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世界是青年人的,也是我们老年人的——老年人如何乐度晚年?
世界是青年人的,
也是我们老年人的
——老年朋友如何乐度晚年(后半生)?
钱锡安
导语
一、老年期的年龄界定
(一)老年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分法
(二)心理学界又有人从不同角度把人的年龄分成四种
二、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及老龄化社会
(一)不同时代其社会地位不同
(二)当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老年人易产生的一些“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患”)
(一)老年人“社会角色”改变的现实
(二)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的变化
(三)常见的一些“心身疾病”
四、老年人常见的悲观心理状态和采取的不成熟心理防御
(一)悲观的心态和被动的反应
(二)警惕一些不成熟防御方法的采用和性格的不良改变
五、搞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维护其“心身健康”
(一)家人应当好老年人的“家庭心理护理员”
(二)政府应多出台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
(三)社区、单位或组织上应当好“老年之家”的“家长”
(四)全社会应进一步弘扬尊敬、关爱老年人的美德
(五)老年人自己应学会做自我调适的“心理保健医生”
1.采用一些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2.老年人心理健康描述型的参考标准
3.在退休之前要有个心理准备和有个退休后的活动计划
4.及时切换“人生角色”,还自己的本来面目
5.如何调适心态
6.养生之道,健心第一
7.长寿之道
8.互相告诫:三记住、三忘记、四老、四高、五要、五忌
9.洪昭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齐国力的《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以及《黄帝内经》
10.退休后在家里原则上要交权(劳动权)、不交钱
11.老伴之间
12.参加“旅游养老”的行列
13.“老年公寓”、“老年俱乐部”、“老年康复护理中心”和“老年福利院”
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往生观”
15.参加积极、有趣、有益的活动
16.关于“宠物疗法”
17.几点注意
余韵
据笔者观察和调查发现,一部分刚退下来的老同志产生了“心病”。这“心病”不是心脑血管的病,而是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出,对昨天离开岗位或职位仍想不通以及感到有些事情还没有做或没有做完,对明天怎么度过是一片孤寂茫然,对后天自己的晚年或老年后期感到恐惧,对今天身边子女或子女的子女不理想的学业、婚姻和工作无限愁烦。
于是——
强调对老年人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搞好心理护理,维护心理健康,使老年人及时调适心理状态,切换“社会角色”,做到人老心不老,发挥余热,与时俱进,积极人生,乐(!)度晚年,是笔者设立本课题的目的所在。
一、老年期的年龄界定
人在宇宙时空里生存所已经过的岁月记载便是年龄。把年龄分成若干时段便是生理阶段,不论男女,一般分为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一)老年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分法
1.我国古代,春秋前后把老年期分为5个阶段:五十曰“艾”,六十曰“耋”(die,/),七十曰“耆”(qi,/),八九十曰“耄”(mao,﹨),百岁曰“期(ji,-)颐”;汉代分4个阶段: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鲐背”,百岁曰“期颐”。
2.从古代到近代传统的提法,笔者整合如下:50岁以上为“艾”,60岁以上为“耆”(qi,/)、“老”、“耇”(gou,√)、“考”,70~80岁年纪为“耋”(die,/),80~90岁年纪为“耄”(
mao,﹨),90岁为“鲐背”,100岁为“期颐”(期ji,-)。这些提法具体所指定的年龄不一,但皆为“老寿”之意;从现代劳动法规角度看,满60岁就开始步入老年;而从时代的发展、进步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当代人的现时年龄可以从心理减去5~10岁,到65岁才算是步入老年。决定或影响人的寿命和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包括饮食等的外部环境条件,三是心态。从总体上说,中国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人民公社解体),才开始真正吃上了饱饭,90年代初开始吃上“好饭”(“端起饭碗吃肉”),身体开始健壮;“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历史,如果人们再注重心理健康和优化生活环境,活到80~90岁将会成为普遍,活到100岁也不是梦。
3.解放后,我国一般公认60岁以上为老年人。
4.西方国家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年期。
5.现在医学心理学界对年龄有一种分法,界定65岁开始步入老年期,老年期又可分为老年初期(65~75岁)、中期(75~90岁)、后期(90岁以上)。笔者认为,这比较切合当今实际。
(二)心理和社会学界又有人从不同角度把人的年龄分成四种
1.实际年龄——指按人的实际出生年月日计算的年龄。
2.生理年龄——指从一个人的躯体状况来判断的年龄。有的人因体格健壮、红光满面,看上去不出老,显得年轻;或相反,显得老态龙钟。
人们当然愿意把生理年龄判断得比实际年龄要小些。
3.心理年龄——指从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来感觉的年龄。如果一个人心理状态良好,人格健康成熟,不断习得,善待他人,适应社会;那从他的精神面貌看上去就显得十分年轻,就会感到自己的年龄没有实际的那么大,甚至他“暗示”自己忘记年龄或永远年轻。
实际年龄-10岁=心理健康,实际年龄-20岁=人格不成熟,实际年龄-30岁=退行,实际年龄+10岁=失去自信,实际年龄+20岁=未老先衰。
所以一个人的心理年龄非常重要。不知自己老之将至,或自信老当益壮,这对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对社会作出奉献,都起着坚定的精神依靠和支撑作用;反之,未老先衰,混吃等死,对自己很累,对社会也成了负担。
4.社会年龄——指根据一个人对社会发展、进步所作出奉献的大小,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精神寿命”的长短。有的人老有所为,积德行善做好事,忙得忘记了实际年龄;而老百姓觉得这样的好人似乎越活越年轻,即使这样的人去世了,大家还是在心中怀念他。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个“顺口溜”:“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谁的口碑好,谁的社会年龄就高。
另外,从事领导工作的人还有个“政治寿命”,这是从“社会年龄”引申出来的。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有人民性和群众观念的领导(如周总理、焦裕禄)以及那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虽然去世了,但他们永远活在老百姓心目中,他们虽死犹生、流芳百世,说明他们的品德和精神不死、“政治寿命”很长;相反,那些贪官、污吏、奸臣、佞人,即使还活着,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已经死了,他虽生犹死、死臭万年,说明他的“政治寿命”很短。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有人临终前说:“我一生做了一些善事。我死后,如果活着的认识我的人中有一大半还念叨着说我的‘为人还不错’,那就算我没有白为人一场。”这就说明人们是注重追求“社会年龄”的。
这四种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当然实际年龄是基础,但是心理年龄的意义却十分重大。
二、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及老龄化社会
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整个社会人群中所占比例超过10%的程度。
(一)不同时代其社会地位不同
1.在原始狩猎社会没有“老年”的概念。那时饥寒、疾病交加,人到了30岁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衰老不堪。为了减轻社会负担,他们自愿、自觉死掉。所以就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地位。
