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师生在心桥上沟通
6.家长和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家长和教师都应成为
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唤回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失群“小鹿”
钱锡安
六、学校“心理保健师”(心理老师)的组成及工作对象、范围
心理教育不应只是心理学家的工作,而且应是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事情。是时代和孩子们要求他们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他们就是学校的“心理保健师”,通俗叫法为“心理老师”。
(一)“心理老师”的通俗释义
在确保自己心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特别是讲究心理卫生的基本方法,对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保健按摩、帮助排解心理烦恼、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或辅导者。
(二)学校“心理老师”的组成及其工作范围
1.教育工作者。做宏观的心理教育工作。
2.学校的领导、管理者。制定心理教育的具体计划和布置其工作。
3.班主任。把心理教育具体渗透在德育中。
4.全体任课老师。把心理教育具体渗透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正常教学活动中。
5.学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教育的系统、具体、直接操作者,对个别或部分同学的适应不良或心理困惑,也是他们工作的对象和范围。
6.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情感呵护,为孩子的人格能健康、顺利地发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7.社会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负责专业理论的研究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矫正、治疗,则是学校专职的和社会的心理医生的事情。
另外,学校“心理老师”的工作内容,在下面关于“学校‘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有效操作”部分表述。
(三)学校“心理老师”的工作对象
1.首先是心理老师们自己!
2.正在接受教育的全体未成年人。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笔者有一个观点:其实,最好的“心理保健师”或“心理医生”是自己!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心理教育书籍,使其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学会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适、自我控制,促进学生个体内在潜力的开发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七、心理老师应具有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讲究心理卫生的方法
特别是父母以及学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全体任课老师,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做好心理老师,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们的要求,是衡量家长和老师的水平的新的重要指标。过去,你有知识,讲究个方法,怎么传授给学生;你为人师表,培育出品德高尚的桃李;你给孩子吃饱喝足,使其身体胖胖的;而当今则落伍了,当今的老师和父母需要掌握讲究心理卫生的方法和技巧,给孩子带来心理的健康!
(一)首先“心理老师”自己要心理健康
1.笔者在心理辅导、咨询、治疗的过程中,总结出家长方面六个70%以上的百分数:
⑴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75%的与家庭环境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
⑵未成年人患有心理疾病80%的是由于父母心理错位的原因而引发的。
⑶并且90%的这样心理错位的父母与患病孩子互为因果地自己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⑷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认为孩子有病,而85%的实际上孩子无病,是父母他们自己有病。
⑸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75%以上的父母是以考试分数排序为依据。以50人为例,排倒数第15~1名的孩子,被家长怀疑或认为是有“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
⑹70%以上的单亲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特别是母亲,虽已离异多年,但离异时怨恨的阴影一直“闪回”在脑海,与关爱孩子的比例为6:4。甚至把孩子当“筹码”。父母的这种偏执型认知和行为,无法使辅导孩子心理问题或治疗心理疾病成功。
2.父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过程的忌讳。
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纵容,会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替代,会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强制,会使孩子被动无志;过度挑剔,会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加压,会使孩子精神崩溃。请父母警惕!
3.教师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成长,有调查显示。
学校25%的老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是个很大的比例,尤其作为教师群体,如果自身的健康得不到保证,那末对“育人”或“心育”工作的效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有心理专家为学校老师做自我心理调适提供了一些办法:
⑴修定成功的人生目标。人生不是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和需要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会处于一种表现自己所能表现、享有自己所能享有、成为自己所能成为的心理状态,即“自我实现”状态。
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但如果把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这会适得其反,且会导致自己终日郁郁寡欢。因此,要量力而行,拿得起放得下。
⑶改变认知。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或事件,为何不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呢?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看你怎么考虑和看待;进而改变原来习惯的行为模式。
4.有人提出学校教师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⑴健康、正常的心态。
⑵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⑶较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⑷基本的职业个性品质。
5.学校如何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⑴开辟安静的休息室,以减少教师身心的干扰。
⑵建立对教师的心理咨询和支援机制。
⑶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⑷倾听教师的心声,进行群体沟通。
⑸劳逸结合,做放松运动。
⑹协调教师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6.笔者在《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哪些资质?》中说到关于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具备的心态。
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心理一直保持健康或基本健康的水平,这是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具备的首要心理素质,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精神基础。应该说,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人谁都难以做到心理的“绝对健康”,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是如此。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会“心理感冒”或常常感到“心理饥渴”,需要“导师督导”、“伙伴咨询”或对亲友倾诉、宣泄。但作为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该是高于、至少等于常人的平均水平,并善于接受对自己的心理解剖和分析。
不堪想象,一个严重哮喘的医生怎么面对哮喘的病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咨询师怎么能有效地指导有偏执情绪的“咨客”。
其实,作为心理咨询师学习《心理学》,首要的是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搞好个人的心理卫生。所以,这一道理或原理,用于学校“心理老师”的“心理教育”工作方面,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也非常适合。
(二)应具有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讲究心理卫生的方法
笔者从《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及《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哪些资质?》两文中提炼出“一人三心”。这里的一人“三心”,不是说一个人有3颗心脏;而是指笔者经过长期调研、临床、实验、问卷、观察、思考、积累和整合,对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以及矫正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诸多技术和方法的一种总结、概括。
1.“心态”
“心态”在心理学叫做“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受挫与冲突,在“应激”和“心理防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表现手段和反应方式,以此自我保护,就叫“心理防御机制”,又叫“心理防御方法”(或叫“心理防卫术”)。心理防御方法对个体的健康作用非常重大。
截至目前,笔者归纳出四类90余种心理防御方法:
⑴属于积极性质、成熟的方法21种。
⑵属于中性、不成熟的方法37种。
⑶属于消极、错误、病态的方法25种。
⑷有可能导致行为违法犯罪的几种方法。
关于“心态”,可参见本讲座第四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中的“青少年学生应采取积极、成熟、健康的心理防御方法”和“中性、不成熟的一些心理防御方法也可采用”两点。
2.“心病”
截止目前,对“心理疾病”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科学的表述。有的用“心理问题”囊括所有的“心理疾病”;笔者把“心理疾病”由轻到重作这样的排列:“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累计五类型27亚类89种。
“心理弱点”与“心理问题”之间无明确的标准;健康—弱点—冲突—困惑—问题—障碍—神经症—精神病之间,也无绝对的界限。
3.“心药”
据统计,国外已有400多种心理治疗方法。这么多的类种和方法,一方面说明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丰硕,另一方面也证明心理咨询的实践尚未完全成熟。
笔者总共归纳出八个类种66个方法,也可以叫做是66种“心药”,如果加上“升华”等21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方法便是87种,再加上“抑制”等37种中性的心理防御方法便是124种。
当今是整合的时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也是这样,主要是调理、调适、调养、理疗,体现折中、兼容、整合、综合。这些疗法或综合、或交替、或单独运用,或辅助药物,皆因人而异,因具体心身疾病而定。
综上所述,“心理老师”应具备或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讲究心理卫生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除去狭义的心理治疗操作,“一人三心”的原理和方法、技巧,用于学校“心理老师”的“心理教育”工作方面,同样也非常适合;本讲座中提到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讲究心理卫生的一些方法、技巧”,当为师生共同拥有和掌握。
(三)还要明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的年龄段或心理期,其心理的表现或反应是不同的,如果是规律性的东西即该阶段要完成的人生任务或由发育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可积极引导或疏导;二是指心理对客观和环境产生适应不良以至是心理疾病,这需要矫正或治疗。
关于这两层含义,本讲座的第一部分“中学生为什么容易离家出走?”中都有表述。此处从略。
八、学校“心育”的课程设置及有效操作
由于近年来一些学校的教学活动,拼时间、拼体力、搞“魔鬼训练”,且愈演愈烈,导致“应试教育”、“应赛教育”日渐残酷;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厌学、恐学、辍学、出走,是心理问题严重者的行为表现。心理专家呼吁,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并提出实施“心理教育”的研究课题。
其实,许多中小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也进行了“心理教育”的探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还“素质教育”的本来面目;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这样,“心理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于是,“心理教育”以正式课程的身份出现并走进学校。
