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3.大龄单身女性择偶的“外延”问题

 

大龄单身女性择偶的“外延”问题

——兼述关于“剩女”话题给媒体记者的作答

钱锡安

 

导语

一、首先弄清几个概念

二、大龄单身女性择偶的成功率为何较低?

三、“剩女”的旗子到底能打多久?

四、如何让姗姗来迟的姻缘早日来到?

 

 

导语

一、首先弄清几个概念

(一)对“大龄青年”的界定

(二)关于“单身”

(三)“大龄单身女性”的几种情况

(四)择偶

(五)借《逻辑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一用

二、大龄单身女性择偶的成功率为何较低?

(一)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外延”太大

(二)采取了某些消极、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三)进而又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四)受其他单身者的“消极传染”或互相“消极传染”

(五)受社会“大圈子”的“世俗污染”

(六)有着某些过于烂漫或不现实的动机和目的

(七)走了极端

(八)赶了时髦

三、“剩女”的旗子到底能打多久?

(一)“剩女”的概念

(二)“剩女”是如何成为“剩女”的?

(三)“剩女”的旗子到底能打多久?

(四)一定要有的说明

四、如何让姗姗来迟的姻缘早日来到?

(一)调适心态,采用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二)在现代与当代婚姻观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结合点

(三)缩小“外延”,客观定好自己的“期望值”

(四)端正择偶的动机和目的

(五)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动,留心、抓紧自己的大事

(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七)学会扮演“贤妻”的角色

(八)走“中庸”、现实之路,面对择偶,寻机、随缘

(九)随着规律发展,迎接姗姗来迟的姻缘

 

 

导语

人的原始冲动、本能需要之一就是“男女”,用俗语说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青年期的男女,往往是求知、求职和求爱这人生三件大事同步或相继接踵而来。如果处理不及、欠妥,往往会顾此失彼。以女性为例,如果几次失去恋爱的机会,就可能变成大龄女青年;如果发生一两次婚变,也会成为大龄单身女性。如果不想做单身族,就得继续择偶。于是,一个大龄单身女性异性择偶的“外延”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首先弄清几个概念

从标题看,就有“大龄”等好几个名词和现象,这在本讲座一开始就需要注释、说明。

(一)对“大龄青年”的界定

社会在发展,身心在变化,笔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青春期的年龄界定在12~23岁之间,把青年期的年龄界定在18~35岁之间;壮年为35~45岁;在现代大都市里,把“大龄青年”划在35~45 岁的壮年圈里,——也就是从心理上减去10岁,“大龄青年”有“单身”尚未婚配的意思。

说到“从心理上减去10岁”的话,有两个含义:一是希望人们年轻起来,体现心理健康。二是现在的年轻人的确人格成熟得晚,甚至很晚,过去18岁是成人,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说现在的年轻人毕业后都工作了,还没长大,还依赖父母,到28岁才能成熟、负责、独立,因此主张把结婚的年龄延长到28岁以后,虽然他们的生理和性心理发育得较早、较快。

(二)关于“单身”

从婚姻制度和形态的角度说。

“单身”,这个词的含义也是诸多且比较模糊的,如:

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但尚未结婚,这样的年轻人。

曾经有过婚姻生活,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失去婚姻生活,这样的独居者。

过去没有婚姻,准备将来也不结婚,这样的独身主义者。

目前没有处于婚姻状态,对将来结不结婚,也没有一准儿的打算,这样的未婚、独身者。

目前虽然没有处于婚姻状态,但却有性伙伴,而对将来结不结婚,也没有什么打算,这样的未婚、独身者。

“单身”、“未婚”、“独身”的总体特点是处于婚姻之外、年龄偏大。  

此外,还有“婚内单身”“变性单身”、“同性恋单身”等特殊的单身者。其中“婚内单身”是指夫妻没有离婚但也没有性生活甚至两处分居。

一般说,白领的35~45岁的女性自己都有个住处,而且往往很像样儿。从当代婚姻家庭的概念来说,“单身”如果不再择偶,一个人生活,也是一个家庭。但现实的“单身家庭”,特别是对“大龄”的女性来说,大多是择偶的一种过渡,并不是真的搞“独身”。

(三)“大龄单身女性”的几种情况

如文中开头所说,一是青年期几次失去恋爱机会,时间一拖,就变成大龄女青年;二是有婚史但未生子女的大龄单身女性;三是有子女但在离异时断给男方抚养的大龄单身女性;此外,对单亲家庭中带着未成年子女生活但还想择偶的年轻母亲,也有参考价值,故捎带提及。

(四)择偶

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复杂多变。如今“同性恋”在我国也开始浮出水面。本文排除同性,只指异性择偶,是为了下一步缔结现代或当代婚姻、组建家庭包括“丁克家庭”的择偶。

(五)借《逻辑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一用

《逻辑学》的一些概念抽象难懂。“外延”和“内涵”是《逻辑学》中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外延”的意思,是指人的思维形式所反映的一个个的对象,也就是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或所指的诸多事物;“内涵”是对该概念的对象的特有属性的反映。举个例子就清楚了:一个大龄单身女性,她要寻觅一个有权、有钱、有房、有车、英俊、健康、同龄、未婚或有过婚史但必须没有“废品零件”(指老人和孩子)等这样的男士为偶。这里的“男士”是“内涵”,而前面的一大串事物或这个范围就叫做“外延”。“外延”和“内涵”是有机联系、互相制约的,成反比关系,即“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小。而“内涵”越小,“白马王子”就越难找。

二、大龄单身女性择偶的成功率为何较低?

