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盟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企业与管理心理”专题讲座

 8.“下岗职工”,扬满“再就业”的风帆

 

“下岗职工”,扬满“再就业”的风帆

——送给尚未“再岗”的“下岗职工”的话

钱锡安

 

导语

一、“下岗”,是国企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二、最好不要对自己曾经所在过的国企还抱有什么幻想

三、改变认知,脱骨换胎,彻底去掉在国企养成的诸多毛病

四、“职业”或“工作”在新经济时期有新定义和泛概念

五、在下岗的“应激”中,要掌控情绪,要端正态度

六、敬畏饭碗,“高唱《国际歌》”,扬满“再就业”的风帆

尾声

尾声的尾声

 

 

导语

一、“下岗”,是国企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一)做梦也没有想到国企的职工会“下岗”

(二)不要忘记“下岗职工”

二、最好不要对自己曾经所在过的国企还抱有什么幻想

(一)原来,国企的经济性质在变迁,且前途未卜

(二)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草”,你是回不了头吃的

三、改变认知,脱骨换胎,彻底去掉在国企养成的诸多毛病

(一)什么样的职工容易“下岗”?

(二)国企职工的一些毛病恐怕在哪儿也不受欢迎

四、“职业”或“工作”在新经济时期有新定义和泛概念

(一)传统“工作”的定义

(二)新形势下“工作”的概念

(三)必须适应“工作”的新概念

五、在下岗的“应激”中,要掌控情绪,要端正态度

(一)下面是心理应激的几个“专用术语”

(二)不要采取一些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防御方法

(三)也不要请培训师、咨询师给你找份具体的“好工作”

六、敬畏饭碗,“高唱《国际歌》”,扬满“再就业”的风帆

(一)采取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二)一些属于中性、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使用也比较现实

(三)直面就业市场现实,客观测定自身的能力及“期望值”

(四)不断“充电”,刻苦学习新技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

(五)重新在别的国有企业找份工作

(六)也可以到外资、合资企业或私企去应聘

(七)自主创业给自己打工,也是一条路子

(八)那临时摆个小地摊儿,行不行?

(九)不等不靠,不怕失败,自信信人,锲而不舍

尾声

尾声的尾声

 

 

导语

本讲座的副标题是“送给尚未‘再岗’的‘下岗职工’的话”。作为“下岗职工”的你,如果现在已经“再就业”或找到“新的工作”了,其“赠言”可能就是“且行且珍惜”了。

如果说,《对职场员工的压力解析与情绪疏泄》篇说的是员工在岗位上产生压力的减压;那末,本篇则说的是员工失去工作岗位即失去饭碗形成更大压力后的如何减压。失去饭碗后如何减压?通过“再就业”有个饭碗,才会减轻甚至根本排解这种压力!可是,“再就业”,谈何容易?!

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又有多少职工下岗,又有多少职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了“再就业”。这些统计数字谁也不会去对它较真儿。但大家一致承认着一个事实:社会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尚未“再岗”的、每月仅可领到200元左右生活费的“下岗职工”。据了解,近年(2001前后)昆明市区职工人均月工资为760元;据了解,昆明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把每月192元作为“最低生活保障线”(有消息说现在提高到273元)。这些“下岗职工”,特别是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内的“下岗职工”,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调适好自己的心态,面对眼前就业市场的客观现实,定好自己的“期望值”,扬满“再就业”的风帆,找到新的工作,迎接新的生活,是笔者撰写此篇讲稿的目的所在。

一、“下岗”,是国企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大家都知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是观察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重要经济指标。其中“失业率”的变动情况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尤为引人注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岗”,是当代中国改革在企业里(主要指的国企,原来叫“国营企业”,后来叫“国有企业”)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是亏损企业在新旧经济体制无情交替转换(叫“国企改制”)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副产品”。旧的经济体制指的是“计划经济”,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市场经济”。彈指一揮间,1978至今,在城镇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是25个年头(2003)了。25年前,说在城镇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宗旨是,要让绝大多数职工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生活得到实惠。这一宗旨和目的,这些年来一直在实现。但新旧经济体制在实际的交替转换过程中,也无情地产生出一种“副产品”——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不景气的国有企业里的一定比例甚至是很大比例的职工被安排“下岗”。

“下岗”,对职工来说,就是“失业”,失去饭碗。

(一)做梦也没有想到国企的职工会“下岗”

一个劳动者,一旦进了国营企业,只要你不犯重大错误,就不会被开除,你端的就是“铁饭碗”,拿的是“全国通用粮票”。谁会想到,一场改革,就把一部分人的饭碗给改掉了、改破了,改丢了。说没了就没了。——不要说工人没有想到,开始时厂长也没有想到!

但这不是梦,是现实,是花样繁多的现实!那改制,如同海啸的到来,什么人、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

“失业人员”的定义:是指城镇非农业人口中,在一定劳动年龄段内(男女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但无职业、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这样的社会群体

“下岗职工”的界定:是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的“正式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但合同期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被裁减,使其离开工作岗位,但尚未(!)与企业正式解除劳动关系,也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它工作,这样的一批人员。“下岗职工”现象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官方说“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从劳动人事编制上说,“下岗职工”他们还是原单位的职工,只是就没有了“谋生手段”这一点上说,“下岗”就是“失业”。近年,全国有这样的调查,显示:在“下岗职工”中,有40%的人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在原企业外“再就业”,还有20%的人当前没有就业愿望或暂时还不想找工作,另有40%的人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迫切要求就业。据笔者了解,昆明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情况也与这个比例数字基本相符。通俗地说,还有一大半的人没有饭碗。关于个人在原企业外“再就业”的收入同在原企业领取一点生活费的矛盾冲突,此处从略。

又有个“下海”一说。“下岗”同“下海”是有区别的。“下海”,基本上是职工本人自愿或主动辞去原工作,甚至与原单位彻底脱离人事编制的关系。“下海”的职工想以此实现比在原单位还要高的“人生价值”。而“下岗”,可以说几乎是所有的“下岗职工”都是被动或被迫无奈的。即使有极个别者在“下岗”前已经找到了比在原单位还要好的工作,但他也认定是单位首先不要他了。由此就导致这两者成员之间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差:“下海”者有“倒爷”之称、发财之嫌,而“下岗”者,有被抛弃和失落之感。

还有个“内退”一说。“内退”,是单位违反《劳动法》,在职工还不到退休年龄的时候,提前让其、劝其退休,但是其非正式的“退休金”还是在原企业里领取,感到“退休金”的提法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一般叫“生活费”。

“下岗”、“下海”、“内退”、“待业”等,都是我国在企业改革期间出现的“新事物”、新花样儿。不但无严谨的界定,更没有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善后安排,还当场留下及事后产生许多的隐患或后遗症。

(二)不要忘记“下岗职工”

如果只精简了人员而不去改革经济体制和完善管理、经营;那末,很可能是,“下岗职工”在企业外面“死”,在岗职工在企业里面“死”。当然,目前压力最大的是“下岗职工”,特别是那些不到退休年龄但又远离青年年龄段的、有满身的经验和技术但离开大型生产资料又处于无用武之地的、两口子在同一个亏损企业又双双下岗(尽管有规定“只下一个”)的“下岗职工”。他们没有了“大锅饭”的依赖,须背水一战,自谋生路;然而在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和服务行业相对发展快速的今天,社会却很难接纳他们。他们一不留神、连做梦都没想到就这样变成了“弱势群体”。

“下岗”,对于企业来说,它应当是一种手段而且也是下策的手段,而不是什么目的;而且,让职工“下岗”,这也并不是企业改革的初衷。这一点,笔者撰文《对转换经营机制搞活国有企业的几点思考》做了专门论述,发表在《昆明社科》1992年第6期。

不要忘记,“下岗职工”也是本企业员工的一部分!

