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桥’上沟通”专题讲座
5.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
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
钱锡安
一、青少年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几种与学校、教学、学习、考试有直接关系的心理疾病或问题
三、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
四、“应试教育并发症”产生或形成的环境、原因
五、如何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
六、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七、“应试教育并发症”等观点的提出补充了“求知心理学”的内容
一、青少年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几种与学校、教学、学习、考试有直接关系的心理疾病或问题
三、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
四、“应试教育并发症”产生或形成的环境、原因
(一)学生产生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应激源之一是社会环境
(二)应激源之二是以父母为主角的家庭成员即家长
(三)应激源之三是代表当前教育模式的学校和老师
(四)不健康、不卫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五)还有一些具体的、狭义的病因
五、如何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
(一)有识之士从社会学角度慷慨陈辞抨击现行高考制度
(二)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劳动、生活模式
(四)树立“学海无涯‘乐’作舟”理念,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五)关于教育制度、方针的科学实施和正确落实
(六)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一些具体措施、方法
六、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七、“应试教育并发症”等观点的提出补充了“求知心理学”的内容
笔者根据长期对教育教学的调查、观察、问卷、实验、总结及思考,在“考试焦虑症”等9种心理病症和问题的基础上,于本文提出“应试教育并发症”的论点并进行论述。
一晃,应试教育已20多年。这里不妨做一个科学假设:对于应试教育并发症这样的“后天习得”如果持续30年,那末会形成“观念烙印”,借用“百年树人”的说法,若后天习得60~100年,则很可能会形成“遗传因素”;因为长期应试教育的学习过程不仅影响到形成“观念烙印”的人的行为,还可以改变那“行为着”的人的遗传结构。
这就向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神经学、遗传学等学界提出挑战或倡议,可以共同研讨这个课题。
一、青少年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处于未成年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发展,尚未定型,其适应、控制、抵抗、免疫、承受、耐受、康复等能力均薄弱或脆弱,因此容易产生或患上各种心理问题以至心理疾病。根据笔者临床、调查、测量实践的归纳及整合心理学界的科研成果,除了“应试教育并发症”,总计综合出24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1.“儿童孤独症”。
2.“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3.“儿童抑郁症”。
4.“儿童强迫症”。
5.“儿童多动症”。
6.“儿童恐怖障碍”。
7.“学校恐怖症”。
8.“儿童焦虑障碍”。
9.“攻击性行为”。
10.“学习能力障碍”(又称“特殊发育障碍”)。
11.“考试焦虑症”。
12.“神经性紊乱综合征”。
13.“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
14.“青春期神经症”(包括“抑郁症”等)。
15.“吮手指、咬指甲”。
16.“遗尿症”。
17.“口吃”(又称“结巴”)。
18.“肥胖”。
19.“神经性厌食”。
20.“偏食”。
21.“异食癖”(又称“嗜异症”或“嗜异癖”)。
22.“睡眠障碍”。
23.“小儿屏气发作综合征”。
24.“大脑发育不良症”。
二、几种与学校、教学、学习、考试有直接关系的心理疾病或问题
笔者在归纳及整合青少年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过程中,发现“儿童强迫症”、“儿童多动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焦虑障碍”、“学习能力障碍”、“考试焦虑症”、“神经性紊乱综合征”、“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和“抑郁症”等9种病症或问题与“应试教育”—“魔鬼训练”直接有或基本有关系。
下面主要分析这9种病症或问题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学校恐怖症”
指学龄儿童对学校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重点是晕书、怕考试、怕见老师,进而拒绝上学。以男生较多见。
⑴病因
既有孩子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应试教育的原因和家长的许多原因。
①性格缺陷。如胆小多疑、太仔细、太谨慎、过于敏感。
②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庇护,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③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过高,本来喜欢学习,现在反倒怕学习。
⑵临床表现
①不愿上学。先与家长提出交换条件,后来条件越来越苛刻以致使家长无法兑现,再后来干脆就拒绝上学。
②害怕上学,害怕老师,害怕考试。
③易产生焦虑症状特别是考试焦虑症状。
④往往是优秀生、好学生、听话的乖学生患此症。
⑶学校恐怖症状与儿童逃学行为有区别
①学校恐怖症患童毫不掩饰地向家长提出他不想去上学。
逃学行为患童为达到不去上学的目的,常常是制造一系列去上学的假象。
②学校恐怖症患童往往是优秀生、好学生、听话的乖孩子。
逃学行为患童往往被认为是坏学生、问题学生,他们有违纪行为,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马虎,成绩差。
③学校恐怖症患童一般是被家长溺爱,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期望过高。
逃学行为患童的家长往往是整天忙于工作,或关系不和睦,给孩子的关心和温暖很少,这样的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而遭受惩罚。
④学校恐怖症患童的心理障碍是情绪问题,较常见的是焦虑反应。
逃学行为患童其心理障碍是行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辅导或治疗学校恐怖症的方法中包括“教育治疗”。
这成了一个难题。既然恐怖的是学校,那学校目前的应试教育及其教学宗旨、方法不改善或不改变,辅导和治疗此病恐怕就无从谈起。
2.“儿童焦虑障碍”
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恐惧,特别表现在考试方面。考试方面的障碍严重了,发展为考试焦虑症。
⑴病因
①父母的影响,如父母的焦虑可直接“传染”给孩子。
②家庭环境不良。
③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当。
④学校与家庭的责任心过强,对孩子的期望太高。
⑵类型及临床表现
①分离性焦虑障碍:主要在学龄前。
②过分性焦虑障碍:常常对未来或未发生的事情表现出毫无根据的担忧和过分的恐惧。
③回避性焦虑障碍:在陌生环境里(如到新学校)或生人面前(如见到新的老师和同学)表现得极其紧张。
辅导或治疗中包括“教育治疗”,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3.“儿童抑郁症”
⑴病因
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包括遗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但主要是因心理遭受刺激而诱发。
①情感上受到重大打击。
②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③自己的不良性格的影响。
④家长特别是有抑郁症状父母的言动的影响。
⑤攻击性所致。包括学习方面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就会产生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又不直接表现出来,于是转化成抑郁。
⑵临床表现
①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缺乏热情。
②自我责备、贬低。
③性格变得古怪。
④有的还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
⑤对学习等活动不感兴趣。
4.“儿童强迫症”
发病年龄以10岁前多见。
⑴病因
①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使患儿忧心忡忡、胆战心惊。
②性格影响。如性格内向、胆小拘谨、优柔寡断、行动古板。
③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如父母性格内向、偏执,有洁癖、强迫行为。
⑵临床表现
主要是强迫观念和动作。
①反复记数。
②反复洗手。
③反复玩弄手指或反复摇头。
④反复进行自我检查。
5.“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也叫“多动综合征”、“注意力障碍”、“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
到了9岁是症状最突出的年龄,男孩多于女孩,患病率为3%~5%。
⑴病因
有研究结果表明:产生该病症,80%的是生物学因素、遗传原因。
①遗传因素。
②神经心理学因素。
③轻微脑损伤因素。
④生物化学因素。
⑤心理社会因素。
⑥其它因素,如饮食方面的营养片面、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以及人工色素添加过多、锌和锰缺乏、铅和镉过多等的可能性。
⑵临床表现
综合表现是活动过度,无法安静地坐着,言语过多,吵吵嚷嚷,注意力涣散,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常干扰别人,好顶嘴、打架,横行霸道,纪律性差,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困难,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丢三落四,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如逃学、说谎,甚至有不良行为如偷盗,在家里往往是睡得晚、起得早,不习惯与同龄或年长的孩子玩,倒喜欢与比自己小的孩子玩,想改正但自控力极差。
概括起来,它的临床特征是:
①多动,活动过度。
②注意力不集中,有注意障碍。
③情绪不稳定,冲动性大,任性。
④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问题,适应环境困难。
⑤此外,学习困难(主要是对应试教育而言,情况复杂),但大多数患者的智力正常。换句话说,“学习困难”与“智力发展”没有必然或直接的因果关系。
⑶“多动症”与“好动”的区别
①多动症儿童活动是杂乱、无目的的。
好动儿童活动则是有目的、有序的。
②多动症儿童几乎在所有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好动儿童只是在某一个场合下、某一种或几种活动有多动表现。
③多动症儿童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理解。
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时,其举动也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
④多动症儿童不能专注于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方式或内容能使他安静下来。
好动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安静下来,能玩或做得很久,直到达到目的或完成任务。
⑷注意的问题
多动症是由于神经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而导致轻微的器质性改变,对它的治疗可以药物为主。而现在许多家长、老师所认为的多动症,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许多孩子只是由于大脑、神经发育不成熟,有轻微的脑功能失调,而导致多动。这样的情况,一般只称为“多动反应”。它是可以通过一些心理疗法收到很好效果的。
①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这个病名。
②活泼、好动、多动≠是多动症状,更≠是多动症。
③孩子3年级以前一般不要考虑是不是此病。
④多动症的结论应当由医生或专家来下。
⑤如果孩子患了多动症,也应求助生理医生和心理医生,家长是积极配合。
6.“学习能力障碍”(又称“特殊发育障碍”)
“学习”,应该是广义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很有争议的话题。
通常指患儿在言语技能、学习技能(包括阅读、拼音、书写、计算等)、运动技能等方面,发育延迟,虽然也很用功,但与同龄儿童相比和与他实际的智力水平表现有明显的差距。小学生比较多见,约占学龄儿童的7%左右,男孩多于女孩。
⑴原因较多,主要归纳为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
①器质性因素。儿童在围产期造成轻微的脑损伤或轻度的脑功能障碍。
②遗传因素。
③营养因素。如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铁等的缺乏。
④不良的家庭环境。
⑤儿童在幼时未得到良好的教养。
⑥不适龄的学习内容和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使儿童产生一种厌学情绪。
⑵类型和表现特征
①言语技能发育障碍。
②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③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④混合性技能发育障碍。
⑶注意的问题
①学习能力障碍不是由于明显的智力低下、感觉器官有缺陷、有情绪障碍或缺乏学习机会等所造成;而是由某一学习技能障碍引起的。
②指儿童在某一科或两三门课程上的学习成绩,比他实际智力能达到的成绩差得多。
③多动症儿童也会表现出学习障碍,但那是由于多动、注意力缺乏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
7.“考试焦虑症”
说“焦虑”、“焦虑反应”、“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症状”和“考试焦虑症”是几个不同的概念,这是一种通俗的划分或分解,目的为了便于理解。有症状≠就是病症,是病症了肯定有诸多严重症状。
⑴考试与焦虑、焦虑反应的关系