2.到了农耕和工业社会,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达到顶峰。人们的劳动经验和生产技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老农和老师傅不但拥有经验,而且拥有财产进而拥有各种权利。许多年轻人虚心向老人学习,拜倒在“技术权威”的脚下。这时“敬老”,有道德的约束以至条律的规定,于是“敬老”就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3.步入知识时代,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在知识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青年人接受新事物也非常快,而老年人就显得落伍。这时甚至老年人的收入都没有青年人的多,他们指挥不动青年人了。所以他们哀叹“敬老”的世风日下。再加上青年人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要不断“充电”,很少回来看望老人,于是老人就更感到心理冷清、失落。
4.未来信息时代(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中国很快将会进入),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又会上升。因为那时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也是老龄化的社会;议事要凭“选票”,少年儿童没有投票权,而老年人已形成庞大的队伍,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举手表决,社会对这批人不能等闲视之。
(二)当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规定,当人类10%比例的人的年龄达到和超过60岁,那末这个国家或民族这时的社会便是老龄化的社会。据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就按11%的比例计算,我国现在的老年人至少有1.3亿。云南省和昆明地区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4年上半年几种统计的平均,云南省的老年人在470万人左右,昆明地区的老年人在70万人左右。这样的数字和现象,提示这个社会,善待老年人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老龄问题成为21世纪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问题又是老龄工作的核心。
于是,笔者推理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个单位,离退休人员与在职、在岗的员工之比达到40%,我们便可以说,这个单位已进入老龄化的单位。现在,在昆明地区,好多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已达到或超过这个比例,有些单位已是1:1了,像有个单位的老干处所管理和服务的离退休人员同单位十几个处室在职、在岗的员工总数竟然相等。
这几年,随着离退休职工的增多,昆明地区比较重视老龄工作。许多单位都成立了管理和服务于老年人的部门,开辟了退休职工的活动场所并积极开展老年活动。老年人有了自己的组织,说话办事就方便多了。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是最自由、最悠闲、最富裕的群体,“享受人生从退休开始”的观念,在西方国家日益盛行。人们的晚年的日子好过得很。他们的医疗等福利条件很好,许多老年人喜欢住在“老年公寓”。
发达国家的“老年公寓”一般是一室一厅一卫一厨,两位老人住在一起,公寓内有齐全的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的医疗康体服务。
中国目前也在学习国外开办“老年公寓”,刚开始条件较差;但这是发展趋势和方向。昆明的“老年公寓”起点应向外国学习,一步到位。硬、软件享受水准,年平均每位老人的饮食住宿、生活护理、医疗保健、运动、娱乐等费用累计可在1万元左右。
这都体现当代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老龄问题得到重视。
三、老年人易产生的一些“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患”)
即使不是完全,至少是一大部分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主要是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一组疾病,便是“身心疾病”。
(一)老年人“社会角色”改变的现实
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人际关系的圈子逐渐小了,工作、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发生180度的变化或90度的转弯,刚开始,很难一下子转过弯来或适应得了。子女又忙于上班不在家里,自己呆在家里感到冷清、孤单。由于社会角色改变了,家庭地位也随之下降,在家里也开始不“唱主角”了,就产生沮丧感,认为现实有些残酷。
(二)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的变化
人到了四五十岁,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一方面,骨质疏脆、肝肾肠胃等的功能降低,手脚已不那么灵敏、轻捷,这是生理机能在开始老化;另一方面,大脑也开始逐渐萎缩,近记忆力、视力、听力等一些功能开始逐渐减退(远记忆力不受损害),适应能力开始逐渐减弱,这是心理现象在开始老化。但这是人处在这个年龄段生理上规律性的变化,在心理上不必大惊小怪。
(三)老年人常见的一些“心身疾病”
主要有如下诸多类种——
1.“高血压病”。
2.“心肌梗塞”。
3.“冠心病”。
4.“脑萎缩”。
5.“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
6.“支气管哮喘病”。
7.“消化性溃疡”。
8.“胃溃疡”。
9.“过敏性结肠炎”。
10.“肥胖症”。
11.“特发性耳聋病”。
12.“神经性皮炎”。
13.“类风湿关节炎”。
14.“肥胖症”。
15.“糖尿病”。
16.“癌症”。
17.“更年期综合征”。
18.“离退休综合征”。
19.“老年性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20.“青光眼病”。
21.“偏头痛”。
22.“神经性头痛”。
23.“肌紧张性头痛”
老年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从规律的角度说,到了老龄阶段,一个人产生轻度的像“冠心病”、“高血压病”和“离退休综合征”等,也属于“正常现象”,用不着担惊受怕。但像老年期的“恐病症”、“抑郁症”和“孤独症”等,则主要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在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包括“生死观”,采取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方法,如何度过晚年。
四、老人常见的悲观心理状态和采取的不成熟心理防御
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受挫与冲突,心理紧张,心理具有或产生要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的某种景况。心理防御,是在这种景况下,心理或生理采取习惯性或潜在意识的以协调外在环境和恢复情绪平衡稳定的某种倾向、现象、过程。
(一)一些悲观的心态和被动的反应
1.衰老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精神开始老化,由此有可能导致意志衰退、情绪消沉,进而加速衰老,导致、暗示出其它疾病。
2.“空巢”孤独感。老人退休告别单位,可是回到家中却孤苦伶仃甚至孑然一身,守着个大空房子。
“空巢家庭”应该是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指老伴去世,孑然一身,即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二是老两口相依为命;三是上两种情况,虽有子女但离家独立生活不在老人身边。
据2000年的统计,全国有2340多万“空巢老人”。由于“独生子女”等现象和原因,10年内“空巢”将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2008年年底统计,昆明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76万之多,约占总人口的14%。又据有关部门于2009年上半年统计,昆明有“空巢老人”超过20万人,其中独居老人超过4.5万人。以上数据未必十分准确,但结论是肯定的:现在是老龄化的时代,昆明是老龄化的地区,“空巢现象”非常严重!