说“下岗职工”也是本企业员工的一部分,这是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因果关系”。他们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给国家和集体做出了奉献。但他们当初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相对合理的经济报酬。那时工资低,“义务劳动”又多。产生的那不小的一块“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该企业或国家财政今天和今后应该一直以福利或救济的形式偿还给特别是1984城镇“国营”和“集体”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参加工作的“下岗职工”。因为,他们与原单位有着藕断丝连的诸多关系。“下岗职工”这一弱势群体曾经是该企业的“主人翁”,他们不是社会的“孤儿”或“弃儿”。因此,还应该通过心理管理工作,在精神上,使这些“下岗职工”,对原单位还有个“家”的印象,即使不是“归宿”的感觉,也应是“思念”的感觉。经济以外的一些社会活动也应请“下岗职工”参加。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团拜。鼓励他们扬起继续前进的风帆,帮助他们早日找到新的工作或岗位。这样,领导或领导集团也好放心。——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反腐倡廉形势下,企业明智的领导和管理者是懂得“安定和谐”四字的深刻含义的!

二、最好不要对自己曾经所在过的国企还抱有什么幻想

说什么赖在国有企业里看病可以报销?有些企业都快关门了,而厂长、总经理倒是出国旅游、吃喝嫖赌全报销,哪还有钱报你的医药费?

说什么赖在国有企业里可以分到新而宽敞的住房?有些企业都快倒闭了,而厂长、总经理倒是公款专门盖了别墅,甚至“狡兔三窟”,哪还有钱再给那么多的普通职工购买或建盖新房?

说什么赖在国有企业里子女可以免费上子弟学校、“顶替接班”有工作?子弟学校已经与厂矿分离,划归教育部门甚至成为私立学校;“顶替接班”也早已成为过去,你退你的休,子女的就业同你的退休没有关系!

(一)原来,国企的经济性质在变迁,且前途未卜

今后,国有企业绝不会原模原样地存在。目前,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仍然在继续扩大,在深化改革、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下降。下一步,诸多国有企业将在改革中,要重组、改造一批,退出、转让一批,破产、关闭、淘汰一批。这些举措总的叫做“改制”,而好多“改制”实际上是在“私有化”。“私有化”是领导或领导集团在化;普通职工手中没有大宗钞票,即使有钱也无权问津“私有化”。在岗职工,你买断不了,你就成不了“主人翁”,剩下的只是出卖劳动力和只有听话的份儿;“下岗职工”则什么份儿也没有。

国有企业原领导个人买断或原领导班子成员集体买断国有企业,非常廉价,甚至是等于白送。好多的领导虽然是他买下了,但他的资金并没有真的或完全的到位,却变成了他个人或他们几个人的私有企业!于是国企变为私企假股份制企业这是经济性质的变化。经济性质的变化就决定了其它一切的变化,甚至是领导个人意志膨胀,更加随心所欲。现在,企业由国有变为私有,但牌子还是国企;领导变成老板,但在上面还是“国家的人”或“政府的人”,对下面,仍以领导身份在发号施令!现在,每一个员工,这里说的是裁员后留下的员工,他们没有变成“临时工”,而是叫做“长期签约合同工”。这算是“体制内”编制的性质吧。

企业改制后,“企业病”的诸多症状照样发作。对于企业的弊端,员工你过去就管不了,如今你更管不了。企业的承包人或购买人会用“杀手锏”来制裁你的多管闲事,随时都有可能叫你“下岗”走人。因为你是“被签约”了的,你不能违约!

在“下岗”大潮初期几年里,你果断走人,下得越早,越好找工作,甚至摆个地摊儿卖个汽水儿什么的,也能糊口养家,发点小财;只要能克服虚荣,放下架子,勤劳肯吃苦。

可是,随着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毕业生一茬儿一茬儿地走上社会,“川军”像潮水般涌来,老兵大批复员,“再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等大约拖到1997~2005期间,较之大学生、“川军”及老兵,下岗者越来越被动,你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现在什么优势都没有了,包括年龄超过了,知识断层了,技术落伍了,人际疏远了。

有人抱有幻想,或不甘心,就坚持,迟迟不走,或叫“赖着”。终于熬到企业宣布“破产”的一天,最后“被赶走”,拿到的补助更少了。走上社会,一看,所有的位子都是满的,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个“下岗职工”对笔者说:我没有别的本事,只好去开出租车。因为买不起车,所以只能租车,因为是租车,所以一天下来,所挣无几。我的一个同事,我们原先都是开大货车的,他比我8下岗,他拿着厂子里“买断工龄”给的一次性的“卖身钱”,又借了些钱,买了一辆小车,开起了出租,等到我下来租车开出租时,他已经发财了!仅仅8年,他腾飞了,我原地踏步。后悔死了!

(二)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草”,你是回不了头吃的

这些国有企业下一步的“改制”,前途如何?不得而知。它(企业)和他(厂长或总经理)都面目全非和自身难保,岂有暇或能力顾你?已把你遗忘!

你刚一离开,马上就有新人继任你原来的岗位。若能吃到“回头草”,还不用“下岗”了。

比如,某企业用“竞岗”的手段裁员,有这么一位职工,竞岗失败,一气之下,要辞职下海。经新领导考虑,还是按照“内退”安排。这位员工确实有本事,但他一时确实失去了并找不到“平台”,因此下海淹了个半死。后悔了,他央求新领导,说若能回厂子,“看大门”都行。为了饭碗,可以掉价儿、丢面子,想吃回头草。可是新领导说: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哪儿的坑都满了。结果弄得自己尴尬、狼狈、被动。

你可以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国有企业其实在20年前1983年)就不景气,20年来一直是亏损的,20年后的今天2003年)又面临倒闭。一个企业到了这份地步,就决不是“下岗职工”这一弱势群体所能有力回天或力挽狂澜的;而且,这也不是“下岗职工”这些“匹夫”的责任或使命。因此,作为“下岗职工”就没有必要再去对自己曾经所在过的、长期亏损的、面临倒闭的国有企业还抱有什么幻想;而是应如何扬满“再就业”的风帆,在社会上其它地方重新寻找自己的位子。

三、改变认知,脱骨换胎,彻底去掉在国企养成的诸多毛病

长期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患上“国企病”,其症状很多。它一方面,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对正式职工“包死、包抬、包埋”;另一方面,职工也被惯出了诸多毛病,如没有“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个样,滋长“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吃“大锅饭”,养懒汉,混日子,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共产党饿不死人”、“国家不会不管我们”,等等。

一些人在刚“下岗”时,一方面不适应,感到丢人、不服,另一方面在外表上还要摆出国企职工的“谱”。要再找工作?可以。但必须是比原来的工作要“好”,起码一样;否则,不干。“好”的内涵是什么?在室内的,劳动强度小的,工作环境优越的,工资高的。——天都到这般时候了,身价还不肯跌!

(一)什么样的职工容易“下岗”?