许多研究业已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它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焦虑反应”是一种过程:刺激—认知—情绪—外显。适度紧张焦虑可以维持学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是有必要的。
作为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常接受各种的考试。每个学生都明白,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大多数学生在考试时,尤其在期末或升学考试时,心情难免有些紧张焦虑,这时的焦虑为“考试焦虑”。适度的考试焦虑意味着考生神经内分泌功能在总动员,这有助于临场竞技水平的发挥。
⑵“考试情景”与“考试预后”
考试是个“应激源”。
对于考试这一应激源,不同心态或认知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同学喜欢,把考试当作磨练自己的意志、适应环境和追求前程的一种推动力;有的同学无所谓,或随遇而安;有的同学不适应,严重不适应者会产生考试焦虑症。
①造成学生产生考试紧张的应激源是考试情景即考试本身,那份卷子。一般说来,这时、这样的紧张是正常现象。
②造成学生产生考试紧张症的应激源是考试预后即学生自己或老师、家长对考试的期望值要求过高,此外还有社会舆论的压力。
老师祈使甚至是命令:你必须考好!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
父母或是唠唠叨叨,或是无声地、无微不至地关怀。
社会的啧啧议论、无聊攀比。
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提出“必须”!这“必须化”给学生带来不合理的信念,引起心理困惑和情绪不安。学生的心理:“我必须考好!否则,我没有价值,对不起父母,没有人会重视我或拿我当人。”这会引起焦虑、恐惧和躯体紧张,特别是第一次考试失败受挫。
可见,考试的刺激,其实主要不在于考试情景,而在于考试预后,进而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过度紧张、担忧;于是考试焦虑的诸多症状甚至是病症产生了。
⑶考试焦虑症状
是后天习得的一种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或认为是不良的教育或学习环境下具体表现在考试方面,由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可见,考试这一刺激,也会给学生产生诸多焦虑症状,成为考试焦虑症状。
在考试期间和考试前后,总有部分学生会精神过度紧张,进而呈现明显的焦虑,出现严重的恐惧,从而影响考试时的临场发挥。这时的考生表现为:心情紧张、恐惧、提心吊胆,会面色潮红,全身出汗,手指震颤,无法工整地书写,心悸胸闷,头晕脑涨,注意涣散,思维迟钝,视物模糊,运动不安,口渴,有的考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尿频尿急(应考性尿频),严重者可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头脑轰鸣、眼冒金星,血压下降,甚至虚脱、昏厥,女同学还会发生痛经、月经紊乱、情绪化甚至发生精神变态,不能自主,等等。这就是考试焦虑的诸多症状。一些考试焦虑症状,通常称为“怯场”。
①如果再把考试从时间上分解、细化,其焦虑症状的表现则是如下的情况:
a.考试前。心神不定,精神极度焦虑,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有的还有幻想:明天来场特大的狂风暴雨,有横扫万里大军的气势,待到那时,学校的头头不得不宣布“考试被迫取消”等诸多“好消息”;或想,监考的老师是特别“慈善”型的,或超级大近视……
b.考试前夕或考试当天。出现各种不良生理反应,如发烧、头晕、头痛,心跳加快、出虚汗,甚至休克,产生所谓“晕场”现象。
c.考试时。感到头脑出现“空白”,出现不大不小的“短路”现象,思维能力降低,心慌意乱,手足无措,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并对考不好的后果感到恐惧。
d.考试后。害怕公布考试的成绩和名次,甚至为此不敢上学。
②引起考试焦虑诸多症状的主要因素:
其一,源于对考试结果的预期,如怕留级或怕考不及格会受到学校处罚和家长责打,对考试预后产生恐惧,对考试挫败结果不能承担。于是,有些学生分数考得中等偏下,就说自己有紧张焦虑症状;由此判断,如果他们考得理想,同样是这些症状,也就不认为是紧张焦虑;因此进一步判断,这是考试预后的紧张焦虑。
其二,源于心理素质缺陷,如有“神经质”、自卑个性特征的学生,极易诱发情绪障碍,造成考试怯场或晕场现象。
③考试焦虑症状对临场发挥的负面影响:
一是不良情绪对脑功能有抑制作用,不利于临场发挥和顽强作答。
二是因肢端震颤和运动不安等使考生坐不住,想起来走动,即使坐住了,因手抖不停,故而写不出像样的字,加上额汗涔涔,影响视线。
三是怯场使本来记熟的复习内容,一时无法回忆起来,甚至无法进行答题,最终导致考试失败。
⑷“考试焦虑症”
持续时间长久的、程度严重的诸多考试焦虑症状可以构成或形成考试焦虑等病症。这里着重说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症也叫“考试综合征(症)”、“考前综合征”、“考前紧张综合征”、“考场堵塞综合征”和“竞技综合征”等,近年又有人称为“高考综合征”。提法较多,都是一个意思。
考试综合征,是由于心理素质差,对考试事件产生歪曲的认知,面临考试产生高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同时伴有诸多严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这样的心理障碍或疾病的总称,主要有恐考症状、考试焦虑、考试强迫、考试发病、对考试预后恐惧等。考试综合征集中发生在考前、考试中和考试结束等待分数这三个阶段。
如果屡考屡败,必将带来负面情绪和失败心理以至产生考试综合征。考试综合征反过来对学习起阻碍作用,甚至产生学习障碍。它会多次反复或屡屡出现,所以须及时纠正治疗,否则可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由于某种主、客观因素,当面临重大的考试时,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偶尔考试失利甚至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应激性心理反应,不能视为心理疾病。
考试综合征发生在形成自知力和责任感的各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群中,即发病的高峰在青春期和青年期或是初中和高中阶段。而6~12岁的儿童极少患考试综合征。
①产生考试综合征的原因
a.由于来自考试和其他相关的外界压力,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提出过分的不恰当的要求,超过了考生力所能及的程度,以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b.由于考生自己对考试的认知有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过分看重考试结果,错误地夸大了考试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令考生情绪过分紧张、恐惧。
c.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低,缺乏自信心,有严重的自卑感,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的积累,总认为自己对考试准备得不充分,担心不能取得好成绩。
d.由于考前不适当地减少睡眠时间即“开夜车”而过度疲劳,开夜车会打乱“生物钟”,脑子里就像一盆糨糊,又导致吃不好睡不好。或平时身体健康状况本来就有些差,加上考前心理紧张,食欲下降,营养不良,影响了大脑正常供血和抑制了大脑功能。
e.考题难度过大,考试时间太紧,会给考生造成临场过分紧张的气氛。考生考前准备不充分,考题形式与考生理解能力反差太大,考生难以理解考题的意义,竟一时不知如何动手。
f.一些监考老师过于严肃甚至是严厉,他们在考前说的一些废话或重复的话,属于非正常言动,给学生造成不应该有的紧张和恐惧。
g.学习方法不灵活,用脑不科学,阻碍了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h.生活不规律,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
i.引起考试焦虑诸多症状的因素,也是产生考试综合征的原因。
上述种种情况,均可导致考生临场考试过分紧张;有多次这样的经历并每次都不能适应,考试综合征就可能产生了。
②考试综合征的心理学基础
a.从心理学角度看,考试综合征是“回忆”受到了紧张情绪的干扰。学生在考试时往往担心自己考得不好,会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会影响升级、升学,甚至怕影响前途和命运。这些杂念以及由此而引起情绪的紧张和波动,造成了压力,阻碍了回忆的正常进行。
b.心理素质太差,特别是性格内向、拘谨、胆小的学生,如果以前有考试失败的记录,以后则心有余悸,形成考试条件反射。碰到问题,总是“怕”字当头,自卑感重,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信心不足,总是担心自己会考不好。另有一些考生平时缺乏充分准备,存在侥幸心理,猜考题,一旦开卷发现猜错题便立即心慌意乱而怯场。
c.从生理机制方面看,过于紧张的心情和情绪波动之所以能起干扰作用,是大脑皮质层的神经活动过程形成一个惰性“兴奋灶”,达到一定强度时,产生了“负诱导”。通过负诱导作用,抑制了周围的神经活动,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相关的系列症状。例如使保持知识相关联的大脑皮层相关部位出现抑制,导致知识传导障碍,降低应试时的注意力、记忆力。怯场现象正是大脑皮质神经活动规律受到负诱导干扰的表现。
d.当学生在考试中情绪波动或产生紧张心情时,大脑皮质即出现一个与它相应的“优势兴奋中心”。由于这个优势兴奋中心的存在,按照神经活动过程“相互诱导”的规律,使储存知识的那个部分大脑皮质出现了抑制状态,以致本来很熟悉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来了。由这种诱导引起的抑制又会按照相互诱导的规律,反过来增强大脑皮质上与精神波动相互联系部分的兴奋(“正诱导”),因而使情绪波动更趋激烈。如此循环往复,使整个大脑系统的化学变化发生混乱,直到最后抑制发展到超限的程度,而引起怯场的严重局面。
③考试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该病症主要取决于人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而与学习成绩无直接的关系。因此,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虽然因为信心较好而使发病率看起来相对较低,但追求完美、过分自尊或自卑,也会患考试综合征。一些完美主义的“好学生”在考前往往担心:“万一考砸了怎么办?”为了万分之一,紧张焦虑,成为悲观主义者,不能承受挫败;于是考试综合征产生了。另一方面,分数低的学生(或不低者),因他们并不在乎分数的高低,所以也不会患考试综合征。
④研究表明,考试焦虑或患考试综合征与下列因素相关
a.与学习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b.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
c.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
d.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
e.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生理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发生。
⑸关于考试焦虑或产生考试焦虑症状的一个案例
①背景交代
笔者应邀为云南健康医学网“疾病咨询心理科”公益栏目值守,在网上答释来访者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提出
2006年高考的前夕,一位父亲说:我的女儿每逢到大考就表现得非常紧张,紧张得肠胃蠕动加快,紧接着就肚子剧痛,想上卫生间,这往往是在卷子刚刚发下来的那一刻;然后就是强忍疼痛,用力地控制自己,过一会儿出一身汗,就好了;最后,才能较平静下来做题。前几天她问:我该怎么克服这种现象?我说:你恐怕对高考还是心里没有底吧?她说:也不完全是。医生,您说孩子该怎样克服这种现象呢?
③案例分析
就你介绍孩子临考的表现看,特别总是发生在考试的时候且程度较严重,所以很可能是患上考试紧张综合征。属于考试发病,是考试紧张焦虑的躯体化表现。并且,又属于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一些症状,应试教育并发症≥考试紧张综合征。
产生考试紧张综合征的原因因具体的学生的具体生活经历特别是学习经历而断,辅导或治疗方法,即你说的“怎样克服这种现象”,当然也是在确诊的前提下才能提出具体的方案包括方法。那需要一对一的咨询。
个案咨询及其辅导或治疗方法从略。
8.“神经性紊乱综合征”
由学习紧张、心理压力过重而引起。患者对课堂有一种神经性的条件反射。一进教室就不由自主地挤眉弄眼、打嗝干咳、四肢抖动、目光散乱、自言自语。这些行为一开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进而使病情加重。
9.“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
其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紧张、焦虑,人多不敢说话,办事丢三落四,爱哭爱闹,学习不专心,虽然智力不差,但不能很好发挥,并且运动技能和适应能力都差。
“考试焦虑症”、“神经性紊乱综合征”和“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往往交织在一起,所以,可以叫多症并发。
三、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
如上所述,笔者整合了青少年易患的心理疾病和产生的心理问题20多种,发现“儿童强迫症”、“儿童多动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焦虑障碍”、“学习能力障碍”、“考试焦虑症”、“神经性紊乱综合征”、“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和“抑郁症”这9种病症和问题与“应试教育”—“魔鬼训练”直接有或基本有关系,并且往往不是单病独行,而是多症并发;因此总称为“应试教育并发症”,轻者为“应试教育适应不良”。
给“应试教育并发症”下个定义:主要由后天应试教育环境下习得而形成的考试焦虑诸多症状表现并兼有神经性紊乱综合症等多种心理病症或问题的症状表现以至恐学逃课和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等等的症状表现,更甚至于出现杀害老师、攻击社会的恶劣行为,其持续时间长久、程度严重,这样的一组症状构成的心理病症。
应试教育并发症是应试教育特别是“魔鬼训练”下的“副产品”。
我们的教育,除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带来副产品。有一位心理学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积20年在校考试的经验教训,说:不得不承认,一方面我们培养出一批死背硬记或考试的能手,一方面我们也造就出一些强迫症、抑郁症和考试紧张综合征等心理疾病的患者。
换言之,如果没有“应试教育”、“魔鬼训练”、“应赛教育”和“考试预后”的话,则学生不会或不能患应试教育并发症。
这是做家长和老师的“两难”,却使孩子受过、受害。
请听魔鬼训练下的“出走”的一个初中生的自白:我们学校搞的是魔鬼训练。我非常反对。但要适应它。目前仍不适应。怎样适应?找不到适应的方法。心理困惑、烦恼。逃避现实——出走!
