(1)准确性。将摘要与论文的层次标题进行对比,是核实摘要精确性的有效方法。
(2)简练而信息量丰富。摘要的长度一般在300字左右。
(3)独立成篇。切忌把前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摘要可能要最后写)。
关于“摘要”和“前言”的问题:
一是两者往往要冲突。
二是“前言”可以多种形式或角度写。
三是可以省略“摘要”部分,但如果要求有就不要轻易省略。
有的论文的摘要可能要形成摘要页,除了摘要,摘要页中还要包括关键词和分类号。
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下方,字体加粗或字号加大。是文献检索的标志。
分类号排印在关键词的下方。一般我们不需要它。也是一种情报信息检索语言。
笔者一直省略摘要部分、关键词和分类号。
以下前言、方法、结果和讨论4点(研究报告的格式),才是正文部分。——是说正文包括这4个方面;但不是按照这4个方面的格式去写,而是拟定层次标题来写,即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等4部分在以下正文的逻辑结构中呈现。
正文的文字可在4000字左右,含“摘要”。这就要求你选题的题目要缩小,目标集中。笔者的论文多为综合性的,所以往往较长。
4.前言(或引言、导言)
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明背景,阐明目的和理论基础,也要说明同一课题以前的研究文献,指出将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的问题,并且还可以从前言里寻找到支持“假说”的实验证据。如笔者的《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一文的前言部分。内容如下:
“笔者根据长期对教育教学的调查、观察、问卷、实验、总结及思考,在“考试焦虑症”等9种心理病症和问题的基础上,于本文提出“应试教育并发症”的论点并进行论述。
“一晃,应试教育已20多年。这里不妨做一个科学假设:对于应试教育并发症这样的“后天习得”如果持续30年,那末会形成“观念烙印”,借用“百年树人”的说法,若后天习得60~100年,很可能会形成“遗传因素”;因为长期应试教育的学习过程不仅影响到形成“观念烙印”的人的行为,还可以改变那“行为着”的人的遗传结构。
“这就向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神经学、遗传学等学界提出挑战或倡议,可以共同研讨这个课题。”
笔者的这个前言也可以做摘要。
笔者在该篇省略了摘要部分。如果这部分可以做摘要,那前言要从另一个角度或用另一种方法去写。
5.方法
指用于理解、评论和复制数据的过程及其需要的信息,特别是用以检验“假说”的设计和程序。又包括4个方面:
⑴被试者。介绍被试者诸如性别、年龄、文化、来源等的基本特征或情况,对被试者提出一些重要标准或要求。
⑵仪器设备与测量工具。应用公制单位报告物理测量结果,报告重要成分,描述细节。测量工具包括量表和问卷等。
⑶程序步骤。包括指导语、变量水平、被试者的分配、实验步骤等。遵循真实的顺序,描述把被试者、材料和仪器组合在一起进行的研究。
通过工具、方法,详细描述其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能够让读者评估你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以及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如何。并且,详细地告诉读者做了什么以及是怎样做的,以便读者能够恰当地重复所进行的研究。
⑷层次标题。正文开始出现层次标题。
下面是笔者设计的四级乃至六级层次标题——
一、一级标题;
(一)二级标题;
1.三级标题;
⑴四级标题;
①五级标题;
a.六级标题。
层次标题一般不超过四级,每一层次的次级标题若有,至少又有两个。
一级标题后的行文另起行,二级标题后的行文也应另起行。层次标题转行时应保持词语的完整性,并尽可能将虚词留在行末。一级以下标题如需转行,应与标题行左端对齐(当然层次标题最好不要出现长长的)。
层次标题中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标题末也不宜用,可能“?”、“!”除外。
层次标题不得排在页末最后一行而无接正文,即避免“背题”。
为了版式的层次分明、美观醒目,通常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及其粗细来区分不同层次的标题。
6.结果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把结果报告出来。首先简单说明主要的结果或发现,然后尽量详细地报告数据以验证结论。
原始数据需经过统计处理后才能得出结果。正文描述、表格和插图是数据统计结果的3种主要呈现方式。我们平常的论文主要是“正文描述”的方式。
7.讨论
对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对结果进行评估,并解释结果的意义,特别是与初始“假说”有关的结果,也可以对结果进行推论。结论的有效性是讨论部分的重点。回答前言提出的问题,说明是支持还是不支持所提出的初始“假说”,以及是如何证明结论的。
避免无谓的辩论以及琐碎无力的理论比较。
应考虑一下:本研究有什么作用或贡献?本研究对解决问题有何帮助?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本研究具有什么理论含义?
