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亲子师生在心桥上沟通

 

    8.在校大学生如何排解心理焦虑?

 

 

在校大学生

如何排解心理焦虑?

——给云南某学院在校大学生讲座

 

导言

一、育人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在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共性原因

三、当今大学生焦虑的是什么?

四、如何排解焦虑,做到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尾声

 

 

导言

一、育人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在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共性原因

(一)在这期间,生理发育与心理(即人格)成长之间的反差和冲突过大

(二)亲子关系从“交叉”正向“并列”转变,形成“对立统一”的矛盾状态

(三)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与家庭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

(四)受到来自学校学业压力等较大“应激源”的直接强烈刺激

(五)受到社会择业不公平性等较大“应激源”的间接强烈刺激

三、当今大学生焦虑的是什么?

(一)应试

(二)恋爱

(三)经济

(四)择业

四、如何排解焦虑,做到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一)树立“学海无涯‘乐’作舟”理念

(二)关注成功的九大因素

(三)注意成败的四项归因

(四)为将来择业做有关职业兴趣的测验

(五)注重“群体”与集体”

(六)重视培养“情商”

(七)建立新的医学模式,走自己开辟出的路(以医药院校为例)

(八)应人人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九)毕业前夕是否做做如下属于自慰、宣泄、放松的若干件事?

尾声

 

 

关于近年大学生患心理障碍以至精神疾病的情况,有关部门有这么几组调查数据并有专家分析:

1987~199710年中,在全国的一些大学中,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8,占因病退学人数的64

某大学学生因病死亡17例,其中精神疾病自杀占9例。

某大学休学、退学、死亡的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所致的占28,其中神经衰弱等“神经症”占58

某大学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因病退学者的80;死亡3人中,有2人为自杀。

某大学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发现由于人际敏感、抑郁、强迫、偏执这四个因子所致的痛苦水平,达中度以上者为35

大学生正处于某些精神疾病易发的年龄阶段。常见的有“神经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大学生所患的精神疾病以“神经症”为主,约占精神疾病总数的50。某大学调查研究发现,患“神经症”占被调查人数的5;而“神经症”各亚型的比例分别为:神经衰弱54、抑郁症21、焦虑症17、强迫症5、恐怖症为1

某大学因精神疾病休学者中,“神经症”占79,“精神分裂症”为20,“躁狂抑郁症”占17。因精神疾病退学者中,“神经症”为54,“精神分裂症”为26,“躁狂抑郁症”为6,“人格障碍”为109年间因精神疾病死亡的9例大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例,“躁狂抑郁症”为3例。

数字有差异,但结论却是一个或一样。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医学的发展,在大学生中对躯体病和传染病的控制能力增高,而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已成为心理卫生的严重问题。

从不同年级大学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率的比较结果发现,低年级比高年级学生的高。可能与低年级大学生还没有走出“青春期”、心理敏感而不稳定、适应能力较弱等因素有关。因此,提醒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应从入学时着手,重点应放在低年级。

现在,不是心理健康工作者说,而是人们都说:21世纪初是一个易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时代。据笔者观察和调查,也容易产生“偏执型人格障碍”,而在校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神经症”的亚种,连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就是“焦虑”。

因此,笔者愿意就“焦虑”这个话题,从正面与同学们沟通,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一、育人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的心理卫生工作是在初、高中工作的前提或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这里泛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卫生。

文明时代,人的人格是在学校发展和成熟的。人格,一般在18~25岁基本形成。人格的成长、成熟,是心理卫生的重要内容,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大使命,是大学生必修的课题。换言之,“育人”的重要体现就是讲究学生的心理卫生,核心是人格的发展、成熟。

这些年形成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在校青年人的人格发育成长。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如果说“教书”是为了“成才”,那末“育人”则是为了“成人”。从心理健康角度说,“育人”就是让青年人在学校健康、顺利地发展人格,培养“情商”,使其成为健全的人——“成人”。而“成人”,是做一切的基础。所以,不能把教育和教学仅仅理解是为了应试—升学—就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使情感的人成为理性的人,使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教育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来塑造人,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也要以人的心灵自由和未来需要来发展人,使受教育者除了有谋生的外在目的,更要指向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在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共性原因

