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战略合作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家学心理学》——

“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11.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

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六、婚姻辅导与家庭治疗

“夫妻疗法”始于19世纪初,最早出现在美国。其发展归功于“婚姻辅导”的发起、“精神病学”的进步及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当时欧美各国社会面临工业化的变迁,相应带来夫妻关系的变化,产生了夫妻间的适应困难,感到有“婚姻咨询”的必要。而真正意义上的夫妻疗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治疗工作在美国突飞猛进,“家庭治疗”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70年代处于技巧的革新阶段,其间女权主义者对家庭治疗做批评,她们挑战传统的家庭治疗,认为它们强化了性别角色及其歧视,继而,美国组建成立婚姻与家庭治疗学会,治疗师们做自我反思。80~90年代专业成熟及新认识论产生,该领域各学派的理论、方法在整合与折中,这一时期,家庭治疗在世界各地传播,加拿大、英国、荷兰、意大利、德国等地都有了家庭治疗的专业委员会,并且,国际性的家庭治疗组织也诞生了。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医疗界有人开始试探性地研究家庭问题与心理卫生的关系;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北京、昆明等地有心理医生相继去德国学习“系统式家庭疗法”1988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在昆明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传入我国,从此,我国医学派引进家庭疗法,其代表人物有万文鹏、钱铭怡、赵旭东、霍莉钦等;而形成“社会派家庭辅导”的一种意识并行动,则是21世纪初近几年的事。

当今在西方,大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经被弱化,一方面是由于西方的家庭组织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瓦解得比较彻底,另一方面,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上帝取代家庭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使得西方的家庭结构较早地过渡到了核心家庭。在西方,人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虽然他们也重视亲情,但人们的心灵更多的是皈依上帝,人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大家都是平等的兄弟姊妹。

而在中国,由于封建制度沿袭了非常长的时间,生产力低下以及民主制度缺乏等原因,使得大家庭内部之间的联系依然较为紧密,大家庭内部的资源仍然保持着相互流动或共享的状态,人们很自然地选择大家庭的形式,来获得经济和安全上的保障,即使当今迫切渴望独立的小夫妻,还要“啃老族”。中国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往往都同大家庭维系在一起,如成功了“衣锦还乡”,回去“光宗耀祖”,失败了可以回到大家庭的“避风港”里寻求安慰和支持。

由于家庭治疗的理论及方法首先诞生在西方,是舶来中国的,因为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又有很大的差异,家庭治疗在中国又非常有潜在市场,因此,这就需要把舶来的家庭治疗在实施中本土化、市场化、社会化,当然也要规范化。

笔者理解并认为,家庭治疗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是心理健康工程的第四里程碑:第一是“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第二是形成“三大心理学派”,第三是“认知心理学”从“心理学”中发展出来,第四是形成“家庭心理疗法”。

“夫妻心理辅导”、“婚姻心理咨询”或“家庭心理治疗”,广义地说,对于市场和服务来说,基本是一个意思,作为来访者或家庭成员不用过于分清。

并且,在意思上,“家庭疗法”(名词)=“家庭治疗”(动词),即用疗法去治疗。

于是,指导=辅导=咨询=治疗,家庭=婚姻=夫妻=伴侣。

狭义说,“家庭治疗”是指治疗有问题家庭,“家庭辅导”是指辅导健康家庭。但一来健康和有问题之间没有明显区分,二来健康和有问题的家庭都需要辅导,三来治疗离不开辅导、辅导也包括治疗,就如同治疗按摩和保健按摩一样。所以,这两个概念在本讲座里通用。

“家庭疗法”是“团体辅导”中的一种。

家庭是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家庭治疗需从组织结构、家庭角色、人际关系以及沟通与联盟等方面出发,以了解此小群体,并且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家庭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行为。在一个家庭,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对其他成员有影响,并且互相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系统的行为也影响着每个成员。这种系统相关联的“连锁反应”,其负性影响可导致家庭产生许多病态的东西;而一个人的病态行为,也常因为符合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或其他成员无奈而得以维持。基于此种观念或理论,家庭治疗主张,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成员个人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治疗对象。

(一)定义

“家庭疗法”,是以家庭全体成员为对象或以家庭为单位而施行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指导或协助家庭消除困惑、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互动功能,是治疗、调理、辅导以夫妻为主角等家庭成员心理问题或创伤的有效方法