择偶成功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婚姻制度的不完美或不完善,有婚姻现象的多元,有社会世俗的作祟,也有男人方面的问题,本讲座主要说大龄单身女性方面的问题。如下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往往成为择偶的主要心理障碍。

(一)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外延”太大

一心想找个“好男人”。这“好”包括的一大串事物或这个范围,就是“有权、有钱、有房、有车、英俊、健康、同龄、未婚或有过婚史但必须没有‘废品零件’等”。像这么大的“外延”能同时存在,本来就不现实;即使存在,也是寥若晨星。

如果真有这样的“晨星”,那就存在着一连串的疑问号:他的这些钱财是怎么来的?如果你要同他一起守着这些钱财,夜里有警车叫,你们的心脏会不会跳到嗓子眼儿里?有婚史却没有孩子,是不是生理有毛病?有了孩子离异断给女方,那他是不是个好父亲?连合法的骨血都不疼,还会爱你么?……

如果再进一步想象,他同时拥有权、钱,会不会是个“三基本”的特权人物?若是,他会基本上回你们共同建立的“家”么?如果再说得不好听点,像“大龄”的你,你是否想过自己够不够条件嫁给这样的“他”,即这样的男人他会不会看上“大龄”的你?……

而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白马王子”实际上有没有?笔者认识一位大龄单身女性,她的容貌、体态、打扮在男士的眼里,确实不错;但离异后6年过去了,至今择偶未如愿。不是没有男人找上门,而是像这样“高大全”的“好男人”,她就一直没有见着!

这真是关卡越多,拦路的就越多,你就越过不了这一关!

(二)采取了某些消极、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1.“首因效应”。在第一次恋爱形成的“第一印象”,一直把它当作以后择偶的参照点。如有一某大姐。在20世纪60年代,初恋的第一个男朋友是一位年轻的小军官,七八分英俊。她心想,也许以后还能找到一个九到十分英俊的,于是就吹了这码事。以后给介绍一个,她就用九到十分做标准,衡量一下,不及格都吹了。慢慢地,介绍得越来越少了。后来每介绍一个,想起第一个,又坚持用七八分做标准。遗憾,以后介绍的,都不如那个小军官。再后来,她年纪大了,“人老珠黄”了,“无人问津”了,直到满55岁办了退休手续,但还没办结婚手续。到今天,仍然是一位老“大姐”,虽然择偶之心一直未泯。

2.消极性“移情”、“酸葡萄效应”和“定势(刻板)效应”。有不少的女性恋爱或婚后因被一个男人抛弃,于是就发散、辐射到几乎恨一切男人,并有结论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于是,过目(相亲)一个就怀疑、憎恨一个,甚至当着新“过目人”谩骂、诅咒原来的男人,当然也就又吹一个。

3.消极“认同”、“暗示”和“攀比”。2004年,有一位大龄单身女性来访接受心理咨询。她39岁,已离异8年,模样俊俏,未成年孩子断给父亲常住奶奶家但在父母两边走动。她自信地说:我的一个好姐妹某某她就找到了条件好的男人。我比她漂亮,为什么就找不到?面对她与同类伙伴的攀比,笔者仅谈个人看法:“人和人不一样。也许你的那个姐妹因为长相不如你俊俏,但她注重了内在素质的修养。”换个角度看问题,一个大龄或到了中年的男人,只要追求纯朴、实在的生活,他就不会特别看重异性的外在美。

4.“内射”其中的“向失去者仿同”。指失去恋人又仿学恋人的言行,有的失恋女人再找一个男人一定要是原来那个男人一个单位或一个村子的,或再找一个男人要与原所恋男人的相貌基本相似等。一个妈生出来的孩子都不会一样,世上男人哪能找出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三)进而又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有些大龄未婚女性认为,年过30还独守闺房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最怕别人谈婚论嫁,也最怕人家以关心的口吻询问自己的婚事,并且对自己悲观失望,认为爱情再也不会光临,从此与爱情无缘了。她们要么把自己的心扉逐渐关闭起来,不去追求,即使真情男子到来,也会“十叩九不开”;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屈从于社会、父母、朋友的压力,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草率地找个对象凑合完事。

2.封闭心理。她们本来就不善交际,不愿在婚姻问题上采取主动态度,甚至不愿与结过婚的同事来往,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喜欢独处,交际范围十分狭小。她们这种“坐等愿者上钩”的心理,只会使自己变得格外清高、孤立和孤独,也使相当一部分对她们感兴趣的男性望而却步。何况,婚姻是一种双向选择,如果按兵不动,双向成了单向,岂不是一下子少了一半的机会?

3.逆反心理。有些大龄未婚女士,以往择偶要求过高而失去了很多机会,本应吸取教训,变得现实些。可是,宁缺毋滥,有的反而把标准提得更高,认为“事到如今,我不能让人笑话”。这种心态使她们更加“精挑细选”,一定要符合理想要求。她们把爱情理想化,缺乏现实感,总希望自己的爱情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浪漫:月白风清,“白马王子”突然从天而降;一见钟情,爱情之花突然奇迹般地大放光彩。——须知,婚姻就是负责,家庭就是实实在在过日子!脚踏实地地择偶吧。何必在白日梦中浪费青春?