与其他年龄段的共性的原因,这里不谈及。5点原因。

(一)在这期间,生理发育与心理(即人格)成长之间的反差和冲突过大

一方面在生理上由少年向青年发育迅速,一方面心理成长滞后,时不时呈现少儿时的状态,如在学习与玩耍的关系上往往不能恰当对待,办事、处理问题,只考虑动机、需要,不考虑手段,也不考虑后果。大学生虽然比初、高中成熟多了,但还是一定程度存在。

(二)亲子关系从“交叉”正向“并列”转变,形成“对立统一”的矛盾状态

许多学生一方面认为我早就脱胎而出,是个独立的大丈夫了,口口声声你不懂、不知道,不要管我的闲事,产生了“代沟”;但一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困难,就不知如何处理,还得回来叫父母代劳。特别是花钱问题,完全依靠父母。虽有初步的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但又处于上学读书的时期、经济不能独立的状态。所以这就同父母不即不离,在心理上时分时合,想摆脱也摆脱不了。

(三)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与家庭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

在家里,你可以撒娇使性,甚至是“太阳”,是“爷”。可是在学校和社会上,别人认识你是老几?会买你的“账”么?何况那“别人”在他自己的家里也是“太阳”和“爷”。

(四)受到来自学校学业压力等较大“应激源”的直接强烈刺激

但按现在的学习风气来看,学业的实际压力并不那么大。

(五)受到社会择业不公平性等较大“应激源”的间接强烈刺激

过去择业压力从大四开始,现在从大二就开始了。

总之,在学生时期,由于没有正式走上社会、人格尚未成熟、经济不独立,于是常常表现得情绪波动较大、社会适应较差、举止行为欠规范、社会活动效能与年龄不相吻合,等等。面对这些“应激源”的刺激,表现紧张,产生焦虑,一些学生心理防御失败。这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当今大学生焦虑的是什么?

“焦虑”是因某种刺激导致个体的心理形成紧张、担忧、不安的状态。“焦虑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求长时间没有实现或估计实现的可能性很小时,就会产生焦虑。程度严重了就是病症如“焦虑症”。

大学生共性或主要焦虑的问题,是应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4点。

(一)应试

尽管是强调应试,但目前的现实是,只要进了大学的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不及格进而不能毕业。同一个老师教课、布置复习重点、出题、阅卷,学生有一般的智商就够了,再加上有“60分万岁”的理念做心理防御;所以,焦虑的程度不会怎么大,焦虑的人数也不会太多。不会产生像因高考落榜、中考不上线而自杀的问题。

(二)恋爱

就婚姻与家庭来说,“恋爱”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正因为在恋爱阶段也不排除“性爱”,所以当今一些“新潮”的人,有把“恋爱”只当做“目的”的,也就是“光恋爱,不结婚”。“新潮”,实际上是在恋爱期间,性爱行为冲破了传统的道德、一个人的“本我”打败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种异性相吸现象,把恋爱当作游戏或娱乐在校大学生“谈恋爱”,有很大的成分是游戏。

当今,在“新潮”理念的驱使下,似乎在大学,谁要是没有个异性傍着,谁就是“落伍者”;当然,还有些同学是在传统、严肃、纯朴地暗恋;何况,还有个“男女搭配,读书不累”效应。所以,应该说,广义的恋爱是不成问题的。换言之,恋爱基本不会成为大学生焦虑的“应激源”。

但是,恋爱处理不当,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形成“应激源”。——下面谈一下“关于青春期—青年初期的性心理卫生问题”。

前不久,《春城晚报》记者曾针对“一中专生卫生间里分娩婴儿”的事件,邀请笔者就“青春期”的性心理卫生问题做分析点评。

面对这样类似的事,目前有这样的一种现状:父母感到负不起责,学校怕负责或躲避责任,社会一些人正好拿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话料以填补心理的空虚。

大学生中的“恋爱”,很大的成分是“情游戏”或“性游戏”。这里主要说的是“情游戏”和“性游戏”特别是“性游戏”。

那末,面对异性学生的吸引—爱慕—性游戏—怀孕—人工流产—甚至竟把孩子生了出来,父母、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应怎样对待?

1.不能对“青春期”孩子不正确地特别是侮辱性地进行性教育

如对孩子说:“无耻,不要脸,下流,流氓,怀孕,私生子,性病传染,性罪恶!”