有人整合出如下几种类型的员工容易“下岗”:

1.没有一技之长的“婴幼型”

在科技日益专门化的今天,一个人要想成为“全才”是难以做到的,有一技之长就很好。因此,无一技之长者,往往成为被首先考虑“下岗”的人选。

2.缺乏“团队精神”的“鲨鱼型”

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细化,一项工作往往只有在群体的共同协作下才可能高效、圆满完成。因此,未来社会中,个人需要团队,团队也需要个人,二者互相需要。倘若个人不善于协作,没有“团队精神”,结果只能被团队抛弃。

3.刻板固执的“贝壳型”

社会的剧变决定了社会中的人,已不可能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中扮演某一种不变的社会角色。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调整心态以此给自己重新定位,以适应今后人际的摩擦及任务的艰难。那些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贝壳型”人,最终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失掉优势,以至淘汰出局。

4.循规蹈矩的“机械型”

时至今日,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愈来愈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发个指令才会动一动的“机械型”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工作环境,会更多地加入失业者的行列。

5.只说不做的“喇叭型”

有些人似乎满腹经纶,经常谈些“非驴非马”的东西。似乎只要他一说,一切都会变。事实上,一切都没变。显而易见,这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同那些“少说多做”的实干者相比,在竞争中更容易失去一切。

6.办事效率低下的“乌龟型”

默默无闻,看似忠实可靠,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然而,在已经出现的高节奏、高效率的残酷市场竞争中,那些动作迟缓、办事效率低下的“乌龟型”人才,将毫无疑问地会被激烈竞争的大潮所淹没。

还可以归纳出一些。

健康的人一般都是适应环境的人。从心理健康角度说,以上6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不同程度患有环境适应不良症。许许多多的下岗者并不都是工作能力低,而是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相容。有些下岗者其实就是一些正义者。正义没有战胜邪恶,于是他们又怨声载道:“世风日下,社会不公,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其实是没有“与时俱进”。应当首先跟上现状或现实,再超过它,这样才能改造它,这时,正义就有可能能战胜邪恶。

(二)国企职工的一些毛病恐怕在哪儿也不受欢迎

尽管企业管理漏洞很多,领导者腐败严重,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员工身上的一些毛病。这里只讲员工身上的毛病。

笔者整合出如下毛病、弱点的几个例子:

1.前几年,有一位“下岗”较早的打字员,她降低身份,主动到管理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的企业推介自己,做临时工,干打字工作。企业负责人只问了一句话就谢绝了。“你原来用的是什么打字机?”“是老式打字机。”很遗憾,她没来得及学习,落伍了,该企业用的已是电脑。

2.笔者有个朋友是私营老板,他也是较早的下岗者。现在,他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前几年他十分同情“下岗职工”,优先招用这些“同病相怜”者。结果发现,这些“下岗职工”把在国企所养成的毛病带进了他的私营企业。对他们“坐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端着水杯,叼着香烟”的“光辉形象”,这朋友再也看不下去了。“我的企业的‘血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对这些“下岗职工”说,“我这里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养老院’,你们另请高就吧!”事后他对笔者说:“怪不得国有企业要破产、倒闭!”

3.有位“下岗职工”刚找到一份工作,干了不到一个星期,便主动辞退不干了。原因是,那私营老板“不尊重他的人格”。这事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如今的生意难做,私营老板怕亏本,亲临店铺,是“既挂帅又出征”。这就肯定会对员工指手画脚以至责骂,也肯定有指画不对的地方;但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你要听他的话,忠于他,用心干活,尽量多赢利。赢利,这对老板和员工双方都有好处。如果这就叫“不尊重你的人格”,那你今后就哪儿也不用出去干了。想当年,把“工人阶级”捧上天,说是能“领导一切”,你可千万别当真。现如今,你到私营老板那儿打工,连“主人翁”都不是了。既然做一个被领导、被管理的员工,那听话、好好干活就是了。人生在世要能站立于人群之林,不但要有“看家本事”,因为要糊口养家;还要学会在一定时间里、一定程度上“忍受委屈”,这归在“做人”的范畴。

4.2000年,笔者曾受朋友之托,在昆明东风体育馆举办“人才交流”的一家“劳务市场”,打算物色几个员工。发现,想找工作的人十有八九第一句话是这么问的:“你每月能给我多少工资?”笔者也显得不耐烦:“你每月能给我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这些人中,半数以上是“下岗职工”。劳资双方在劳务市场上“双向选择”,这在国外并不新鲜,在我国,这一“新生事物”刚起步。据笔者观察发现,其成功率非常低,而低的主要原因是择业者再就业的“期望值”定得过高。

择业的客观现实是不断变化的。“下岗职工”,在1983~1989年期间,那些重新找到了工作的,通过努力奋斗,也不排除钻了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漏洞,发了财,现在已完成了“原始积累”;1989~1997年者,现在处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时期;1997年至今者,要么是刚起步,要么还在“十字路口”徘徊。

从《经济学》角度看,应该说1997年以来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低谷”或“萧条”阶段,很多企业则是生产疲软、产品积压、商品滞销、经营亏损,下岗或失业人员不断增加。这时,还在“十字路口”的徘徊者,你就会发现:你想干的“好”工作,被有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干了;要你干但你不想干的活儿,这时又被外来的“民工”特别是“川军”干了。也许你应该预测到:等到经济“复苏”时期到来了,那时新的设备技术、新的经济项目,又会把没有“充电”学习的、对“职业”或“工作”挑三拣四的、还在“十字路口”徘徊的这一批“下岗职工”,将再一次淘汰在“再就业”的沙滩上。

从以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和所做的预测可以看出:“下岗职工”如果不深刻反思,不更新观念,不彻底改掉那些坏习惯,不继续“充电”学习,不面对现实客观地给自己“再就业”定好“期望值”;那末,就很可能是在亏损或倒闭的原企业的外面即在社会上“饿死人”。

这就突出一个话题:“再就业”难吗?“工作”真的难找吗?如果认真一想、仔细一看,不是工作难找,而是人的观念难改变!本来,政府的“下岗”政策,也有全社会调剂劳动力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是这样承诺的:只要下岗者服从分配,不挑肥拣瘦,保证会在24小时内帮给找到一份工作,诸如下基层、去老少边穷的地方,扫大街、掏大粪等。当然,因为这些都是又苦又累挣钱少的活儿,所以下岗者不干,所以这才出现了一个“难”字。

在涉及到“下岗”具体轮到谁的名下的问题上,一方面确实有决策者、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和品行坏的问题,让自己裙带关系的人留下上岗。但另一方面,一些职工也确实存在不能与时俱进的弱项。——不管怎么说,留下的不会都是裙带关系的人。勤劳者、听话的即任劳任怨的人,是会被留下的。因为总得有人促生产干活哇!

所以才提出“痛下决心,脱骨换胎,彻底去掉在国企养成的不良习惯”这一并不是危言耸听的论点。原企业不怕,新企业也没主动求你来,社会更不会来惯着你。剩下的只有自己去改掉毛病,去适应社会环境了。为了饭碗或生存!

