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战略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2、我想有个“家”——心理咨询师联谊会和专委会

“在‘心桥’上沟通”专题讲座

个“家”

——为创办“云南心理咨询师学友沙龙”抛砖引玉

    

一、同学们是带着什么动机来参加学习的?

二、结业后较长时间将会在“十字路口”徘徊

三、可以先在“十字路口”构筑一个“平台”

四、在沙龙基础上,参加我省的“心理咨询专委会”

五、笔者结业后的运作情况

六、仅仅是抛砖引玉

七、应该创办的是“云南心理咨询师沙龙”

八、长时间的酝酿和孕育

九、“云南省心理学会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终于成立

十、但云南心理咨询业仍未告别“单兵作战”

 

 

一、同学们是带着什么动机来参加学习的?

二、结业后较长时间将会在“十字路口”徘徊

(一)咨询师自己有些方面还准备不充分、不成熟

(二)求助者一时还没有勇气主动登心理咨询中心的门

(三)目前,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业尚未被社会各界认可

三、可以先在“十字路口”构筑一个“平台”

(一)“沙龙”可以成为我们保持联系和实战演习的场地

(二)举办专题讲座

(三)在结业前后,为社会个体做义务咨询

(四)拟办“案例分析专栏”和出《学术论文专辑》

四、在沙龙基础上,参加我省的“心理咨询专委会”

五、笔者结业后的运作情况

六、仅仅是抛砖引玉

七、应该创办的是“云南心理咨询师沙龙”

八、长时间的酝酿和孕育

九、“云南省心理学会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终于成立

十、但云南心理咨询业仍未告别“单兵作战”

 

 

据几个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的校长反映,培训班每批学员即将结业时,大家都有依依不舍之情,许多同学想分别后能有个“家”,以便同学或学友们好在这个“家”里聚会,开展有关心理咨询的一些活动。为此,受有的校长委托,就这一话题,笔者与学友们沟通、交流一下,看能否达成共识,把这个“家”构建起来。

一、同学们是带着什么动机来参加学习的?

21世纪初是一个易患“抑郁症”、“焦虑症”和“偏执人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许多人是不愁吃喝不愁穿戴,就是心理烦!这就是“心病”。

21世纪初,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事业被一些嗅觉比较灵敏的人士摸准抓住,这就办起了培训班;一些有识之士也就是我们这些学员,积极参加了这种培训。

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因社会角色、文化程度、经历、爱好、性格等的不同,其学习动机、目的也不尽相同:

一是有的要借此机会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的基本知识;

二是有的想通过学习首先调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三是有的想在有余的时间和精力下,从心理健康角度,为社会做些公益事情;

四是通过学习,获得资格证书以后,有的想开办第二职业;

五是有的想开创第一职业;

六是有的想举办民间非企业性质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对心理咨询治疗工程有所研究。

不久将来,同学们将在不同时间、地点,以不同方式从事心理咨询或研究工作。具体动机虽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目的是为我省的心理健康工程做些工作以至奉献。所以,从总体上说,学员们都积极刻苦学习这门专业,顺利完成了学业,结业离校。

据统计,自200110月起到目前200310月),在昆明的几所学校已培训出和正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约有2200人。

二、结业后较长时间将会在“十字路口”徘徊

同学们结业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和地方。在此之前,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的,我们祝贺这些开创者不容易的起步,祝愿他们工作进展顺利,这些同学也许不在“十字路口”。但对于具体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来说,大多数同学将会徘徊在“十字路口”较长时间。

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一些准备还不足、不成熟;另一方面是,目前在我们咨询师和社会求助个体之间,尚存在着一堵无形的“墙”或一种“代沟”。

(一)咨询师自己有些方面还准备不充分、不成熟

1.现有第一职业的同学要开创第二职业做心理咨询,担心单位上不能允许或怕被单位上发现了。

2.目前尚未有其它工作的,这次正好可以开办心理咨询中心。但要投资、租场地,特别是从事医学心理咨询投资还要大些,有些力不从心。如果没有场地,要与来访者一对一开展咨询,不方便。

3.心理咨询中心倒是开起来了,但学了点基础知识恐怕不够用的,何况自己还从未有实践过,一旦来个来访者,眼高手低的,敢不敢登场表演?