这等于在不讲性心理卫生的孩子的心理上又泼上一大盆污垢;这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性爱障碍,包括婚姻意义的恋爱和性交年龄的推迟。

2.关于使用避孕套的教育

本来意义的正面的性教育!

是性教唆?

背离了本来意义的并且渗透了铜臭的性教育!

3.孩子们自己怎么处理“青春期”到“成人期”婚前的爱、情、性欲冲动?

现在的孩子的性发育越来越早,“青春期”后结婚越来越晚。有的甚至是143016年。一个人婚前需要有性寄托的对象或偶像,有正常性释放、排解的渠道或出路,就像那水库的“溢洪道”。否则,可能会出现“性心理不畅”—“性心理障碍”—“性行为偏离”。

正常性释放、排解的渠道或出路有如下一些:

写在日记里。

做白日梦。

遗精。

手淫。

胴体自我欣赏。

歌舞。

说“黄段子”。

使用性玩具。

⑼进行文娱、体育活动。

⑽做一些集体游戏。

⑾开展一些社交活动。

墙上挂着“追星族”崇拜偶像的照片。

其它。

以此正常、健康、顺利地处理或解决性冲动。

4.万一偷吃了“禁果”,怎么办?

少女怀孕了,到医院做人工流产。

医院怎么办?给未成年人做手术,怕“违法”,不给做。

少女会到简陋或不合法的私人诊所,这可能会出事故。

少女走投无路可能会自杀。

⑸于是有机灵、善良的医生,暗示少女填写自己是18岁。

医院改革,如何简化这样的手术手续和保护隐私?

⑺据悉:云南有个“少女意外怀孕救助中心”。怀孕少女可拨打电话与该中心联系,接受医疗救助和心理咨询。

万一有的怀了孕,首先不要张扬,最好也不要开除;因为这样做,不是挽救学生的积极或最好的办法。在过去或正统的态度和办法是,一旦被发现,学校和老师便大会批小会斗,把当事人批倒批臭,使之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然后通知该生的家长,最后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还要证明老师没有责任或已尽到责任,就把当事人开除。当今,对这种事“杀一儆百”,不但被杀的不服,就是那一百个也会声援那被杀的,矛盾反而会激化——当事人如果一时想不通,跳了盘龙江,恐怕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会更大。要“冷处理”,这是最现实的方法。现在医疗技术和医生职业道德会帮助怀孕者刮宫并替其保密。怀孕、刮宫的“现身说法”,这就够当事人反思的了,这比张扬出去、开除要好得多。

5.这时这样的“游戏”是难以持久的

在学生时代,这样的“游戏”或“模仿”(演戏)多半是不立志、不成熟的选择,又加进了自己的许多幻想和情绪冲动,容易形成一时的过度狂热和痴迷。

在遇到波折如争吵、分离等情况时,容易产生偏激行为。

被一种朦胧的性爱意识所主导,缺乏基本的性知识和必要的理智,自我约束力较弱,还有可能在一时的性冲动之下,稀里糊涂地发生并非自愿或事后懊悔的性行为,以致怀孕、堕胎。

缺少承诺,大多是没有结果的。

没有真正恋爱的能力和责任,难以持久,会较快转移或自生自灭。

6.关于性心理的辅导

客观认知疗法。

躲避刺激法。

排遣法。

意识控制法。

升华法。

自然“脱敏”。

开展“转移”活动等。

7.“行为疗法”——当然,大学生也可以结婚

虽然,大学生可以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从性和年龄角度的要求;但是,还要考虑经济基础和是否影响学业以及如何保持“幸福延迟力”的问题。主意自定,后果自负。

(三)经济

大学生生源来自不同的地方。其中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镇双双下岗者家里的学生,会因经济问题而感到焦虑。一小部分青年人或因为经济拮据考上大学而进不起大学的门,或入学后不久为此而面临辍学,这体现了几个方面的悲哀。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在不断地想方设法诸如课余时间打工、做家教或做其它一些服务,来解决一部分的经济问题。有的与企业老板签订借款合同,有的在银行借贷“助学贷款”;但据说,这样的方式效果欠佳,有些学生毕业后赖帐不知去向。“11工程”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所以,焦虑就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现实问题;并且在解决不了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这种焦虑,很难排解。

(四)择业

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着焦虑;因为当今,就某种意义说,毕业即失业。大家对就业感到迷茫、前程莫测,很难一步到位实现自己的期望值。

