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战略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疗法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沟通与备忘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公益讲座:昆明新概念培训学校 
办公地址:昆明五华区螺峰街(研究),新概念学校(讲座咨询)

联系电话:讲座预约 13908856911,个案咨询预约 0871-2861145

电子信箱:kmxinqiao@163.comkmqianxian@163.com 

公益网站:http://www.kmxinqiao.com

网站搜索:心理科、心理减压、心理援助、心理辅导、云南心理辅导、昆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云南心理咨询网、云南心理咨询、昆明心理咨询网、昆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坊、心理治疗、云南心理治疗、昆明心理治疗、心桥、云南心桥、昆明心桥、云南心桥心理、昆明心桥心理、心理医生、云南心理医生、昆明心理医生、心理老师、云南心理老师、昆明心理老师、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网络黄页:http://km.99114.com/医疗保健医药-心理咨询-心桥第41

传真电话:0871-5160431。

邮政编码:650031。

 

读者留言:“心桥”网络黄页—“用户留言”


(一)

40、傅强询问: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钱医生:

我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级,从一年级起就发现他上课多动、不专心听讲,外面有个风吹草动就抬头转头看,坐不住,做小动作,做作业掉题丢三落四的,现在学习成绩在下降。看了些书,感到儿子像是多动症?钱医生你能不能帮帮忙?十分感激!

                             2005-10-27

 

回复:

傅强来访者你好!

很理解你目前着急的心情;但首先要说的是,就上面这些症状无法证明是“儿童多动症”,反倒暴露出你对孩子因不大适应应试教育而担忧的情绪。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的学习—考试成绩不成问题,可能你就不会怀疑孩子是“多动症”。再者说了,当今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一个孩子要是不好动,那得担心他会不会抑郁或自闭。

“儿童多动症”比较复杂,特别是涉及到“学习障碍”的问题,很有分歧。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一种观点,供你参考——

儿童多动症”或“多动症”,也叫“多动综合症”、“注意力障碍”、“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分两类:一是“机质性多动症”,一般不常见。二是“气质性多动症”,有的有轻微的脑功能失调。

到了9岁是症状最突出的年龄,男孩多于女孩,患病率为3-5%

⑴病因:

有研究结果表明:产生该病症,80%的是生物学因素、遗传原因。

①遗传因素。

②神经心理学因素。

③轻微脑损伤因素。

④生物化学因素。

⑤心理社会因素。

⑥其它,如饮食方面的营养片面、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以及人工色素添加过多、锌和锰缺乏、铅和镉过多等的可能性。

⑵临床表现:

综合表现是活动过度,无法安静地坐着,言语过多,吵吵嚷嚷,注意力涣散,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常干扰别人,好顶嘴、打架,横行霸道,纪律性差,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困难,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丢三落四,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如逃学、说谎,甚至有不良行为如偷盗,在家里往往是睡得晚、起得早,不习惯与同龄或年长的孩子玩,倒喜欢与比自己年幼的孩子玩,想改正但自控力极差。

概括起来,它的临床特征是,

①多动,活动过度。

②注意力不集中,有注意障碍。

③情绪不稳定,冲动性大,任性。

④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问题,适应环境困难。

⑤此外,学习困难(主要是对应试教育而言,情况复杂),但大多数患者的智力正常。换句话说,“学习困难”与“智力发展”没有必然或直接的因果关系。

⑶辅导或治疗:

行为疗法。行为矫正。

系统脱敏、自控训练。如先玩后做作业,做15分钟作业玩10分钟,逐渐做2030分钟作业。

娱乐疗法。

④“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疏导疗法。

支持疗法。

教育引导。

调整饮食构成。近来有研究表明,限制西红柿、苹果、橘子和人工调味品(中有防腐剂)等甲醛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偏多吃绿色食物、蛋类、肉类等,对儿童多动症有较明显疗效。

药物治疗。

⑷“多动症”与“好动”的区别:

多动症儿童活动是杂乱、无目的的;

好动儿童活动则是有目的、有序的。

多动症儿童几乎在所有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好动儿童只是在某一个场合下、某一种或几种活动有多动表现。

多动症儿童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理解。

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时,其举动也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

多动症儿童不能专注于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方式或内容能使他安静下来。

好动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安静下来,能玩或做得很久,直到达到目的或完成任务。

注意:

①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这个病名。

②活泼、好动、多动≠是多动症状,更≠是多动症。

③孩子3年级以前一般不要考虑是不是此病。

④“多动症”的结论应当由医生或专家来下。

如果孩子患了“多动症”,也应求助生理医生和心理医生,家长是积极配合。

“症状”和“症”有本质区别。判断是不是“症”,要有3个要素:一是症状若干,二是程度严重,三是时间较长。

但愿家长的判断是不成立的!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27

 

39、询问人zhou1216:单亲母亲教女的困惑 

我是一个单身母亲,女儿现在还不到两周岁。她六个半月大以后她父亲就没再看过她,也不承担抚养义务,我们也没有联系,所以在女儿的心里根本没有父亲这个概念,我也不在她面前提起,就当他不存在。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的困惑也越来越大,迟早她要面对这件事,我不知该不该将实情告诉她,不知以怎样的方式来告诉她,这件事已伤害了她,我怎样做才能尽量少的伤害她,现向专家请教!谢谢!