四、“职业”或“工作”在新经济时期有新定义和泛概念

“下岗职工”自谋生路、重新择业,要弄清楚“职业”或“工作”在新经济时期的内涵、界定和广泛的概念。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后,我国企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简单的国营(国有)和集体,已发展、变化成为复杂的多种经济成分。除了国有、集体;现在又有私有经济,私有经济又包括个体的、私营的、合资的、合作的、股份的、外资的、独资的;还有公私混合经济等等。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性质、经营管理的模式、“职业”和“工作”的概念等,当然和自然也要发生变化。

(一)传统“工作”的定义

计划经济时期,在国营企业、集体企业里的职业、劳动或所要完成的任务、所要做的事情及其过程等。

其工作者,主要或基本是正式职工,当时也叫在编人员,现在的叫法是“体制内”。有的企业还有少量的临时工,临时工干得好,或熬到一定年限,或碰上转正的机会,就可以成为正式在编人员。

在国营、集体企业里干活,才算是有“职业”或找到了“工作”甚至上纲上线叫做是“革命工作”。参加了“革命工作”就有了“铁饭碗”。——当然,这一切基本已成过去。

(二)新形势下“工作”的概念

本来,“事业”同“职业”、“工作”是有区别的,现代人却往往混为一谈,甚至干什么都称作是“事业”了,特别是能挣到大钱的行当。“工作”没有“事业”那么伟大,通俗地讲,除了为社会创造、积累财富,“工作”就是“饭碗”、谋生手段。特别在商品经济时代,没有永久职业和铁的饭碗。暂时在岗的职工如此,下岗的职工就更如此。现在的情况是,一些职工不但没有铁的饭碗,而且还没有了原来的工作;并且,下岗后的“再就业”得主要甚至完全靠自己去寻找机遇。

多元化经济成分的形成,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得脑力与体力劳动界限模糊,工人与干部的定义发生变化,谋生与职业、干活与工作的概念都不清晰。但不管这些是否清晰,不管站着或坐着干活,不管在室内或野外劳作,不管是脑力还是体力的付出,只要能挣得薪酬拿到钱,这样的行为过程,就是工作,都是工作。

(三)必须适应“工作”的新概念

在寻找新的职业或工作的时候,已经不能认死理只考虑国有、集体了;你就得到各种经济性质的单位去自我推介,而且,关键问题还不在于你想不想干,而是人家愿不愿要。因此,在现在,你找到能挣钱糊口养家的几乎是任何的行当或活计,包括自己给自己打的工、干的活,都叫“职业”或“工作”。当然,这些行当或活计同时也能给国家和社会创造经济财富和带来社会效益,并且要遵纪守法。

五、在下岗的“应激”中,要掌控情绪,要端正态度

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个人遭受到“下岗”这一“应激源”的刺激或打击,当然会情绪低落,非常难过,甚至心态会反常或失常。于是就会采取一定的“心理防御方法”,来应对下岗和为人处事。

(一)下面是心理应激的几个“专用术语”

1.“应激源”

是指某种因素,对个体实施了长时间、很严重的刺激,使得个体的心身处于紧张状态,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的改变。这种实施紧张刺激的因素,就是“应激源”。社会文化诸因素,对个体实施了紧张的刺激,便是“社会应激源”。它包括职业应激、家庭危机、贫穷威胁、环境刺激等。“阶级斗争”和“腐败现象”是当代社会文化恶性因素的两大表现。“阶级斗争”时候的“破四旧”和“斗批改”,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应激源”。“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尚未理顺的分工不合理、分配不公平的体制以及一边是下岗失业、一边是贪污腐败等各种现象,对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中的个体来说,都是“应激源”。

2.“应激”

面对“应激源”的刺激(又叫“精神刺激”),个体的生理、心理都要发生一些变化,生理方面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免疫力降低,心理方面如感知觉过敏、易“激惹”,也包括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这是在唤起和调动全身的机制同有害刺激作斗争。这个过程叫“应激”。通常为消极刺激,所以又叫“消极情绪状态”。

3.“心理防御”

指个体受挫折与冲突,处于紧张情境,心理活动中具有的或产生的要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协调外在环境、恢复情绪平衡稳定的一种应付或适应性倾向、现象、过程。

4.“心理防御方法”

个体受挫与冲突,在“应激”和“心理防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表现手段和反映方式,以此自我保护,排解问题,就叫“心理防御机制”,又叫“心理防御方法”。

在“应激”和“心理防御”过程中,当“心理防御方法”不足以战胜实施程度特别强烈、持续时间长久的“应激源”时,个体有机体的这种力量就衰竭了,肌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了,精神崩溃了,一些“心理障碍”也就产生了。

(二)不要采取一些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防御方法

不管是否产生了“心理障碍”,由于各人情感、认识、意志、性格、个性的差异以及“心理问题”程度的不同,所以每个人采取的防御方法也不尽一样。但有些“下岗职工”在尚未找到新的工作之前,采取一些错误、消极、病态以至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方法,想去攻击这种“下岗现象”,希望重新找到工作,排解因下岗刺激造成的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如——

1.逆反(反转):性格突然变得乖僻,如家人或他人跟他说件事,还没说完就加以打断并否定。

2 .“投射”(多为“外射”):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自己意识中不喜欢、不能容忍的观念、欲望等东西,认为别人也如此。

3.“歪曲”: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并坚信不移,以此符合、满足内心的需要或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

4.“被动攻击”:自罚于子女等亲人面前,以惩罚自己这一方式来要挟别人。如打自己的脸,自骂“下岗了,在家里没有用了,怎么还不死?”

5.“消极转移”(转置、转向):把不好的东西转给别处、别人。

6.埋怨:怨天尤人,一味地停留在对已“下岗”这一事情的发生和经过上,重复地诉说,以此作为达到防御的目的。

7.敏感猜疑:自己闷在家里胡乱猜想。猜忌是非常消极的一种心理防御方法,其效果往往非常糟糕,特别是猜忌自己的亲人。一定要避免、克服。最好的克服办法是不要一听到风声(往往是谣言)就断定必然有“雨”,或一定要去捕个“影”。不妨,首先就宁信其无。

8.退缩:封闭自己,躲在家里不出来。

9.“固着”: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甚至在做的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自己也说不清楚。如,天天用打麻将来打发光阴、排解烦恼,也是一种“固着”的表现。

10.冷漠: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11.“迁怒”:转向无关、无辜的他人、它事。因恨下岗、原单位、原单位领导,于是就发散成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病态方法。

12.“自暴自弃”:通俗说法叫“破罐子破摔”。

13.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否认事实。如,不是去改变僵化、落伍的认识、观念,不是去提高现有较低的文化素质;而是想方设法涂改户口本、身份证上的年龄和通过“办证”假造文凭,认为,如此变得年轻些,有了文凭,才好找工作。

14.夫妻打架,要闹离婚。

15.用冒险来对抗因下岗带来的恐惧、无奈

16.蛮干(攻击):意气用事,直接指向,不顾后果。

17.自杀、自伤:自己虽然解脱,却给亲人带来永久的心理创伤。

18.滥用药物

这些,切忌使用!遇事一定要先冷静、忍耐,再想办法或对策。须知此时“进一步,悬崖陡壁。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也不要请培训师、咨询师给你找份具体的“好工作”

记得有一次笔者给某劳动人才市场组织的培训班讲课,讲的就是这个话题。当讲完内容请大家提问题的时候,情绪本来就不稳定甚至激动的听众议论纷纷,认为老师是前来唱高调、耍弄我们“下岗职工”的。有提问者,要求笔者给他甚至给大家都能找到一份比原来还要“好”的工作。笔者回答说:我是参与三项培训中的“心理素质培训”任务的,只能助人,至多是指点迷津,不是救世主,不能救人。这是角色分工的不同,也是心理咨询和培训的局限。

六、敬畏饭碗,“高唱《国际歌》”,扬满“再就业”的风帆

敬畏饭碗,是做人最基本的境界。首先没说你为国家或社会做什么贡献,而是说自己的活命。一个人不敬畏自己的饭碗,连老天爷都害怕!