当今的就业或择业方式,可以说完全是市场化——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学校推荐主要是提供一种共性和宏观的可能性,很难能为具体每一个同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工作”需要自己去找,而且往往很难找到;所以,择业对大多数的应届毕业同学来说,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应激源”,除非你老爸已经给你安排好了工作或有某个好的用人单位慕你这个高才生之名而来已把你“号着”了。

马加爵可能对后面三者都有焦虑,而且感到没法排解,至少作案前还没找到排解的积极有效方法。

四、如何排解焦虑,做到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为排解主要来自择业前的焦虑,在校大学生可以在“素质教育”的环境或氛围里,从心理卫生角度,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树立“学海无涯‘乐’作舟”理念

笔者建议改变过去“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传统激励学习的提法,提倡以“乐”作舟,完成今天的学业,迎接明天的毕业、择业。

同学们在校学习,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深广的理念和坚强的意志;去完成学习任务,到达学生时代的“彼岸”。小河淌水哗啦啦。如果你心态不好,就会听到小河是在哭泣或吵闹;如果心态良好,就会听到小河是在歌唱或欢迎你的造访。笔者提出的“学海无涯‘乐’作舟”就是这个理念。如果你喜爱并主动在学海拾贝,同时认识到人生只有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叫有科学素养,自己的一生才有乐趣和意义,于国家、于民族也都有益处,就自然会以“乐”作舟;否则,就会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是给父母学的,就会“厌学”。

应该说,“厌学”在大学生中是不存在的或不应该存在。因为大学生懂得,明天理想、目标的实现需要靠今天的努力奋斗。苦也罢,乐也罢,今天离明天总有一段时间,就看你能不能“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心理测量中有一种是测量一个人的“幸福延迟力”。那是测验儿童的。许多儿童都能为了明天获得一个大蛋糕而今天不吃眼前的苹果。我们都知道高中考上大学,是一个人前途或命运的“分水岭”;所以我们大学生对4左右的延迟力是应该有的。

同学们无论今天完成学业、迎接毕业,还是准备明天择业、成就事业,都离不开努力,都想胜利和成功。在“乐作舟”理念的基础上,这里再简介一下成功的九大因素、成败的四项归因、职业价值的六类取向和建立新的医学模式。

(二)关注成功的九大因素

1.“情商”和“智商”,特别是“情商”第一重要;

2.环境,主要是外在的;

3.情绪影响人的决策,性格决定人生命运;

4.财力,或叫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5.机遇,有的叫运气;

6.欲望与自信;

7.健康的体魄;

8.职业,人怕选错“行”;

9.毅力与意志。

这些条件往往全都具备,才可成功;而失败或不能成功,则往往因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够了。

为此,我们的心理应该承受得了成功;也要经得起挫败。我们宣传、教育的口径常常或曾经有些偏差。说我们的未来或前途是充满光明的,甚至前进的道路是笔直、平坦的,上面还铺满了鲜花。其实则不然,而往往是曲折、坎坷不平的(毛主席语),有的地方长满了荆棘,还有人为挖的“陷阱”和埋的“地雷”(朱镕基语),在人生前进的某段征程上有时并没有路,需要自己边开路或铺路边前进,甚至常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等等。说前进的道路是笔直平坦的,上面还铺满了鲜花,现实中没有这种必然;说未来和前途是光明的,这主要是憧憬,因为没有理想便没有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即使不笔直、不怎么光明,也得前进呀!人生就是这样。

所以,应该在校求知的阶段,在学习“成功学”的同时,要训练“迎接挫败可能面临”的心理。

(三)注意成败的四项归因

1.能力:大小问题,相对稳定,靠平常努力积累;

2.努力:程度问题,不稳定,会因情绪的好坏或意志的大小,或加把劲或泄劲;

3.任务:难度问题,稳定(如考试题由学校老师决定,由不得考生),不能控制;

4.机遇:好坏问题,不稳定,偶然来到,稍纵即逝,不能控制。

解释:任务是固定不变的,能力靠平常积累,抓住偶然的机遇,努力地把它完成。对考试是这样,对择业也是这样。

自慰:谋事在自己,成事在客观。尽心又尽力,无悔也无怨。

(四)为将来择业做有关职业兴趣的测验

心理学家霍兰德的《职业价值取向量表》,说的是职业价值的六类取向及其有机、最佳组合;但它只证明你有这种可能性,而不能保证你一定能找到该工作。

《职业价值取向量表》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或部门测量较好?对于“青春期”的人来说,笔者认为可有5个时间段或可分5次:

1.高中二年级文理分科的时候;

2.高三毕业高考的时候;

3.大学一年级的时候;

4.大学应届毕业的时候

5.择业的时候。

4次应当是在学校里进行,最好是结合于学校的心理卫生课程中,学校里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测量师。最后一次最好由劳动就业部门通过专门的心理测量机构进行(劳动人事部门如果考虑功利,自己动手,就很可能测量不准)。

要提早做这方面的心理测量工作,如提早到高中二年级。而不是只在毕业或择业的时候,因为这时候同学们的心理紧张焦虑,难以测量准确,并且也不能用一次测量的孤证下结论。

《职业价值取向量表》呈现一个六边形——

1.现实取向:对操作型的体力劳动感兴趣;

2.传统取向:善于做有规则、条理性的工作;

3.企业家取向:喜欢做能控制别人的行为的工作;

4.社会取向:善于交流、处理人际关系,并从中感到满足;

5.艺术取向:喜欢对情感的抒发,表达自我;

6.探索取向:猎奇,创新。

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取向往往是综合的。从这6个因素中任意取3者进行组合,可以组合成若干种,但需3者相容。如一个人有企业家取向、探索取向、现实取向3项,那末,这个人选择在科研单位工作可能会使他的期望得以实现。如果是研究、艺术、传统3项,恐怕就不会使你的理想得以实现,即3者不相容并且不稳定,难以成功。具体每个人往往得具备3个相容的条件,才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子,适合做某项工作。人怕选错“行”。所以大、中学生毕业之际做做“毕业心理测试”和“择业心理测试”,对下一步择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五)注重“群体”与集体”

1.“群体

是指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引下,协同活动而组合的人群,也叫团体。其特点,一是成员有共同的社会需要与目标;二是有某种结构形式,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中;三是有自己的规范和心理倾向,它影响、制约着成员,但比较松散。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最突出的是“同龄群体”。它可以是在校的同学,也可以是校外同龄的无业游民或在职在岗的人。由于同龄,他们在社会上,就有着往往在校内没有或不准有的一些言行。小痞子集团就是青少年同龄坏表现的群体。“同龄群体”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2.“集体”

根据社会规定或按照行政命令,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有着共同社会活动目的或任务,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性、共同心理倾向性的紧密性的正式群体,就叫集体。如少先队、共青团、学校班级等。“集体”是社会的人所必须的。

“群体心理效应包括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利益的合理共享性、战斗力和凝聚力。

“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集体”。如学校班级,其特点:一是课堂学习这一共同活动的方向性、竞争性、共进性;二是同学之间的心理相容性;三是同学间的友爱感与良好的心理氛围;四是学校或班级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

人是群体存在的生灵。离开群体,人便无法展现自己,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甚至无法存活下去。人需要借助别人来认识和发现自己,这个别人就是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伙伴群体。为此,应做到:①学会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群体的成员;②学会与他人合作;③善于选择知心朋友;④克服自卑心理,大胆和群体的成员交往。

(六)重视培养“情商”

“情商”(EQ)——所谓“情商”即“情绪商数”,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为“非智力”因素即智力之外的个性因素。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幸福的延迟能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情商”主要是通过后天的经历、学习、修养、感悟而得来的。它是影响个人健康、情绪、人际关系等的重要因素。它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能使人们摆脱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态度。

现在,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户口是“纸饭碗”。现在在择业问题上,户口已基本不起什么作用了,“铁饭碗”被打破,农业人口的照样可以在城里找到工作,非农业人口照样有下岗失业的。

学历是“泥饭碗”。大学办到郊区,普及成人大学教育。人人都有高等学历,学历就不值钱了。如在美国,博士生,遍地都是。

能力是“银饭碗”。在人人都有高等学历的前提下,能力就显得重要。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情商又主要表现在“素质”里。

素质是“金饭碗”。主要是指心理素质、人格特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偏执,同上级领导、同事都关系紧张,即使有文凭、再有能力,也不易被使用。

另外,说到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应届毕业的同学可以在心理扮演医生角色,培养自己的仪表和风度,为的是让自己的“医生角色”尽早成熟,以便适应就业后的环境。