3.疏离感、失落感。离开单位同事,社交圈子变小,原来的熟人关系渐渐淡了,而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在岗、在位时的一些想法、愿望没有实现。不免失落,遗憾,有离群、被疏远之感。
4.焦虑感。
5.抑郁感。
6、怀旧伤感,美化、向往过去。美化、向往过去,不一定是对现实不满,而是证明他开始老了。其实,过去也不是就那么好,今天也不是就那么不好。社会总是在进步,心情而已。
7.理想减少。“革命意志衰退”,实用主义抬头。如自己在年轻时大胆闯天下,如今却不让子女出去闯。
8.好奇心衰退。有好奇心证明他心理未老。
9.恋旧物。收集或保留无用的东西,说是总有一天会用得着的,还认为有保留价值、纪念意义。结果好端端的新房子,却一家的破烂儿。
10.情绪变得反常。或愤怒、暴躁,点火就着;或迟钝、低落,没有了激情,有的是麻木,以至变得有些痴呆(不等于是“痴呆症”)。
11.惶惶终日。在家、在外都不知所措,有时心理一片空白。
12.消极自我“暗示”。我老了,我不行了,我痴呆了,说什么时候“走”就“走”了。
13.恐惧未来。人老了,心中没数了。怕死,怕死时痛苦,希望能死在家里。相信“预兆”。如有的老人,某一天突然一根长寿眉毛断了,于是忧心忡忡,担心是否不吉利。
14.被动、无奈地做“春城等死队员”。
有一天,“麻友”甲迟迟没有来“上班”。乙丙丁等得不耐烦。戊说:“不要等了,他昨天就‘化’了。你们重新组合吧。”
(二)警惕一些不成熟防御方法的采用和性格的不良改变
1.过于絮絮叨叨。以此排解心中的孤独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老讲“想当年”,年轻人不愿听。
2.自我封闭。絮絮叨叨的另一个极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愿出来见人特别是不愿进行语言的交流。
3.男性老人女性化。变得婆婆妈妈。现在是提不起放不下,不见了当年的英雄气概。其实,宁可做事做错,也比不做事不犯错要好。
4.女性老人男性化。变得“河东狮吼”。女性最好温柔一些,让男性能回忆起年轻时(远距离记忆好)的开心和甜美。
5.恐病。一天3次量血压、摸脉搏,怕疾病缠身。对健康过于担心。
6.冒险。用冒险行动来对抗恐惧,以表明自己能行。老人的冒险往往证明内心虚弱。如游泳时要像年轻时那样跳水。自认为还勇似当年,可子女在旁担惊受怕。
7.被动攻击、罪孽感(自罚)。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还活着干什么,拖累人家!”想以此警示、惩罚子女的不孝。这样做,子女反而瞧不起、反感。老人自己也非常痛苦,千万不要这样做。
8.嫉妒。对谁都妒忌,尤其是对青年人,对一些青年人的职务和经济收入比自己在职时的还高这一现实,看不惯、想不通。
9.敏感猜疑。猜忌的对象甚至是老伴。猜疑是最消极、效果最糟糕的一种心理防御方法。一定要遇事冷静,坚决不用这种方法。
10.墨守成规,固执己见。
11.无事忙。没事找事干,做无用的、无意义的功。把太平洋里的水,挑到大西洋里去。
12.“退行”。采用少儿时的方法,不吃不喝,不起床,在地上打滚,号哭,闹情绪。
13.出现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如开始衣着邋遢、不修边幅。
14.对金钱过于关注,光攒不花。这是人到老年时潜意识的一个重大反应。或穷怕了,或为防意外事情发生,或怕把钱交给子女而自己再用时就要不回来了,于是东塞西藏的。而因近距离记忆力差,到时候又找不到。
经济大权不可旁落,但还是存在银行里好,而且要积极花钱。——俗话说:“管谁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还隔道手。”说到钱,有人主张允许老两口各自设“小金库”,留一小点“体己”以便自由支配,而对方不必加以过问。至于双方的收入,由谁来掌管?由各自分别保管,由男方保管,由女方保管,一起保管?这不能是一种声音,需双方都同意,要因人而异。
有了这些悲观情绪、不良性格、负性心态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往往是诱发老年人许多心身疾病特别是“离退休综合症”的重要病因。
“离退休综合症”,是指干部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性心理不快和生理不适。离退休干部职工由长期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无规律、懈怠的离退休生活,难以面对现实,产生精神抑郁,这样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时间并严重存在,就是“离退休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宁,犹豫不决,产生机械重复、固着、刻板以至有强迫性的定向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性情发生明显变化,易急躁发脾气,对任何人和事都不满意,怀旧伤感,易猜疑和产生偏见,忧郁,失眠,多梦,心悸,有时还伴有阵发性全身燥热等生理症状。所以,心理上的那些景况、倾向、现象、过程,要避免、克服。
五、搞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维护其“心身健康”
老年人有“四怕一敛”:贫困、孤独、疾病、死亡以及敛财。这是老年人他们在中年及先前时候的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有重大失落的反应。因此,除了老年人自寻解决途径和方法,家庭、单位、组织和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使他们有安全感、保障感和归宿感。
(一)家人应当好老年人的“家庭心理护理员”
1.制造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只要老人不再工作,也不主持家中大事;那末,作为子女,就要把老人看作一贯、一切和永远都是正确的,把老人看成是“老小孩儿”,不要同老人较真儿,并原谅他们的过失。他们“发怪”,不是故意的;是心理活动器官退化以及其他器官生理老化的原因所致。
2.如果没和老人住在一起,在不影响工作或事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常回家聊聊。电视上有一则社会公益广告做得好:一位丧偶的老太太,子女也不在身边。到了周末,老人做了一桌子菜,企盼子女回来。可子女却只是打来电话“请假”,说是有事来不了,并关心老人缺什么物质。老人失望地说:“我什么都不缺……”这是“潜台词”。子女回家,不在于带物质的东西,而是语言的交流、感情的沟通。——常回家聊聊。