那末,重新择业都要注意哪些问题,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一)采取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1.“积极定向应付”(“问题定向应付”):面对下岗,沉着冷静,提出问题,周密分析,客观行动,解决“再就业”问题。

2.“积极转移”(转置、转向):如心情烦躁,去逛逛商店,听听音乐,做做体育活动等,淡化、排遣或忘记那不愉快的事情。

3.“幽默”

4.“宽容”

5.“宣泄”:积极的倾诉、疏泄,如同疏烟囱、通水道。“下岗男儿有泪也要弹”。

6.“沉默”:暂时沉默,“沉默是金”,有它一定的道理。

7.“认同”:取得亲友的同情、安慰和鼓励。

8.“理智化”:让理智战胜情感,用“大道理说服小道理”。如化悲伤为力量,激发自己重新奋斗。

9.“隔离”:把观念同感觉、情感或事实分隔开来,只留下可以理解的观念。如本来把“失业”叫“下岗”就是“隔离”;不妨你再把“下岗”这段时间作为“再就业”前的休整和准备。

10.“自慰”:自我调适。这非常重要。因为别人再怎么“认同”,归根结底还得“自我认同”。人生本来就很累,如果自己不给自己卸“心理包袱”,甚至还要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又何苦、何必?这里,举一个“自慰”得较好的例子。前不久我接触过一位年约四十来岁样子的“下岗职工”。他上有老(母亲无业,父亲是较早的退休工人,退休金仅够老两口基本生活所用),下有小(一个儿子在上高中),现在两口子双双下岗,每月领取生活费共380元。见他穿着上了补丁,但洗得干净,可见贤妻一斑。我是晚饭后在一农贸市场的外面散步时遇上他的。他是在这个时间段到农贸市场门口外面的跳蚤市场上买5毛钱一大堆的那类蔬菜,叫什么“下岗菜”。和他交谈,他没有愤怒、偏激之情,回答问题冷静、客观。末了,他说,尽管我经济困难,目前还未找到新的工作,但我们一家人亲密无间,精神充实。我觉得我们活得比那些被“双规”、“双开”的领导干部们要滋润得强十倍。——这真使我惊讶!真没想到,一个“下岗职工”的心理能自我调适得这么好,境界能如此之高。

11.积极“自我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表情、语言、行动或某种符号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使个体接受某种观点或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进行活动。它不“以理服人”,不是“劝说”;以无批评的接受为前提,所以也不是“指示”。“暗示”包括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激将法”)、自我积极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如早上起来照镜子,自己对自己说我真漂亮、精神,我的心情很好,我一定能找到工作,我一定会成功!

12.善于随时、不断清除“精神垃圾”(也叫“心理垃圾”)

13.“换位思维”

14.“升华”:把原始冲动、欲望,用符合社会情、德、理、纪、法要求的方式积极表现出来。在发生不幸或追求未遂中,把情感、需求或理想,提升到更高境界;在失败中,把原来未实现的目标,转换到新的、更高的目标上来。继续奋斗,作出更大奉献。学会“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为了明天。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解除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也能为社会所接受。我们提倡加强个性修养,在“应激”、“防御”的时候,多使用这些方法。如果说像“升华”等做起来有些高难;但像“积极定向应付”、“积极转移”和“沉默”等是不难作到的,它们的效果很好。

(二)一些属于中性、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使用也比较现实

1.“呼天喊地叫爹妈”:这是人在突然遇到惊险的大难或极端悲痛时,发自潜意识里的喊叫。

2.祈祷:烧香拜佛,祈求早日找到新的工作。在心中的佛祖或其他崇拜者、被求助者面前,喃喃自语,念念有词。

3.“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把失去的好或一般东西加以贬低,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所以又叫“文饰作用”),从而解脱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如告诉自己,像这种企业早晚要破产,早出来一步是一种解脱。

4.自欺:闭眼客观便不存在,把坏事想象成好事,打肿脸充胖子。但自欺而不欺人。

5.自我陶醉:找个安静的环境,回味往日一些甜美好事并沉醉在其中,暂时淡忘甚至忘记那不愉快的下岗之事。

6.幻想:做白日梦,已经或很快就会找到新工作,以求自我安慰。

7.发泄:允许发牢骚,但要适可而止。

8.“抑制”(“压制”、“压抑”):个体的欲望、冲动无法得到表现或满足时,有意识地抑制自己。人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是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

9.“潜抑”:把困扰或痛苦,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抑制到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中,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从而保持心境的安宁。

10.善意的谎言:自己骗自己一下,也包括骗一下为之操心的老人,说找到工作了。

11.“不在乎有没有,在于信不信”:好事宁信其有,坏事宁信其无。至于“好事”、“坏事”本身实际存不存在,就已经不重要了。

12.用庄老道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理开导自己。就是说,下岗未必是坏事,塞翁今天失去一匹马,明天可能带回一群马。

13.“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以此自我解嘲。

这些方法虽不大好,但适当、偶尔一用,也无伤大雅,而且有些也确实可以缓解以至平衡心理的紧张或满足心理的某种需要。特别像“阿Q精神”,有人把它比做是国人中“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就是“弱势群体”中的一个类型)的第二“精神支柱”,所以使用的频率恐怕还要多一些,效果还要好一些。

(三)直面就业市场现实,客观测定自身的能力及“期望值”

现在的你,什么也不是了,就是一失业者,一重新在找饭碗的人。信言不美。说得难听但很实际的比喻:一个王子、公主,失去了爹妈,那就是一个孤儿。一个战斗英雄日后在战场上一旦被俘,那就是一个败军之将。离开这个平台,你便什么也不是。当然,这是暂时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所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要是说对国企的“依赖思想”一定要抛弃,对什么是“职业”和“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认识;这样,你才会没有幻想,没有束缚,没有“包袱”,没有“清规戒律”,而去轻装地再就业。要直面就业市场现实,客观测定自身的“价值”,是说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在岗的有下岗的可能,另一方面下岗的再就业的机遇很少。不是你要挑拣工作,而是工作在挑拣你。所以你必须屈就工作。特别是生活十分困难的,宁可把自身的“价值”定得低一些,做到“高不来,低可就”,先有个落脚的地方即平台再说。

(四)不断“充电”,刻苦学习新技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

不可思议,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一个不学习的人居然还能够找到并做好一份“好工作”。有很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再学习”。

当你在进修或培训班里接受新的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的时候,会发现,你原先在国营企业里干的那工作所运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早已落伍。现如今坐办公室的甚至是无纸化办公,你需要学习电脑,在电脑里收发信函,而不是死守着算盘及只会跑收发室。

关于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义务为“下岗职工”免费进行各种上岗前的再培训以及原单位社会应该对“下岗职工”义务做哪些事情,不在这里论说。

就说下岗职工自己。“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如果不是生活十分困难的,你不一定要急于去找工作。你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专长,结合就业市场某个项目最好是超前的项目,有目的地去参加一种进修或培训班,通过学习,结业拿到“资格证”或“合格证”;然后再拿着这些证,到就业市场去找工作。这比你像个没头的苍蝇四处乱撞要好得多。