(七)建立新的医学模式,走自己开辟出的路(以医药院校为例)

这个话题与市场化的择业方式有关。自主择业除了到公立医院和药物研究所找工作,也不排除包括到私立医院找工作,也应该包括自己或合伙成立私立医院。

本来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建立新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形式。

新医学模式、事业和真正“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角度说,并不见得在国立医院工作才算是找到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坐标。“事业”、“职业”和“谋生手段”是3个不同的概念。现在择业的路子万千条,也可以在新医学模式的理念下,走自己开辟出的路或叫自己边铺路边前进,这也是择业。笔者认为这点对于中医、中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和可怕。也许这是一种排解因择业造成焦虑的好方法。

有两个统计数字:近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包括毕业的大、中学生)约有1000万人(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为280万人),同步下岗、失业的人大约是1400万人。这可能会成为意志薄弱、信心不足、依赖性强的一些大学生择业引起焦虑的“应激源”。就业的人数每年是多少?这没法统计,但绝对不是1000万或1400万人,也绝对不是那1400万人下岗失业了那1000万人就可以上岗就业。现在的用人权力主要在单位自己。私营单位没法说。公立单位在“编制”和当前经营管理的限制下,主要有3种情况:①只出不进,②不出不进,③多出少进。大学生每年的就业率大约在75,这正像不是100的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一样。就是当年找到工作,还可能存在如下的几点情况:①不能一步到位,②即使一步到位也不能保证长久在一个单位干(有的单位今年无奈地接收了指令下来的复转军人,明年就安排他下岗;大学生今年被接收明年下岗的例子也屡见不鲜),③也不能保证所干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你要对口?对不起,另请高就吧你哪)。这有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调整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焦虑。

所以笔者在“关注成功九因素”里说:应该在在校求知的阶段,在学习“成功学”的同时,要训练“迎接挫败可能面临”的心理。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毕业后即使不能马上找到工作或一时不能找到“好工作”,也就不至于更加焦虑。

当然,较之理工等专业,医药专业的大学生会好分配得多,前途的不确定性较小,所以不必和其它专业的同学一样或一起焦虑。

(八)应人人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每一个成员应懂得,助人就是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每一个成员都应对群体中其他成员给以关爱。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组成自助、互助小组,经常沟通,做到互相疏泄、关心、鼓励。同时,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理论的指导下,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净化心理环境,实现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大学生是有文化的人,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更方便、有利,只要有正确的认知和主动的意识。

1.应当掌握面对恶性“应激源”和对待紧张、焦虑的一些原则和做法

一是最好能消除“应激源”。

二是回避(发生之前有准备或提前避开下一次的发生)或逃避(中途离开)斗争的场面。

三是改变恶劣环境。

四是改变对事物和自身的认知评价,有积极的人生目的,对生活充满信心。

五是培养健康的性格、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完善人格品质,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

六是提高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积累应对经验,增加对事物的可控性和预测性程度。

七是适当运动、娱乐,转移或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八是积极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

九是采用一些积极或中性的自我防御机制。

十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治疗。

十一是如需要,可适当采取药物的辅助治疗。

2.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辅导方法很多,其中是指一些“积极”和“中性”的心理防御方法

同样遇到恶性“应激源”或产生了“心理障碍”的个体,由于各人的情感、认知、意志、个性和“心理问题”程度的不同,所采取的防御方法也不尽一样。

笔者归纳出四类:一是有可能导致行为违法犯罪的方法,如马加爵同学采用的。二是属于错误、消极、病态的方法。三是属于中性、不成熟的方法,心理正常的人都在用。四是属于积极性质、成熟、健康的方法。

提倡大学生采取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笔者归纳了21——

⑴“吾日三省吾身”:一省也可。

⑵“积极定向应付”:沉着冷静,提出问题,周密分析,客观行动,解决问题。

⑶“积极转移”(转置、转向)。

⑷“幽默”。

⑸“宽容”:接纳、善待、礼让别人,包括同自己关系紧张的人。

⑹“宣泄”:积极的倾诉、疏泄。

⑺“沉默”。

⑻“恻隐”。

⑼“补偿”(代偿)。

⑽“换位思维”。

⑾“笑颜效应”(说笑话)