请看只剩下半个学期的一个初三学生与其班主任对应试教育的自白:
班主任对应试教育的理解认为,因为中国人太多了,社会竞争太厉害了,所以就要通过考试来淘汰一些人;并称一些“差生”是“三逃分子”。——“差生”是考试排名次在最后的5~10名者,并且往往他们与逃课、逃学、逃家互为因果。
这位初三的学生与两位“同病相怜”或“物以类聚”的同学,正在商定不参加中考,以示抗议。他称自己是“三逃生”,他说:你们不需要通过这么多的考试来淘汰我们,我们自己主动退学,不上学就是了!这样,也不影响你们老师的教绩,也不用你们费神给家长出“让孩子转学”等主意。
谈到《义务教育法》的权利和义务,他反问并自答:“义务教育法是什么东西?它在我们学校什么也不是!”
这是笔者2007年12月中旬接到的一个咨询案例。在咨询过程中,笔者给该生下的结论或诊断——情绪化,有“学校恐怖症”、“儿童抑郁症”的一些症状以及“攻击性行为”的障碍。而这些,也正是“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一些症状。
笔者曾先后接触过两个中学生,一个是高三的(A),一个是初三的(B),他们都是在上学期时由家长带着来的,学习成绩都在中上。
在此之前,A被医学心理学诊断为抑郁症。
笔者给他下的结论:一是,从心理科角度诊断,有较严重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惑不是心理疾病。即该生没有心理疾病!二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该生是一位“思想者”!因此,他的某些抑郁症状就可以理解,——是发挥出了优秀素质的短处的人。三是,该生的实际年龄是17岁,而心理和社会年龄为24岁。当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时,一个平日基本不说话的人,突然泪如泉涌,泉涌的泪打开他的话匣子,这使父母非常吃惊。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与笔者探讨、交流,谈人生,谈社会,谈教育,在谈到应试教育时,他说:“应试教育是学以致考,因此(现实的)应试教育不是教育!”
相比之下,B的家长比较开通,她说,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没有心理疾病,但为什么经常说些比大人还成熟或深刻的话?B说,要见心理老师可以,但不是接受治疗,而是探讨、交流。果然在探讨、交流中,他同样说出“现实的应试教育不是教育”的话语,但他同时解释说:“不过,请放心,我会去适应它!”他15岁,心理和社会年龄为24岁。也是一位“思想者”!
当然,他们的话是有些偏激。
下面是在不改变或没有改变应试教育体制情况下的一个积极的案例:
2007年年底,笔者应邀作为丽江市某县第一中学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员。通过与44名“攻尖班”的同学交流,发现他们的人格基本成熟,能够把父母和老师给自己施加的期望认同、内化成自己的压力进而转换成动力;并且,他们懂得“磨镰割草不误工”,相信“睡觉的功能之一是大脑在整理对用功学习的内容的记忆”,愿意做到张弛搭配、劳逸结合。
该县第一中学的高中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下,是这样编班从而维护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
他们把1100多名高三同学分成——
“攻尖班”:文科班22人,理科班22人,是通过考试过600分的分数线者;
“民族班”;
“重点班”;
“普通班”;
“特长班”:少年每多一项兴趣、爱好、特长,将来就会多一条就业的路子;
“高职班”:在高三复习的基础上,不参加普通高考,而是通过“三校(职高、中专、技校)生”高考,录取后,进入国家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他们将最先进入社会并很可能成为老板级的人才。
他们的这种实验或创新是在2001年开始的,那时由于扩招,导致初中的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户口的同学增多,使高中的生源基础较差。经过5年这样的摸索,到了2006年,他们高中的升学率为84%,而16%的落榜者,学校还要协助他们就业、当兵或复读等,使大家都能找到人生的坐标。到了2007年,学校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经验,使同学们在各个方面训练有素,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
他们的校长近似调侃地说:要善待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因为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我们的同事;要善待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为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我们的领导;要善待考试分数较低的同学,因为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老板或是有创造性的人才。
——善待全体同学!
在这种理念和运作下,“失去奋斗目标”现象在县一中的高中年级中,已经不复存在,也基本杜绝了“三逃生”在全校的出现。
笔者认为,让那些在传统的学习成绩评价体制下的所谓“差生”,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子或人生坐标,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他人对自己的重视,实现或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教育教学原则,使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都高涨起来,这难能可贵,令人赞叹,值得推广!
他们于2006年设计出的《××县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研及县一中开设心育课程的思考》课题,在笔者的辅导下,正在逐步成型,它将推动该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的开展。
这个案例对避免或克服应试教育并发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四、“应试教育并发症”产生或形成的环境、原因
高考是最大、最高、最后的应试,或说应试的最大、最高、最后的冲刺就是“一锤定音”的高考。它们互为因果,就成了应试教育并发症的根源;当然,上面所表述的每种心理疾病的原因也是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原因。其根源或原因非常复杂,有宏观的、微观的,有共性的、具体的、个性的。但这原因,那原因,都是后天学习——应试教育的原因。
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产生或形成,与下面的一些环境和因素有关。
(一)学生产生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应激源之一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是“暗示”性的应激源。社会对学生的学业、升学、就业等表示世俗的关注。具体表现主要有:
1.攀比、议论。如说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及格被学校列为“差生”,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还是名牌大学,谁家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听说只差一分,云云。
2.大学毕业后,在白领层里找工作容易些,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去“号”着。
3.有一技之长但没有文凭的初高中或技校生,往往被社会轻视且工资待遇很难能上得去。
上述议论和现象,是无形压力。这些议论和现象通过父母和学校的“加工”,间接给学生造成负性刺激。
(二)应激源之二是以父母为主角的家庭成员即家长
父母和孩子在血缘、经济、社会等关系上,是“包含”和“交叉”关系,虽然断了胎衣,但又有一根无形的“线”,一头拴在父母的心上,另一头拴在孩子的脖子上。对孩子一直呈“特别操心”状态,所以是微观的、直接的应激源。其主要表现:
1.家长心理动机和价值观
⑴因为曾是包含关系,所以孩子是我私有的,我得监护他,就得我包办、说了算,为他负责。但责任心太过。
⑵一切的抚育、培养、教育和经济付出,潜意识里是为了溺爱和控制自己的孩子。
⑶认为,“子不教”父母之过,“教不严”还是父母之过,严教出人才。这里的“严”是“严厉”而不是严格,“才”是“考高分”。
⑷孩子从上小学到中学,一切都是为了上大学,而且一定得给我考上。父母是大学生的,说是要走父母的道路;父母不是大学生的,说是孩子得给父母圆这个“梦”。
⑸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在中学要考到前5名,上大学必须是名牌大学,毕业要分配到外资企业从事白领工作或政府机关从事公务员工作。望子成龙,不能成虫。
⑹认为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那就是“废人”一个。似乎人生只能过“独木桥”,不肯承认人生择业的道路千万条或就业以后也可以考大学;不去考虑考不上大学的因素很多,如,即使人人都考满分,但还是要按75%左右的比例录取,剩下那25%的学生考不上并不是因为分数不上线,也不是“智力”有问题,这是上面规定的“比例”的问题。
2.家长行为
⑴老师反映孩子的问题(在孩子心目中这叫“告状”),往往听信老师一面之词,与老师搞成“统一战线”,特别是自己一旦受到老师的责备,回来就迁怒,火上浇油,不问青红皂白,审问孩子。
⑵在对孩子的问题上,父母虽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常因观点与方法有分歧难以搞成统一战线,在批评孩子的错误的时候,往往当着孩子的面就发生战斗。本来是要解决孩子的问题,结果引发出夫妻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老实的孩子无所适从,机灵的孩子则坐山观虎斗或溜走。
⑶在父母观点、方法发生分歧的情况下,往往又冒出爷爷、奶奶。他们过于溺爱孩子,当着孩子的面严厉指责孩子的父母。这就使处理孩子错误问题更加复杂化,并常因此引起家庭纠纷。
⑷无辜怀疑、严厉打骂训斥孩子,不听信孩子的解释和申辩,教子方法生硬、武断。
⑸学生一回家,除了满足物质主要是吃饭的要求,再就是马上督促孩子做作业,与老师“配合默契”。
⑹想直接辅导孩子,但水平不够或与老师讲的不一样因而不能胜任。孩子要求出去找同学切磋,又往往得不到允许,认为这是想借故出去玩。
⑺灌输“可以不参加劳动(主要是家务活),可以轻视副科课程”的思想,不惜花钱,重视在“孩子成才工程”上的投资。
⑻父母的或离异形成单亲家庭或其它一些品质德行(如自己招一帮子人吆五喝六地打麻将却要孩子专心“给我做作业”,一位有“第三者”被女儿发现了的父亲教训女儿“早恋”的危险性)离表率榜样很远等的原因,给家庭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给孩子的人格发育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3.行为效果
⑴难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般并不崇拜、信任自己的家长。这时家长的做法就“医不治己”、“自己的姑子不能跳自己的神”了,甚至有些做法还起反作用。
⑵孩子现在考虑的是我们已经是“并列关系”,而家长却还在考虑曾经是的“包含关系”,这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⑶长期学习负担加重,还要在父母的监督下做作业,心理压力增大,终于给人格尚未成熟、意志脆弱的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深层次说起来,家长本身也是受害者。笔者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80%的是由于父母心理错位的原因而引发的,90%的这样的父母互为因果地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85%的父母认为孩子有病而实际上孩子无病是父母自己有病。
当孩子产生了心理障碍时,一般说来,家长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问题。有的家长的心理问题恐怕比孩子的还要严重,只是深深压抑下来而已。家长产生心理障碍的应激源是高考上大学这一“指挥棒”。对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家长或认同,认为青少年似乎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或无奈,认为尽管自己的孩子智力不如人家,但还得和人家一样地过独木桥。结果是服从、照办。照办,就对孩子实施监控、增加压力,而且这种控制和压力,较之社会和老师,则是最大的。
(三)应激源之三是代表当前教育模式的学校和老师
老师,在这里是代表教育体制和方针、学校的教育模式和规章制度以及教学方法、以班主任为主的全体教职员工,这样的广义概念。
老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学生在校读书求知时,他们有很多的“交叉关系”。老师对教育又是“服从关系”,为了事业、职业或生计,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无条件地、积极主动地围绕着高考上大学这一指挥棒转。老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特别是学习成绩狭义地说是考试分数,“十分关心”。定期召开家长会,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以此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培养学生。所以老师也是微观、直接的应激源。其主要表现有:
1.教育体制和方针导向
⑴教育体制导向和方针的贯彻,简单说就是教育性质和目的的倾向性。“文化大革命”前曾基本是“素质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是“政治教育”;现在虽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一些学校很大比重搞的是“升学教育”,即搞成“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
⑵在落实升学教育过程中,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升学——那份高考的卷子,集中一点就是一个高考指挥棒。通过这一指挥棒,指挥千军万马过这一独木桥。过了桥的彼岸,对国家是输送了人才,对个人则是成了“人上人”、“劳心者”,是人生命运、前程的“分水岭”。