4.躁郁表现。当长时间理想得不到实现,并且心境得不到调适,就有可能变得焦虑—焦躁,乃至躁狂—抑郁,产生情感性人格障碍。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心肠和能力择偶?所以这时采用情感、环境和中医疗法辅导,指导其学会用自控法、积极自我暗示法加以调节,非常重要。

(四)受其他单身者的消极“传染”或互相消极“传染”

大龄单身女性多愿或习惯与单身者为伍、结群。在一起议论的话题主要就是择偶。说什么,还是单身好啊,并约定甚至发誓:“坚决不找,谁找谁就是叛徒!”——当然,以后她们大都会成为叛徒。一会儿又改口说,不找就不找,要找就一定找个“好”的。——似乎谁找得“不好”谁就丢人现眼。

笔者认识的一位大龄单身女性,有人给她介绍了某工商局一经济稽查人员,接触了几次就分手了。她说原因是,那位才是个副科长,长得也不英俊,还带个孩子(潜台词:我还得给他孩子当后妈),住房也小了一点。而实际的导火索是她发现她的一位女友却找的是工商局的一位副局长(副处级),男方年龄大4岁,且身边无子女。——这种消极传染、攀比可够害人的了。

笔者曾应邀参加了她的一次家庭朋友聚会。一共6人,除了笔者,全是女的;酒过三巡,了解到,她们全是单身!令人不可思议……在最后酒要“门前清”的时候,笔者争得了发表“酒辞”的机会:“作为朋友,我诚心地劝你们,请你们:一定多走出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一定要多同单身的异性接触,也同有配偶的亲友交往;‘小圈子’里的活动,之间应该是积极的感染。”

(五)受社会“大圈子”的“世俗污染”

多参加社交活动,接受社会“大圈子”特别是周围有配偶的亲戚、同学、同事、朋友的正面影响和帮助,在择偶方面当然会有有益的结果或收获。然而,如果自己的择偶观不正确,那也可能会受到“世俗污染”。所谓“世俗”,无非也是对具有一大串事物或这个范围的一个个因素的那种“高大全”的攀比;在危害性上,与“小圈子”的消极传染小异大同。

(六)有着某些过于烂漫或不现实的动机和目的

前面说到有些女性一心想找个“好男人”。

也有些男人有这样的“基本配置”:身边(出门)站个好看的,怀里(上床)搂个放荡的,家里(厨房)呆个能干的,远方(心里)有个思念的,梦里(潜意识)藏个初恋的,不时(境遇)来个温柔的,老了混个懂保健的。

如果说,一些男人异性择偶不正确的动机和目的,主要是耍弄女性;那末,一些女性有着不现实的动机和目的,则主要是想做“缠在男人这棵树上的藤”,即经济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依附、依恋和依赖。这样做看似高高在男人之上,但在客观效果上是把自己置于“商品”、“奴婢”、“花瓶”的地位。一般男人异性择偶前就考虑是为了让她守家,而自己出去创业,动机和目的比较实在;而有些女性则往往过于浪漫和理想化,甚至都已进入“大龄”的圈子,还像“青春期”时那样天真、脚离实地。如,自己都有了孩子,还幻想同龄的单身男人没有“零件”。

我们做个假设,可从全国范围的男人中物色:光是去掉“未婚”、“同龄”者,全国的“好男人”剩下万把人了;再用“几有” 筛选,剩下千把人了;又用没有“废品零件”一卡,就剩下百把个了;这百把个“雨点”,在昆明至多落下一两个。——据有人做过调查统计,昆明地区离异企盼再婚的女性约有6万人。冒昧地说,这一两个“雨点”恐怕也落不到六万分之一的你的头顶上。

(七)走了极端

极端,指择偶尚未受挫时对男方要求是“高大全”;有了教训后产生了对择偶、对男人的一种莫名的逆反,或对男人处处提防、怀疑,或以己之长比对方之短,或就高不就低。有了这种“经验教训”,就会产生消极、错误的心理防御方法。如有的见了面就像审贼一样,问对方离异的原因、离异后同没同其他女人接触过、如果我们结婚你能不能养活得了我等等,使得男方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八)赶了时髦

所谓时髦,就是走在时代或潮流的前面但并没有成为主流的一股现象。所谓现象,是指尽管是少数,但毕竟是一批人,不能看不到他们。如眼下的“剩女”、“剩男”就是。

三、“剩女”的旗子到底能打多久?

这如今,时代变化的速度太快、花样太多,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当一个新的东西刚刚出现,你还没来得及熟悉、认同、接纳它,另一个新的东西又出现了。如“大龄青年”的年龄等概念还没搞清楚,“剩女”、“剩男”又不期而至。

20095月间,云南某报社记者就“剩女”、“剩男”的话题采访了笔者。

记者:在现代都市,“剩女”、“剩男”一族出现,似乎成为一种潮流。下面我想提出几个问题,钱老师,你能不能给予解答?