(五)重新在别的国有企业找份工作

前面说到最好不要对自己曾经所在过的国企还抱有什么幻想。那末,可以换个别的国企试试,前提是得人家要你。你首先得去接受严格的面试和纸笔考试,合格通过。但不管如何,有一条重要的提醒是:即使要你,但“好工作”免谈,因为你做不了那份“好工作”,或者说“好工作”轮不到你名下,“好工作”已满员,至少开始进去是这样。还有,现在国企的饭碗也不是“铁”的了。

(六)也可以到外资、合资企业或私企去应聘

前面说了,现在企业的经济成分是多元的。外资、合资企业及私企等这些单位是新生事物,去那里应聘,好处是他们正缺人。但所缺那个具体位子上的人选,适不适合你,那就另当别论了。特别是私企,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又经过培训,聘用你不会成问题。

(七)自主创业给自己打工,也是一条路子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当然也会变,上层建筑里的市场经济认知或理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原来,一个人也可以给自己打工干活。只要能糊口养家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都是工作。特别是给原企业工作过,后来又给别人工作过,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及经验还有市场信息,这样的下岗职工就完全可以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吸纳社会劳动力,发展社会经济,活跃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在1997年以前其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当时越是胆子大的,越是脑瓜灵巧的,越是对铁饭碗义无反顾地告别的,当然还得手里有俩钱当启动资金的,都在市场经济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让原国企的领导和同事刮目相看!

(八)那临时摆个小地摊儿,行不行?

1997年以前确实行!

1997年以后,渐渐地,不行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批零差价越来越小。并且,市场管理开始规范或严格了,不允许在道旁摆地摊儿。

就“生意经”来说,应该是忌讳“临时”二字,还没焐热,又换个地儿,又换个商品,永远不会有回头客或常客的光顾。

(九)不等不靠,不怕失败,自信信人,锲而不舍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所谓“高唱《国际歌》”是指我们在择业的过程中,不找政府,不等救济,不靠他人,自力更生,自己救自己。通过不断“充电”、刻苦学习,取得“再就业”技能的资格证明;再拿着这些资格证明去主动推介自己,不怕失败,自信、信人,厚着脸皮,锲而不舍,去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的,就是择业市场里的“工作”。

说到“厚着脸皮”,想起有的人说“再岗”也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认为“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笔者认为,“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那是革命先烈的理念。而作为一个求职或再岗的人来说,“人,不可随便跪下高贵的膝盖”,——因为直立行走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人在“矮檐”下,也可以灵活、适当地低一下头。用句逆耳甚至刺耳的话说,不要“倒驴不倒架子”,家里的老婆孩子还在等着吃饭哪!这表示对求职或再岗的真诚和执着,也是一种权宜之计。

找到工作,时间有长有短。太长了当然不好,但太短的时间恐怕也不现实。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要急躁,但要抓紧。

尤其是在商品社会里,不一定是要“一锤定音”。虽然人才或劳动力要相对稳定,但如果实在实现不了你的“人生价值”,自己也可以主动“再下岗”,一直到找到你的“人生坐标”。当然,这时恐怕就不叫“工作”了,而是叫“事业”。光心里急不行,还得尊重现实、规律和机遇,姜子牙的“事业”是在他老年的时候才实现了的,一人一个命运。——我们在这里说的是“职业”或“工作”。

一个人生存在不同的时代,就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磨难,包括在寻找工作中的磨难。“文化大革命”期间,城里的年轻人大都要“上山下乡”,在城里极难找到工作,就是找到了,也是“组织分配”的,叫做“党叫干啥就干啥”,这就很难谈什么“人生价值”或“人生坐标”了。后来“知青”返城了,但要在城里找份工作,谈何容易?相比之下,当今择业容易得多了。当今商品社会,好处之一就是择业的路子万千条。当然这些机遇又有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必须瞅准它、抓紧它。所以人生在世,很难能一帆风顺。问题在于如何积极应对,其中就包括对下岗后“再就业”的应对。

这里,举一个“再就业”的风帆扬得满的典型例子。记得是2003的一天,经朋友介绍,笔者请“阿惠”家政服务中心(公司)的员工给家里打扫卫生。这个公司是一所由下岗女职工为主组成的社区服务机构,他们的招牌是“经过培训的下岗工人为您服务”。通过他们员工一天的服务,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经过培训”包括三点,一是家政服务各项技能的训练,二是职业操守的培训,三是心理素质的辅导正是因为接受了各项技能的训练,所以他们打扫卫生,有头有尾,手脚麻利,质量令人满意;正是因为进行了职业操守的培训所以他们诚实守信,准时到达,懂得上门服务的规矩,不东张西望,不喝用户家的水,叫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以用户的意图为中心;正是因为开展了对心理状态的辅导,所以他们微笑服务,心态自然,不说下岗的事,不骂娘,没怨言。末了,还征求用户的意见,说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请当面指出,马上整改,如果不好意思当面提出,可以直接把意见反馈给公司。他们说,我们最重要的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同用户顶嘴。如有顶嘴现象,立马开排。干完活,他们公司来了电话,询问服务的态度和质量等情况,跟踪征求意见。他们服务的价钱是每人每小时7元。由于由衷感到满意,所以笔者从心理看那被擦过的窗子,格外明亮。难怪他们的主任(经理)毕惠仙连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创业带头人”、“省十大再就业明星”、“省市两级再就业明星”、“再就业先进个人”和“市妇联巾帼创新业带头人”等诸多称号!

尾声

我国春秋末期,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现时人“礼尚往来”的“礼”多为物质方面的,而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只能再窃“老子之号”,拿以上演讲内容这一精神“礼品”赠送给大家。如果这些话能唤起大家的“潜能”,鼓足勇气、充满信心,进而找到新的工作,我想,恐怕这就是大家对我的“回赠”。

如果这些“赠言”效价不大,笔者再把一位昨天曾是下岗者的《突破“自我”的宣言》“推销”给大家。这是笔者新近认识的一位下岗女工。刚下岗,她也心中痛苦、焦躁。经过“碰壁”,她参加了培训学习,学习了专业知识技能,接受了心理素质方面的辅导。后来,她以“全新”的人,参加了某某公司的营销工作。现在,她的营销活动已取得初步的成功,并提升成为部门经理。她的《突破“自我”的宣言》是:“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跑。过去没做过的现在就要做,过去不习惯的现在就要习惯,过去不好意思的现在就要好意思。反正死不了,管它三七二十一!”这应该是下岗职工共同的紧迫感。也许她的“宣言”比笔者的“赠言”要实在得多。

如果她的“宣言”还唤不醒你,那请再看看、听听如下的3个数字:近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包括毕业的大、中学生)约有1000人;同步下岗、失业的人大约是1400人;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全国9亿农民中进城打工的大约保持在1亿2千万人,昆明地区就有“百万川军”之提法。面对这3个数字,也许,你还应该预测到:“复关”(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业将受到重大冲击,种粮不如买粮,大批农民失业,一些青年农民又要涌进城市;而城市里的一些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其它经济性质的企业,特别是重工业,将在与国际的竞争中节节败退,那时将又有一大批在岗的员工下岗,加入你们的行列。这样,“再就业”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更何况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你的学历低,技术传统或落伍,年纪又大了,已经适应不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工作岗位了。那时,“再就业”对你来说,恐怕就只会是一句空话,至于那“好工作”就只会是一种“神话”。——这权且叫做是“警世”、“醒世”之真言