2.教学环境中的一些存在
⑴前些年分“重点”、“一般”中学,近年分一类、二类完中。
⑵评各级的优秀教师或班主任。
⑶课程设置前些年分重点、一般科目,轻视音体美;近年以中考、高考的科目为上课内容,不考的科目不被重视。
⑷按考试分数或成绩排队,即使制止了,实际上也在暗排。
⑸主要偏重于学科的考试,综合能力的测试少。
⑹前些年分“尖子生”与“差生”,后来又有什么“议价生”,近年有“条子生”、“选校(自费)生”,还有什么“后门班”。
——“差生”的提法很伤人的自尊,很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很不利于孩子的愉快学习、健康成长。撇开器质性的原因,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其实是“潜能生”。
⑺早自习,晚自习,课外活动要补课,寒暑假还要上补习班。
⑻书包重,作业多,放学回家还有家庭作业,虽曾呼吁减轻学生书包重量、不准布置家庭作业,但只要是应试教育导向,那呼吁必是徒劳的。
⑼每天学习时间长,超过8小时。现在昆明地区学校的课程一般在8~9节,有些省份的学校甚至在13节左右。前者接近8个小时,后者超过8个小时,但再加上早自习、晚自习和做家庭作业,全都超过8个小时。《劳动法》规定成年人每天工作8小时,而我们的《义务教育法》却没有去禁止“未成年人每天脑力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的“违法行为”。
⑽“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老师能力和责任心大小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标准,是老师评职称、发奖金乃至分房的重要“硬条件”。
⑾老师有时对学生有人身体罚和人格上不尊重的地方,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不公平的时候,有恨铁不成钢以及锻打操之过急、过重的现象。
⑿近年重视了“特长生”,这体现了“不拘一格”和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的阴影尚未消除。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有个“毕业考”,但还不行。还要“升学考”,有的学校还有“择校考”和新生入学“编班考”。
⒀“偏题、怪题”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搞得教与学关系紧张。
⒁给有来头、有权和钱的家长的孩子“吃小灶”。
⒂认为严师能出高徒。“高”是考试分数高,“严”是严厉。
⒃“三仙过海”各显神通——“尖子”学生考高分,到哪儿都走“正门”;分数差点,家长交钱,学生可以走“侧门”;家长有权,学生能走“后门”。
3.教学方法
近年多采取“多媒体”(如投影)手段和采用试验、讨论的方式上课,有的如政治课还实行开卷、讨论式考试;但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揠苗助长、催化速成吃“夹生饭”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4.教师动机
⑴恪守职业道德和职责,扮演好教师角色。
⑵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考上大学。
⑶为自己评职称、长工资、拿奖金、分房子等,创造硬条件。
⑷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5.教育在取得正面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⑴“马拉松”超负荷地做功课,造成许多学生身心疲惫。
⑵许多学生恐惧考试。
⑶培育出一些高分低能、擅长考试不善做事的“偏才”。
⑷有的学生因恨某门功课而恨其任课老师,或因恨某一位老师就恨他所担任的那门功课,进而恨读书。
⑸客观地生产出一些家长出钱、施权为孩子读书的“副产品”。
⑹形成了一种考分过线为“胜者”、不及格为“败者”的世俗;把学生分成等级,以分数高低“排座次”、“论英雄”。
⑺一些金榜题名者对学校、老师千恩万谢,而有的名落孙山学生则在心里对学校、老师千恨万怨。
(四)不健康、不卫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1.应试教育—魔鬼训练: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好”工作。有些家长和学生称,甚至有的老师自己也承认,一些学校是“魔鬼学校”,老师则是“魔鬼训练者”。对接受或不得不受这种训练的心理脆弱的未成年人来说,能不得应试教育的“心病”么?
2.孩子们本来都有各自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可是老师却要“只拘一格降人材”。一些呈“弱势”的孩子,承受不了来自学校等方面无形而坚挺的压力,就消极反抗;对大环境适应、改变不了,防御、反抗失败,又想不通,就产生应试教育并发症的诸多症状;有的甚至以“出走”、“轻生”来反抗、警示学校等方面的压力。
(五)还有一些具体的、狭义的病因
1.由某些刺激如受惊、恐惧、抑郁、压抑、孤独等因素而造成精神紧张所引起的。
2.情感上受到重大打击。
3.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4.攻击性所致。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就会产生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又不直接表现出来,于是转化成抑郁。
5.自己的不良性格的影响。
6.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如父母有抑郁症状的言动,父母性格内向、偏执,有洁癖、强迫行为。
7.教育因素。以父母、老师的行为方式、教育方法不当为重点。其中,家庭对孩子的吓唬、威胁方法和对孩子教育的不一致性、不一贯性,负面作用尤其大。
8.饮食因素。如饮食方面的营养片面、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以及人工色素添加过多、锌和锰缺乏、铅和镉过多等的可能性。
一晃,应试教育已20多年。这里不妨做一个科学假设:对于应试教育并发症这样的“后天习得”如果持续30年,那末会形成“观念烙印”,借用“百年树人”的说法,若后天习得60~100年,则很可能会形成“遗传因素”;因为长期应试教育的学习过程不仅影响到形成“观念烙印”的人的行为,还可以改变那“行为着”的人的遗传结构。如果该“假设”成立,如果优越的应试教育模式优越到20~30年还不修正或改善,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国人的悲哀?!
这就向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神经学、遗传学等学界提出挑战或倡议,可以共同研讨这个课题。
五、如何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
读初、高中的时期,是青春期,是英雄崇拜时代,是黄金时代。可是在应试教育下,成了“灰色时代”。
六月花儿香,六月好阳光。可如今变成“黑色六月”。六月,被人们戏称为“黑色六月”,这是因为一年一度的高考都在6月份进行,它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每一根神经。而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考试前夕是考生精神最紧张、压力最大的时候。所以如何克服考前的紧张,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以便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就成为考生和家长急切关注的问题。
有的同学给一流行歌曲改词儿:“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从根本上说,这都因为是高考闹的和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如果全社会形成共识,打破“应试教育”的框子,“应试教育并发症”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一)有识之士从社会学角度慷慨陈辞抨击现行高考制度
他说——
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学生家长经济负担过重,中小学生身体羸弱、心理问题突出、择校风屡禁不止,高校近乎办成衙门、大学教学质量下滑、大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技工荒,职业教育裹足不前,许多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社会发现他们是:有教育没教养,有文凭没水平,懂理论懒实践。等等。对此,有人尖锐地指出:现行高考制度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总根源!
而相当一部分主流人士认为,高考制度虽有许多缺陷,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制度来代替它,因此,它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荒谬。
因此,人们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们,对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只有逆来顺受。
据说,2006年高考期间,河南一女生在试卷上抨击现行高考制度,并以考试出轨的方式追求零分,来引起决策者和社会的重视。但她以考试失败的代价换来的却是世人的麻木!
几年以前,陕西一农家女以哲人般的语气说道:“宁要痛苦,不要麻木!”可我们对现行的高考制度就是以麻木代替痛苦。
近年,有许多人开始质疑高考制度的现实合理性。我们极有必要以全新的视角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高考,认识高考的目的、高考的功能和高考的操作等一系列问题。任何制度的创新首先源于观念的变革,我们对高考的观念必须改变,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初期那样看待高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的“二元人才观”(不是干部就是工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已发展为“多元人才观”。这一变化的本质在于评价和配置人才的主体的更换。过去评价和配置人才的主体是政府,它通过高考,把人才分成干部和工人,并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现在评价和配置人才的主体已经回归为市场,也就是人才市场。你是不是人才、合不合格,市场说了算。在人才市场上能找到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职业,就是人才,否则就不是合格的人才。市场又是什么呢?是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它既需要不同的层次,也需要不同的类别;既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中层管理型人才,更需要一线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的艺术、体育等特殊人才。于是,干部、工人和脑力、体力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有了白领、蓝领、灰领(技工、技师)等说法,坐办公室的不一定就是领导且拿高薪,下车间的也不一定就是工人并拿低薪。这是出于对新问题的研究和新情况的判断: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承认人人都可以成才!
那末,目前的高考能承担起选拔这么多层次和类别人才的功能吗?显然不能!
怎么办?将人才的培养权交给学校,将人才的发展权交给个人,将人才的选拔权交给市场。
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不同天赋和志向,在初中毕业后(人生发展方向的第一次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进而客观地规划学业,自主决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将自己开发成为市场需要的某类人才;学业完成后,自主决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事业。
作为学校来讲,则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和生源的特点、社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和考核,自主地选拔适合于在本校读书的学生。
而作为人才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则根据自身的岗位实际或真正需求来选拔合适的人才。
这样以来,学生所学的是他喜欢的、感兴趣的、符合天赋的东西;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适合于本专业的、合格的人才;而用人单位找到的也是适合于本单位、本岗位的合适人才。这样,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那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都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这就是说,统一的高考必须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定位,自主地组织考试和考核,不拘一格地录取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也许会有人疑惑:这怎么能保证录取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呢?
答:我们只需关注人才市场的公平、公正即可。只要人才市场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真正是量才录用,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那学校在录取时就难以腐败!道理很简单,如你不适合或不符合上北大,但却用不正当的手段上了北大,结果学东西没有兴趣或吃力,学成四不像,在人才市场上就没有职业竞争能力,自然就难以找到工作。这样,招生和招工腐败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那末,对人才市场公正性的监督靠谁来完成呢?直接监督靠竞争,根本监督靠政府——这才是政府应做的事情!