20051025

 

回复:

zhou1216这位年轻的母亲,你好!

很理解你目前的困惑。你能在孩子两岁的时候考虑给不给、什么时候给、以什么方式给孩子诉说关于“爸爸的问题”,这说明你懂得注意婴幼儿的心理卫生,相信你能够为孩子过去受到的伤害进行抚慰,对以后能把伤害减轻到最低,虽然要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至少你有这个觉悟和良知。

你除了介绍了一些情况,还提出了四个“问”。有的“问”,即可做肯定或否定的简单答复,有的在你提供的有限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无法做这样简单的或客观准确的答复,但这里可以帮助你和你一起分析:

一、我不知该不该将实情告诉她?

——该!

二、什么时候来告诉她?

——大约在3岁。

三、不知以怎样的方式来告诉她?

——可在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或她用非语言“审问”你的时候。

四、我怎样做才能尽量少地伤害她?

——这是一个难以用文字在这里回答的问题。

现就以上4个“问”,综合分析如下——

1、人生可以划分为8个阶段,青少年以前就占了5个阶段。有人光是把婴幼儿期以前,就划分为“受精期”、“胚胎期”、“胎儿期”、“围产期”、“婴儿期”、幼儿期”等6个阶段。之所以分得这么细,说明个体(生理和)心理在这些时期的发育、发展既快又有不同,需要情感呵护,而不能遭受到心理创伤。就像田里的幼苗一样。

“口腔期”(01岁)。婴儿通过吃奶的吮吸本身,建立母婴关系,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及自信。哺乳期间,孩子同母亲有双向关系,父母(夫妻)之间有双向关系,孩子与父亲共同争夺母亲形成排斥关系。但这恰恰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肛门期”(13岁)。父母开始训练孩子的排便习惯,孩子与父母建立约束与反约束的关系。孩子通过排便了解父母对自己有哪些要求,同父母讨价还价,进而对父母的要求逐步扩大到对外界的要求。

“性蕾期”(36岁)。产生“恋父情结”,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形成“三角”关系。

2、人的个性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着AB即积极品质对“危机”或“障碍”的冲突;因此,个性就是在冲突或解决“危机”、“障碍”中发育、发展的。

“婴儿期”(出生—1.5岁)——基本信赖对基本不信赖。相当于“口欲期”。

这一时期需要安全、舒适的环境,这环境包括完整的父母之爱或情感呵护。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对环境产生信赖;否则,将增长恐惧和不安情绪,形成猜疑或不信赖的品质。

孩子通过吃奶以及同父母的肌肤的接触,判断或体验父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值得信赖的程度。

这时的孩子的“无助感”反应最为强烈,极需要父母完整的爱抚,使“无助感”得以消除,使信赖感、安全感、温暖感得以满足。这样,就顺利地完成了自我,产生信赖的品质,人生的“婴儿期”也就完成任务,顺利度过了。

“婴儿期”的孩子“皮肤饥饿”,父母亲抱他,亲他,与他说话,对他唱歌,而不光是母亲简单的喂奶;孩子接受爱抚,也就觉得周围是个安全的地方,就有安全感。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抚摩不够,抚育不良,孩子对周围环境就会产生不信赖,对成人产生怀疑,心理就会受到严重的创伤,这种创伤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母爱”,孩子在1岁形成。“母爱”包括爸爸、妈妈,视爸爸、妈妈为一个有机整体。

“幼儿前期”(1.53岁)——自律、自主对害羞与怀疑。相当于“肛门期”。

这时期的孩子想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想自己穿衣、吃饭,什么都想自己试试。这一阶段,是孩子形成自主或羞怯品质的时期。

孩子在观察、体验自己诸如随地大小便等行为父母是怎样的态度,是呵斥自己,还是尽义务耐心帮助自己给擦拭,并且逐步有素地引导自己在指定地点大小便?