笔者:这是一个烫手的话题。试试看,一家之言。

记者:首先请你给“剩女”、“剩男”下个定义。

笔者:……

下面是对这次访谈内容的一种整合,用到本讲座中。讲座以“剩女”为主,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剩男”同理,从略。

(一)“剩女”的概念

目前,在权威的工具书中没有“剩女”这个词条,是近年出现的一族“新人”,文艺作品倒是多有塑造(如影视剧《非诚勿扰》、《大女当嫁》等),所以定义不好下,但可以作个粗略描述和简单化解释。

1.“剩女”的定义

是指没有按照传统的婚姻观而结婚、不愿按照传统的婚姻制度组建家庭而生活、尚处在或已超过晚婚年龄段、虽然没有男人和孩子但却拥有票子、房子和车子的大龄女性,包括未婚者、无证同居者、独身主义者以及离异但无子女的单身者等。

换个角度,简单通俗地说,现在的“剩男”绝不是像过去那样娶不到老婆的、找不到工作的、身心有病的、没用的男人而是没人敢嫁的男精英,“剩女”更不是没人要的老姑娘而是没人敢娶的“白骨精”。

“白骨精”是对当今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包括国有和外资大型企业)及事业机构中“白领、骨干、精英”的女员工的简称或戏称。她们先后学业、事业有成,并且心里对婚恋也有一种期待,一直向往有一份圣洁而稳定的情感生活,可是因种种原因使她们不敢尝试、不想尝试或无法尝试,甚至对爱情恐慌、厌恶。

再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各方面条件都好,就是找不到爱情的另一半!

“剩”,是世俗对未婚者的蔑称,也是未婚者对自己的卑称和自嘲。有主动“剩”的,也有被动“剩”的。

近年,有社会学者认为,新中国曾经出现三次“单身潮”: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后,大量“一夫多妻”的婚姻解散,形成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第二次是“文革”结束后,急剧形成庞大的返城大龄青年群体;第三次,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理想主义在青年男女中盛行,感情开始在婚姻中得以强调,“情感破裂”作为一个模糊的标准可以作为离婚的合适理由,使离婚比率突然剧增。但第三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身潮”,主要的、直接的是与个人价值取向和实际选择有关。

2006年不权威的几组数据整合结果显示:北京“剩女”人数达30万,上海达40万,昆明约为8万众。几年来,这样庞大的数字正在迅猛增加。据笔者调查发现,社会上的“剩女”约占65%,“剩男”约35他们是“70版”、“80后”的人。

“剩女”“大龄单身女性”,但还有具体界定上的差别。“大龄女青年”有“单身”尚未婚配的意思;“剩女”也有“单身”尚未婚配的意思,但还有“独身”不婚的意思,“独身”“单身”。抑或通过分析“剩女”的人格特征及类型,可以看出这是时代的产物,是时髦的提法,以及同“大龄单身女性”具体有怎样的差别。

2.“剩女”的人格特征

在人格发展方面,不想长大,也许还没有长大,她们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很强,责任心却很弱,喜欢自由烂漫和习惯自己支配自己,害怕婚姻围城的束缚和担心婚后后院起火。她们虽然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生活,唱着《单身情歌》,声称“没有男友的我们依然甜蜜,没有爱情的我们懂得悦己”;但其内心对“二人世界”是充满渴望的,特别是当她患病在床想吃碗“病号饭”的时候,很是能测出这样的内心世界。

有人总结出如下几条,可供参考对照:

⑴倔强好胜。

⑵求全挑剔。 

⑶完美主义。 

⑷自由主义。

⑸情伤深重。

⑹犹豫徘徊。

⑺花心翩翩(女的少有,男的多有)。

⑻孤芳自赏。

3.“剩女”的类型

有人总结出如下几条,可供参考对照:

⑴极品型。

⑵有财型。 

⑶有才型。

⑷全能型。

⑸刚强型。

⑹母性型。

⑺恋父型。

⑻女权型。

⑼无性型。

⑽拉拉型。

(二)“剩女”是如何成为“剩女”的?

她们真的想“剩”吗?

其实,她们中绝大多数并不想“剩”,但一不留神“剩”了。

那怎么一不留神就“剩”了呢?

据一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如下:主动不结婚者占63%,被动不结婚者占37%;大专以下文化程度者27%,大本及以上文化程度者73%;没有性伴侣者60%,有异性伴侣者30%,有同性伴侣者10%。说明:这里“主动”、“被动”以及“没有”、“有”的实际情况很复杂,不能也没有必要去过于真实严谨统计。

“剩”,是一种现象或潮流,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一个群体,必事出有因,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特别是时代原因。其主要原因和背景如下:

1.她们说,现在的社会,又要读书(特别是考研读博),又要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哪有心思结婚成家?

2.她们亲眼看到父母的家庭责任太大了,自由太少了,活得很累。认为不能步他们的后尘或成为他们的翻版,感到自己应该有个新的活法儿。

3.她们经常在父母催逼的时候反问父母:“把我养大,你们累不累?看着你们天天吵架,在这个病态的家庭里,你们的婚姻幸福吗?”问离异的父母:“你们当初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我?”