过去上了大学,政府会给你安排工作,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保证利益获取的公平性,就需要通过统一高考这一选拔机制来完成。可今天,上大学,国家并不给安排工作,并且个人还要付出相当的经济代价。这样以来,上大学就成了个人发展的权利。权利是履行责任、争取利益的基础,它并不是现实的利益,这就要求学生科学地行使权利(学业规划),来争取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宏观上讲,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个人发展(上大学)权利的平等。这就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学校能够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生。而现有的统一高考制度却在市场、学生和学校之间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让他们之间无法自由地双向选择。
可见,一些主流人士认为现行高考制度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荒谬,这样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建立并实施,刻不容缓!当然,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建立还要与其它改革措施相配套。
——笔者认为,以上有识之士的高见,正是送给“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一个治本良方。
(二)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模式
1.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本来含义的升学教育。
2.提倡爱式教育。在情感上,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平等、人格独立、能发挥个性特征的学习环境或氛围。
3.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纠错式和角色转换式等的教学方式。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和“不拘一格降人材”。
5.学海无涯,以“乐”作舟;培养兴趣,张扬个性,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6.开设心理卫生课程,编制专职的心理老师,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在学校设立“心灵信箱”或“心桥沟通”之类的心理咨询室,给学生创造倾诉、宣泄的机会和场所,定期给学生做“心检”、群体心理咨询特别是考试前的心理调适。
7.对学生不但要开展理想教育,树立前进目标;也要进行“挫折教育”,培养适应复杂社会的能力。
8.不要搞竞技式教育,应该是普及中的提高。
9.在当今市场经济形成的时候,一些中专、职业学校除了开设普高,为高考提供生源;还能开设计算机(操作型)、网络、旅游、财会、广告、装潢、幼师、法律、商贸、英语等诸多中专专业,以方便学生毕业后的择业问题,这难能可贵!
10.如果一些“非重点中学”能正本清源,干脆做到“麻雀不跟着蝙蝠飞”,撇开“应试教育”,回到“素质教育”的原本轨道;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是对老师也是一种“解放”啊!
11.近年,我国有的地方出现“择差教育中心”。它的问世,当然不排除市场经济的乘隙而入,但确实能够解决被“重点学校”劝退了的“差生”的继续求知的问题。这是对“有教无类”的一种“注脚”。
12.还有,昆明一有识之士在文庙开辟“童蒙书舍”,敬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招收3~13岁少儿,进行“启蒙教育”和“传统教育”,这是“认祖守根和呼唤良知”的教育。该教育对海外华人来说反倒正常;可当今在国内却实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13.除了恢复或保证“课外活动”,还应在节假日设置“社会课堂”。为发现兴趣、培养人性、提高觉悟、关爱社会,大中小学生都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其中包括到孤儿院、残疾协会以及老年公寓、关爱医院等地方去做志愿者、义工,哪怕一个人一年做一次或一天;而不独是一心只读应试书,而不光是去参观少管所、戒毒所等地方。
14.此外“欣赏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欣赏教育包括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家长对孩子的欣赏和老师对学生的欣赏;生命教育,是指大家都要关爱未成年人的生命,防止因为“学习差”而走上轻生的道路。
(三)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劳动、生活模式
1.有序的竞争,净化了的社会环境。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任务。
2.所干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是自己的专长,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可以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甚至是“第一乐趣”!
3.所从事的工作或劳动,既可以养家糊口,又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如果能提升为事业则更好,即生计—职业—事业。
(四)树立“学海无涯‘乐’作舟”理念,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学生是完整的人,让他们的身体与心理协调、健康、顺利地发育、发展,为素质教育下的学习,提供健康的载体或平台。
同学们在校学习,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深广的理念和坚强的意志;去完成学习任务,到达学生时代的“彼岸”。有首民歌叫《小河淌水》。小河淌水哗啦啦。如果你心态不好,就会听到小河是在哭泣或吵闹;如果心态良好,就会听到小河是在歌唱或欢迎你的造访。笔者提出的“学海无涯‘乐’作舟”就是这个理念。学海本身确实无涯,每个人一生只能到达一定的或部分的“彼岸”。如果你喜爱并主动在学海拾贝,同时认识到人生只有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自己的一生才有乐趣和意义,于国家、于民族也都有益处,就自然会以“乐”作舟;否则,就会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是给父母学的,不如及早走上社会打工挣钱。学海无边,是“苦”是“乐”,全在于自己的体验。可见,良好的心态、正确的理念是“路标”或“航灯”。
这“乐作舟”的境界,需要教与学、师与生双方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方能达到。一方面,作为学生个体,对现存的教育模式、教学环境等,应及时、自觉、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努力地去接纳、适应它;另一方面,作为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则尽可能及时地改进和完善对学生“不拘一格降人材”的外部环境;而归根结底,必须落实素质教育,要给学生爱式教育,创造宽松、和谐、平等、人格独立、能发挥个性特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五)关于教育制度、方针的科学实施和正确落实
据笔者的记忆和理解,“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百事待兴,亟需人材,邓小平同志视教育为本,提出赶快抓教育。于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恢复高考、办重点中学,欲从快培养出一批所需人材。但5~10年,就应当走上正轨,按常规或规律办事。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地方愈演愈烈,烈到“魔鬼训练”的地步。这就走上另一个极端。因为“文化大革命”搞的是“政治教育”,现在许多地方搞的是“应试教育”,它们都不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功利主义,是权宜之计,从长远和战略上说,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并不可取。现在和下一步应该回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轨道上来。
1.学校和老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⑴不要叫学生围绕教育和教学转,而应让教育和教学围绕学生转。教与学、老师同学生应是统一和谐的有机体。教与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老师与学生,老师是服务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这方面,好多老师在理论上知道,但在实际中疏忽了,或在实际中是站在自己“教绩”的角度为学生服务。
努力促成素质教育事实的形成。即使目前还得落实应试教育指令,但也不要推波助澜。不要把教育仅仅理解是为了升学和就业。
这些年形成的应试教育很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育成长。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说“教书”、“授业”、“解惑”是为了“成才”,那末“传道”、“育人”则是为了“成人”。从心理健康角度说,“育人”就是让青少年在学校健康地发展人格,培养“情商”,使其成为健全的人——“成人”,而“成人”,是做一切的基础。
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情感的人成为理性的人,使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教育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来塑造人,也要以人的心灵自由和未来需要来发展人。使受教育者除了有谋生的外在目的,更要指向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
这就是笔者主张或赞同的教育宗旨——教育方针!如果实施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和本来意义的升学教育,则会实现这样的教育宗旨,也就会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并发症。
⑵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学校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用脑,避免超负荷的“题海战役”和“疲劳战术”。
⑶据报道:云南省2004年的高考生可以揣着已知的考试分数,再填报志愿。尽管仍有不足,但对比之下,还是高考成绩公布后再填报志愿好!因为这可以使考生按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减少或避免“高分低报”或“低分高报”以至高分考生填报志愿撞车反而高分落选的现象。这能缓解考试预后很大的一部分焦虑。
2.家长方面
⑴平日里
①不要过于积极主动为落实那“独木桥”的模式去“添油加火”,不要过于一丝不苟地执行老师的命令,更不要借题发挥。
②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客观,不能让孩子“背水一战”。要允许孩子失败,当然要引导孩子从失败中接受教训。
③同孩子站在一个战壕,一起恪守“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
以及“谋事在自己,成事在客观,尽心又尽力,无悔也无怨”的信条。
⑵一旦孩子“考试失败”或产生应试教育并发症状
①一定要认识和承认,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源和责任在自己身上。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调理自己的心理。甚至可以适度地向孩子检讨自己教育方法有不当的地方。
②但不要紧张和惊慌失措。宽慰自己,不是什么大了不得的事情,天不会塌下来。
③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再安慰孩子不要自卑,鼓励孩子要有信心。一切都会好的。
⑶请求心理援助:一些具体问题往往是“医不治己”。所以家长这时候的开导不会有多大效果,这就要请心理咨询师来,对孩子进行心理援助。
3.学生方面
如果学生能接受心理老师的心理按摩,愿意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调动自己的潜能,端正一些观点,改变对一些问题的认知;那末,一旦“心门”打开了,到那时就会是另外一种状态和局面。
⑴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针,它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有个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贯彻、执行的问题。但只要目前它这么存在,那它就是合法、合理的。作为学生应该调理好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接纳、适应它。作为个体,你不能去改变它,也不要去抵触它、烦它进而不去好好读书。并且要有勇气和信心,大多数的同学能做到的,能适应的,我也能做到和适应得了。
⑵对社会的一些世俗的关注,不要去管它。“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说吧。”
⑶既要保持、发挥自己的个性,又要去接纳、适应应试教育的现实,让两者相对和谐。
⑷尽可能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要留下重大裂痕、创伤以至断层。否则,没有特殊机遇,将永远落伍。俗话说:“尿泡尿,赶一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青少年阶段就是要读书。真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应该学的东西,如果不学,中年以后很难再能补上。真的是“一步蹭,百步歪”,如果第一步蹭了还不纠正过来的话!要害是:高中是每个青少年前途、命运的分水岭。所以要理智、明智,不要非亲自“见棺材”和“撞南墙”不可。
⑸拿出“饥渴”的欲求来,尽量去喜爱所有的功课。把学习看作是人生的快乐,发自内心地去读书求知。
⑹不要因为烦、怨老师就去恨他所任的课程,或反之。要做到学生、老师、功课三者和谐统一。
⑺现在的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灵活多样,特别还提倡“特长生”,这就是重视你的一技之长,这样的教学环境是很宽松的了。中考、高考的出题也大有改进,量虽大但灵活,“偏题、怪题”已很少存在,整个试题既测试了智商,也体现了能力的挖掘和发挥。而且多数同学都能考上。也就是说你努力一下,跷起脚也就够着了。天上是不会掉下“万有引力定律”的,问题是你得跷起脚。
⑻高考落榜者,要鼓起继续前进的风帆,接受教训,复习一年,明年再考。考不上的因素很多,除了有机遇和临场发挥的问题,应当承认每个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正因为有差异,所以都付出了努力,但考试下来,仍然会有较大的差距。只要努力了,考不上去,也就问心无愧了。实在考不上,也不是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不上大学并不等于不读书求知。何况,失败和教训也是一种磨练和积累,它能增强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商品经济的时代,谋生的道路万千条。没有大学的专业,总有自己的专长、爱好。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也可以再考大学,或上其它各类的专业培训学校。就某种意义上说,上大学也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寻找个“好工作”,收入可观。这是一种导向,但对某个个体,并不一定是这个现实。因为还有个社会接纳的问题。有些没上过大学的,他们确定好人生目标,抓住了机遇,好工作和收入可观的理想,照样可以实现。
⑼“养儿方知父母恩”。青少年学生还没养儿,最好也要认知父母之恩。俗话说:“为儿脓,为儿熊,为儿不能当英雄。”作为孩子,你都不知道家长为了你的上学求知,在老师面前,都低三下四到什么程度;为了中考、高考能过线,你都不知道他们在菩萨面前为你祈祷过多少次。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孩子,要理解呀!
4.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⑴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等。
如今,关注健康的人越来越明白,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以往人们总把学业的成败,较单一地归因于智力因素,关注的是IQ(智力商数)值的高低。近年来,人们不仅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EQ(情绪商数)、AQ(逆境商数)、HQ(健康商数)与人生质量的关系重大,而且越来越明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挑战的激烈及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与人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互为作用。
所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主张还素质教育的本来面目,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理素质,以适应自己、他人和社会、将来。——否则,你的应试教育考10000分,又有什么用处呢!