3.平日老人有点异常的表情、言动,家人绝不要随便轻率地定性、定论,说这是患了什么“老年痴呆症”。这样的定性、定论是消极的“暗示”。痴呆症有像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虚构事实等表现,但绝不是说凡有此表现,就是痴呆症。家人要学会透过老人的“假痴呆”看到真的并不痴呆:有些家人厌烦老人絮叨,就不听或打断老人的说话,老人只好沉默;或是老人耳聋眼花和家人交流、沟通不便,于是就自言自语或凝视不语。这不是痴呆,他是在独立思考或一时找不到“知音”。家人应该理解,并耐着性子倾听或巧妙地转移话题,鼓励老人读书、写字。
“老年性痴呆症”,是由大脑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的心身疾病,又称“老年性精神症”。分轻度(不太影响日常生活)、中度(需少些的监护和照顾)、重度(需经常监护和照顾)三种。目前对该症,还没有特效药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生理照顾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痴呆症大多是在“老年后期”(即85或90岁以后)发生。首先表现在人格的改变上,这时的老人变得主动性差、孤僻、活动减少、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对周围缺乏兴趣,难以或不愿从事、参加原先已习惯了的活动;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暴怒、争吵,无辜打骂人;邋遢,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收藏杂物,缺少道德感和羞耻感。其次,出现记忆包括“远记忆”障碍(即遗忘)、抽象思维障碍,思考问题偏激,不分主次,固执己见;出现判断力障碍,多疑、幻觉、妄想、虚构。再次,出现睡眠障碍,表情呆滞,失语、失认,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以至丧失自理能力等。
敬请注意!笔者的简介,不能代替患者去医院进行治疗。要准确了解“老年性痴呆症”的临床表现,最好到医院精神科去咨询。
4.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更要注意进行心理呵护。失去自理能力并不等于是“植物人”,也不等于失去生命,要用血缘关系、亲情表现去呵护,帮助老人鼓足继续生活下去的风帆。
5.如果发现老人与平常有些不同的表情、言动,就要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方面有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除了多加宽慰,最好取得心理医生的支持。
(二)政府应多出台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
1.昆明市政府给昆明户籍退休人员和年满60岁的长住人员办理“爱心卡”,乘公交车免费。凭《云南省老年人优待证》还可免购门票进入公园等地方。
2.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持《云南省老年人优待证》可享受诸多的基本优待。
3.昆明某大型国有企业,对离退休后的职工实行优厚的精神待遇和物质保障。其中医疗保障中包括每年一次的定期体检,“治未病”。
4.现在,有些现代化的新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享受城镇户口职工的“退休(基础)养老金”待遇,首先使其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有一些地方的老人还享受“医保”待遇。
(三)社区、单位或组织上应当好“老年之家”的“家长”
1.许多老同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本不考虑会有晚年;别人一旦问起,则说:“我老了,有组织!”现在他们老了,组织对他们应倍加关心。让这些老同志革命、建设一场,最后在心理上有个“归宿”。
2.单位或组织应成立老干科、处之类的管理和服务的机构,并且选举离退休的同志在这机构里义务担任副职,负一些具体的责任,联系主管领导和老年群体,传递老年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实现“自己管理自己”。
3.社区、单位或组织开办“老年之家”,组织老人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各项活动;平日注重对老年人的“问卷”;重大节假日,对老人进行集体团拜。
昆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职、在岗职工同离休、退休职工的比例为1:1。该企业领导非常重视这一部分人的身心健康,除了成立歌舞、书法、棋牌等兴趣小组,还有一个明智之举是成立钓鱼协会。钓鱼协会每周活动两次,活动的具体花样很多,逗着离退休职工开心,其中佼佼者还参加省钓协的活动。有位第一次参加钓鱼活动的老同志激动得还写首打油诗《新渔父吟——参加公司第十八届钓鱼运动会有感而作》:“古时渔人多避世,当今垂钓为养生。渭水沧浪已过去,伽园松花新意境。十八运动排赛场,八十赛翁抖威风。多游鱼乡远病房,手竿拐棍原不同。”他们个个笑逐颜开,似返老还童。领导在团拜的时候风趣地说:“我们就是尽量把钱不往医院里送!”
团拜的时候,在职领导对这些老同志可给以表扬、鼓励、问候、祝福,这都会给老人以巨大的精神安慰;他们会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坚信没有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而领导这样做又并不困难或麻烦,完全可以做得到,甚至是一件极其简单容易或“廉价”的事。
4.社区开办永远不毕业的老年大学,设置各种永远学不完的专业,满足老年人更新知识、寻找乐趣、结交新朋友的需要。
5.对于过去应该满足而未有满足或后来应该满足但又无法满足的要求(如遭受“政治迫害”后的平反、提级、长工资、评定职称、分房等政策性很强、职工对此很敏感的问题,没有处理、落实好),可用“转移注意”的办法从别的方面加以补偿。
6.老年人退休是不再参加单位的工作或劳动,但单位或组织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有责任继续进行管理和服务。除了定期进行生理健康的检查,还要做心理健康的量表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四)全社会应进一步弘扬尊敬、关爱老年人的美德
1.农业、工业社会虽然已成过去,商品经济虽然似乎无情,但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永远不能忘记和抛弃。人人都年轻过,人人都会有老的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青壮年人的明天和后天。人人都应有这种意识。因此,全社会应承认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不但不同他们竞争、攀比,而且有义务和责任加以保护、照顾并且不附加条件。