2002-11-2~2003-4-1

尾声的尾声

这篇演讲稿,边讲边完善。大概讲到2005年,就没有人再听这个讲座了。听说还有机构办这类培训班,但基本也只是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并且听课的人也越来越少。原来所剩下的下岗者他们中好多人忙于“不充电”就去找工作,因为有人“充电”了照样找不到工作,还不如走“潜规则”去找工作。培训师及心理师同道们也很少讲“下岗与再就业”了;社会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他们讲的是“职业生涯设计”,并且听众已经是没有“下岗”背景的新一代年轻人了。——本讲座的作用大概到此也该结束了。

都“尾声”了。还要说什么?但还是感到有话要说。为什么?因为有几点情况,让人纠结不已。

一是,“下岗”涉及的面太大了,实际数字也难以统计。

说“下岗”涉及的面太大了,是指其对象包括建国前后一直到1984参加工作的国企工人阶级队伍成员,他们有些人就差个三两年的时间就退休了,却偏偏安排了下岗;也包括晚些时候或后来的复转军人,先是上面强制性要企业收下他们,但企业有对策,收下不久,再安排他们下岗。说建国前参加工作的下岗者,虽然极少,但还是有的,期间他们经过了诸多的磨难和变数。比如:1948年,一个18岁的小伙子参加工作,——1950年期间,在解放军的带领下,还去接管资本家的工厂呢!——到了1986安排下岗,下岗前是干部身份,下岗时他56岁,还差4年就退休。数学公式:198619481856岁,60564年。

说实际数字也难以统计,是指各地有些企业不肯如实上报这些数字,特别是变成私企以后,哪个老板还愿意玩弄这个数字?因此上面就没有这方面真实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安置“再就业”的人数远远小于“下岗”的数字。

二是,一位下岗老工人变成“神经病”,媒体求助笔者帮助免费治疗。

有一位老工人老孟,原是昆明某造纸厂工人,小学文凭,自修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未拿到文凭,工友们给起了个绰号叫“双秀才”。“双秀才”能读能写,经常帮工友们打抱不平,这惹领导讨厌,后来也成为“下岗”的实际原因。他曾给邓小平写信,否定“下岗”的国策,揭发厂长的贪腐,但石沉大海,不见回音。他因“爱管闲事”及“下岗”,妻子与他分手。他因“下岗”而进一步加深贫穷。并且也一直没有找到正式或稳定的工作。现在办理了退休手续,孤苦伶仃地住在原单位的职工宿舍里。

从“下岗”不久一直到退休,他逢人便说:“他们总是半夜来撬门,想害我。”这让他特别恐惧,夜夜睡不好觉。他说他知道“他们”是谁,但就是不说出具体的人。

邻居偷偷地指了指头:“他,大脑有点……

女儿说:“爸爸心理压力太大,自己吓唬自己。”

老孟本人并不认为是“神经病”了。他说自己是“鸿鹄的志向,燕雀的命”,生不逢时,有翅难展,终不得志,如此而已。

笔者给出的结论是:患有人格障碍中的被害妄想障碍,同时,也有强迫症的某些症状。但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老孟是思想者,没有什么病。因为笔者只能给他指点迷津,不能帮他找到工作,不能解决本质问题,所以深深感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

三是,有的下岗职工到了退休年龄,却不能享受退休待遇。

一晃,8年;两晃,23年;三晃,40年过去了。

数学公式:198619788年,2001197823年,2018197840年。

下岗者他们的去向或现状如何?至今,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人再就业,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有人自主创业,发了大财;几经周折,多数人也找到了糊口养家的途径或生计;有人虽然没有稳定的工作,但自己年年连续交纳养老保险金,所以到了退休年龄就顺利办理了退休手续,在社保领取“老米钱”,终于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使命;也有少数人,一直未能再就业,基本没有什么收入,自己也不交纳养老保险金,在攀比、牢骚和谩骂中,一不留神竟到了退休的年龄了,但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证明材料不足等这样那样的原因,一时不能办理退休手续,还在吃着“低保”。

说到还在吃着“低保”或“不能退休”的人,这就涉及到到底由谁来给这些人养老的问题!

四是,竟然有的下岗老人,还在同城管“打游击”。

现在是专职的城管在管市场,整市容。很多游商小贩被砸摊,撵得鸡飞狗跳。这些游商小贩中竟然还有下岗多年的、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都老了的、满脸沉重无助的人。当年摆地摊儿确实有发财了的,成为“万元户”,市场管理也不严,但那时你没有勇气出来。现在你出摊,落伍了!

笔者在社区做公益活动,偶遇当年给“下岗职工”讲课中的人,知道仍有一些人在街头“打游击”,至今。至今,都老爷爷、老奶奶了,还在通过练摊,完成着没有完成的“原始积累”。

感到很尴尬。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时过境迁了,还能再鼓励下岗者去扬什么风帆吗?

五是,“下岗”成为一种整人手段,员工不听话,有的领导就与你“解除合同”。

如今,“下岗”虽然成为历史,但其概念被泛化,且成为一些领导和管理者的管理“法器”或企业“镇宝”。企业是我的,你是被聘用、雇用的,你敢对抗“组织”,我随时都可以解雇你。而代表工人阶级权益的工会,却不为或无力为工人阶级说话,也许就管不着、管不了。工人阶级已是没有什么整体、集合概念的队伍了,现在,产业工人只有以“受雇者”的身份同雇主(老板)签订合同。双方建立的是雇佣关系!

至今,“下岗”依然是领导整人的有效手段,这时的“下岗”有了新的含义,变得更简捷了,即“解除合同”。以后都是合同工、临时工,随时都可以终止雇用,叫你下岗,使你失业。没有下岗的正式工一律变成“合同工”,所以你也不是什么“主人翁”,“受雇用的人”而已。所以,想有一份“稳定工作”,谈何容易?不稳定,是绝对的!

六是,现在,国企工人阶级队伍在“暴雪”中湮灭。

电影《暴雪将至》在2017年年末问世,笔者在晚些时候看了,期间,也读了评论员的相关文章。影片取材及背景1997年期间的国企“改制”、“下岗”大潮。

影片讲述了在“暴雪”来临前夕,人称“神探”的某大型国营工厂保卫科干事、当地刑警大队编外协警余国伟,为了进入编制内成为真警察而用尽一切手段、办法执着地追查“连环杀人案”的故事。“连环杀人案”不过是条线索而已。透过“杀人案”,真正揭示的是国企产业工人的悲惨命运,即产业大军正在全军覆没!