“夫妻疗法”是指一对夫妻就他们的情感问题(如不和谐)及婚姻关系(如产生危机)等为主要焦点而采取的辅导、治疗方法。

“家庭疗法”包括对各子系统、角色和关系的辅导,本文以夫妻为主要线索,重点讲治疗、调理、辅导其传统和现代家庭中夫妻角色之间的心理问题或创伤,也涉及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

治疗对象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成员。包括“同质”成员(同症候的人群)和“异质”成员(不同症状的一组人)。

对于我国包括昆明地区现阶段,大多数“个案咨询”的来访者都是家庭的成员,其患病原因直接、间接与家庭有关,所以大多数“个案咨询”,也是一种广义的“家庭辅导”;另外,家庭成员缺席,也可以访谈、治疗、辅导,如采用“空椅子疗法”,这是指在狭义的“家庭治疗”时,当然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二)特点

家庭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模式、程序以及操作。其主要特点是——

1.不着重于对家庭某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或状态的分析。而是把焦点放在对整个家庭系统、家庭各成员之间特殊人际关系及其互动的调整上,如一对夫妻身上。一人有病,大家吃药。以夫妻为对象,从“特殊人际关系”的角度或观点来了解夫妻的心理与行为,解释他们的婚姻行为问题,并协助他们去改善“非功能性”(如不愿做爱或性拒绝)的关系及其适应方式,运用其与“个体心理治疗”不同的观念与方式来进行治疗。

2.从整个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成员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如“亲子关系”有问题,“家庭疗法”是根据“扰动原有家庭系统”的原理,让父母感到自己原角色的“卫星”行为不合适,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相处;反之,独生子女把自己摆在“小太阳”的位子,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相处。所以,应改变自己的言动,各自和共同朝着原本的角色及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谐、和睦的方向去发展。

(三)原则

正因为是对夫妻双双进行诊断治疗,所以特别要注意遵循“两人一起”、“主动积极”、“保持中立”、“兼顾平衡”、“重在调适”等的一些原则。

1.一切“以家庭整体为重点”的原则。即以家庭系统为着眼点,以家庭的结构、组织、功能、人际关系及成员认同情况等来探讨家庭问题,分析成员间的相互行为,而少以某个成员的具体心理症结来处理问题。

2.“采用系统的观点与看法看问题”的原则。以群体的观念了解每个成员的想法和行为等。

3.“主动与积极”的原则。面对关系不顺畅的夫妻,又是两个人的世界,所以,当两人同意并主动接受治疗时,心理治疗师也应积极态度,趁热打铁。一个家庭其中至少有一个人比如“替罪羊”方,是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

4.“兼顾平衡”的原则。循环提问于全体成员,使双方、大家都能参与,努力促成两人或大家的共同或同时转变、进步、满意。

5.“保持中立”的原则。说“心理治疗师应主动积极”,但要避免卷入夫妻两人的关系里去。如,去偏袒一方,进而演变成“三角关系”的争执与冲突。关系紧张的夫妻总是喜欢利用外来意见或力量去攻击对方,所以不能专为哪一方说好话。

6.“重在调适”的原则。强调调整、改善、适应,少谈“病理”、“问题”。避免夫妻之间做无休止的指责和关系的更加恶化。善于把“负性问题”重新说明为需要改善的“正性问题”。

7.“非包办”的原则。心理治疗师不能代替做出他们夫妻共同生活中的重大决定,治疗师只能提供帮助、协助、引导,由当事人分析各种情况的得失、利弊并自己做出决定。

8.淡化理由与原因,注重情感与行为。

9.抛弃过去,关心现在,着眼将来。强调此时此地的动力。

10.不批评,不做道德判断。忽视缺点,强调优点。

11.软化症状和去诊断化。即非病态化,可以不把病人看成是病人。

12.积极性赋义。强调正面因素,关注心理健康,即使面对负面的东西也不悲观。

13.善用来访者的资源和能力。

14.简捷和非理论化。有些治疗不一定非得找出个理论指导不可,只要有疗效。

另外,有一种观点主张心理医生不能去来访者家中访谈。但又有认为,特别是家庭有行走不便的成员,治疗师也可以到病人家中去治疗。

(四)目标

“家庭辅导”的目标是,指导、协助求助者的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现状,以便能执行健全的家庭功能,使家庭氛围宽松、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并情感融洽。