⑵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叫“心理素质教育”或叫“心理卫生辅导”,简称“心育”。
可以给“心理教育”下个定义:
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和卫生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育发展。
心理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
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能增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心理教育搞得好,则可以少做或不用做狭义的心理咨询,更不用心理治疗。如果撇开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那末,心理教育是避免、防止“小鹿”辍学、出走、自杀的关键,是容易唤回已经在“十字路口”彷徨的“小鹿”的有效方法,是保障孩子人格健康、顺利发育发展的根本,是心理健康和卫生工作防患未然的重大举措。
⑶“心检”
从人的健康角度,对躯体及各器官的检查叫体检;启动“中小学生心检系统”,运用量表等,对学生的人格、智能等心理特质进行心理检测或心理测量,就是“心检”。
⑷“心理档案”
学校的“心检系统”,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但一定不要做成“花瓶”。把过去校长、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工作,主要交给心理咨询师来做;把在校学生的心理测量结果即“心检档案”或“心理档案”新建起来,与学生的体检结果和学习成绩,作为并列关系,一起存档。
(六)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一些具体措施、方法
正因为“考试的刺激,其实主要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或老师、家长对考试的期望值要求过高”;所以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过度紧张、担忧,进而考试焦虑的诸多症状产生了。每年,因为恐考而厌学、逃学、患病、休学、退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案例数不胜数;因此,应试教育并发症成为必须认真分析、加紧化解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防治考试紧张综合征的一些具体措施、方法也是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具体措施、方法。以下是笔者归纳、整合考试减压10点(主要是适合于考试情境)以及防治考试紧张综合征(重点在考试预后)的23个方面的措施、方法,还有一个治本的方略。也可以说,这34点就是为有可能产生应试教育并发症所开的防治药方。
1.如何排解考试前夕和考试过程中的紧张、焦虑?
这里主要指对“考试情景(情境)”的紧张、焦虑的排解。为了调动能力或潜意识对当前的考试事宜进行防御或应对,对考试的紧张、焦虑进行排解,使其调整到适当的程度或水平上,介绍10点:
⑴接受任务。
⑵适应环境。
⑶调动能力。
⑷有张有弛
紧张与松弛。或张或弛,都要有个限度和时段。是文武之道,人生之道,健康之道,也是考试之道——考时紧张,考后松弛。
①考前的几天,自信、自觉,刻苦、用功。劳逸结合,适当满足“本我”的一些欲求。
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不“开夜车”。否则,第二天早上脑子会像一盆糨糊。
③睡眠充足。睡觉的好处或功能之一是大脑在整理对刻苦、用功学习的内容的记忆。
④早上起床到考前的一段时间——
半个小时,可粗线条或提纲式地回忆一下有关内容。
考前10分钟,深呼吸,放松,自我鼓励。放松:一个人最放松的状态是上下牙齿轻轻张开、呼吸平缓。
考前5分钟,然后慢慢地步入考场。
⑸适度紧张
①过于放松。不好,也不现实,因为过于放松不能集中精力答题。
②过度紧张。考煳了,一时脑子一片空白。若一片空白,不要看卷子,赶快闭目,深呼吸,放松。
③适度—高度紧张。体育运动会上,有的运动员在比赛的前几秒钟默默祈祷,这实际上就是在做自我心理调适。调整到“适度—高度紧张”的程度,以利于临场发挥。考场上,也是这个道理。
⑹准确审题。
⑺顽强作答。
⑻冷静复查。
⑼心态坦荡
①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
②迎接成功。
③再接再厉。
④承受挫败。
⑤屡败屡战。
⑥坚持不懈。
⑦前途光明。
⑽彻底放松
根据具体情况或条件——
①大睡一场。
②玩球,游泳。
③跳舞,唱歌,听音乐。
④喊山,哭叫。
⑤互相拍打肩背。
⑥松弛训练。
⑦保健按摩。
⑧观光旅游。
⑨其它。
如此宣泄,放松,休整。注意,不要给周围的人带来干扰和损害。再接受任务,如此循环。
2.防治考试紧张综合征—应试教育并发症的23个方面
⑴接受对考试的“认知—行为”辅导
每一个考生都期望能从容不迫地跨进考场,并在考试时沉着、冷静,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然而,遗憾的是有不少人每逢重大考期临近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焦虑不安的状况。这是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或疾病的表现。那末,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心理状态,以饱满的情绪和充分的信心去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呢?
①你可以接受自己的这种心理体验,不要理睬它,也不要为这种体验而担心害怕,而要听之任之。因为这种惴惴不安的体验,每一个人在面临重大考试前都会发生,而且考试的结果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越密切,这种体验就越明显,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假如你过分地为这种体验担忧,就会使它在你心理上留下的印迹愈加深刻,症状也会越来越重。反之,若能平静地接受这种现实,顺其自然,就会打破产生该体验的恶性循环,这样,它就有可能自然消逝。
②按照《义务教育法》本来的含义,100%的高小学生必须上初中。——所以小学生大可不必为升初中的考试而紧张焦虑。
③按照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趋势,下一步应该是,100%的初中生必须上高中;但目前还不是12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生通过考试90%以上的上高中或中专技校。——所以,初中生为了升高中可以有一点紧张、焦虑。
④以城镇户口的生源为例,早些时候,大学录取率为20%~25%,扩招后上升到70%~75%。我们假定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个个都考满分如600分,但还得有25%~30%的满分的同学落榜。——不是学生不争气没考好,是高校招生的名额在限制。如果100%地都考上或录取了,那时也就不用考了,就又成了“大学大学,大家都来学”的局面,也就不用刻苦学习和竞争了。所以,有的家长和学生渐渐悟出这个道理了,就树立这样的理念:只要努力了,如果考试失败了,就认了。这样的认知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此,高考不必过分紧张、焦虑。
⑤前10名的学生不要追求完美;后10名的学生不要自馁;中间60%的学生最安全,无论是难题还是容易的题,对大家都一样,所以还是安全的,这很有利于人格的正常发展和提高将来走上社会的适应性。
⑥在注重平时用功学习和不懈积累的基础上,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考试、升学,在行动上则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身心情况,制订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不打无准备的仗,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包括复习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又包括在心理上要允许自己失败。相信自己的实力即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做到了“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样你就能坦然面对考试或高考。
当然,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但采取应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⑵掌握面对恶性应激源的一些原则和做法
一是最好能消除应激源。
二是回避(发生之前有准备或提前避开下一次的发生)或逃避(中途离开)斗争的场面。
三是改变恶劣环境。
四是改变对事物和自身的认知评价,有积极的人生目的,对生活充满信心。
五是培养健康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完善人格品质,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
六是提高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积累应对经验,增加对事物的可控性和预测性。
七是适当运动、娱乐,转移或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八是积极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
九是采用一些积极或中性的自我防御机制。
十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治疗。
从总体说,考试或高考,有人喜欢有人愁;喜也罢,愁也罢,目前可能会改革(即改变,那是上面的事情)但绝对不会取消。因此,看来不是你要“消除”考试这个应激源,而是你要“适应”这个应激源。作为个人的你,可以“回避”或“逃避”高考,这样,也就不谈紧张、焦虑的话题了。看来,“认知评价”并付诸行动(上述诸条)是排解考试或高考紧张、焦虑的上策。
一些焦虑症状的原因十分明确,考试一旦解除,学生多能迅速自动或通过辅导而恢复平静。群体心理防御或辅导如果对个别学生无效,则可能是症状比较严重,当个别进行心理治疗。
⑶对正患考试综合征—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学生,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如“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使患者紧张、恐怖心理逐步脱敏和适应。克服考试焦虑,有时还要有赖于多参加考试,使之焦虑的程度逐渐减轻。
⑷运用“心理分析疗法”,追寻考生童年时代的创伤性经验,使考生对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因果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⑸考试综合征—应试教育并发症较严重的患者,在参加重大考试之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临考前半个小时左右,酌情服用少量镇静或抗焦虑药物。但注意:
①药物种类及剂量必须由医生根据经验因人而异地使用;
②必须在事前试用,适应后方可在考试时服用;
③千万不要自行随便试用,否则,可能因药物种类或剂量不恰当,反会影响正常考试;
④即使有效,也只能短期使用,仅为应付考试而已,决非根治之法。
故请家长务必认真对待。
具体的药物治疗从略。
⑹有时还需要给患者用“假药”(“安慰剂”)——“暗示”的一种。例如给患者注射维生素B12。这种药对贫血症有帮助,对患考试综合征—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学生却等于是“考试镇定剂”。
⑺对确诊患该症的考生,可另辟专室作为他单独使用的考场。并且,监考老师要避免人为的严肃、严格。
⑻陌生的考场环境和气氛,也将影响考生的临考心理状态。你不妨在考前安排一点时间去熟悉一下考场环境。在那里,你能找到同你既往的学习环境相似的地方,这样你就能在心理上产生认同,从而抵消因考场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⑼“松弛训练法”:平日,可微闭双眼,身体坐正,全身放松,有意识地让呼吸减慢,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慢吸慢呼,让“思路”随着气流上下。这样,情绪就会很快平静下来,紧张也会随之解除。
进入考场时,有一些紧张是人之常情,并不需大惊小怪,可做做自我放松,便可以使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具体做法: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同时闭上双目,屏住呼吸,稍稍停留一会儿,再慢慢地呼出,心中默念“放松……”这样反复几次,就不会有心跳过重和过快的现象,心境也趋于平和了。
考试时,发觉怯场,不必紧张、惊慌,要自我鼓励,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怯场。可转移注意,暂停一会儿“回忆”,等“抑制”解除后,再回忆遗忘的内容,可能就会想得起来了。
遇到难题,若一时想不出该题的答案,思维僵化时,可转移注意力,并跳过难题,着手做另一个比较容易的题目,最后再回过头来,做这道试题。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很多:
①闭目放松,保持空宁的心态,伏在桌子上休息片刻;
②如能获得监考人员的允许,可到室外做几次深呼吸,以使紧张的情绪放松;
③可回忆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往事,使自己超脱考场的紧张现状。
但上述几种方法的时间均不宜过长。
⑽“音乐疗法”:有十大好处,好处之一是消除神经紧张。
⑾“自我暗示法”:可用简短、有力、肯定的词语反复默念——“我的能力很强”,“我一定能考好”,“我一定会胜利”……选择以上任何一句反复默念5遍左右,可以稳定情绪,也可排除紧张,充满自信。在卫生间独自对着镜子默念则更好。
⑿“愉快想象法”:考生可以想象,自己在考试中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通过这种想象来消除紧张心理。也可以回忆一件令自己十分愉快的往事,使自己超脱考场的紧张气氛。
⒀有人提出预防和矫正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六个方面
一是要以平常的心态迎接考试。将考试看成是一次普通的作业,并非不重视,而是从容不迫地应对这种紧张的智力活动。
二是要以负责的精神对待学习。平时学习认真,当天学习的内容及时掌握,做到当天复习消化不欠债,就能随时为考试做好较充分的准备,而不必恐惧考试。
三是要以轻松的情绪调节生活。人的大脑需要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有节奏地活动。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学习时紧张适度,就能保持身体和精神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这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在复习、考试期间,适当安排文体活动,劳逸结合,消除紧张心理和大脑疲劳状态,特别在重大考试的前1~2天,停止紧张的复习,充分休息,保持身心松弛,则尤其重要。