故事梗概:

男主人公余国伟,为人热情、冲动、倔强,崇尚暴力,迷恋罪案;在“下岗潮”到来前夕,他和大家一样,感到焦虑、恐惧、抑郁乃至窒息,都在拼命挣扎,努力想抓住点什么。这位在厂保卫科工作的工人,把工厂附近出现的连环凶杀案,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后机会。如果能够成功破案,可从工人身份转干成为警察身份,自己就可以在“下岗潮”袭来之前,成功逃到岸上。对失去体制身份和荣誉的恐惧有多么大,他破案的劲头就有多么大!为了实现梦想,他放弃了尊严、爱情以至不顾生命。在破案过程中,他不择手段、丧心病狂,连续失去了爱徒和情人。他濒临崩溃,最终因打死无辜的“嫌疑人”自己成了杀人犯,不仅没有获得体制的接纳,反而锒铛入狱

余国伟的徒弟小刘,他是年轻时候的余国伟,他成长于大厂环境中,原先认为权力和制度的运转在这里理所当然,大家应该按部就班地接受。他单纯率真,热血冲动,朝气蓬勃,敬佩师傅却也对其办案方式有所怀疑和保留。但现在面临“下岗潮”的到来,他等一伙人早就和厂外的盗窃团伙打好了联手,偷盗工厂的设备和材料。国企工人盗窃国企,不但不能改善他们的命运,这反而为“要求他们下岗”的力量提供了口实。在临死之前,他向师傅吐露了这些真情。

余国伟的情人燕子,一名风尘女子,有过伤痛、梦想,是在底层生活中挣扎着的人。面对时代变迁或将带来的机遇,她拥有美好的愿望——“去香港开一家理发店”。她本来想通过余国伟的帮助实现这一愿望,让自己看到人生的曙光。但是当意识到自己被“相爱”的人利用其充当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诱饵”后,她对他绝望,她放弃对现实的挣扎,她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以此解脱。

在乱雨连连、暴雪将至的“下岗潮”中,出现这样的景象——灯光球场,这个本来应该是国企工人自豪地进行文体活动、展示自己“主人翁精神风貌”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下岗女工秘密卖淫的场所;工厂家属楼发生凶杀案,本该是抱团取暖的家,却变成了下岗的丈夫在争吵时举起菜刀砍向妻子堕落成为罪犯的地方;“工人阶级队伍”开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流氓无产者、小手工业者或新名词儿叫“自主创业者”,这还没说堕入黑社会、小偷和赌徒的呢。

在《暴雪将至》的最后,天空飘下雪花,一个一无所有的刑满释放人员余国伟,目睹了曾经作为他工作、生活全部意义的工厂在“整体爆破”中灰飞烟灭之后,上了一辆公交车。但这辆公交车却在起步中熄火了。车上并非余国伟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人,他们被呼啸而过的时代丢下留在原地,自生自灭,听任雪灾的降临,无处可逃。挣扎,却看不到希望,他们被现实的残酷逼出了人性的阴暗。——而这一切又都被暴雪掩盖!

乱曰:40年了,现在不是要剩下最后的那些个“下岗职工”他们如何扬帆“再就业”了,而是要政府逐一落实、安置这些人享受退休待遇,安度晚年,——这还没说“乐度晚年”呢!

 

 

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  钱锡安13908856911

                          2002-11-2~2003-4-1~2018-5-1

 

    

 

◆关于《扬满“再就业”的风帆》的问卷

 

本“问卷”仅供本讲座使用(下同)

 

姓名(可填可不填):   性别:  年龄段:    文化:   职业:     电话:  (下同)

 

指导语:不必刻意考虑,拿过来就填写,在有选择答案后面的括弧里打钩(√);有的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答案;“其它”后面的括弧里及没有选择答案的问号后面等情况下,请填写具体内容。(下同)

 

如果你是一位曾经的“下岗职工”,并且愿意填写如下情况——

一、你原在岗时该企业的规模大小

1.大型企业    

2.中型企业    

3.小型企业      

4.小微企业      

5.其它 (                                                     

二、你原在岗时该企业的经济性质

1.国有企业    

2.集体企业    

3.私营企业       

4.股份制企业       

5.外资企业 (      

6.中外合资企业     

7.事业单位     

8.党政部门     

9.其它性质企业                                                     

三、你原在岗时该企业的经营状况

1.盈利    

2.一般    

3.长期亏损       

4.面临倒闭      

5.已经破产 (      

6.正在重组改造     

7.正在退出转让     

8.已不存在     

9.其它 (                                                     

四、你下岗的时间                

五、你下岗的原因

1.按单位的说法                                            

2.你认为是                                                

3.其它 (                                                     

六、当单位宣布“下岗”名单上有你的名字时,你的第一反应是

1.意料之中    

2.意料之外    

3.其它 (                                                     

七、你的“下岗证”发给情况

1.已发给     

2.没发给     

八、下岗后,每月发给你的生活补助情况

1.生活费数额    

2.其它补助或救济的数额    

3.合计数比原工资减少了 (      

九、下岗后,发给生活费等补贴的部门是

1.原单位     

2.政府社会保障部门     

3.其它部门                                                     

十、下岗后,你采取的心理防御方法是如下的哪些?

1.积极转移       

2.宽容    

3.宣泄    

4.认同      

5.理智化      

6.自慰 (      

7.升华    

8.祈祷    

9.合理化效应       

10.发泄      

11.抑制 (      

12.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哲理开导自己    

13.Q精神    

14.逆反    

15.被动攻击       

16.冷漠    

17.迁怒       

18.自暴自弃    

19.消极转移       

20.埋怨       

21.退缩       

22.固着       

23.夫妻打架,要闹离婚       

24.用冒险来对抗因下岗带来的恐惧、无奈       

25.攻击    

26.蛮干    

27.反社会 (      

28.自杀、自伤      

29.滥用药物    

30.其它 (                                                     

十一、下岗后一阵子的时间,你对原单位还抱有幻想吗?

1.有 (     

2.没有 (     

3.有一点儿 (      

4.说不清楚 (      

5.无可奉告 (      

6.其它 (                                                     

十二、如果你目前尚未再就业,其原因是什么?

1.“期望值”定得过高    

2.一直没有碰上个用人的单位    

3.正在“充电”      

4.在观望徘徊      

5.其它 (                                                     

十三、若你后来找到工作了,那是怎么找到的?

1.“充电”学得一技之长后顺利应聘     

2.托关系求人走后门    

3.原单位返聘      

4.随意接受政府部门的随机安排      

5.自主创业 (      

6.其它 (                                                     

十四、若你后来找到工作了,那你改掉之前在国企的不良习惯了没有?

1.改掉了 (     

2.没有 (     

3.改掉了一点儿 (      

4.说不清楚 (      

5.无可奉告 (      

6.其它 (                                                     

十五、若你后来找到工作了,那你新单位是什么经济性质?

1.国有企业    

2.集体企业    

3.私营企业       

4.股份制企业       

5.外资企业 (      

6.中外合资企业     

7.事业单位     

8.党政部门     

9.其它性质企业                                                     

十六、时过境迁,你对比一下没有下岗的原身边工友,现在谁的经济收入高?

1.他的高 (     

2.你的高 (     

3.基本一样高 (      

4.谁都不说真话 (      

5.无可奉告 (      

6.其它 (                                                     

十七、若你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现在已到退休年龄,那你享受退休待遇了没有?

1.享受了 (     

2.没有享受 (     

3.其它 (                                                     

十八、你看到至今仍有到了退休年龄的下岗职工不能办理退休手续的吗?

1.看到了 (     

2.没有看到 (     

3.其它 (                                                     

十九、你看到有下岗老人至今还在同城管“打游击”的吗?

1.看到了 (     

2.没有看到 (     

3.其它 (                                                     

二十、你看过《暴雪将至》电影了么?

1.看了 (     

2.没看 (     

3.其它 (                                                     

二十一、你对影评“产业大军正在全军覆没”的结论赞同吗?

1.非常赞同 (     

2.赞同 (     

3.基本赞同 (      

4.不赞同 (      

5.说不清楚 (      

6.无可奉告 (      

7.其它 (                                                     

二十二、就“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话题,提出一个问题以便解答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