⑿“利他”。

⒀“认同”:取得亲友的同情、安慰和鼓励。

⒁“理智化”。

⒂“隔离”:把观念同感觉、情感或事实分隔开来,只留下可以理解的观念。如人“死了”叫“走了”或是“升天”、“长眠”。

⒃“自慰”。

⒄积极“自我暗示”。

“以直报怨”:用正直、高姿态来对待有怨恨、冤仇的人和事。

⒆“升华”。

“急流勇退”。

21善于随时、不断清除“精神垃圾”(心理垃圾)。

也不排除偶尔使用一些中性、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笔者归纳了37——

1)“呼天抢地喊爹妈”。

2)“祈祷”。

3)“自言自语”。

4)“保持距离”。

5)“善意的谎言”。

6)“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

7)“失去—舍弃效应”。

8)“塞翁失马效应”。

9)“自欺”。但不欺人。

10)“自我陶醉”。

11)“自怜”。

12)“自责”。

13)“幻想”(“白日梦”)。

14)“赎罪”(“解除”、“消除”)。

15)“发泄”。

16)“躯体化”(“转换”)。

17)“与权威认同”。

18)“但是、不是效应”。

19)“抑制”(“压制”、“压抑”)。

20)“潜抑”。

21)“后怕”(“闪回”)。

22)“否认”(“否定”)。

23)“趋众”。

24)“无事忙”。

25)“美化过去”。

26)“原始理想化”。

27)“忏悔”(内疚感、自责)。

28)“抵消”。

29)“倒退”(“退化”、“退行”)。

30)“内射”(“仿同”)。

31)“缄默”。

32)“美人像效应”。

33)“不在于有没有,在于信不信”。

34)“有效无效,责任尽到”。

35)“移情”。

36)“祥林嫂效应”。

37)“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

这些方法,对以上所述的4方面的焦虑的排解,都有不同程度的良性效应。

(九)毕业前夕是否做做如下属于自慰、宣泄、放松的若干件事?

1.不管你曾经多么内向,你一定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认认真真地讲一次话,或者唱一首歌特别是毕业之歌,或同4年前开学时一样地再介绍一回你自己。

2.拜访一回你最尊敬的老师,聆听并记住一条关于人生的经验。

3.不妨对你喜欢的女生(男生)表白,认真地告诉她(他):我爱过你!

4.不妨同一个女生(男生)认真地走一回“情人路”,或者爬一次“情人坡”。

5.即使从不喝酒,也一定要认真地醉一次。

6.在夏夜的雨中,大声地喊一次那个你想过多次的人的名字。不要怕因你的喊声过大而惊醒其他同学。

7.认真地在你不喜欢的食堂里尝一次免费的汤,你会在很多年后还清晰记得它的味道。

8.在一个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早晨,去操场跑一次步,和那些生猛的“大一”新生,比较一下懒觉睡多了后体力上的差距。

9.鼓足勇气,在最后这次的班集体活动一定不借故溜走。

10.认真穿一次西装,看看自己同4年前究竟有什么变化?

11.花一下午的时间整理自己的书籍,看看哪些书是可以带走的,哪些是不要了的。在某本书里,是不是看见了一张久违的纸条,或者是某人的姓名?

12.男生整理衣柜的时候,可把你的球衣送给你的学弟,CD送给学妹,游戏自己带走。

13.再爬一次校园里的小山,如果有游泳池,一定也要再畅游一回。

14.留下每个你觉得应该是朋友的人的联系方式,然后把你以后的新单位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们。

15.终于要走了!再理一次发,让自己崭新地离开,然后崭新地开始。

16.虽然不提倡“宁肯罚钱也要留下自己的图书证、学生证、医疗证和食堂饭卡等”,但谁都会对此深表理解。

17.论文答辩可能是你人生当中最后一次课堂作业了,请认真地书写每一个字。

18.陪伴了你4年的桌子、椅子和凳子,还有你睡了4年的床,一定不要忘记跟它们合一张影。

19.尽可能去送每一个你能去送的同学。他们是你4年的同学,他们中的某人,也许你俩是最后一次见面……

20.再想想,还有什么事?不要留下遗憾!