4.一方面,婚后的家是“温柔乡”、“温馨巢”、“安乐窝”、“栖息地”、“避风港”,和谐夫妻是有的,和睦家庭是存在的,就在她们的身边,不过人家偷偷地快乐,不与她们分享而已,而她们却“看不见就等于没有、不存在”。另一方面,她们看到社会上一些过来人婚姻的负面东西太多太多,如看到的婚姻是“绳索”、“火坑”、“坟墓”,家是“旅馆”、“监管所”、“摆设”、“战场”,看到当今离婚率不断攀升。因此就越发缺乏对爱情的基本信任与安全感,对婚姻感到怀疑,就越加不敢碰这个圣洁的婚姻,进而恐婚、厌婚。

5.她们恐婚、厌婚,其原因之一是恐、厌婚姻的“终身制”,其中还有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次以上的失恋或离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认为“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6.她们多为优秀者,文化水平很高,经济条件很好,找对象的要求很严格,宁缺毋滥,由于条件优越、门槛太高,“高不成、低不就”的,难以门当户对,难以找到那“失去的另一半儿”。

7.她们每每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只要自由不要规则,只当“太阳”不当“地球”和“月亮”,这样的认识论和婚姻观,得不到对方乃至社会的接纳。

8.她们挑剔,往往首先或第一眼看到对方的是局部的瑕疵,然后还有可能放大其瑕疵,最后用这点瑕疵否定这个人的整体。

9.她们认为家庭和子女是对个人最大的拖累,是个体自由的负担,是个性解放的障碍。甚至说,什么结婚养儿防老,什么传宗接代?我们将来有社会劳保,进养老公寓!什么繁衍民族?未必人人都必须有这个责任,有那些结婚的人们去繁衍就足够的了!

10.木已成舟,舟已靠岸,婚后就没有了自由和浪漫。所以,不想过早就结束自由和浪漫。嫁给一个人,就等于嫁给了另一种生活模式和内容,甚至嫁给了他们全家并得去适应他们全家。凭什么?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嫁!

11.社会上有个“男人择偶就低论”(又叫“a-D原理”或“a-D现象”)。在“就低论”的指导下,一些优秀的男人找一般的女人,一般的男人找较差的女人,较差的男人找很差的女人,这样就剩下很差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用公式表示(大写为男人,小写为女人):A-bB-cC-dD-a-——如果“癞蛤蟆”D吃不到“天鹅肉”a,那末,“剩女”就产生了。

12.一方面婚姻制度很不完善(如婚姻终身制是否合情合理,经济共有是否公平合理等),一方面她们却对婚姻的期望太高,要求完美,宁缺毋滥。

13.中国当今,传统的婚姻观被打破,但新的婚姻观尚未确立,各种婚姻观接踵而至,无法识别,无所适从,她们似乎没有了结婚的精神支柱或指路明灯。到底是结婚还是晚婚、不婚?人们各有各的看法,而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14.因为“剩女”“大龄单身女性”,所以大龄单身女性择偶成功率低的原因,也基本是“剩女”的成因。

15.无论“剩女”还是“大龄单身女性”,她们不因为年纪结婚,也不为了结婚而结婚,对待爱情有足够的耐心,是因为她们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

16.“不婚”的压力主要是社会歧视和内心孤寂两方面。比较而言,如果说,上个世纪末的主要压力是来自歧视,那末,这个世纪初的主要压力是来自孤寂。但是,当经过了一段时间,“剩女”、“剩男”形成一种现象,形成单身群落,这种生活方式又逐步推向“社会化”,进而形成一种“非主流”或“亚文化”的气候,与“主流文化”并存,这时他们就“剩”得越来越多,自然,“不婚”也就坦然、轻松了。

……

(三)“剩女”的旗子到底能打多久?

“剩女”的旗子会打多久?她们真的会“剩”下吗?谁能真正确定一辈子独身?

从前面总结“剩”的原因和背景看,“剩”的存在是事出有因的或其理由是能站得住脚的。

一方面,“剩”字未必能得到“剩女”的真正和全部认同,许多的“剩女”并不感到或承认是“剩”。不过是“当嫁不嫁,父母害怕”而已。所以,这首先或主要是从社会和家长的角度看问题的结果或结论。

另一方面,不管是主动“剩”的还是被动“剩”的,“剩女”在世俗面前多少总有些尴尬,从观念到行为,总是感到有些别扭或不便,总是感到前面的归属或归宿未定,心飘浮在半空中,也成为议论的话题或研讨的课题。

而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的“机缘”尚未到来!他们还是在寻找另一半,在碰机会,在等缘分。95%以上的是会触电的,只是早晚的问题。即使在旧社会也不是100%的都结婚,只是原因不同。要不,为什么会有“旷夫”、“怨女”?

因此,结论:也许说—基本肯定地说—95%肯定地说:“剩”只是一个过程或过渡!

我的青春谁做主?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就是“剩女”!笔者曾在昆明电视台《梅子开讲》栏目“父母替自己的‘大龄’孩子相亲”的节目中点评说,父母可以替自己的“大龄”孩子相亲,但有两个前提:一是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二是一定不要搞“逼婚记”和“拉郎配”。此外,“剩女”的旗子不管要打、能打多久,社会也不要过分关注,当顺其自然。总之,“婚”也罢“剩”也罢,都是手段。是“婚”是“剩”,全在她们自己把握,目的在于幸福、开心。而何谓幸福、开心?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答案,只有她们自己来体验。

(四)一定要有的说明

有研究者认为:她们也许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人格独立、过于自我和拥有独特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分享,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包括异性朋友,只是没有结婚;她们之中绝大多数者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婚姻制度和拒绝不完美的择偶现实。

笔者说——

1.“剩女”的提法并不科学,不过是蔑称、卑称或戏称、调侃而已。

2.“剩女”的旗子不管要打、能打多久,那完全是人家本人的事情,其他人包括父母,都是无权干涉的,即使父母要出面,也是谈谈看法、提提建议而已。

3.一个人在住所里生活,也是一个家庭,单身,也是一种家的生活方式

4.“剩女”在情、德、理、纪、法诸方面,同结婚女一样,一切正常。

5.人类社会,有共性和个性,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婚”和“婚”,“不剩”和“剩”,“异性婚姻”和“同性恋”,有……这才是丰富多彩的、正常的。为什么不管人家愿不愿意都要“一刀切”呢?