最后,讨论部分还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下一步需要再解决的问题。
8.参考文献
指所引用的有关图书或期刊资料。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或书末列出参考文献一览表。这反映了该论著的起点和深度;科学研究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把论著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表明论著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避免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参考文献还能起索引作用。
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可以为——
(1)图书:作者、书名、出版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版次、页码。
(2)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页码。
参考文献的排列可以按照作者的姓氏笔划顺序,也可以按照研究报告中引用的顺序。
参考文献往往会形成参考文献页。
笔者对发展到今天的“参考文献页”有看法,感到它非常“八股”,也有列书单之嫌。烦琐了作者自己且不说,普通读者也不会因为看你一本书,还要天天跑图书馆去查阅那些本书。这里,不排斥别人对“参考文献”的引用,笔者只是主张使用“非蓝本参考文献”,认为,这种参考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罗列在文末的“参考文献页”中。——其实,很多的至理名言本是民间千百万年来流传的,有名人在引用,但这不是名人的;更有广大民众在交流中随手拈来使用的。像这样“集体创作”的“底本”,该落谁的名字?——因此笔者很少具体、直接引用别人的东西,对于极少量的引用就在正文的引用处做了注明,所以书末的地方没有“参考文献”。
9.附录、注释
为正文的补充部分,必要时才列出。这些材料较为复杂或琐碎,放在正文中会割裂正文,分散读者对论文本身的注意力,那就有必要把这些材料作为附录放在正文的后面。常见的附录包括数学证明、大型图表、词表、问卷、测评表或其他调查工具、计算机程序等。附录编排在参考文献之后。
图形和表格:当信息很复杂时,当数值对读者很重要、数字太多并在陈述中不能被清楚描述时,才应用图表。
注释是对文章中需要解释的词句加以说明,或是对文章中引用的词句、观点的来源加以注明。但这样的注释往往又放在参考文献中。而笔者的注释就放在正文里。
10.关于定稿日期、联系方式
这在“2.作者及所属机构等”处已有表述,所以这里专门举例表达笔者在论文末尾处的落款。比如,笔者本篇文章的落款是:
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
钱锡安(13908856911)
2004年12月4日~2005年9月30日~2007年12月
笔者标明定稿日期和联系方式,以便读者考虑其时间背景、时效性、新闻价值,以及决定同笔者取得联系时,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
十八、部分专业术语
1.“假说”与“假设”:假说≧假设。
科研领域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根据事实提出,再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新的理论。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而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它必须进行逻辑论证,得到事实的证明,才能成为科学原理。
2.“竞争性假说”:混淆变量。
3.“被试”与“主试”:被试者与主试者。
4.“测量”与“测验”:测量≧测验。
测验答案有对错,如智力、成就测验,一般可用测验分数直接表示心理量;问卷等测量的结果无对错,如人格问卷,并且得到的分数不能直接说明问题和表示结果。
5.实验:一般指实验室的真正实验,环境是人造的,被试者是随机安排的。
6.“准实验”:采用年龄、性别、气质、种族(先天特征)及文化、职业、所在团体(相对稳定因素)等“准自变量”进行的实验,现场模拟。如由一个班级里的全体学生自然、完整地做为被试群体所进行的实验。这样的被试者不是随机安排的,有生态效度。
7.相关设计: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8.“实验组”与“对照组”。
9.随机、随机化(如抓阄,概率均等)及随机化程序。
10.“变量”:因素、条件等。任何一个有可能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
11.“自变量”:原因变量。可操纵、改变的。与因变量是因果关系。如奖励方式、温度、某种社会压力。
12.“因变量”:结果变量。是我们想用自变量来影响并产生结果的那个因素。如学习成绩。
13.“中介变量”:帮助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挫折—愤怒—攻击”中的“愤怒”。
14.“准自变量”:某些能影响行为的被试变量是不可控制的先天条件或相对稳定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及文化、职业、所在团体等。
15.“混淆变量”:除了自变量,还存在“额外变量”并提供“竞争性假说”。
16.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
17.“参数”:整个分数总体的平均值。总体分布信度、效度等指标。
18.“非参数”:一种不限定总体分布形态的统计手段。不能用数据直接量化。
19.“方差”:分数离散度的指标。
20.“标准差”:指标的平方值。
21.“误差方差”。
22.“单盲”与“双盲”:单盲是对实验的内容、目的和意义,被试不知。双盲是主试(一般是研究者的助手、实习医生、护士等)与被试都不知。
23.变异。
24.误差变异。
25.定性与定量。
26.数据:包括事实、事例、信息和数字,即事实。
27.操作性定义:把难以具体表述的构思或概念,定义为可测定、筛选、重复的具体指标,并能说明意义。
28.“真分数”: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反映真实心理特征的因素、事实。不一定是具体的分数、数字、数据。但它在实际测量中无法绝对得到。
29.误差分数:在测量时的误差,所造成的结果、事实。
30.验证与证伪。
31.否证:用否定方式来证明理论的是否存在或正确。
32.“信度”:一致性、可靠性、准确性。内部比较。
33.“效度”:真实、有效性、准确程度。外部评价。
34.“内部效度”: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明确程度高低的情况。
35.“外部效度”:时间效度、生态效度(自然情景)。有对外推广价值。
36.“反应性”:社会赞许性、被试者的掩饰。因此使行为出现偏差。即反应线索。
37.“反应线索”(混淆变量):由物理和社会环境提供的能适宜被试行动方式的线索。如要“入境问俗”,过分阻抗或合作,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做被试往往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38.“反应时”。
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
钱锡安(13908856911)
2004年12月4日~2005年9月30日~2007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