1.增进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善双方的特殊人际关系。使夫妻懂得,沟通交流生活琐事,主要是让彼此感到是在共同分享生活的乐趣,体会到彼此相属相亲。至于那件生活琐事具体是什么,则并不重要。

2.矫正夫妻角色关系,调整职责分工。通过分析、调整夫妻所扮演的角色与表现的行为,以便改善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一对健康的夫妻,首先要能扮演“丈夫”与“妻子”的角色。根据角色,自觉去履行各自的职责,这样地经营夫妻健康的婚姻生活。

3.促进“夫妻认同感”,建立“夫妻联盟”。通过婚姻结为夫妻后,逐渐把两个人视为一体,在行为与情感上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所想的、希望的大都是两人共同的事。有了“夫妻认同感”,在困难包括“婚姻困境”的时候,两人便会马上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这种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困难的时候的联合称之为“夫妻联盟”。

4.协助夫妻顺利度过“婚姻发展”即“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一对男女结为夫妻开始婚姻生活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子女等,婚姻关系在逐步进展、变迁和转折,即其连续性和变化性,这便称之为“婚姻发展”。夫妻在面对婚姻发展每一个阶段时,会出现短暂时间的困难、困惑、困境以至危机。因此,治疗师的出现,就是通过家庭疗法,帮助夫妻适应因婚姻发展不同阶段而带来的夫妻角色、责任和关系的变化,排解可能出现的夫妻情感或婚姻危机。

5.鼓励夫妻相互培养配偶感情。夫妻关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两人间的感情。家庭疗法最应注意指导夫妻养成夸奖、鼓励对方的习惯,相互体贴、温存,以便时时培养、更新夫妻情感。

6.改进夫妻“适应问题”的模式,解决面对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遇到困难时,其解决困难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一遇到困难,就马上紧张起来,并且责备对方;这对问题的解决不但无济于事,还会伤害彼此的感情。有的夫妻面临问题时,产生不同的处理意见,争执不休,并互不妥协;而忘记了要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题或目的。为此,指导夫妻彼此了解、理解与谅解,鼓励夫妻双方以通融、协调的方式来解决分歧与矛盾,改进彼此“适应问题”的方式。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首要的不在于解决个体问题的结果,而在于建立和维持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及和谐协作的关系。

7.帮助夫妻建立互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相容的生活习惯。有的夫妻把工作看得很重要,很少考虑共有的生活方式和内容;有的两地分居,只能暂短地在一起生活;有的虽然天天在一起,却各怀心事、同床异梦。因此,帮助这些夫妻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合理地工作、休息、娱乐,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也能符合情感生活上的需要,使夫妻“鱼水和谐”。

8.实现夫妻二人以外的目标。如帮助家庭找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与父母可以接受的程度”的亲子关系平衡点。

9.帮助实现健康家庭的指标,也是“家庭辅导”的目标。

等等。

(五)范围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试图规范成员、维持内部稳定的自动调节器——第一控制系统”。这种调节器对于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内部的改变,都能通过“反馈”,做出调整,来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平衡。当家庭内部的一部分元素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两者共同作用。如一方指出对方的错误,对方承认并改正,这一过程叫做“负反馈”。若出现“负反馈”,就会使家庭恢复稳定。如果越批评对方,对方越发脾气,不改正,使这种改变扩大化甚至异常加剧,这就是“正反馈”。如果出现“正反馈”,这种系统或功能会受到冲击,家庭会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家庭心理障碍。——家庭心理障碍是家庭辅导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家庭治疗的适应范围

1.“双重束缚”。如可能是一对嫉妒、猜疑和愤怒的伴侣,互为绳索,捆住对方。再如有精神病成员的家庭,它给成员相互矛盾的信息:一个是“应该清洁”,而另一个(患者,往往用非语言表现出)“不要清洁”,从而创造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家庭情境。

2.婚姻危机。如夫妻适应困难,一方或双方有“性心理障碍”甚至“性变态”。又如情感攻击,特别是“性冷淡”、“无性婚姻”。有时甚至用“情书”来吵架或进行对对方的情感攻击,这“情书”成为最犀利、最刻薄的文字写就的情感控诉、批判或攻击。这往往是“婚姻危机”的前奏。