2.在公共场所开设“老人优先”的窗口或平台,优先为老人提供服务或其他帮助。
3.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可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诸如老年人活动中心、老龄委员会、老龄学会、老年病研究中心、老年心理健康中心等的身心保健机构,开展各种服务活动。
4.应该认识到,老年人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不是“社会包袱”,更不是什么“社会不安定因素”。如何发挥“知识老人”、“特殊能力老人”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应做思考。
5.开发“旅游养老”,这既是“夕阳红工程”,也将成为一种“朝阳产业”。
6.以“救助门铃”等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对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帮扶工程,包括心理卫生方面的帮扶。
7.一些医院可以修正服务宗旨,办成“老年康复护理中心”。
8.一些楼堂馆所可以更弦易辙,办成“老年公寓”、“老年俱乐部”和“老年福利院”。
“福利院工程”,上海和大连等地做得较好,如“大连市社会福利院”的做法和经验在电视上就有报道。他们的做法和效果远远超过古代和“人民公社”时代提出的“养老院”、“敬老院”的含义,正在与国际接轨,并突出中华民族特色。
9.临终关爱。除了家人;还包括邻居、原单位、社区、亲友等;这里主要指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让临终老人在心理医生那里最后找到或得到心灵的安慰、升华和精神的归宿。“临终关爱”,将有专门的文章和讲座。
(五)老年人自己应学会做自我调适的“心理保健医生”
1.采用一些积极、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⑴“吾日三省吾身”。一省也可。既可以防患于未然,也可以检点自己每天生理、心理同社会环境是否和谐;若不和谐,可及时调适。
⑵“积极定向应付”(“问题定向应付”)。沉着冷静,提出问题,周密分析,客观行动,解决问题。
⑶“积极转移”(转置、置换、转向)。如心情烦躁时,去逛逛商店(女同胞在郁闷、焦躁、失去自信时去购物,但不要成为“购物狂”),听音乐,操丝竹,练练书法,做做体育活动等,往“好里”去想,淡化、排遣或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⑷积极思维和联想。如面对半瓶子酒,积极者是“我还有半瓶子酒”,而消极者是“我只剩半瓶子酒”。面对一个面包圈,积极者是看到了圈饼,而消极者是盯着圈饼的洞孔。积极者会对生活充满信心,消极者可能会引起悲观情绪的体验,陷入心理困境。
⑸“幽默”。运用智慧因势利导,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表达意念,处理问题,使尴尬的环境、局面、关系、气氛缓和或度过难关。幽默,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意图,又不庸俗,不伤害对方,不至于引起别人的反感。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轻松、豁达、开朗。
⑹“宽容”。接纳、善待、礼让别人,包括同自己关系紧张的人。人特别是退休进入老年阶段,应该修炼到能“原谅一切人,看惯一切事”的地步或境界。
⑺“宣泄”(又叫“疏泄”)。积极的倾诉、疏泄,如同疏烟囱、通水道。宣泄是心理调节的安全阀,宣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运用非常广泛,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还有,“男儿有泪也要弹”。
⑻“沉默”。暂时沉默,“沉默是金”,有它一定的道理。老两口拌嘴,谁先沉默,谁就是心理素质高的人。
⑼“利他”。一种行为,不仅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冲动,同时又可以帮助、有利于他人,并受到社会赞赏。利他,半是出于潜意识半是出于意识和道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自我实现。利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赢”。老同志可以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善事,满足或实现“利他”。
⑽“认同”。取得亲友的同情、安慰和鼓励。或通过采纳与己无关的人的长处、优点、成功,以减轻自己的负性情感或焦虑,达到自我满足。
⑾“理智化”。让理智战胜情感,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用“大道理说服小道理”。如化悲痛为力量。
⑿“积极隔离”。把意识同一些不愉快的感觉、情绪或无法接受的事实分隔开来,只留下可以理解的观念,使冲动的个体变得理智。如人“死了”叫“走了”或是“升天”、“长眠”,战士受伤叫“挂花”、“挂彩”,“厕所”叫“卫生间”或叫“1号”(“上厕所”叫“唱歌”)。
⒀“补偿”(“代偿”)。用一些方法来弥补生理或心理缺陷,解除因这些缺陷带来的不适感以至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如有个人小时候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盲人成为歌手,有人功课不行但体育得冠军,“堤内损失堤外补”。
补偿的另一层意思是,欠人家的情或物不还,事后感到对不起,还原来的情或物感到下不来台,就用别的事情或另外形式、内容的情或物来补救,以取得双方的心理平衡。
补偿还有一层意思是,一个人在年轻或原始积累的时候,做错了这样或那样的事,对不起这个或那个人,当时认识不到,或即使认识但无能或不想致欠、赔偿;事隔多年,或在完成原始积累、或在人到中老年后,产生内疚之心或良心发现,就想办法,以物质或精神对另外的或后来的人或事,进行没有附加条件的帮助或施舍,即做社会公益、行善积德的事。
一些人的回报社会行为就是一种补偿。
一个人要补偿一般会超补偿,如母亲欠孩子的。
人的大多数的梦,是具有补偿性的。
不完善感的补偿是追求十全十美,即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补偿失调。所以补偿不要太过。
⒁“自慰”。自我调适。这非常重要。因为别人再怎么“认同”,归根结底还得“自我认同”。人生本来就很累,如果自己不给自己卸“心理包袱”,甚至还要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又何苦、何必?