当然,这还只是雏形,被当做“新生事物”。
(一)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对心理老师的基本要求,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可靠保证。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⑴知行并重原则。心理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实际应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向学生传授“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教会学生调适心态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因为知是行的前提或基础。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行为乃是心理素质的外显。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的目的是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学会排解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解决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一个提高。
⑵学生主体原则。心理素质教育不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知识为目标的,而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心理老师的互动安排以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即健康人格。因此,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即依赖于主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使心理结构趋于完善、平衡,从而心理机能得以提高,心理潜能得以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理老师切忌把这门课上成知识的灌输课。心理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借机点拨,对疑难点进行答释,促其自悟。让学生学会通过不断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使学生领悟问题实质,认知水平得以提高,从而自信、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
⑶点面结合原则。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前提下,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辅导;既要让学生的共性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施展。从而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⑷协同教学原则。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在各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和训练实现的。心理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随时同其他学科任课教师磋商交流,互相配合,做到学科渗透。这样,既保持了本学科的独立性,又体现了各学科间的联系性。还要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学生的课外活动、团队活动及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以学校为主渠道,以家庭、社会做配合,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⑸师生和谐原则。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师生双方应建立融洽的关系,互相尊重、理解和做到真诚。老师和学生彼此心理相容、悦纳和认可,形成既是教学关系,更是交友关系。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真心、细心和耐心。真诚是老师与学生建立信赖关系的基础,也只有师生之间形成信赖关系,才能实现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有利于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潜移默化,实现学生人格的积极变化与顺利发展。
2.《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⑴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此规范教育和教学实践。
⑵进而,1998年,在思想政治课中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主要由政治课教师任教。
从心理学角度看,虽然这是欠科学的;但却迈出了可喜的两步!
⑶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
从“德育”和“心育”的共同点看,《课程标准》的特点是:
①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强调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增加了实践活动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使之更符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的要求。
③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④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使教学要求更符合中小学生智力—能力的实际。
⑤培养民主平等意识,做到亲子间有事要商量,师生间有意见学会交换。
⑥增强文明行为和公德意识。
⑦增强爱心和同情心。
⑧增强环境意识及其适应能力。
⑨增强自信心。
这是可喜的第三步!
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仅是教育部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要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决定》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不合理、不科学状况。强调说,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决定》指出,要采取多种形式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改革高中会考制度。
因为“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应试教育”互为因果,推波助澜,愈演愈烈;所以《决定》强调,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
这是可喜的第四步!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中小学生本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我们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目的。
《纲要》强调,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加,并聘请校外一定数量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参与,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纲要》强调,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老师要加强师资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水平。
这是可喜的第五步!
5.《心理教育》教材与自助读本
《心理教育》教材把心理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认为,心理教育不应只是心理学家的工作,而且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或者说,它应该被纳入到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和我们社会的整体规划之中。心理教育应该是一种普及的教育,《心理教育》教材是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必备养分。这样,《心理教育》教材就与心理教育实践相吻合。
提倡自编《心理教育》教材。
心理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提高心理上的自我认知能力和防治能力。
如果再配备或辅佐以心理教育的辅导资料或叫自助读本,则会相得益彰,较好地供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提高、自我防治。为此,笔者拟在适当时候为全省大中小学校捐赠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之三《亲子师生沟通》,以试图起到这种作用。
6.《中小学生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
该书提出,根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中小学生的能力、人格、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确定出一种量化的值。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进行跟踪描述和测评,并及时提出调适措施,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该书不仅阐述了进行学生心理测评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理,还提供了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案例。
当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它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量,所用量表和测试手段一定要科学、本土化,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对心理测试的结果或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
1.课程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有教材、课时、专职教师、专门活动的一门专门化课程,是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2.任务和内容
⑴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健康观念或模式,增强心理保健或心理卫生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合理的价值观念。
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使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了解自我,并学会接纳自己。如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外貌、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悦纳自己并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满足。
⑷非应试学习辅导。如能力训练、兴趣发现、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法总结、考试指导、升学与择业辅导等。
⑸培养自主精神,学会自主抉择,承担个人责任。
⑹学会沟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较多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亲子交往及异性交往等。
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一般方法和技能,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
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环境主要是学校,如新生进入新学校的适应等。
⑼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对情绪的识别、表达、调控。
⑽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或适应不良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境,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⑾掌握学习策略。
⑿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各种需要的满足。
等等。
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还属于在摸索进行,尚不成熟和完善;虽然有国外的借鉴,但需要“本土化”。
3.教育标准
⑴它不是狭义的心理学课程,它不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任务,也不是为今后更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奠定基础。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助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即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和接受它。因此,心理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一定不能沿用一般学科课程的标准,而是新的思路。