3.家庭倾斜。父母中一方的困扰统治了这个家庭,另一方违心地接受了这个困扰的情境,暗示说这个家庭一切是正常的。但这样以来就歪曲了孩子的现实性,孩子要取悦父母之一方,另一方就会不高兴。这时孩子受到束缚,需要承受着不知如何平衡家庭或不知怎样讨好父母双方使其分别满意的心理压力。

4.“家庭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需要面对的特殊或规律性心理问题。从一对夫妻结婚成家,到生育子女、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并离开家,直至夫妻年老、丧偶、去世为止,在经历“婚姻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不但是两口子,还有两口子的父母、子女,都会有许多心理问题,都需要面对和排解。这里主要指的是规律性的心理问题。

5.“假性共同性”。双方虽然形式上表现亲密,但实际上却在回避真正亲密在一起,看似亲密,其实离你很远,在关系中逃避关系,也叫“假性亲密关系”。这也是一种防御机制,是双方一起在防御“需要创造真正亲密”的那种状态和关系,因为长久地真正关爱一个人是一件非常费神和有风险的事情,让人焦虑和恐惧。如有精神病儿童的家庭,儿童存在着发展独立个性与维持同家人特别是父母的亲密关系的矛盾。外表上家庭关系开放,而实际上是在掩盖着内部的冷漠。父母把有病的孩子到底安排在家中还是医院包括精神病院还是让他流落街头“指挥交通”?非常矛盾和痛苦。可见,精神病是整个家庭的病,而不是某一个成员如这个儿童的病。

6.因婚姻冲突或夫妻离异,牵扯到与子女的关系。是“大人的事与孩子没有关系”,还是“抛弃了孩子”?

7.亲子关系问题。“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成长中出现一些令父母头疼的问题,如学习困难、行为障碍、逆反、逃学、所谓“早恋”等。这是家庭教育的困惑。

8.家庭成员中的人格障碍甚至是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有障碍便无法正常前进,有疾病恐怕这个家庭要瘫痪以至崩溃。

9.有的成员成为家庭的“替罪羔羊”或“老好人”。即使不是规律,也是一种突出的现象:在一个大家庭或大家族中,总是会有一个“搅屎棍”的角色,欺负大家至少要欺负一个弱者。“搅屎棍”动辄指责别人有问题。而说别人有问题的人,往往才是真有问题的人。如果家长纵容那个病态的“搅屎棍”或不主持公道,就会有一个人被迫充当“替罪羊”的角色。久之,这个“替罪羊”也会得病,进而这个家庭就成为病态家庭。一个或几个成员希望另一个成员是“老好人”,“老好人”就需要为家庭的整体做出牺牲。这时,家庭模式需要打破,重新平衡。

10.家庭角色错位,代际关系紧张。在三代甚至四世同堂的传统大家庭中,成员间的观念、行为方式的差异性,两代人的“代沟”,多代人的重重矛盾,却没法说清谁对谁错。如“婆媳关系”这个永远也解决不了的天然矛盾和难题——“两个女人共同在争夺同一个男人”。这个男人要同时扮演“好儿子”、“好丈夫”的角色,这非常困难。婆媳不宜在一起生活;实在要在一起,大面上双方能互相谦让、和睦就不错了,不要指望真的能亲密。

11.把别人作为自己的“精神垃圾筒”,一家人都不和睦。你把心理垃圾倒到人家的面前,人家也会扫回你的面前,甚至还会加码升级。这会进一步导致夫妻情感不佳,父母教育子女有困难,兄弟姐妹难于相处,总之影响全家人的正常生活。

12.家庭突然遭遇重大挫折而不知所措。如家庭遇到意外的不可抗力的或无奈的事故:亲人的突然非正常死亡,下岗失业,离异等。家里人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都不适应。

等等。

另外,本文前面罗列出“关系冲突和情感危机”的35,都在本治疗的范围中。

“目标”与“范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都是家庭辅导所要涉及的问题。不过“目标”是从正面提出,而“范围”是从治疗角度说。

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把症状35条)、范围(12)及目标(9)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6条。它们之间难免会有交叉甚至重复,但这几乎可以囊括婚恋家庭中所有的问题!

广义地说,大多的个体治疗,也是家庭治疗,因为作为家庭中一员的个体涉及到家庭的原因或互为因果关系。所以,家庭治疗的适应性很广泛。

 

  链接理论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