四是要以科学的方法提高成绩。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经常总结每门课程的有效学习方法,使考试成绩不断提高。
五是要以坚强的毅力承受挫折。有时考试成绩有波动,应查明原因,不必为偶尔没有考好而伤心、自卑,应鼓励自己通过努力争取下次考好。
六是要以自信的态度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应抱有希望,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自信心会帮助你取得成功。
⒁还有人提出中医防治的一些方法
其一,针刺百会穴,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进行。
其二,耳针取穴。平时也可按压,以加强刺激。
其三,用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夜交藤、熟地等水煎,考试前5天开始服用。
其四,选太阳、印堂、风池穴位,于考前半个月开始揉按。
其五,即时按摩法。以自己一只手的拇指、食指指端用力钳压另一手第二掌骨侧头穴、心穴,按摩若干分钟,然后换手依样按摩。
其六,经常按摩脚底涌泉穴,并伴以热水泡脚、淋浴。
其七,中成药——服用柏子养心丸、枸杞地黄丸、天黄补心丸、安神丸、补心丹等。
其八,中医的“饮疗”、“食疗”。如考试的前几天食用绿豆、百合汤,吃香蕉、芒果等。
其九,“中药代茶饮”——莲子、百合,开水冲泡,代茶饮;或用枸杞子、酸枣仁,开水冲泡,代茶饮。
均有养心、滋阴、健脑、安神之功效。
真正施用,必须到中医院由专门的医生开处方。
⒂另有人提出“应以中药治本,辅以饮食调理和心理治疗,标本兼治,达到解除考生烦恼的目的”的观点,并对症下药具体化(药量的具体化从略),也可供参考。
①对失眠多梦的考生:用酸枣仁,炒至焦黄,碾细末,于每晚临睡前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少许,便可让其安然入睡(但不会致人昏睡),翌日会精神饱满。当然,配合“睡眠暗示”更好——四肢沉重地放松,想象自己躺在沙滩上……
②对记忆力不佳的考生:用桂圆肉、红枣、冰糖共炖,分早、晚两次服用,每天一剂,疗程一个月。
③对忧郁不安的考生:用合欢花煎水,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每天一剂,连服一个月。
说明:此为宣传,若要服用,须到医院。
⒃做一点简单的气功,也会有排解紧张的效果
通过动作导引和意念导引使经络畅通,气血两旺,精力充沛,使考生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都处于较佳的状态,在考场就可以正常发挥。具体功法如下——
①身体姿式。站、坐、卧皆可,初期以站为主。
a.站式: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平行,两眼微闭,舌抵上腭,两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
b.坐式:两脚着地,两手抚膝,上身与站式同,或散坐、单盘、双盘均可。
c.卧式:仰身平卧,两手置于两侧。
②功法。
a.蛙呼:使小腹一凸一凹,像青蛙呼吸一样,闭嘴、张嘴皆可。
b.叩齿:双唇微闭,使上下牙齿碰撞,唾液要轻轻地咽下。
c.摩腹:两手相叠,手心向里,男左手在里,女相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画圆。动作轻慢,认真体会肚子内气感反应。
d.龟息:深吸气,慢呼气,呼吸时意守两眉中心。一吸一呼为一息。呼吸要深长细匀,体会两眉中心气的感觉。
此功做一遍需5分钟左右时间。
若真正施用,必须由气功或中医老师具体指导。
⒄清除心理紧张恐惧情绪,轻装前进或上阵。“情绪”是人内心体验的一面镜子,是人精神活动的“催化剂”。任何一种心理行为无不打上“情绪”的烙印。热情、愉快、乐观、明朗、奋发向上的良性情绪可以促进思维效能,使人机敏灵活,增强记忆功能,对考试充满自信心。而负面情绪也是应试教育并发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同学们必须自我消除厌学、恐考和悲观失望等心理,培养良性情绪。
⒅培养自信心,不断克服自卑。“自卑”与紧张焦虑紧密相关,所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勤奋”和“自尊”的心理,是排解紧张焦虑、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重要一环。
其一,生理和心理缺陷。例如自幼智力不足、相貌不佳、口吃、短小、五官或身体有残缺、体弱多病等,造成自己学习成绩低下,于是轻视自己、自怨自艾,缺乏活力和动力。
其二,认知性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畸形的心理变态性自尊反应。敏感多疑,过多地注意他人和自己,生怕别人轻视自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采用消极防卫形式对抗和自我防卫。外在的“自卑”与内心的“自尊”形成强烈反差。
其三,性格方面自卑心理。自卑者常具有性格内向、孤独离群、多愁善感、意志脆弱、缺乏自信和毅力的特征。通常是自幼形成,逐渐成长,至青春期显露明朗化。
其四,挫折性自卑心理。有些人原先无明显自卑心理,以后在生活、学习的道路上遭受挫折失败,怀疑自己的能力,萌发自卑心理。
其五,社会性自卑心理。人的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文化水平、工种学位甚至配偶的条件,都可以导致自卑心理。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在攀比心理和观念差异的促使下,有着不同的评价及价值取向。
孩子从容应考是其成功的必备心理能力。所以,能否适应考试并获得好成绩,这不仅取决于孩子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取决于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在“潜伏期”注重培养“自信”、“从容”、“勤奋”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杜绝或克服“自卑”,这至关重要。
⒆特别是对于高考来说,考试前夕停止迎考活动,让大脑得到“大战前”最宝贵的宁静休整时间,养精蓄锐。孩子和家长应该懂得“强弩之末”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一直高度拉紧的弓弦,箭是射不远的;只有在射箭一瞬间,拉紧弓弦,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威力。
因此,听音乐,公园散步,徒手做操,闭目养神,睡觉,让身心松弛和处于宁静愉快的最佳状态,有意识忘却即将来到的“大战情景”,这样反而会取得成功。
平日提倡两次睡眠制度(夜间睡8小时,午睡1小时),使大脑保持清醒的状态。定时入睡或躺下。考前一周内不要安排得过于紧张,继续保证充分的睡眠。
考试的当天不宜去得太早,也不宜匆匆“赶考”而引起心跳过快,可漫步行走提前10分钟到考场为好,此时更不要向同学提问或讨论问题,以免因某一点不懂而产生连锁反应,影响你的信心和情绪,进而影响临场发挥。
⒇关于复读生——高四生。他们比起应届毕业生,主要不是有了高考一次经验的问题,而是多了一份“去年高考失败的阴影”。条件反射,更容易紧张、焦虑。所以还要多一项克服“阴影”的事情。
(21)更有有识之士提出由学校老师、家长、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学生一起防治的措施
①减轻压力,放下包袱。
有效地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大措施。考试焦虑与考试密切相关,它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可能避免考试,因而应首先考虑在日常学习中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和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他们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重视学习过程,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应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②端正动机,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症状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绝对化,或以偏概全或认定糟糕透顶,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的人生后果。因此,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认识到考试不是人生的目的或全部内容,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③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大多数考试焦虑患者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睡眠时间过少(有的考生只给自己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甚至学什么“头悬梁,锥刺骨”,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即使在娱乐时也想着学习,使自己的大脑老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指导考生合理用脑,讲究方法,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机能的正常,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④心理分析,揭示原因。
心理动力学认为,考试焦虑与早年考试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缺陷有关。心理咨询的实践也证明,大多数患者在小学阶段(即“潜伏期”)常因考试受挫而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过度惩罚,他们大多性格内向,过分追求完美,或逆反甚至有社会攻击性。这种痛苦的经历,沉淀于内心深处而不会消逝,进而导致考试焦虑的发生。运用“心理分析疗法”追寻考生童年时代的创伤性经验,使考生对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因果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⑤学会放松,自我调适。
考试综合征—应试教育并发症患者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在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则更为有效。
——其实,人人都可以找出若干条方法。
但重要的是“对症吃药”。
这时,自信、毅力、意志、自控力等就显得非常重要!
医方:医德医术—对症开方。
患方:遵循规律—按方吃药—尊重权威—相信自己—调动毅力—自我控制—心理暗示—吃药养药。
(22)归纳、整合一些狭义的预防、治疗或矫治的方法及具体的案例辅导
①一些狭义的预防、治疗或矫治的方法——
◇情感疗法。加强亲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家庭疗法。维护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坚持正确的家庭教育。
◇环境疗法。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控制环境的恶劣影响,培育和谐的社会环境。
◇放松疗法。
◇行为疗法,行为矫正。如正强化法、负性活动练习和矛盾意向疗法。
◇正强化技术。对患童每个微小的进步特别是对新技能的获得,都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提高其自信心。
◇矛盾意向疗法。故意让患童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
◇负性活动练习。让患童过度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系统脱敏、自控训练。先玩后做作业,如玩15分钟做10分钟作业,逐渐做20、30分钟作业。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模仿学习法。
◇语言训练法。
◇支持疗法。
◇反应阻止疗法。
◇思维阻断疗法。
◇转移注意法。
◇消耗能量法。
◇满灌疗法。
◇疏导疗法。
◇娱乐疗法。
◇暗示疗法。
◇教育引导、训练。针对每位患童的具体技能障碍,制定出专门的训练计划,在治疗师的示范下进行个别的矫治。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注意纠正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辅助使用一些无副作用的“安慰剂”。
◇饮食疗法。调整饮食构成。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中枢神经兴奋剂等。
②一个具体的案例的辅导——
2006年6月6日下午,有位家长询问笔者:孩子明天就要高考了,如何调节心情,才会有良好的状态去应考,今天晚上怎么调节睡眠等?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父母的这种情绪和行为,会给孩子产生考试预后。这里,只做考试情景回答。
笔者让他转告孩子,简单一句话:今晚彻底放松!
在不了解该考生具体情况的情况下,笔者说:
◇家人同孩子免谈考试的话题。
◇晚饭后,孩子自己一个人出去到附近的公园之类的“第二自然”里漫步。可在一簇花丛面前或松柏树下驻足伫立,目中无人,四周无人,闭目,上下牙齿微开,舌尖上舔,做放松动作。
◇暗示自己,悄声或喃喃对自己说话:我已经复习好了。我已经提前看过考场了,我明天早上完全可以放松地进考场。我能,我行!我一定能考好!我一定会成功!……
◇大约30~40分钟。回家。吃一点芒果或香蕉之类的水果。看5~10分钟你平日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随即离去。
◇约在10:30分,洗个热水澡。
◇喝一点酸奶。躺下。
◇拿过明天第一门课程的复习提纲,浏览一遍。约40分钟左右的时间。
◇懒散地,把复习提纲扔在一旁。仰卧,四肢放肆、沉重地张开,闭目,做放松动作。展开想象或联想:
我现在,在北海银滩,一望无垠的大海,一马平川的沙滩,大海在歌唱,迎接我的造访,沙滩把我送上沙床,给我做放松按摩……
我现在在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我躺在用松毛织做的地毯上,晨曦透过松枝,照射在我半闭着眼的脸上,我吸溜着翠绿的松枝释放出的氧气,聆听着微风扬起的松涛……
我现在在……(如在维也纳听古典的、朦胧的音乐)
睡中,大脑在自动整理对刚才浏览的复习提纲内容的记忆……
◇早上起来,到洗手间洗刷的时候,用2~3分钟的时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话,喃喃自语:我很自信,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一定能成功……
◇计算好时间,从容地到考场。
◇不同任何人猜题、对题。
◇深呼吸等,做放松动作。
◇即使最后一个进考场都不怕,最好听不到那监考老师的多余的废话。
(23)最后赠言与祝愿
①谋事在自己,成事在客观,尽心又尽力,无悔也无怨。
②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考分如何,于心无愧。
③宽心、轻松地参加考试包括高考并成功!