⑵心理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不同于学科教学的提示和要求。不然的话,无论怎样强调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最终任课教师还是会按学科课程的既定模式组织教学;即使是“应用”,也可能是在作业中将知识生吞活剥地进行书面运用,而少有个人的感受与体验;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将仍然决定于按知识学习的要求组织的考试,最终出现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个体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相干的尴尬局面。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⑶心理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大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北美地区此类课程为代表,以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为线索,侧重于“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一条是以港台的“辅导活动”为代表,即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三方面的心理辅导。从学段看,前者较适合于初中生,后者较适合于高中生。
⑷心理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有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普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心理教育则不然,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体的亲身感受或直接体验。因而心理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心理教育课程遵循这一规律,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师生共同参与,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刺激学生引起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并接受的规范和价值观,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目的。
4.教育目标
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可分为四个层次:
⑴发展性的。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顺利发展。
⑵预防性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到防患未然。
⑶咨询或叫辅导性的。对已经产生心理困惑或问题的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咨询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
⑷治疗或叫补救性的。如果学生确实有了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或补救。这一般由校外的心理咨询所和神经科医生提供服务。
我们说,学校和心理老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狭义的学科课,或者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治疗性的目标上,都是片面甚至是偏激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和“预防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本来(!)是积极向上、活泼可爱、心理正常、身心健康的。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医院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医生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正常或健康、基本健康的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老师也要懂得一点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果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一定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操作
1.活动原则
⑴心理教育课与狭义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活动,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心理教育”:
①有“问卷”,无“试卷”。
②有“测验”,无“竞技”。
③有“答案”,无“对错”。
④有“结果”,无“分数”。
⑤有“沟通”,无“批评”。
⑥有“互动”,无“宾主”。
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原则:
①针对性。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等。
②活动性。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通过丰富的可操作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助人自助。
③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形式,人人参与,共同分享。
2.组织形式
⑴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
①班级活动。这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普及。如师生互动。
②小组活动。班级学生人数多,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小组活动被广泛采纳。教师在安排好各组活动后,可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学生。
③个别活动。制定个人活动计划,体现人是个性化的人。
④同质性团体活动等。如男生与女生、共同兴趣爱好及共同的心理困惑等。
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
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支持系统协同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除了课程本身开展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即内外环境的支持。
①“内部支持环境”除了课堂气氛,还有赖于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给承担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师以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并帮助他们协调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促进其建立和谐、相互支持的关系。惟有如此,心理教育课程这种显性的教育因素才能与其它隐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施加影响。
②“内部支持系统”中的要件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硬件的保障。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该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的计划之内。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对从事专职心理咨询的老师,还要通过培训取得资格认证。
学校要建立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硬件,如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同时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如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③“师生之间的良好气氛”是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第一重要的“内部支持系统”。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如何感受自身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业成绩及学校适应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教育课程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第一就是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营造一个使学生感到被老师关心、支持、信任、理解、尊重的气氛,就成为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甚至是第一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应该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氛围,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优秀的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应时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我在班里是受重视和欢迎的”、“老师相信我是有发展前途的”。这种氛围对于学生学业的成功及健康人格的养成等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和感情的对话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作为一个具有个性的个体的理解和尊重。目前,许多学生抱怨,老师不尊重他们,不倾听和不接受他们的意见,缺乏应有的信任和起码的尊重。而这种状况则不利于心理教育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价值。如果在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这么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自信,无论是目前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能积极或成熟地面对一切问题,那末,心理教育课程的价值就可以预期实现。
④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是“内部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培养良好性格的功能,它构成学生讲究心理卫生的基调。
物质文化是校园心理环境的硬件。校舍建筑、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壁画、树木花草以及它们的合理布局、优化组合、清洁卫生,构成美妙而和谐的天地。
精神文化是校园心理环境的软件。如教育和教学工作制度、运行秩序、课外集体活动、校园精神等。校园精神包括教风、学风以及学校整体精神面貌构成的校风,是校园心理环境的集中体现。
学生的心理发展还需要动态的环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科技、文艺等活动,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毅力、性格等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其间,受到熏陶,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⑤“外部支持环境”,主要指来自家庭、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给予政策上的保障;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是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指导;社区等其它有关部门,可以参与协同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家长在了解学校心理教育意图的前提下,在家庭里实施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心理教育。
总之,心理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内外支持环境的协同合作,方能获得成功,实现它的价值。如果说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是一个局部的改革的话,它的价值的真正实现则取决于整个社会对教育思想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任何局部的、个别的变化所产生的功效,则是非常微弱的,其生命力也将是短暂的!
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心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保证该课程顺利实施的支持系统之一。这个评价体系大体包括上级对心理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及其教学的评估、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估和学生群体的评估三个方面。
①上级对任课教师的评估可以从课时安排、专题设计、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提高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②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评估除了上面涉及的几个方面,还可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确定目标和预期结果。
b.检查实际完成情况包括信息反馈。
c.评价这个专题的即时效果。
d.评价这个专题的长期效果。
③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评估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可以通过口试、笔试、测量、问卷等,来评估这门课程的效果如何、成功与否。
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问卷——
a.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或专题对你有否帮助?
b.你最喜欢这个专题中的哪一点?
c.你最不喜欢这个专题中的哪一点?
d.在这个专题范围内,你认为还有哪些要点需要教师继续讲授或学生讨论?