⒂积极“自我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表情、语言、行动或某种符号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进行活动。它不“以理服人”,不是“劝说”;以无批评的接受为前提,不是“指示”。“暗示”包括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激将法”)、自我积极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如早上起来照镜子,自己对自己说我真漂亮、精神,我的心情很好,我一定能成功。
⒃“换位思维”。假定自己是对方,来理解、体验对方的具体难处,将心比心;从自己的圈子跳出来,站在第三角度看自己,旁观者清。
⒄“笑颜效应”(说笑话、开玩笑)。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使腹肌及腹腔内的脏腑得到锻炼。如果把说笑话、开玩笑归在“中性”一类,则作如下的描述:许多笑话是从潜意识中发出来的。中国现在是“政治笑话”和“黄段子”偏多。这与中国人长期受政治压抑以至迫害以及性压抑以至禁欲主义有关。现在环境宽松了,有矫枉过正之嫌。虽不能正式登大雅之堂,可往往在酒席上、甚至在办公室里讲。一方面,它确实是一种排解心中郁闷的有效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开玩笑,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是想调节气氛,另一方面带有相当强的攻击性,何况黄段子有世风日下之嫌。可见,说笑话、开玩笑也要掌握分寸,得有一定的品格才行,使其达到积极、健康的境界。
⒅“升华”。把原始冲动、欲望,用符合社会情、德、理、法要求的方式积极表现出来,导向为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在悲痛或欲望未遂中,把情感、需求或理想,提升到更高境界;在失败中,把原来未实现的目标,转换到新的、更高的目标上来。继续奋斗,作出更大奉献。如残疾人的“身残志不残”;有的劳模拼命地工作,从心理学角度说,可能是受到重大心理创伤,以此自我抚慰,进而得到升华;仁人志士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遭受政治迫害,愤、困而练书法,终成一体“舒同体”;司马迁说,西伯周文王被囚拘而演《周易》,孔仲尼游说受到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乃著《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而司马迁他自己在受到宫刑之后没有自杀,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史记》一书。
升华很大的成分是有意识的行为,成为道德乃至更高的境界。
最后的一种或一次升华:一些仁人志士遇害前高喊“共产主义万岁”或“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等信仰或信奉,从心理学角度说,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抑或能有一知己,与之共赴刑场,则死可瞑目矣,如《刑场上的婚礼》周文雍和陈铁军、《红灯记》李玉和与李奶奶一起就义。
⒆善于随时、不断清除“精神垃圾”(也叫“心理垃圾”)。每个人都会产生“心理垃圾”,就像脸、地天天会有灰尘一样。问题不在于有,而在于像天天洗脸、扫地一样地对“心理垃圾”进行清除。
⒇“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宁静淡泊—中庸”。
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观天地之无垠,看人生之渺小、脆弱,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就会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比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还要成熟的一种境界是宁静淡泊。
比宁静淡泊还要高远深广的一种境界是中庸,中庸往往在人的后半生才有可能实现。
这些方法可以解除现实的困难、满足本能的欲望与实现自我的理想,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我们提倡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在应激和防御的时候,多使用这些方法。如果说像“升华”等做起来有些难,但像“沉默”、“幽默”和“积极转移”等是不难作到的,它们的效果很好。
这些方法利自己,也利他人和社会。
2.老年人心理健康描述型的参考标准
⑴感、知觉尚好;
⑵记忆力较好;
⑶逻辑思维健全;
⑷想象力丰富;
⑸情感反映适度;
⑹意志坚强,经得起悲伤的挫折;
⑺态度和蔼可亲;
⑻人际关系和谐;
⑼保持学习的兴趣;
⑽有正当的爱好;
⑾与大多数同龄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一致;
⑿保持正常行为,能应付变化了的环境;
⒀生活起居坚持自理,不依赖别人,不倚老卖老。
3.在退休之前要有个心理准备和有个退休后的活动计划
心理准备,是指在退休之前要对退休之事想得通、想得开,应该把退休看作是调换一个更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岗位”。一旦退下来就不至于在心理方面处于被动,就能够尽快用短时间(半年以内)调适过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按计划安排、进行各项活动。活动尽量维持中年期的心态和内容。计划,除了指退休后参加哪些活动,还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以及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也包括寻求心理咨询师的支持。
4.及时切换“人生角色”,还自己的本来面目
日前,笔者到保山香料烟基地参观。一进门,他们的“文明礼貌用语”使我受到启发。其中一段是说的称呼。说在上班、工作和有关的社交场合,称呼“张经理”、“李处长”、“王主任”;而下班了,在非正式社交的场合,则可称呼“老张”、“李兄”、“小王”等。孙权与周瑜上朝称君臣,退朝呼兄弟。在职在岗的人下班后、私交时本应如此,离退休的人更应如此。离开原来的岗位,退下原来的职务,就说明现在的你,就是地地道道的、赤裸裸的、真实的、本来的你,就是用你的姓名这一符号来区别于他人的你。没有了什么“长”,也不要在意别人称不称呼你原先的那个“长”。如果现在还有人称呼你是什么“长”,那很可能是一种讥讽或不敬。比如这位“你”姓张。“张”,是由祖上和父母给的、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书记”,则是后天在某段时空所占据的“身外之物”。在位时是“张书记”;退休后,“身外之物”自动解除,现在你就放下架子,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张某”或“老张”的面目走出来,到同龄人中去,和大家一起去“老来乐”。对在职时的做人、处事和生活,可以做一个反思和总结,以利面对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生活方式和内容。从干工作、事业到寻找新的乐趣或去做一些“利他”、助人的善事,从领导身份到群众、百姓面目,这就是角色切换的一个方面。角色切换过来了,心态也就容易调适了。
5.如何调适心态
心胸开阔,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善于生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坚毅耿直,知足长乐。
6.养生之道,健心第一
看得穿,想得通,忍得住,放得下。
7.长寿之道