3.践行“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创新教育”,是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根本方法
与发现应试教育综合症的同时,大约是在2007年12月以后,笔者就开始试探、进而大胆对有的家长提出或指出:根据心理检测,特别是针对你孩子具有这样的特殊才能或超常才能的特点来看,“你的孩子很可能不是‘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的料子。”
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通常,一个人在3岁的时候,是在幼儿园!孩子的第一个爱好或特长(“天赋”)明显出现时,则是监护人应当关注并重视的时刻,是关键的时刻。民间所说,是千百万年来经验的总结,不必再用100个“小白鼠”去验证。如果一个孩子是“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创新教育”的料子,如果在这个时刻你一定“一刀切”,要他在“应试教育”的“魔鬼训练”中摸爬滚打,那他离“得病”的距离和时间,就不远了。
为此,笔者提出“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创新教育”,是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根本方法。——只是目前尚找不到“药引子”。
六、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在品行方面如果对孩子管得太松,可能会把孩子送进监狱;在应试方面如果管得太紧,可能会送到精神病院。
目前家长最怕的是送进监狱,而忽略了精神病院。
1.成功的健康人。
成功,指健康、安全、快乐、心安理得的成功。健康,是心身的健康。
2.不成功的健康人。
3.成功的有病人。
4.不成功的有病人。
各位家长,假定让你在第2、第3条中选一条,那你选哪一条呢?
七、“应试教育并发症”等观点的提出补充了“求知心理学”的内容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考试王国”,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人在参加各种形式、各种目的的考试。
事实上,不仅孩子们面临着数不尽的各种形式的考试,作为成年人或家长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各种形式的考试:领导干部、厂长、经理接受组织管理能力的考核和政绩考查中包括考试,工人的培训、竞争岗位、评定劳动技术等级的考试,科技人员的技术业务考试、职称评定考试,出国留学托福考试,司机驾驶技术考试,以及其它各类成人再教育的考试,等等。
从广义来讲,各种竞技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包括智力竞赛、大奖赛、体育比赛、岗位练兵的操作比赛等。现代社会录用人员、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面试,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考试。
尽管考试还存在很多弊病,它的确需要改进,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考试更科学的竞争办法呀!
尽管考试是无情甚至是残酷的,但我们不是更憎恨“走后门”么?考试总比“走后门”要公平得多吧?不是要凭真本事么?
因此,考试成了人们现实生存、生活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接受社会化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当然也就成为学生在校的一道“主菜”,——不管你是“喜欢”吃还是“应该”吃,都得吃!
另一方面我们说——
教育和教学当适应学生,而不应让学生服从教育和教学。教育和教学≠考试,学习不≌考试。可目前的考试制度和现状就像是一座“五行山”,孩子这么小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么累,这非常不利于人格的发育成长。
什么“重点学校”?自己的孩子才是“重点”!
什么“三好”、“五好”?还是全面发展好!
什么“第一名”、“前三名”?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什么“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应试教育”喽!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就是在这样的“两难”中,带着“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副产品”,踉踉跄跄、曲曲折折地前进,前进着……
总之我们说——
应试教育并发症,今天因应试教育(学以致考)而产生。
明天,它将在真正的素质教育、兴趣教育和特长教育(学以致用)下而治愈。
笔者在“学海无涯苦作舟”以及“应试教育”、“考试焦虑症”提法的基础上,提出“应试教育并发症”、“考试预后”以及“学海无涯‘乐’作舟境界”的新观点,认为,这补充了《儿童异常心理学》、“求知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该论文的发表和获奖等情况——
1.华西医药卫生学术专题项目《全国医学优秀成果选》2006年12月版发表。
2.《东方骄子系列丛书·中国创新英才理论与实践》2006年12月版发表,评为一等奖。
3.获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2007年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论坛二等奖。
4.于2007年5月,被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评为特等奖。
5.在2007年8月国际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世界华人交流协会颁发的“国际优秀论文奖”。
6.在2007年3月—8月期间,笔者应邀参与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报效祖国活动。在此次活动中,笔者以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名义发出的爱国倡议是:
执行基础素质兴趣创新教育,
防御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侵袭。
该倡议的内容震惊了此次活动,受到中华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委员会的重视,笔者被授予“中华杰出医疗人物”荣誉称号。作为荣誉称号及倡议内容,于2007年年底镌刻在居庸关长城“中华爱国公德榜”上。
7.于2008年4月,在第二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上,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评为一等奖。
8.该篇文中的“爱国倡议”、“请老师善待每一个同学”的忠告以及给同学和家长关于“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考分如何,于心无愧”的赠言,于2008年11月,被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经典诗词·格言选萃》一书录用,该篇也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评为特等奖。
这引起了医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关注。
生理方面近视眼的遗传是可以看得见的,可是心理方面的“应试教育并发症”的遗传是看不见的。当年的鲁迅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呐喊“救救孩子”;当今,孩子们在物质丰富的前提下,笔者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呐喊:“救救未成年人的心灵!”
校外心育辅导员
钱锡安(0871-2861145)
2003年10月~2004年6月~2006年9月~2007年12月~2008年12月
◆关于《应试教育并发症》的问卷
本“问卷”仅供本讲座使用(下同)
姓名(可填可不填):
性别: 年龄段:
文化: 职业:
电话: (下同)
指导语:不必刻意考虑,拿过来就填写,在有选择答案后面的括弧里打钩(√);有的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答案;“其它”后面的括弧里及没有选择答案的问号后面等情况下,请填写具体内容。(下同)
一、你现在的社会身份是
1.学生
( )
2.老师
( )
3.家长
( )
4.教育的基层领导管理者(
)
5.教育的决策者(
)
6.其他人
(
)
二、你对“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区别是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考”的观点
1.非常赞成(
)
2.赞成
( )
3.基本赞成(
)
4.不赞成(
)
5.反对
( )
6.不加可否(
)
7.说不清楚(
)
8.其它
(
)
三、对“应试教育并发症”的定义及科学假设,你认为或表示
1.有科学性
(
)
2.有战略性
(
)
3.有道理
(
)
4.符合事实
(
)
5.非常赞成
(
)
6.赞成
(
)
7.基本赞成
(
)
8.不赞成
(
)
9.反对
(
)
10.不加可否
(
)
11.说不清楚
(
)
12.其它
(
)
四、在此之前,你听说过“应试教育并发症”这一心理疾病的提法吗?
1.听说过(
)
2.好像听说过(
)
3.没听说过(
)
4.其它
(
)
五、对产生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一些原因,你的认同情况。你认为还有哪些?
1.社会环境(
)
2.家庭环境(
)
3.现行教育体制(
)
4.学校和老师(
)
5.还有一些具体的、狭义的病因(
)
6.其它
(
)
六、你对“应试教育并发症,今天因应试教育而产生”的提法,认为或表示
1.有科学性
(
)
2.有战略性
(
)
3.有道理
(
)
4.符合事实
(
)
5.非常赞成
(
)
6.赞成
(
)
7.基本赞成
(
)
8.不赞成
(
)
9.反对
(
)
10.不加可否
(
)
11.说不清楚
(
)
12.其它
(
)
七、你对“应试教育并发症,明天将在创新教育下而治愈”的提法,认为或表示
1.有科学性
(
)
2.有战略性
(
)
3.有道理
(
)
4.符合事实
(
)
5.非常赞成
(
)
6.赞成
(
)
7.基本赞成
(
)
8.不赞成
(
)
9.反对
(
)
10.不加可否
(
)
11.说不清楚
(
)
12.其它
(
)
八、你对治疗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一些方法所持的态度。你认为还有哪些疗法?
接受的打钩(√),拒绝的打叉(×)
1.有识之士从社会学角度慷慨陈辞抨击现行高考制度
(
)
2.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模式
(
)
3.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劳动、生活模式
(
)
4.树立学海无涯“乐”作舟理念,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
)
5.关于教育制度、方针的科学实施和正确落地
(
)
6.防治应试教育并发症的诸多具体措施、方法
(
)
7.其它
(
)
九、你对“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几点提法,认为或表示
1.有科学性
(
)
2.有战略性
(
)
3.有道理
(
)
4.符合事实
(
)
5.非常赞成
(
)
6.赞成
(
)
7.基本赞成
(
)
8.不赞成
(
)
9.反对
(
)
10.不加可否
(
)
11.说不清楚
(
)
12.其它
(
)
十、你对“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劳动、生活模式”中的几点提法,认为或表示
1.非常赞成(
)
2.赞成
( )
3.基本赞成(
)
4.不赞成(
)
5.反对
( )
6.不加可否(
)
7.说不清楚
(
)
8.其它
(
)
十一、你对一部分“主流人士”所持高考制度的观点,认为或表示
相当一部分“主流人士”认为,高考制度虽有许多缺陷,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制度来代替它,因此,它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荒谬。
1.非常赞成(
)
2.赞成
( )
3.基本赞成(
)
4.不赞成(
)
5.反对
( )
6.诡辩
( )
7.无稽之谈(
)
8.自欺欺人(
)
9.不加可否(
)
10.说不清楚
(
)
11.其它
(
)
十二、你对有识之士从社会学角度慷慨陈辞抨击现行高考制度,认为或表示
1.非常赞成(
)
2.赞成
( )
3.基本赞成(
)
4.不赞成(
)
5.反对
( )
6.不加可否(
)
7.说不清楚
(
)
8.其它
(
)
十三、你对“应试教育”认同、赞成、拥护的程度有多高?
0~6~10分。0分为分文不值,6分及格,10分为理想化评价。(
)
十四、你对笔者最后“救救未成年人的心灵!”的呐喊,认为是
1.警世忠言(
)
2.防患未然(
)
3.亡羊补牢(
)
4.小题大做(
)
5.危言耸听
(
)
6.其它
(
)
十五、你对笔者的赠言与祝愿、格言与倡议,接受还是拒绝?
接受的打钩(√),拒绝的打叉(×)
1.谋事在自己,成事在客观,尽心又尽力,无悔也无怨!(
)
2.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
)
3.请老师善待每一个同学:要善待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因为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我们的同事;要善待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为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我们的领导;要善待考试分数较低的同学,因为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老板或是有创造性的人才。(
)
4.倡议:执行基础素质兴趣创新教育,防御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侵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