6.慎提“‘剩’时代的来临”。“剩”是一种现象和潮流,但一定不是主流。冷眼、理智地看待“剩”,既不为她们推波助澜,也不给她们泼冷水。

“剩女”她们获得了知识、经济和社会地位等各项权利,但却伴着清寂和孤独。而另一些女性享受着丈夫和一堆孩子的天伦之乐,但却经济拮据,日子紧巴巴,穷争饿吵。——各得其所,各有所乐,有得有失,有苦有乐。

人们穷尽一生的时光去寻觅自己的另一半。有的找到了,有的没有找到,有的找到后又失去了,有的只找到了偶像。有的人说自己找对了那一半,也有的人说自己找错了那一半,还有的人就那么一直孤单着连个对错的说法都没有。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真的是总有一个人是在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被动“剩”下的你,就耐心地等吧。

或者,压根儿你就不相信有这么一个人;愿意“剩”下的你,那就继续地独身下去吧。

四、如何让姗姗来迟的姻缘早日来到?

尽管“大龄单身女性”或“剩女”她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抑或心理本是正常的,但她们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深藏着一种常人难以觉察的心理倾向,即需要异性的真诚爱抚。这时,如果有合适的男性,予以细心的体贴,一定能点燃起她们深埋着的爱的火种,打开她们的心扉。但是,真正的“救星”还是大龄单身女性自己,如果自己束缚自己,自己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那末这会让爱情以至生命之树过早枯萎。

大龄单身女性是成熟了的女性,应该具备一些良好素质或积极因素,应该学会冷静、理智、客观、全面考虑问题。面对姗姗来迟的姻缘,笔者提出如下的一些认知、做法和措施,以供实操参考。

(一)调适心态,采用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针对上面存在的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如下的一些心理防御方法有助于调适心态,以便有良好的心境去择偶。

1.“积极定向应付”(“问题定向应付”):面对大龄情况下的择偶,沉着冷静,提出问题,周密分析,客观行动,解决问题。

2.“积极转移”(转置、转向):如心情烦躁时,去逛逛商店,听音乐,操丝竹,练练书法,做做体育活动等,淡化、排遣或忘记择偶失败的事情。

3.“宽容”:接纳、善待、礼让别人,包括同自己关系紧张的抛弃了自己的男人。

4.“宣泄”:在郁闷的时候,积极的倾诉、疏泄,如同疏烟囱、通水道。

5.“认同”:取得亲友的同情、安慰和鼓励。

6.“理智化”:让理智战胜情感,用“大道理说服小道理”。用不着“在一棵树上吊死”。

7.“自慰”:自我调适。这非常重要。因为别人再怎么“认同”,归根结底还得“自我认同”。人生本来就很累,如果自己不给自己卸“心理包袱”,甚至还要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又何苦、何必?

8.积极“自我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表情、语言、行动或某种符号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进行活动。积极暗示,如早上起来照镜子,自己对自己说:“我真漂亮、精神,我的心情很好,我择偶一定会成功!”

(二)在现代与当代婚姻观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结合点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婚姻观,笔者在《恋爱是手段还是目的?》讲座中划分出传统、现代、当代和新潮等几个类型的婚姻观。

这也是大龄者择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是一种指导思想或航标。如果说传统的落伍了,新潮的远离现实,那可以在现代与当代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只要你是为了成家过日子。

(三)缩小“外延”,客观定好自己的“期望值”

这首先需要改变个人的认知。认知改变了,才有可能重新定位和行动。

前面说过,“外延”越大,“白马王子”就越难找。既然“外延”太大,是大龄单身女性择偶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那末,笔者建议把具有一大串事物或这个范围的一个个因素,下狠心砍掉50%,这样也许会现实许多,命中率会高。请注意,这叫“接近现实”,不是“降低标准”。

作为社会的女性,要有个名分或地位,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亵渎它。过去讲“阶级成分”,女人也分贫农、富农的,这是极左;现如今有人以女性的长相、体姿、打扮是否性感,作为女人“等级成分”的标准或条件,这有些俗,这很可能是择偶的一个误区。就经济基础来说,有的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其中不乏有“白领女强人”;有的工作不怎么稳定,收入一般;有的基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无业闲呆家中,没有经济来源。各位的文化水平,从研究生到小学文化,参差不齐。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也等等不一。由此观之,不能趋众,不要攀比,各自当综合考虑自己的总体条件,接近现实即客观定好自己的“期望值”,以平等的人格、平和的心态,面对择偶。

(四)端正择偶的动机和目的

旧社会,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带有共性、最基本和最现实的动机和目的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但是,时代在文明,社会在进步,反映到择偶的动机和目的上就有各种层次。是做“缠在男人这棵树上的藤”,把自己置于“商品”、“奴婢”、“花瓶”的地位,还是遵循互相敬爱、尊重、信任、谦让、欣赏、安慰、勉励、扶养的原则去平等、平凡、忠诚、真爱相处,共同工作、学习和生活,还是别的什么?这全凭“人各有志”。