e.如果再开设这个专题,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专题的内容,从而对学生作出一定的判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以利改进教学。
以上仅是关于有效评价体系的一个初步、简单轮廓。从整体上说,应该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上,而不是强调知识掌握的多少。
3.实施途径和方法
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的生活和学习目标:
①变灌输为主体参与、自主感悟。
②变标准化为多元化。
③变单纯接受性学习为体验性、研究性学习。
④也要表扬学生学习以外的一些能力及优秀品质、个性,如集体感、同情心、自我管理、独立性。
⑤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示。通过文艺表演、成果展览等形式,充分展示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需要、兴趣和竞争心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班级成员的自信心。
⑥关注孩子“非学习”的需要。关注孩子的社会需要,不要轻易地指责孩子:你不应有某种需要,你还是先把学习搞好了再打球吧!再如玩电脑,现在是电脑的时代,打电脑是不可避免的事。
⑦学会用情感呵护孩子。孩子感到学习痛苦时,不要讲大道理,可表示关心同情。表扬、鼓励应当是建设性和实用的,即使是指责、批评,都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老师、家长的情绪或周围环境。对一些问题,可先只关注,不急于批评。就是没有优点,也不要老批评。可关注一段时间,以作为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素材。
⑧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策略。
⑵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施方法:
①讨论分析法。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某一焦点问题或热门话题进行专题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面对网络游戏》,活动课可以采用辩论方式,分正、反方辩论,使大家在辩论中训练思维、口才以及培养合作精神。
②认知联想法。阅读,听故事;运用幻灯、录像、电影等多媒体进行艺术欣赏;联想“我是谁”,续编故事《我不适应魔鬼训练》。
③操作法。如“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小测试;情绪的识别与表达:喜悦、愤怒、哀伤、恐惧、鄙夷;演讲: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游戏:爱玩是青少年的天性,游戏可以活跃气氛、放松心情;绘画:《我的自画像》;唱歌:《同学情缘》;作业:我的心理档案。
④角色扮演法。如哑剧表演:人际交往中非言语的表情动作,形体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空椅子表演:改变自我;角色互换;模仿表演,小品表演,即兴表演;心理剧表演:《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⑤专题讲座。
⑥自我评述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水平和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如“自我形象谈”。
⑦情境体验法。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宣读。无形中这会受到情境的感染和鼓舞。
⑧行为训练法。
⑨课外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如参观企业,走近人才交流中心,访问居民区、孤儿院等,可扩展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社会情感。再如开展以“走近陌生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可锻炼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勇气,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⑩总结法。
⑶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①班主任角色本身做思想工作时,对心理方法的运用。如通过举办“欣赏自我”或“直面挫败”等主题班会,提高“德育”和“心育”相结合的实效。再如坚持阅读学生的周记,将周记作为洞察学生心态的窗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交流,进行个别疏导。
②讲授纯粹的“心育”课程时,对心理方法的运用。同步加强班主任的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优化班级心理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
③担任其它学科课程,在其中对心理教育的渗透。
⑷其它学科任课老师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心理教育进行渗透。
⑸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可实施的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
③实验法。
④量表测试法。
⑤问卷法。
⑥谈话法。
⑦作业分析法。
⑧投射法。
⑨个案法。
⑹家长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学校牵头组织或家长主动“架桥”。
①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邀请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介绍自己的做法。
②召开各种类型学生的家长会。
③选择典型个案,邀请有关家长参加剖析。
④进行家访。
⑤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水平,保证家庭心理教育的质量。
◇亲子“代沟”了,就需要沟通。是“填沟”还是“架桥”?“填沟”则使母子又连成一个整体,这是一种倒退,也不可能成为现实;“架桥”是让两个独立的整体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这是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并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所以要学会在“代沟”之间架一座桥,作为父母应该首先走到桥上,耐心期待。不妨星期天来个亲子关系的角色切换:让孩子当一天老子。两代人在“并列关系”的近距离的观察中才会发现:原来双方各有各的难处,都累。孩子在桥上找个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内心常常出现的无名烦恼,父母这时最好只是注视孩子,主要使用“肢体语言”或“非语言”,学会倾听,耐心倾听,善于倾听!对孩子的偶尔失礼言行加以谅解。这种交流往往比言语特别是训斥的言语更有效用。
说到“倾诉”和“倾听”,笔者有如下一组策略或做法,供家长参考:
下下策——家长训话,家长:孩子=10:0。
下策——亲子对话,家长:孩子=8:2。
中策——亲子对话,家长:孩子=5:5。
上策——亲子沟通,家长倾听:孩子倾诉=2:8。
◇“忠言逆耳”了怎么办?既然都“逆耳”了,那你的“忠言”他还能听进去么?还有多大价值?所以,重要或首先是缓解关系,其次或第二才是教育,教育还要讲究方法,并且双方都要让步。缓解关系—融洽情感—耐心倾听—平等交流—达成协议—可能入耳(听话)。
◇学会向孩子“示弱”,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可以讲担忧,但不要讲对错。
◇一个女人,会不断地变换衣服。作为母亲的女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方式,却一成不变。这是为什么?当某一种教子方法长期使用,不但没有效果,且每次都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抗;笔者劝告作为心理老师的母亲:马上终止这种惯性的教子行为,如果一时还没有有效的新招儿,遇事可先保持沉默。这时孩子的惯性防御机制会产生紊乱,一时不知所措,行为有可能发生转变。
⑥父母如何对少儿进行情感呵护?
◇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有关基本知识。
◇首先应该是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并进行“胎教”。
◇年轻父母充满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情感。
◇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设计轻松、欢快、有健康音乐的氛围。
◇满足婴幼儿“皮肤饥渴”的要求。
◇学会跪着跟少儿交流。
◇注重对婴幼儿进行语言的熏陶和训练。
◇布置温馨悦目爽心的家庭环境。
◇营造诸多方面的综合良好条件。
◇主动寻找、接触良性的社会刺激。
◇培养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
⑦孩子到了学前、学后期,“父母必做”。
◇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并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对孩子说话要幽默、精练、“含金量”高,使孩子佩服或心悦诚服。
◇父母成功的社会形象是孩子的榜样,这是真正的以身作则,“家训”尽在“不言”中。
◇“家教”的问题。“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是父母的天职。“家教”目的是实现孩子的“独立自主”,父母必须理解和尊重孩子,保护儿童合法权益,不能企图按自己的意志强行塑造孩子,不要成为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绊脚石。“家教”的成功,体现在父母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能够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协商。所谓“家教”,其实是“教家”:父母不断学习新知识,以解决家教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完成“培育孩子”的伟大职责;孩子帮助自己做个称职父母,促进自己个性的成熟、健康和人生的自我实现。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鼓励孩子张扬个性。
◇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
◇对孩子要注意扬长避短。
◇不要贬低孩子。
◇“兴趣”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是孩子最好、最有用的老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萌芽兴趣,千万不要扼杀。
◇不要对孩子滥贴“标签”,如“捣乱分之”、“神童”等。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一定要慎重,过高或过低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切忌对孩子使用“迁怒”的心理防御机制。
◇不要因为父母自身的原因,使学龄前儿童产生心理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其文化程度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就可能高。二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如“母子脆弱症”就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特别担忧和溺爱,导致孩子也发生忧郁及对母亲特别依赖进而缺乏自主。尤其是父母双方教养态度的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儿童需要“安全”,所以父母吵架不要动辄说“离婚”,大的矛盾不要让孩子发现或知道。据调查,和睦家庭里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里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有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
◇要注意疏导、转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
◇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和“青年期”还依赖父母,凡事请父母拿主张;这时父母可逐步引导孩子走向独立。如孩子有件事又来请你拿主意,你可提出3个方案给孩子,并且说:“爸爸妈妈提出3个方案,供你参考。相信你自己一定会拿出主张的!”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⑧注意较为含混、热焦点或有争议的几点问题,父母应该谨慎把握。
◇抚育、教养孩子,“严格”与“严厉”有区别。
◇爱抚与“溺爱”不一样。
◇充分爱抚与逐步培养独立性,两者并不矛盾。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与遗弃孩子,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期间,爸爸妈妈爱抚与爷爷奶奶爱抚也是有区别的。
◇父母两人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也是不卫生或扭曲的爱。
◇语言的熏陶和训练不等于是刻意地背诵唐诗宋词。
◇也不要急于叫婴儿认字、写字。
◇留心孩子对“母爱”的本能“测试”。
◇警惕:保姆—潜移默化—婴儿。
◇学龄期后,可以让孩子接受适度的“应激源”,以培养意志。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体罚”与“心罚”。
◇“早期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教养、监护的动机一定不要是取得对孩子的“控制权”。
◇不要随意对孩子的“好动”定论为“儿童多动症”。
◇注意独生子女易出现的几种“心理偏异”。
⑨预防孩子易患25种心理疾病或问题。
⑩特别一提关于要离异的家庭。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形势严峻。离异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是孩子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单亲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变化与特征:
◇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或负性情绪,造成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
◇缺乏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自信。大多数的这样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家庭的破裂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在行为方面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并且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进而产生“反社会倾向”。
◇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如性格不稳重、有冲动性和破坏性、不善与人相处、有病态的防御心理等。
◇心灵创伤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常态。
——父母的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
一些父母离异后,还长时间对对方怨恨在心,常常在孩子面前流露或暴露出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所以笔者给这样的父母一个忠告:当你在向你的前配偶“射箭”的时候,须知,这些“箭”首先是射穿孩子的心灵,才会或然后再达到原配偶的身上的!