人的寿命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即民间说的“命八尺难求一丈”。要想实现一丈以上,在后天要注意诸多的因素,如营养、运动、心理调节等。
适当的活动量,调好“生物钟”,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保持乐观的情绪,坚持用脑学习即永远求知,家庭和睦,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多做善事。
8.互相告诫:三记住、三忘记、四老、四高、五要、五忌
⑴三个记住,即“好好地活,好好地乐,养老金才拿得着”;“好好地活,慢慢地磨,年年还有一万多”。
⑵三个忘记,即年龄、疾病、忧愁。
⑶要有“四老”,即老伴、老友、老底(经济基础)、老窝。
⑷“四高”,即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⑸五个要(适度),即跳(健美操舞)、笑(口常开)、唠(叨)、掉(架)、(老来)俏。
⑹还有五个忌,即性情懒惰、过于疲劳、饱餐多饮、遇事发怒、过于放纵。
9.洪昭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齐国力的《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以及《黄帝内经》
洪昭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说的是健康长寿之道。四点:一是合理膳食,二是适量运动,三是戒烟限酒(笔者不敢苟同,当少烟),四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部分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其中重点讲了情绪、性格和心态。情绪可以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性格能够决定人的命运,人要有良好的心态。提出养心的“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二两,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笔者:应当是“孝敬”),老实适量(笔者:当今社会,过于老实,则是“无用”的别名),奉献不拘,不求回报;提出“一个中心”是身心健康,“两个基本点”是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三大作风”是助人为乐、知足长乐、自得其乐,“八项注意”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少烟)限酒、心理平衡、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包括人人都要学会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最好的药物是时间(生活质量与寿命的辩证关系)、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总结人生: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2003年10月18日,他来昆明讲座,提出“60以前没有病,80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高高兴兴一辈子”的观点。
另,北京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保健专家齐国力教授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的演讲中说养生之道有三条:一是“平衡饮食”,二是“有氧运动”,三是“调适心态”。在“调适心态”中说:如果心态不好,那你就白吃白锻炼了。特别是生气。要是一生气,血流得就慢,血变得紫了,这容易得肿瘤。他说心理学家提出5个避免生气的方法:躲避,转移,释放,控制,升华。又说,诸葛亮三气周瑜,愣是把周瑜给气死了。你说赖周瑜还是赖诸葛亮?结论是赖周瑜。怪他气量太小。可见,生气对人危害很大。古人说“笑一笑,十年少。”不是指年龄,是指心态。笑口常开,健康常在。只有笑才能锻炼肠胃。笑促进脑下垂体产生脑内胚,是天然的麻醉剂;所以偏头痛、关节炎,哈哈一笑,一会儿就不痛了。笑使很多病都不得,成了健康的标志。他还主张“男儿有泪要弹”。他说正常人的眼泪是咸的;糖尿病人的眼泪是甜的;悲伤的眼泪是苦的,里面有肽和荷尔蒙。有泪长时间不“弹”出来,会得溃疡、慢性结肠炎、肿瘤、癌症。
另外,笔者推荐《黄帝内经》一读。它主张“养、调、治”的中医医学模式;它论证人的“五情”同“五脏”的关系(怒发冲冠伤肝,大喜过望伤心,思虑过度伤脾,忧伤悲愁伤肺,惊慌恐惧伤肾);它提出上古真人、中古至人以及后来的圣人、贤人的“养生”之道。
关于《黄帝内经》,笔者前些年总是在责怨教育界、医学界和养生界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和吹糠见米的事情,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和根本。最近发现解读《黄帝内经》的书开始多了起来,笔者日前阅读了曲黎敏的《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不禁感慨系之。曲老师在书中,通俗易懂地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往往不为人们注意的生活恶习、养生误区,又为大家指出了一条看似平常、简单但只要坚持做到也平常、简单的健康养生之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少生闲气。笔者认为,《从头到脚说健康》是把《黄帝内经》当今化、通俗化和实用化的典范。通过学习该书并作为“梯子”,再去学习《黄帝内经》。特别是我们老年朋友,通过学习该书和《黄帝内经》,从而达到或实现养生、延年益寿和乐度后半生的目的。
10.退休后在家里原则上要交权(劳动权)、不交钱
这里指的是劳动权、服务权。不能提倡辛辛苦苦干了三四十年,退休了又当上专职的“炊事员”或“保育员”,不必要还为子女以至是子女的子女有操不完的心。交钱应该是在生活不能自理或弥留的时候。意见:交钱应该是在生活不能自理或弥留的时候。但同时建议:也不要较大比例地攒钱,而要积极花钱。有人说:“退休后的任务就是把退休金花出去,换取享受和快乐!不要落得个‘人在天堂,钱在银行’的结局。”
11.老伴之间
要互相多给对方一些抚摩、温存和肌肤之接触,特别是相互搀扶、相濡以沫。
12.参加“旅游养老”的行列
“旅游养老”特别是“候鸟式旅游养老”,是新兴养老方式和旅游方式的一种结合。许多旅游养老者在一个旅游目的地停留的时间,短则个把月,中则几个月至1年,长则数年。国外如韩国有位老人来中国。一会儿住山东,一会儿住云南。边住边旅游,边做投资不算大的生意,还用获利的一部分支持当地的慈善事业。笔者认为,这是老年人在没有失去自理能力之前的很好的一种养老方式。
13.“老年公寓”、“老年俱乐部”、“老年康复护理中心”和“老年福利院”
“老年公寓”、“老年俱乐部”和“老年福利院”是有偿服务,在那里,生活的一切,服务到家、到心坎上。在那里,很快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同龄人的圈子交流着共同的语言,玩着共同的爱好,有着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有些老人不愿进“老年公寓”和“老年福利院”等,主要是个观念的问题,其次是习惯问题,最后才是经济问题。认为进这里边的都是“五保户”、没有子女的老人,进去以后挨冻受饿没人管,死了用草席子一卷扔到荒郊野外;还认为子女这是忘恩负义、不尽孝道,推出去了事;更感到丢人,有被遗弃感,是进火葬场的过渡。
“老年公寓”和“老年福利院”等,它和我们过去“三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的“敬老院”的概念完全不同。现在,自己或子女出钱,请专人专门服务,老人自己方便,不用吃“白眼饭”;也不耽误子女的工作或事业,并且子女随时都可以来探望;老人可以随时或定时回家。——大家都好!