只有端正了择偶的动机和目的,才能认准方向,定好“期望值”,找对目标。如果你动机和目的是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平等、平凡、忠诚、真爱相处;那末,香草就必会去找田喜,李二嫂就会去找张小六,白蛇找许仙,织女找牛郎,卓文君配司马相如,邓颖超配周恩来。——香草和田喜、李二嫂和张小六,是20世纪50年代初山东地方戏曲中的人物。请注意,配对男女前面排的都是女性,且大部分是用了“找”这一动词。

(五)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动,留心、抓紧自己的大事

笔者曾问过离异的单身女性,为什么要“人以群分”专和单身姐妹玩?她说,和有老公的姐妹玩吧,人家一家大小欢欢乐乐,我去搀和,不方便。再者说了,她家里的人问起我怎么还没结婚,多尴尬?没办法,就在“小圈子”打发日子呗。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是自己在封闭自己。这堵墙,需要自己打破。

要主动走出去,通过多同有配偶的朋友交往,借助一些社交活动,亲友们要耐心介绍,还有“婚介”热情搭桥等,多条腿走路,多认识一些人,扩大人际关系,形成个“大圈子”;大胆向新结识的人,袒露自己的名分地位和婚姻现状,留心单身异性,抓住异性间稍纵即逝的“电光石火”。

说到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动。过去单位与单位之间曾经常举办一些联欢活动包括举办交谊舞会,这本来很好。但出自商品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这些活动基本自消自灭了,交谊舞会也被营业性的舞厅取代,一些大龄青年无法在这里严肃、健康、正常交谊了,这很遗憾。进而遗憾的是,又有人成立“单身俱乐部”,专门举办单身者活动,但出于营利目的,单身者很难能在这个群体活动中找到本来意义的爱情。好在现在大龄青年联谊的方式和渠道包括网上交友形式也很多,只要心动并行动。

(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长相、体姿、打扮是否性感,这是就性别而言;如果不断“冲电”学习,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包括培养各项志趣爱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那末“女性”就变成了“女士”。性,首先是一种吸引。吸引到一起后,还是要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还要有性以外的交流,从而提高情感、情趣等的综合生活质量。所以,实在的男人看重的是“女士”。

(七)学会扮演“贤妻”的角色

可以说,做妻子,是女性的一种本能;而做“贤妻”,就需要后天学习,学做。不要等一不留神当上妻子才边干边学,最好今天把“家政”中妻子角色这一课先从理论知识方面学习一遍,以利于明天指导在“新家”中扮演“好妻子”角色的自己。

(八)走“中庸”、现实之路,面对择偶,寻机、随缘

所谓“中庸”,适龄男女恋爱当如此,大龄者择偶更当如此:动机不偏执、心态不浮躁、条件不十全、方式不武断、行动不急就。

所谓“现实”,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别看男女宏观比例基本对等,但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大龄单身女性与年龄相当的单身男人落差较大,如在昆明,据有局部调查,女男比例为3:1。男人为什么只剩下“1”?是因为他们可以做到“就低不就高”。而许多大龄单身女性则恰恰相反,即“就高不就低”,可结果是“高不来低不就”。——所以,这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了解男人,忌天真,勿浪漫,脚踏实地,面对现实。

说到现实中的“优势互补”,不妨“白领女强人”可以考虑这样的一种“外延”:找一个有内秀、内向型、善主内、有善心、做善事、年龄可以小一点的老实男士为伴侣(所谓“姐弟恋”)。若“癞蛤蟆”D能吃到“天鹅肉”a,那是Da各有优势或长项,互补而已,总体上还是基本平等的,或是从另外角度看的一种基本平等(这里且不说某种性质的缘分)。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爱情究竟是等来的还是找来的?笔者在《恋爱是手段还是目的?》中提出“面对择偶,留心、抓紧、寻机、随缘”,说:“留心”不等于心急,“抓紧”不等于去抢,“寻机”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遇上“电光石火”就赶紧扑捉,“随缘”也不是被动无奈地听天由命而是通过主观努力后能否成功就看“天时地利人和”。

人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大龄择偶也是这个道理。在择偶方面,“天时”是机缘—机遇;“地利”是良好社会特别是周围的人际环境;“人和”是两人的互相投缘,即自己的情意和对方的意愿心有灵犀、不谋而合。

(九)随着规律发展,迎接姗姗来迟的姻缘

西方的经济学家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东方有女性说:“没有永恒的爱人,只有永恒的爱情。”前者有这种普遍性,所以人们祝愿、祈祷“友谊地久天长”!而后者很是偏激,好像“洪洞县里一个好男人也没有”,说得可怕!一方面在认识上设置“没有永恒的爱人”的障碍,另一方面又梦想在实际当中能觅到“从一而终”的丈夫。似乎理论与实践差距太大,处于“两难”。

笔者在《恋爱是手段还是目的?》中说:其实,仔细想想,许多人的择偶和婚姻不过是一种“交代”,对自己本能的欲求、对父母的责任、对世俗的传宗接代、对社会的兴旺、对民族的繁衍等的一种“交代”。正因为是一种“交代”,也就不要刻意地去寻觅没有现实基础的“浪漫”和实难存在的绝对神圣、纯洁的“爱情”了。

笔者在这里说:大龄单身女性择偶的问题,不但她本人着急,周围的亲戚朋友也跟着着急,做父母的更着急;为此,弄得大家都心里不平静。那到底依着谁的性子来?当然是大龄单身女性本人!那大龄单身女性本人是依着什么来?人生规律呀!