而身为心理老师的父母,是否也可以暂不离婚,等以后再说?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完整而坚固的“后盾”、“避风港”、“安全巢”,直到孩子成人或独立!
有位职业妇女总结人生时说:我认为女人一生的职业就是抚育、庇护、教养孩子。对于一个母亲来讲,任何职业都只是暂时和外在的。只有一样职业是一生的,那就是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爱一切!我始终明白这一点,我首先是一个母亲,然后才是一名律师或者别的什么职业者。为了未成年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抛弃事业;即使夫妻情感破裂,也决不提离婚!
她的具体方法不一定完全可取,但其精神值得赞赏!
以上诸条措施或做法,笔者在《少儿期人格发育及成人如何进行情感呵护》中有较详细的表述。
以上心理教育活动课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的分类不是绝对的,相互间有些交叉或包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讲求实效,应根据辅导的目标和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把目标、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心育方法的雷同、单一和枯燥,当然更要避免用“德育”的方法来代替“心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4.对教学活动操作过程的设计与应变
⑴例如台湾的一位心理老师对“怎样了解自我”专题活动操作过程8个步骤的设计。
①心理老师讲述“了解自我”和“不了解自我”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利弊。
②联系自己或实际,学生讨论这些利弊。
③投影“我是谁”的内容。
④提出“我是谁?”让一部分同学说出自己的3个角色以回答此问题。
⑤让另一部分同学就听到的答案中最感兴趣的或最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点评或质疑。
⑥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两张白纸,让同学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的优、缺点各3项,在另一张纸上写出班上3位同学的优、缺点各3项。在写别人的纸上可以不写写者的姓名。
⑦师生共同讨论同学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否一致。
⑧老师总结归纳“了解自我”的好处和重要性、方法和经验。
⑵在小组互动中,如果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以尝试运用以下8种方式来处理:
①共享——我们一起来做。
②轮换——这次按你的方法做,下次按我的方法做。
③妥协——懂得有所失必有所得。
④几率——投掷硬币来决定,俗叫“抓阄”。
⑤外援——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⑥推迟——暂且摆下,等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
⑦回避——双方保留不同意见,彼此尊重。
⑧幽默——以戏剧化或幽默方式予以化解。
这些设计与应变,可以在反复的活动中不断完善。
5.关于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⑴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互动。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由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操作,对象是有了心理困惑以上但还没有形成明显或严重的心理疾病并且有主动求助愿望的学生。
⑵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初步认识。
①心理咨询的三个层次——
a.态度为主,技术为辅(初级的)。
b.态度为辅,技术为主(中级的)。
c.态度为主,技术为辅(大师级的)。
②心理咨询师的素质——
a.热心、耐心、爱心、真心、细心。
b.亲和力、观察力、领悟力、影响力。
c.健康的人性观点、乐观的人生态度、融洽的人际关怀、良好的人格素质。
d.具有对人的基本信念。
e.相信人有很大的潜能。
f.相信人是愿意上进的、愿意变好的、愿意被人喜欢并接纳的。
g.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教育的。
h.相信人是可以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
i.提出问题,让听众或读者(主要应该是心理老师)解答或选择——下列表述正确吗?为什么?
◇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是他的专业知识,至于其它都是次要的。
◇我与求助者相比,我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他应该相信我的话,而不应该怀疑。
◇求助者是希望听取咨询师意见、建议的,因此咨询师应该多帮助对方分析,多出主意。
◇咨询师不应该帮助求助者解决具体的困难,而是启发、帮助他自己去面对问题。
◇求助者越是离不开我的帮助,越是信任我,我就越感到自己作为咨询师的价值。
◇咨询时,不应该打断求助者的陈述,免得引起对方的反感,哪怕对方说的内容并不重要。
◇为了帮助青少年尽快成长,咨询师有责任多对他们提出要求,指出他们的缺点,帮助他们改进不足。
◇咨询师也是普通人,难免会有各种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的。
◇有时我会遇到一些让我反感、排斥的求助者,但作为咨询师我不能流露出来,所以我还是努力克制自己,想方设法与对方交流下去。
⑶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的技能。
◇融洽关系。
◇通情达理。
◇倾听。
◇询问。
◇积极关注。
◇反应技术。
◇表达技术。
◇重复技术。
◇概述技术。
◇具体化技术。
◇面质技术。
◇即刻性技术。
◇结构化技术。
◇信息提供技术。
◇解释技术。
这些技能是云南某大学的一位心理老师的分法或归类。
⑷这位心理老师还提出问题,让听众或读者(主要应该是心理老师)解答或选择——下列提法或表述对不对?