这是一位有心人积累历届毕业生的经验教训之谈,而归纳、整合的。

 

需要说明的是,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它可以积极促进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讲座中的“焦虑”是指能够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的焦虑。

如果不注重心理卫生,对焦虑不能及时、适当排解,长期积压在心底,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如果久不治疗就会病情严重,就有可能产生马加爵;如果还不注重心理健康,就会产生马加爵第二、第三。虽然不是那么绝对,但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如果笔者提倡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理念能被同学们接受,简介的“成功九大因素”、“成败四项归因”和“职业兴趣测量”能给同学们以启发或帮助,“新医学模式”的建议能被同学们认可,讲释的在校青年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已经在分享;那就是今天来贵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的最大的精神收获。

谢谢贵校给笔者向同学们学习的机会!

如果笔者还能有机会,将和同学们再一起分享《毕业生择业求职过程的紧张焦虑及其排解

最后,祝愿同学们人人学会自我排解焦虑,在今天学业顺利,在明天择业理想、事业有成!

 

抛砖引玉。见仁见智。一家之言。文责自负。

 

 

 

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 钱锡安13908856911

           2004-4-27~2004-12-27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焦虑》的问卷

一、现在在大学期间,我是谁的人?

1.自己的(   

2.父母的(   

3.上帝的(   

4.社会的(   

5.其它(                          

二、近日心态

1.最近主要是高兴的(    )或是不高兴的(     )一件事萦绕在心中                               

2.自我感觉

⑴心理最健康(   

⑵心理非常健康(   

⑶心理很健康(   

⑷心理健康(   

⑸心理基本健康(   

⑹心理亚健康(    

⑺有“心理弱点”(   

⑻有点“心理问题”(  

⑼有“心理障碍”(  

⑽有“心理疾病”(主要指“神经症”)(  

⑾其它(                       

3.对未来

⑴充满憧憬(   

⑵满怀信心(   

⑶感到恐惧(   

⑷感到渺茫(   

⑸焦虑(   

⑹不知所措(   

⑺无所谓(   

⑻其它(                   

三、平日是否感到有糊里糊涂、鬼使神差地做错了事的时候?

1.有(    

2.没有(    

3.说不清(    

4.其它(                   

四、自己的“本我”和“自我”经常吵架,通常在行为或外显上谁总是占上峰?

1.“本我”(   

2.“自我”(   

3.“超我”(   

4.其它(                  

五、你的“潜意识”通常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况下蠢蠢欲动?

1.黑夜(  

2.独自一人(   

3.酒醉时(   

4.睡梦中(  

5.惊恐状态下(  

6.诱惑力强大情况下(  

7.无秩序状态下(   

8.其它(                     

六、你喜欢的团体

1.学校班级(  

2.校外同龄伙伴群体(   

3.其它(                     

七、你感到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关系

1.和谐协调(  

2.基本和谐协调(  

3.不和谐协调(  

4.其它(                       

八、你对“自己了解自己”感到

1.最了解(  

2.了解(  

3.半了解(  

4.不了解(  

5.其它(                      

九、学海无涯,你的态度和行为

1.苦做舟(   

2.乐做舟(   

3.半苦半乐(   

4.其它(                       

十、关于大学生谈恋爱,你的态度和看法

1.是大学生的自由(   

2.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现象(   

3.是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游戏”、“娱乐”(   

4.为了毕业后结婚成家(   

5.在校谈恋爱是错误的(    

6.其它(                       

十一、目前你身边傍着异性没有?

1.有(   

2.没有(   

3.无可奉告(   

4.其它(                   

十二、你偷吃“禁果”了没有?

1.有(   

2.没有(   

3.无可奉告(   

4.其它(                   

十三、你对“这时这样的‘性游戏’是难以持久的”的看法

1.赞成(   

2.基本赞成(   

3.不赞成(   

4.其它(                      

十四、你是怎样处理“青春期”到“成人期”婚前的爱、情、性欲冲动的?

1.写在日记里(   

2.做白日梦(   

3.遗精(   

4.手淫(   

5.胴体自我欣赏(   

6.歌舞(   

7.说“黄段子”(   

8.使用性玩具(   

9.进行文娱、体育活动(   

10.做一些集体游戏(   

11.开展一些社交活动   

12.墙上挂着“追星族”崇拜偶像的照片(   

13.其它(                          

十五、关于大学生的焦虑

1.你没有(      

2.你若有,是哪个方面的?

⑴应试(  

恋爱(  

经济(  

择业(  

其它(                                  

十六、你今天对明天的择业有怎样的心理困惑或焦虑?

 

                            链接择业焦虑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