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们十几个男女知青被招工在一个工厂,3年刚满出徒,其中一位女工友第一个宣布她要同厂外的一位男友结婚。在那时,她够时髦或新潮的了,说明她早就在偷偷地谈恋爱了。感到不好意思,逢人便说:“有吗法?随着规律发展吧!”

除了共性,个性或特殊性也属于规律的范畴,包括迟迟到来的个性或特殊性。无论“不婚”、“晚婚”,“大龄单身女性”、“剩女”也罢,不过是、都是一半儿的自己寻找自己那“另一半儿”一时甚至一直还没有寻找到的一个“过程”。也许这个“过程”有点漫长了,但目前不是“结果”。当然“过程”最终不变,那“过程”就是“结果”。排除最终结果的“不婚”或“独身”,结婚则是早晚的事,晚婚也是结婚,当然结婚也包括传统婚姻以外的婚姻形式(如中年以后找个在经济方面实行“AA制”、在传宗接代方面实行“丁克”的伴侣同居,即无证婚姻等)。

——“随着规律发展吧”是一句名言,虽然笔者的那位女工友并不是名人……

笔者最后在这里说:据观察,之所以成为“大龄单身女性”,她们往往是在恋爱的初期因某种原因或结果而形成某种“心结”。是这个“心结”在作怪,因而久久找不到意中人。所以,从这点上说,可以把以上说的这么多的话,全都不管,而首先去排解她的那个“心结”。那个“心结”一旦排解了,很可能就什么道理也不用讲那个意中人也就来了。

 

 

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 钱锡安 13908856911

2003-1-12~2006-8-3~2010-5-5

 

 

 

 

◆关于《大龄单身女性择偶外延问题》的问卷

本“问卷”仅供本讲座使用(下同)

姓名(可填可不填)   性别:   年龄段:   文化:   职业:     电话:  (下同)

指导语:不必刻意考虑,拿过来就填写;有的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答案;“其它”的括弧中及“为什么”后面需要填写具体内容。(下同)

 

如果你是一位大龄单身女性并愿意继续择偶

一、把“大龄青年”划在35~45 岁,你认同吗?

1.认同    

2.不认同    

3.不置可否    

4.其它(                         

二、你是大龄单身女或“剩女”吗?

1.    

2.不是    

3.无可奉告    

4.其它(                         

三、若是,那你成为大龄单身女或“剩女”的原因是?

1.对求知、求职、求爱三者处理不及、欠妥,顾此失彼    

2.几次失去恋爱的机会    

3.发生婚变才成为大龄单身女性    

4.其它(                         

四、你在择偶时如果采取了不成熟、不健康的认知和行为,那是

1.“首因效应”    

2.消极性“移情”、“酸葡萄效应”和“定势效应”    

3.消极“认同”、“暗示”和“攀比”    

4.“内射”其中的“向失去者仿同”    

5.因为外延太大(    

6.受其他单身者的消极传染或互相消极传染    

7.受社会大圈子世俗污染    

8.有着某些不现实的动机和目的(    

9.走了极端(    

10.自卑心理    

11.封闭心理    

12.逆反心理    

13.躁郁表现    

14.其它(                         

五、如果要你今后在择偶时采取成熟、健康的认知和行为,那是

1.“积极定向应付”    

2.“积极转移”    

3.“宽容”    

4.“宣泄”    

5.“认同”    

6.“理智化”    

7.“自慰”    

8.积极“自我暗示”(    

9.缩小外延,客观定好自己的期望值    

10.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留心、抓紧自己的大事(    

11.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12.端正择偶的动机和目的(    

13.学会扮演贤妻的角色(    

14.中庸、现实之路,面对择偶,寻机、随缘(    

15.通过不断碰撞磨合,争取早日步入婚礼的殿堂(    

16.其它(                         

六、以往你在择偶时的“外延”具体都是一些什么要件?

1.

2.

3.

4.

5.

6.

7.

8.

9.

七、如果要你今后在择偶时砍掉50%的“外延”,你将砍掉?

八、找出做一个单身者的好与不好或者利与弊各3

好与利:

1.

2.

3.

不好与弊:

1.

2.

3.

九、“剩女”的人格特征有如下一些,你是?

1.倔强好胜    

2.求全挑剔    

3.完美主义     

4.自由主义    

5.情伤深重    

6.犹豫徘徊    

7.花心翩翩    

8.孤芳自赏    

9.其它(                         

十、“剩女”的类型有如下一些,你是?

1.极品型    

2.有财型    

3.有才型    

4.全能型    

5.刚强型    

6.母性型    

7.恋父型    

8.女权型    

9.无性型    

10.拉拉型    

11.其它(                         

十一、你估摸昆明地区的“剩女”大约有多少万众?

十二、你的“剩旗”到底能打多久?

十三、联系自己,写出你对下面的一段话认同的程度

笔者最后在这里说:据观察,之所以成为“大龄单身女性”,她们往往是在恋爱的初期因某种原因或结果而形成某种“心结”。是这个“心结”在作怪,因而久久找不到意中人。所以,从这点上说,可以把以上说的这么多的话,全都不管,而首先去排解她的那个“心结”。那个“心结”一旦排解了,很可能就什么道理也不用讲那个意中人也就来了。

1.非常认同    

2.认同    

3.基本认同    

4.不认同    

5.无可奉告    

6.其它(                         

十四、可就“大龄单身女性择偶”的话题,提出一个问题以便答释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