①心理咨询过程中涉及提供信息资料,但仅仅如此,不是心理咨询。
②心理咨询会涉及到某些法律、道德、思想等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引发了心理问题才与心理咨询有关。
③心理咨询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但与日常交谈不同,是咨询师与求助者的深层交流。
④仅仅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而没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是心理咨询。
⑤只有教导,视求助者为所教诲的对象,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
⑥仅仅只是安慰,还不是心理咨询,咨询的重点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给求助者以人生的启迪,使其敢于面对自己,并作出积极的行动。
⑦咨询不是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而是鼓励人自助。
⑧咨询不为求助者作选择、作决定,应促使求助者自己负起责任。
⑸个别咨询的三个阶段。
①诊断阶段:建立关系—了解问题。
②深入阶段:宣泄—解释—指导。
③巩固阶段:了解变化—强化期望的变化。
⑹对咨访关系角色与行为的认识。
①教师与学生——主动与被动。
②父母与孩子——支配与服从。
③医生与患者——独立与依赖。
④上级与下级——指责与排斥。
⑤朋友与朋友——平等与心服。
⑺心理咨询中的几个主辅关系。
①在倾听过程中,反应为主,插话为辅。
②在引导过程中,咨询师为主,来访者为辅。
③在诊断过程中,综合印象为主,测量数据为辅。
④在咨询过程中,交流为主,建议为辅。
⑤在交流过程中,听为主,说为辅。
⑥在干预过程中,态度为主,技术为辅。
⑦在建议过程中,建设性为主,评论性为辅。
⑧在指导过程中,具体为主,抽象为辅。
⑨在改变过程中,来访者为主,咨询师为辅。
⑻不同学派下心理咨询师的不同角色。
①精神分析学派:咨询师——侦探。
②行为主义学派:咨询师——教练。
③人本主义学派:咨询师——朋友。
④认知改变学派:咨询师——律师。
⑼心理咨询的效能。
①师生、亲子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能够增进了解,化解矛盾,减少问题发生,促进学生良性变化。
a.“心理硬币效应”:
几乎所有的老师、家长都知道这样的道理: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理解学生的行为。
老师懂得道理并施用道理,但一些道理往往不起作用,因为它太“大”了。当我们无法与学生沟通时,发现:“大道理”就像百元钞票,在上公共汽车时却不起作用。为什么?因为,乘公共汽车只需要1元钱。把“大理论”兑换成应用型的“小理论”——
◇是同感而非说教!
◇是尊重而非霸道!
◇是真诚而非虚伪!
所以,老师不能用概念来教导学生,要灵活运用各种充满教育智慧的“心理硬币”。
b.不说“同情”、“共情”,就说“同感”:
“同感”是对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有如亲验的了解,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并将这种体验向他人传达。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学生服务。
c.再说“尊重”,是“无条件的尊重”:
从心理卫生角度说,这份“尊重”并不决定于当事人的行为,因为当我们接纳一个人时,是整个的接纳,不但包括他的长处,连短处也都一起包括在内。“尊重”包括或意味着——
◇人性善的假设。
◇人是独特、完整的个体。
◇相信人是有价值的。
◇重视人的自我决定。
◇对身体与心理的关注。
◇温暖与接纳。
◇诚恳与开放。
◇积极、耐心、完整地倾听。
◇不批评,不嘲笑,不指责。
◇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语言信息。
◇观察和了解学生的非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是透露真实信息的主要通道。
d.举例:
学生陈述: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就算我一天24小时都读书,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成绩。但是老师和父母总是说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刻苦。
◇发生了什么事件(经验):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和父母不相信他学习上的困难。
◇他在事件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苦恼、失望、沮丧、期盼。
◇对问题和处境采取的行动(行为):想改变现状但犹豫不决。
◇通过辅导或咨询(期望):辅导或咨询过程中,把“大理论”兑换成“心理硬币”,并渗透或贯穿着“同感”、“尊重”和“真诚”。
②师生、亲子无效沟通——
无效沟通的结果:形成问题,制造麻烦,增加对抗,产生困惑。
例一,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行为:
对在课堂上讲话的学生——
老师:你什么都懂了,何必还来上课呢?
心理老师点评:这是反问句子,反问句子是不需要学生回答的。问学生但又不需要学生回答,这不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师生之间不能用尖酸的语言,这种话语会激起怨恨心理或报复性的幻想。
符合心理卫生要求的说法应该是:老师可以坚决但不攻击地表达自己的困扰和期望!
如老师说:现在是上课时间,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听课。如果有人讲话,会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挫败感。
例二,“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
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
父亲:我说过多少次你要多花时间做作业,读书可不像唱歌、跳舞那么轻松愉快!如果你没有真本事,将来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呢?你甘心扫大街吗?
心理老师点评:指责性的“爱心”,会使对方产生隔阂和消极的情绪。
例三,大而无当的道理对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
批评学生的个性或品行——
某个学生上课迟到了。
老师:你以为上了这个重点学校就是进了“保险箱”吗?如果你没有远大理想、不刻苦努力,照样考不上大学!
心理老师点评:可以表达老师的看法和情绪,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师生、亲子关系与“享乐”、“现实”原则——
未成年人的“自我”由老师和家长在把握着,他们根据“现实原则”在监控着孩子。而孩子的“本我”无时无处不蠢蠢欲动,因为任性的孩子遵循的是“享乐原则”。这样使得双方都很累。如果老师和家长在教育—监护—辅导—咨询过程中,能把“大理论”兑换成“心理硬币”,并渗透或贯穿着“同感”、“尊重”和“真诚”;那时,师生、亲子关系的沟通很可能就是有效沟通。
⑽心理咨询师自我评定。
评定条件及方法从略。
6.关于对学生的心理治疗
⑴对学生的心理治疗应该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所和心理医院的事情,当然最好由学校约定,也不排除学生和家长自己选择。
⑵值得一提的是:以后,心理疾病应当像躯体疾病一样,可以作为学生休学、病休、请假看病的理由或条件。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学校课堂,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其进入合法存在、规范发展的轨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文明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确立!
九、目前“心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心理教育”刚起步,有些学校在试点,一些学校尚按兵未动,怎么就提“整改”?
因为许多学校刚起步就不规范,在实际的操作中,违背了本来意义上的“心理教育”。如果尚未起步的学校一起步,岂不谬之百出?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很多事情,甚至可以说是边铺路边前进。所以,属于前进过程中不完善、不成熟的东西,不是整改的重点。这里主要提及的是属于认识问题并由认识问题而形成的行为问题或误区。
(一)有识之士指出目前心理教育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误区
1.总担心或认为搞“心育”会耽误“学习”。
2.把心理教育课程化,等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甚至给学生安排心理知识的考试,似乎心理教育就是心理知识教育。本来“心理教育”很大的比重是给“应试教育”产生的心理问题来进行辅导治疗的,现在一些学校居然又以应试化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令人啼笑皆非!
3.把心理教育医学化,甚至安排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似乎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只针对心理有疾病或有问题的学生的事情。
4.把心理教育狭隘化,认为心理教育是常规教育之外的“另类”素质或“附属”成分,似乎心理教育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时髦货色。
5.把心理教育孤立化,认为那是心理教师的分内任务,与其他科任老师没有什么关系,忽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6.认为心理教育是专门对准学生进行生活、生理、心理、学习和择业准备的教育,与老师无关。
7.并且接受心理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差生”、“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不懂得往往“好学生”就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8.或只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忽视老师和家长的心理教育。认为老师仍然是教育者,不用接受心理教育。
9.即使家长也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但与学校的心理教育分离或脱节。
10.即使是进行心理教育,也是急功近利,走向形式化。
11.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性问题。
12.或心理健康的标准固定化,用统一的标准套不同个性的学生。
13.生存压抑、竞争焦虑的教师群体,很难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中起到表率作用,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又是那么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问题或误区足以证明:心理教育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二)目前“心理教育”实际上成为“应试教育”旁边的一根“软骨”
笔者在这里讲“心理教育”,用洋洋几万言来表述、论证,仍显得软弱无力,觉得是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可能还会引起一些人的微词或质疑。
实话实说是非常艰难的。但此事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得只用一句话便可表达明白——
目前“心理教育”实际上成为“应试教育”旁边的一根“软骨”!