4.牌子是挂起来了,患者会不会主动上门?

5.想干但尚未干,在观望等待。

(二)求助者一时还没有勇气主动登心理咨询中心的门

心理咨询师主动去找求助者,至少目前这是一种忌讳。而求助者不主动找心理咨询师,这并不是说他不需要心理按摩。据笔者日前的一组调查,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求助者中,十个就有十个感到“心理饥渴”,都想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或找谁倾诉;但主动找上门来的,只十中有一。这说明,求助者在求助时就有心理障碍。主要的倒不是担心心理咨询师水平的高低、咨询后有否效果。那是怕什么呢?

据调查,有75%的躯体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而90%的病人,却首先去医院进行躯体检查或治疗。

现在,医院对身心疾病已经引起注意,但还是倾向于肌体治疗。而对心理疾病,一些大医院是设立精神病科,近年陆续在设立心理咨询治疗科。但相比复杂的病源、病因,面对庞大的患者群,目前医院的功能是承担不了的。怪谁?怪医院?现在的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就是这样。怪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恐怕有些部门目前尚未弄明白,何谓“心理卫生”?这到底是不是疾病?这类疾病要不要吃药打针?怪世俗偏见?现在,你在单位要是跟领导说:“我心理不舒服,想去看看心理医生。”领导会先一愣,缓过劲儿来会回答:“神经病!”——这是俏皮话。

的确,有世俗偏见,把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视为“疯子”或“中邪了”,另眼相看,从感情上踢出群体的圈子。在极左的时候,一些被扭曲了的思想政治工作,狂风暴雨般地批判有“活思想”和“思想包袱”的人,使他们心里有话“不敢对党说”。而你“不向党交心”,就又说你是“对党不满,怀恨在心”,云云。

现在,大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也还是不敢承认、不肯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生怕一旦暴露了,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个“神经病”或是“疯子”,进而怕周围的人从心目中、从情感方面把自己送到“疯人院”。于是就压抑在心里,或易“激惹”,与他人争辩,表明自己和大家一样,都是正常的人。至于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那更好,就咽在肚子里吧,结果心病加重。

(三)目前,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业尚未被社会各界认可

残疾人在民政部门有统计数字;躯体疾病的人大都有个病历本,在医院可以找到这样的统计数字;就是心理疾病目前尚无人统计,也统计不出来。尽管没有统计数字,但观察与调研结果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倾向:患心理疾病有“三性”,即普遍性、严重性、否认性。

生理与心理疾病复杂地统一于个体之中,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只是现在,心理疾病的重要性未被认知或不被重视。

这说明,目前,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医院,到社会,到单位,到个体,对心理疾病的认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以至偏执。

这就是上面说的那堵无形的“墙”或一种“代沟”。有“墙”,有“沟”,咨询师想帮求助者,但看得见,过不去,无法沟通。这就要“拆墙”或“架桥”。这样,求助者就会主动找我们,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帮求助者。我们现在就是要寻求“拆墙”或“架桥”的办法和训练沟通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在心底里有句话:“我想有个家!”

三、可以先在“十字路口”构筑一个“平台”

尽管我们从学校培训结业了,但和母校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所以,我们可以请培训学校做主持,构筑一个“平台”或叫“家”,这个家可以叫做“云南心理咨询师学友沙龙”或“云南心理咨询师学友联谊会”。

这个沙龙可以是某个培训学校的同学之家,但欢迎来自我省特别是昆明地区几个培训学校所有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学友,自愿参加这一聚会。

我们这些学友,是我省心理咨询事业的先行者。所以,褒义地说,是一盘“珍珠”(散落的没有串起来的);如果不能携起手来,不能共同服务于我省的心理咨询事业,贬义地说,则是一堆“散沙”。我们的沙龙,就是围绕心理咨询事业,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发挥出珠宝的价值。

(一)“沙龙”可以成为我们保持联系和实战演习的场地

在这里,我们同学之间可以切换角色,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角色,操演“一对一”和对群体的心理咨询,然后由扮演专家的点评。这样,至少有三种角色的切换。通过操练演习、互相切磋,可以利用在校期间学得的理论、技术、方法,共同提高我们咨询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也欢迎对心理健康话题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光临沙龙。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了解、熟悉我们。他们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口头广告者,也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咨客、求助者。