笔者认为,明显有身心疾病并且生活自理开始困难的老年人进住“老年康复护理中心”更为恰当些。因为这里是有些医院的一种改革尝试,它的特点是把“治疗、康复、护理”融为一体。“治疗—康复—护理”——这适合新的医学模式和中国的一种国情。在这里可以一直接受、享受服务到“临终关爱”。
只要观念转变了,进去以后,习惯问题很快就会改变,很快就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内容特别是新的人际关系。
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特别是一些生活自理开始有些困难的老人比较适合进住“老年公寓”、“老年俱乐部”、“老年福利院”或“老年康复护理中心”。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这比在家里由“人到中年”的子女亲自伺候(虽然子女万事不休)、雇请保姆服侍(有的是时间对小保姆进行“鸡蛋里挑骨头”)、社区帮扶(有事按救护铃)、独守“空巢”(向子女施压)或长期住医院(向组织示威)等养老方式,都要好得多。
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一种新式的护理院——“家社护理院”。老人住在家里,由社区里安排专人护理。是一种介于“社区门铃服务”和雇请小保姆服务之间的折中式的养老护理机构。但护理员是有专业护理资格证书的,归社区统一管理,在社区养老护理机构领取报酬。机构的开销费用来自接受护理的老人或其子女以及政府养老补贴等方面。可根据交费、生活能否自理等不同情况,对老人进行不等的护理服务。根据具体情况,护理员可护理一个或几个老人。
说到由“人到中年”的子女亲自伺候,就引出“久病没孝子”的话题。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有职业或事业,可谓“万事不休”。特别是事业尚未成功的中年人,更是感到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心理非常焦虑。你要他天天守着为你端水喂药,这现实么?把子女的时间和精力都耗掉,甚至子女也累、病倒了。他就是有孝心,也难尽到孝力了。——关于这一点,最好不要叫子女主动说出,而由老人悟出;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宣讲就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另外,近几年,独生子女已开始陆续结婚,就叫做是“双独婚姻”吧。这给“双独”留下两家4个“空巢老人”。婚后的独生子女难以分身伺候4个老人。这是作为婚后独生子女的父母明天进老年公寓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观念,也包括对财产的看法。你留着那钱和房子干什么?把房子抵押给“老年康复护理中心”,把钱投入到“老年福利院”,赤身裸体地来,赤手空拳地去,让灵魂宁静地飞走,这也是提高或保证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度过晚年,这要看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老年公寓”和“老年福利院”,这说的是一种趋势。
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往生观”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怕死死更速”,只能随着规律发展。连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张铁生都敢说毛主席要去世,这是规律,无法抵挡。关羽说:“生而何欢,死而何惧?”这是关羽为了社稷大事,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有的老同志说:“不怕死,但也不主动找死。”还有的说:“即使明天离开人世,今天照样种我的瓜豆。”这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人生”和“往生”的心理境界。
15.参加积极、有趣、有益的活动
不活动,是老年人加快衰老和死亡的催化剂;只要腿能走路,就一定不拄拐棍。
⑴能自理,就不用别人伺候。通过自己动手,注重自己的仪表,搞好个人的卫生,把自己打扮得整洁、精神、端庄、大方。
⑵走出客厅、书房,到离退休职工之家或老干部活动室,从职工之家或活动室走上社会,扩大新的活动项目,寻找老同学、老战友,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⑶找回青少年时的爱好和兴趣,圆青少年时的梦。如参加老年文娱(健美操舞、京剧等戏曲、声乐、器乐等)、体育、书法、摄影等项目的活动,并积极争取登台表演或参加比赛。爱好和兴趣可增加玩伴,防止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⑷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如果和老伴一起退休,活动计划可以和老伴“有分有合”。“合”,比如同老伴一起学习、旅游、爬山、游泳、购物及参加其它一些社会活动,还可适当“退行”,一起到当年初恋的地方,去旧地重游,去“杨柳依依”,去旧梦重温,则别有一番风味;“分”,则是到各自的圈子里参加各自爱好的活动。
⑸“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退休后的“工作”,不是在职在岗时的性质,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一种“利他”活动,从而充实老年期的精神生活,表现自己的价值,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⑹助人,是人生特别是到了老年期的最大收获和乐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带附加条件地助人,义务地多做些诸如教育、医疗、慈善等功德事的补偿、公益活动,行善积德,这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老人退休后,如能把自己一生的专长、专业和余热,不以赢利为目的地奉献给社会特别是老年社会,这会积累一笔新的最大的“财富”。
⑺为充实、丰富生活,在经济条件许可和不违反道德(传统的道德要有所突破)、纪律、法规的情况下,每天的生活尽量花样翻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高兴。
16.关于“宠物疗法”
宠物通人性,有情感。宠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家庭的特殊成员,更是身影孤独者的伴儿。老年人与宠物为伴,可排遣孤独,寻求乐趣,找到安慰。用宠物狗等陪伴康复期的患者、老年后期或疾病晚期的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疗养方法。
17.几点注意
一是不管玩什么,都不要过于认真,不要被“玩”牵着鼻子走,不要把“玩”弄得比上班还累。须知,玩是手段,开心是目的。
二是不管玩什么,都尽量多主动、少被动,注意做到手、脚、脑、眼、耳、嘴全面动员,全身心地进入角色,避免眼高手低。
三是不管玩什么,一定要注意量力、适度、中庸,聊发“少年狂”,但见好就收。
四是对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要挑三拣四、说三道四,一定要服从安排、热情参加。
五是最好有个记事本、备忘录,它可以帮助你“近距离记忆”。
余韵
有位老同志离休后一直还在想不通一个问题:为什么曾经整过自己的那个战友越犯“整人”的错误越被提拔,一直到副省级?这位老同志患了“离退休综合症”,自闭家中,说是要写“遗嘱”。家人找笔者开导。笔者劝这位老革命说,写“遗嘱”还不如写“革命回忆录”。他要笔者帮他拟个提纲。他家有电脑,笔者建议他学电脑并在电脑上打字。提纲十点如下:求知少年。投身革命。戎马南下。红色政权。冤假错案(之一整风反右)。冤假错案(之二四清运动)。冤假错案(之三文化革命)。平反昭雪。坦荡离休。乐度晚年。他对“坦荡”、“乐度”两词特别感兴趣,顿时,“心门”打开,眉宇舒展,眼前光亮,终开笑口。不久,他写成一部回忆录《我艰难革命的一生》。孙子辈帮他“个性化出书”,出了十几本,分赠亲属,以做留念。——从心理健康角度说,这是“文字排郁疗法”。
退休后,人的社会角色简单了许多,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必再去做“两面人”,或违心地去说话,或“三面三刀”地去做事。用不着去迎奉谁,只管“乐度”。
也许我们曾,在儿童的时候天真地活着,在青年的时代浪漫地活着,成人以后在经济困难和政治极左的岁月艰难地活着,因失意、彷徨只为活着而活着,平反昭雪后坦荡地活着,现在离退休平安地活着;但不够,还要快乐并玩味地活着即“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语),“淡泊宁静”(诸葛亮语)“夕阳红”(古诗句今用)。毛主席在1957年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的话。没想到那时的“你们”弹指一挥间如今已变成“那时的我们”了。世界是“你们”、“我们”共同的,这才公平合理,在老龄化社会里,尤其应该是这样。老年勿悲歌,老年无“悲歌”。在老龄化社会里,老年人真的就像《夕阳红》歌里所唱得那样:“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就看你自己怎么把握心理的艄和舵。所以说,最好的“心理保健医生”是自己。把自己的心理保健好了,与时俱进、积极人生、乐(!)度晚年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本演讲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对此课题表示关注和感兴趣者参考,愿与心理学理论界、心理咨询师同行商榷。也作为重阳节献给老年朋友的礼物。
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
钱锡安
(13908856911)
2002年11月5日~2003年11月4日~2004年7月18日~2009年10月26日(重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