(三)整改建议
1.对无经验者——纠偏。
2.是认知问题——改变观念。
3.是行为习惯——回头重来。
(四)心理教育的空间有多大?
1.注意教育的未来性
应试教育今天看起来似乎“吹糠见米”、“春种夏收”,但对“秋天”、“明天”未必合拍、有利。唯一标准化或只有一个模式的教育是一种悲哀。
教育方式本身没有对错,但有适合或不适合的问题。不适合,就没有好的效果,就是失败。
2.应试教育更增加学生的心灵负担
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精疲力竭,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笔者前面有表述:有很多种心理疾病就是应试教育直接的“副产品”。
3.心理教育的空间有多大?
只要教育、教学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只要教师上报教绩、评定职称、增长工资等把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硬件”;就不要去奢谈什么“素质教育”,也不要奢望“心理教育”的预期!
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不过许多人不愿点破而已!
一方面,“心理教育”作为“现代文明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确立;另一方面,“心理教育”要名副其实地确立并实现预期,还要走曲折和漫长的路,但回头路是不可能的。据说当年的非洲人把金矿石用来砌厕所,今天的我们把心理卫生摆在“应试教育”的餐桌上当花瓶,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因此,问心理教育的空间有多大?它可以大到无限,也可以小到可怜!
十、“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的“心理保健师”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对该效应简单、通俗地理解是,坚信自己制造的、生产的事物是最好的。这主要运用在孩子(自己养的)、配偶(自己嫁娶的)和父母(养自己的)身上。欣赏着他们的亮点,品味着他们带来的欢乐。而忽略不记他们的弱点和错误。尤其是对孩子。
下面,较详细地介绍一下“罗森塔尔效应”。
(一)一则希腊神话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他善于雕刻,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心血,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它”。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座雕像“她”竟然有了生命活了起来!
(二)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开始,他把一些“聪明”的老鼠交给一位实验员,而把一些“不聪明”的老鼠交给另一位实验员。过一段时间,他把这些老鼠都放进迷宫里进行测试。果然,那些“聪明”的老鼠比起“不聪明”的老鼠要灵活的多,很快就钻出迷宫。其实罗森塔尔事先并没有考察过这些老鼠,“聪明”与“不聪明”都只是对实验员讲讲而已。但实验人员根据他自己的评价却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在训练时也就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训练效果也就不同。
进而,罗森塔尔把这种实验方法扩大到学校。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潜力和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校长和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潜力的评价。老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在上课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这些学生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进而取得了好成绩,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做过多种、多次这样的实验。
又如,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尔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会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长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积极、恰当地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各方面分外努力。结果发现,当老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与进步时,这些学生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
再如,“大器晚成”的实验。
这是罗森塔尔在实验中获得的教育效应。
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在实验中,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期待而产生的效应。
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之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三)“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感情,建立融洽、信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或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培养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后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意见、要求。哪怕学生说:“我就是冲着我喜欢、信任、敬佩语文老师,才好好学习语文的!”总比因为对数学老师敬而怕之—怕而远之—远而恨之—由恨数学老师到不好好学习数学课程要好!
笔者认识一位老师,他就是这样的语文老师。
这位语文老师的教学特点之一是:善于通过语文作业本特别是作文本这块“平台”,与每一个同学沟通、互动。本来就是“文如其人”、“文如其心”,每一个同学都有一种老师在单独跟自己交流的感觉,把老师视为知音,甚至连作文以外的高兴事情,都愿写在作业里,与他分享;他也愿意和同学一起分忧——分同学之忧。
2.排除学习的心理障碍,错而后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积极活动以创造性的思维为前提,创造性活动不可能在缺乏自信和心理压抑、焦虑、恐惧等状态下进行。心理障碍中最大的是“害羞”、“怕错”、“自卑”,三者又是以“怕错”为主,“怕错”的预后是怕遭到批评甚至是处罚。本来,错误在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逐渐使这些错误得到纠正。“学习”可以说就是通过尝试来“克服错误”的过程。教师不可过多地指责学生出现的错误,而要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勇于从错误中求进步,便可形成“排除心理障碍,错而后通”的良性循环。
笔者认识的那位语文老师,他的教学特点之二是:上课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如果答案错误,则不记分数;指定发言而分数不及格者,在下次提问时主动发言,若及格,则用及格分数取代上次的不及格分数;若仍不及格,则删除上次的不及格分数。这样的效果是,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争先恐后,当作一种乐趣和游戏,根本用不着紧张、害怕。这位语文老师修改了一条格言为:学海无涯“乐”做舟!
3.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或评价而作出自我判断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发现学生的兴趣,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或长项。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常对学生讲激励的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常让学生登台轮流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的问题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且要抓住一点点的优点或进步,及时地多表扬、多鼓励。
笔者认识的那位语文老师,他(兼班主任)的教学特点之三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轮流当班干部;在课堂上,让同桌交换作业,每个同学都当“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交替进行批改,然后被批改的同学拿回自己的作业,检查出认为“老师”哪个地方批改得不对,由老师点评或统一答案。
(四)总结与启示
在教育学上,“罗森塔尔效应”它给予我们很多、很深的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主观认定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天生愚笨、后天偷懒、难以造就,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
人们通常这样来通俗、形象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现实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过分的期望则能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即积极的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相反消极、不良的期望对人行为的影响也会有多大。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心理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什么“打牛上树”,逼着“麻雀跟着蝙蝠飞”,进行“魔鬼训练”等等,这些消极、过分的期望误导孩子,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行”、“不良”,最终自暴自弃、走向犯罪的深渊。
自古以来,教师都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然而,仅仅“传道、授业、解惑”也许只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书匠。只有懂得学生的心理、懂得育人的艺术、懂得师生沟通的技术,以此来使得“教书、育人”发挥最大的效果,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称号!