(二)举办专题讲座

对对某个心理专题感兴趣或表示关注的社会群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答释他们提出的有关问题,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现场“问卷”以利于咨询师掌握第一手资料。

这种专题讲座,在答释和游戏、问卷的时候,很可能有人潜意识里的一些问题无法公开提出,想私下里个别交谈。这就会促成或引出个案咨询。这时我们咨询师和社会的求助个体之间开始接近、接触、交流、沟通、互动,也就是在“拆墙”或“架桥”的过程。——求助者主动登门了。

但一些同学没有咨询室怎么办?我们的沙龙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平台。这样,可以给所有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同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方便。

(三)在结业前后,为社会个体做义务咨询

建议由培训学校出面组织“义工”队伍,并与卫生、民政、科委、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或单位取得联系,以实习的形式,集体上街为社会个体做义务咨询。这既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一种好形式,也是推介自己、“拆墙”或“架桥”的一种好机会。

(四)拟办“案例分析专栏”和出《学术论文专辑》

在沙龙里,我们可以把在学校学得的知识,结合我们的咨询实践包括角色切换的收获,整理成典型案例和写出学术论文,与某家新闻媒体联合创办“案例分析专栏”,届时选出优秀论文出有书号的《学术论文专辑》,作为我们的科研成果,供以后在来访者面前推介自己、评定职称或级别时使用,在我省应该或将要成立的“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里以至省内外学术交流会上交流。

四、在沙龙基础上,参加我省的“心理咨询专委会”

实际上到了能发表我们的专业论文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沙龙活动已取得可喜的成绩,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也有了可喜的长进。到那时,我们同学应该是以个体会员或集体会员的身份参加我省的“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专业委员会里面开展一些较高层次的专业研究和学术探讨的活动。同时,专委会又是负责帮助心理咨询师申报并取得高级资格的机构。到那时候,可以说,我们的活动是有一个家和两个活动室的平台。相信在这个大平台上,同学们会通过这一用武之地,为我省的心理健康事业,作出较大奉献。

五、笔者结业后的运作情况

笔者是最早结业并拿到“职资证”的心理咨询师中的一员。笔者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的动机、目的:

一是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的基本知识;

二是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三是对心理健康这门学问有所研究;

四是在有余的时间和精力下从心理健康角度为社会做一些公益事情。

结业后,笔者以“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身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登记注册成立了民间非企业性质的、非营利性质的“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建立了“心桥心理”公益网站(www.kmxinqiao.com,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笔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方式和内容:

一是持续举办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健康有关领域专题的讲座,通过调查、实验、咨询、问卷、提问答释等形式,获取典型资料,整理科研成果

二是拟用56年的时间撰写并演讲“求知”、“求爱”、“求职”和“求自我实现”等四个专题42篇分课题的内容;

三是这些内容将同时也编传在公益网站上,与广大网友一起分享

四是把这些科研成果再出版成云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捐赠给社会,宣传普及心理健康。

六、仅仅是抛砖引玉

这次说的这些,特别是勾勒出的“学友沙龙”粗线条,目的是通过抛砖引玉,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把结业离校后的联系、聚会事宜如何做好。我们的座右铭——而不是口号,应该是:“团结,奉献,互助,共进!”

有的同学曾提议由笔者“拉大旗”、“揭竿而起”;但被笔者谢绝,因为笔者的性格、能力、时间、精力以及其它工作或任务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做做“呐喊”和“敲边鼓”的事情。但一定是个积极或骨干分子。

所以,今天讲的这些,是抛砖引玉,仅仅是抛砖引玉。

请各位对沙龙事宜提出意见、建议和具体方案。

七、应该创办的是“云南心理咨询师沙龙”

后来感觉并发现:这个“沙龙”果然不应该是“同学沙龙”,也不是“学友沙龙”,而应该是“云南心理咨询师沙龙”;因为昆明地区或云南省先后有好几个学校都在搞这类的培训,这样在社会上已经存在在几个培训学校结业的学员,同时或在这之前,医院、学院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老师,早已存在,甚至还有由其它渠道产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者。

再后来又感觉并发现,心理学界实际上已经存在四大学派或四支队伍:

一是有医疗背景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即“医学派”;

二是有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老师,即“学院派”;

三是以社会经历为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工作者,即“社会派”;

四是各大中小学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老师,他们介于学院派与社会派之间,因为是从学院培养出来的,又走上社会以社会为背景开展工作。

于是,“云南心理咨询师(医生)沙龙”的提法和做法顺理成章。

当然,“云南心理咨询师(医生)沙龙”的主要成员还是以社会经历为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工作者;因为医学派和学院派这两者已经有了各自的协会或学会。

八、长时间的酝酿和孕育

时间短暂而漫长。

这期间,出现好多人,他们跃跃欲试,想“拉大旗”,但个个中途夭折。主要原因不是“经验不足”,而是发轫阶段没有经济效益,并且要“倒贴黄瓜两条”。

请看下面这个中途夭折的例子:

200211月,有媒体报道说:旨在“组织云南心理咨询师在一起共同探讨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学习中、外心理咨询先进理论,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事业”为目的的“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联谊会”成立。

以《我省心理咨询师有了职业联谊会》为题目的报道说,联谊会每周举行一次学术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学者作报告。另外,还将组织心理咨询师到学校及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并逐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工作,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笔者为该联谊会的发起成员之一。

一年,两年,三年。不见开展活动,也不见了该联谊会。

一年,两年,五年。长时间的酝酿和孕育……

九、“云南省心理学会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终于成立

直到20057月,“云南省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终于成立!笔者为该专委会的发起人之一。该专委会是全省广大心理咨询师的“家”。

十、但云南心理咨询业仍未告别“单兵作战”

20059月,有媒体报道说,云南省心理学会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将为目前云南省20余家心理咨询所提供交流“平台”,同时还将对这些家心理咨询所进行督导和机构管理。从此之后,云南省的心理咨询所有了自己的“航母”,将能更好服务于市民的心理健康。报道的标题是《心理咨询所告别单兵作战》。

一方面,昆明地区以至全省的广大心理咨询师确实需要一个“家”;另一方面,“家”存在了,但基本没有进行或没人来活动。

基本没有进行或没人来活动也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重复或借用前面的一句话: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不是“经验不足”,而是发轫阶段没有经济效益,并且要“倒贴黄瓜两条”。——谁来“倒贴黄瓜”?

说到“倒贴黄瓜”,不光是“专委会”一活动就要“倒贴黄瓜”;就是那已经成立并在运作的20余家(动态数据:据笔者了解的约为40左右家)心理咨询所或咨询中心,纯粹意义搞心理咨询的,80%的都在亏损。

有传媒说,21世纪初有八大热门行业,之一是“心理咨询”。记得2003年,一些同学或学友在成立心理咨询所或咨询中心之前曾与笔者交流过,事后有的说就是听了笔者的讲座感到这个事业前景无量,这才到政府有关部门去申请和登记的。有人还问笔者播种几年才会有收获;笔者回答说首先自己不是诸葛亮,也不能说出数学角度的准确数字,它既不是“种包谷”春种秋收,也别当作“栽银杏”要等上几十年,但“21世纪初”的“初”少说在710年。

大家的心里都急,就按7年算,2003+7=2010年,现在是2005年底,才是“栽桃树”结果的年数——心理咨询毕竟不是“栽桃树”,心理咨询师毕竟不是果农。

近些年在昆明的几所学校已培训出的心理咨询师按2600人计,目前那40左右家心理咨询所或咨询中心的从业者不过200人,约占咨询师总数的8%,加上这总数中的有医学背景并把心理咨询结合在躯体治疗之中约25%者,合计为33%的人在直接、合法运作,还有67%的人结业后仍在“十字路口”徘徊。他们的专业、人际关系离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队伍渐渐远去。

于是,实话实说:广大的心理咨询师,是“一盘珍珠”也罢,“一堆散沙”也罢,反正昨天是“各自为政、村自为战”,今天,也仍未告别“单兵作战”。

心理咨询业告别单兵作战要有个过程,而过程就是时间。还要多少或多长时间?一年,两年,五年?也许笔者现在变得成熟了些:无可奉告!

 

 

      钱锡安 13908856911

20028~200310~20057~20059~200512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