无论是罗森塔尔保密名单上“大器晚成”的学生也好,还是在教育艺术下受到表扬或鼓励之后上进的学生也好,其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
进一步的启示:
其一,成功来自于信任。心理学表明,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意向效应”,能增加人的自信心,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尤其需要这种信任。教师的信任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并且,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能体会到对他自己的这种信任感。
其二,成功来自于赞扬。最能鼓舞学生自信心的莫过于对优点的赞扬、对进步的肯定。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点滴的成绩都给予表扬;对缺点、弱项、失误,当以鼓励和提出希望、指出努力方向为主;对错误当然不能表扬,但有的可用沉默来对待。以此来促使他们乐观向上,充分调动起内在的潜力,进一步去追求新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三,成功来自于师爱。没有爱,教育者就不可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抚慰。对于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育者只能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与他们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感情沟通的桥梁,给他们带来爱的力量。
一言以蔽之,“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
因此,可以说“罗森塔尔效应”是师生沟通、教学相长艺术的核心。
(五)“罗森塔尔效应”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
为什么?就因为是父母自己亲自生的呀!
所以,依笔者之见,“罗森塔尔效应”首先应该由父母进行实验。但我们的现实是:这么有意义的实验,学校老师落实得很不够,家长就压根儿不懂。
其实,“罗森塔尔试验”最恰切、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应用在亲子关系上,或者说亲子关系的“罗森塔尔效应”最恰切、最有意义;因为父母你们就是雕刻家皮格马利翁,你们的孩子就是自己亲自雕刻的那位象牙美女!
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作品)不满意,但你必须首先不满意自己!——因为首先是你自己对“作品”的抚养、监护、教育(雕刻)的动机、方法、程序有问题。
赏识带来和谐,抱怨导致对立;赏识带来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如此而已!
所以,笔者提前“总结”出一条启示:孩子的成功来自于“母爱”——此效应用于亲子关系上,不是更恰切么?不过是目前尚无人(包括各位父母)从心理学角度正式做这样的实验罢了。
(六)“罗森塔尔效应”在师生、亲子关系中应用的失败案例
正因为学校老师落实得很不够,家长就压根儿不懂,所以在师生、亲子关系中应用的失败屡见不鲜。笔者手上就有这样的案例——
其一,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应试教育”的期望值过高,采取“魔鬼训练”和“高压政策”,使孩子的能力和努力超过极限,考试反而失败,孩子受批评、挨罚,进而自卑、紧张、恐惧,进而逃学,进而离家出走。
其二,还有一个稀奇的案例。某学校初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对一位数学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说:“你是天才,无师自通,你的数学甚至就是不学、自学,也能考高分!”这位同学,接受了这一消极的暗示,真的以为不学自然就可以自会、自学也自然会考高分,于是上课不再专心听讲,连黑板都懒得看,也不做作业,结果数学考试,每况愈下,到了高中,甚至别的课程的作业也不做、黑板也不看,终于出现考试一直不及格的事实。这位数学老师的失误,不但在于说“因为是天才所以可以不学自通、自会”,而且更在于说完真的就再没有用心指导该学生的学习。该学生到了高中,仍然按照这种认知前进,另外的数学等课程的老师同这位学生就产生教学适应不良。
(七)未尽的余音
“罗森塔尔效应”——是本讲座未尽的余音,也是“师生亲子沟通”未尽的余音,更是所有“心理老师”未尽的余音……
本讲座主要针对初、高中学校,对大学、小学也有参考价值。
一家之言,见仁见智,文责自负。
心理老师
钱锡安(0871-2861145)
2003年2月~2004年4月~2005年10月~2006年元旦
◆关于《唤回失群“小鹿”》的问卷
一、你现在的身份是
1.学生(
)
2.家长(
)
3.老师(
)
4.教育教学的负责人(
)
5.其他人(
)
二、你如果是
1.学生,在几年级(
)
2.家长,你的孩子在几年级(
)
3.老师,所教学生是几年级(
)
4.教育教学负责人,所负责的对象是几年级学生(
)
5.其他人,监护的孩子在几年级(
)
三、你对什么人容易逃学和离家出走的一组调查数据,持赞成(A)、基本赞成(B)、不赞成(C)的态度
1.85%的出走的孩子是在“青春期”(
)
2.70%的出走的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值(
)
3.90%的出走的孩子是处于单亲家庭并由母亲抚养(
)
4.70%的出走的孩子是所谓的“差生”(
)
5.并且后两者往往有相关关系(
)
四、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你喜欢哪一种或几种?
1.“武断式”(
)
2.“放任式”(
)
3.“民主式”(
)
4.“爱式”(
)
5.其它(
)
五、对“对孩子管得太松,可能会把孩子送进监狱;管得太紧,可能会送到精神病院”的说法,你持的态度
1.赞成(
)
2.基本赞成(
)
3.不赞成(
)
六、下面几种教育模式,你喜欢哪一种或几种?
1.“义务教育”(
)
2.“基础教育”(
)
3.“素质教育”(
)
4.“兴趣教育”(
)
5.“特长教育”(
)
6.“政治教育”(文化大革命时)(
)
7.“升学教育”(
)
8.“应试教育”、“魔鬼训练”,是为了考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
)
9.“择业教育”,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
七、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假定让你在2、3条中选一条,那你选哪一条呢?
1.成功(指健康、安全、快乐、心安理得的成功)的健康人
2.不成功的健康人(
)
3.成功的有病人(
)
4.不成功的有病人
八、对“应试教育在操作过程中违反《劳动法》”(脑力劳动超过8小时)之说,你持的态度
1.赞成(
)
2.基本赞成(
)
3.不赞成(
)
4.其它(
)
九、假定《义务教育法》要改革,你对下列的提法,分别持赞成、基本赞成、不赞成的态度
1.教育经费国家全部报销(
)
2.年限由9年增为12年(
)
3.增加条款明令取消“重点中学”的提法(
)
十、学生有时或偶尔考试没有发挥好,你认为原因是
1.遗传因素(
)
2.智商不高(
)
3.不感兴趣(
)
4.考前生病(
)
5.考前受到较大心理创伤(
)
6.一时失去信心或意志(
)
7.有考试焦虑症状(
)
8.有考前紧张综合症(
)
9.因家长或老师的期望值太高造成心理压力(
)
10.脑器质有损(
)
11.其它(
)
十一、对“没有不合格的孩子或学生,只有不称职的家长和老师;没有不好的孩子或学生,只有监护方法不当的家长和教育方法不当的老师”的提法,你
1.赞成(
)
2.基本赞成(
)
3.不赞成(
)
4.其它(
)
十二、你对“目前心理教育实际上成为应试教育旁边的一根软骨”的提法所持的态度
1.赞成(
)
2.基本赞成(
)
3.不赞成(
)
4.其它(
)
十三、在此之前,你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了么?
1.听说过(
)
2.没听说过(
)
3.其它(
)
十四、请说出你对“心理教育”的看法
考虑从正面提出问题,在三版的时候,把主标题与副标题调换过来。现在的标题是《家长和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2010-6-1
(回到小鹿-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