孩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做得不好,但这表明孩子开始显现出个人的主动性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出现一种矛盾或冲突:父母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自主行动,又要启发、引导孩子对一些行为要进行适当或定点控制。成人支持、鼓励、启发、引导得当,孩子在满足许多主动性和意愿的同时也逐渐知道并学会一些控制;结果就会培养孩子自主、自律、意志等方面的良好品质。

“幼儿后期”(35岁)——创新对罪恶(自发性对内疚)。相当于“性蕾期”。

这一阶段继续前一阶段的“自主性”的发展,依靠自己进行活动的欲求进一步扩大,是形成勇敢或怯懦的个性品质的时期。

3岁能认知,能把自己同自身以外的客体包括父母区分开来,掌握人称代词“我”,有了“自我意识”,“人格”开始发育。还总是喜欢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如有的孩子知道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后又告诉别人说:“我是我妈妈生的,我奶奶又给我找来了爸爸。”

这一阶段的孩子明显地有了记忆与思维并且思维开始具有想象,能运用语言表达完整、准确的内容,好奇、好问、好探索,要寻个究竟。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怎么理解或对待包括回答孩子的一些提问呢?

3岁后的孩子具备了人类的基本情感,有了明显的喜、怒、哀、乐。

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4岁明显有了记忆。

45岁的孩子会明显地表现出羞耻、忧虑、羡慕、失望、厌恶和希望等情绪,能回忆起夜间的梦境。

3、“婴幼期”是人格(个性)发育的初始也是关键阶段:

民间说“3岁看大”。当代科学认为人格是否健全,在3岁左右就奠定了基础,3岁是人格发育的初始也是关键阶段。因为13岁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跨进了新阶段,体格发育,神经发育,心理发育和智能水平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这一时期,就显出作为“第一任教师”(包括心理方面)——父母责任的重大。

4、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孩子在人格发育和发展的初始,需要完整的“母爱”。打个比方说:父母是一堵墙、避风港湾、后盾,这时,如果孩子没有了坚强的后盾,就有可能形成懦弱和自卑,这在3岁会开始有显示。

5、综上所述——

介绍以上这些,是要你择机向孩子诉说关于“爸爸的问题”。这仅是一种理论性参考。

请参阅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师生亲子沟通”栏目里少儿期人格发育及成人如何进行情感呵护》一文。

⑶建议当面咨询。这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境下、以什么方式诉说,会有实质性的效果,特别是回答你的第四个“问”。联系电话:0871-2861145

祝愿你(们!)的孩子人格发育、发展健康、顺利!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26

 

38、王军问:心里苦闷的时候唱歌,是疯掉了吗?

尊敬的钱老师:

我有个习惯,单位上有了不高兴的事,我就对酒当歌。我妻子不但不同情理解我,还说我怕是有病,疯了。——我没有知音啊钱老师!

2005-10-24

 

答:

王军你好!

你采取“对酒当歌”的方法排解心中的郁闷,这很好,值得提倡!

“对酒”——我们经常批判喝酒,那应该指的是“酒鬼”嗜饮成“滥用”和“依赖”;我们应当注意避免“喝闷酒”,再加上喝多了,形成“以酒浇愁”和“自我麻醉”。作为喝酒的丈夫和不喝酒的妻子都要注意这两个极端,特别是做妻子的一定要注意“对酒不歌”的丈夫。因为“对酒不歌”往往就是“喝闷酒”,丈夫面对着妻子却感到没有“知音”,他在跟酒说话、倾诉;可惜妻子只看见喝酒没听见倾诉,——这是粗心的妻子。其实,人类是闷也喝酒,乐也喝酒。我们常说适当喝一点酒有利于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社交等功能这里从略;其实,少喝一点酒,也可以使人放松、兴奋、解忧愁,特别是酒后再唱歌。

“当歌”——从心理学角度讲,它是“音乐疗法”,属于“娱乐疗法”中主要的一种。

“娱乐疗法”,是指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如听音乐、歌咏、戏剧表演、舞蹈、游戏、下棋、打牌、游园等),来陶冶性情、增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有十大好处:

①增强肺的呼吸功能,

②清洁呼吸道,

③使肌肉放松,

④有助于发散多余的精力,

⑤有益于抒发健康的情感,

⑥消除神经紧张,

⑦帮助驱散愁闷,

⑧减轻“社会束缚感”,

⑨有助于克服羞怯的情绪,

⑩有助于乐观地对待现实。

现代医学科学认为,“乐疗”主要是通过人类自身的心理效应而达到养生、疗疾的作用。因为悦耳的乐音、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意境,可唤起人的情感,使人心平气和,欣赏中进而在脑海形成心理图像,在感受中又产生新的联想和意境,使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陶冶。

音乐中不同的节奏、旋律、音调和音色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有益的共振,使各部器官协调一致或对一些器官产生兴奋、抑制,从而起到降压、镇痛或催眠等作用。

和谐的声波,能潜入大脑皮层,对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刺激,促使人体分泌有益健康的“激素”(即“荷尔蒙”,由“内分泌腺”分泌而出。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它的分泌物对整个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起着调节作用),提高活性,调节血流量,使胃的蠕动有规律,唾液和胰岛素增多,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乐疗”,对神经性头痛、心悸、失眠、烦躁、情绪波动、思虑过度、精神忧郁等症状,有明显的调适效果;对慢性身心疾病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对具有一定音乐水平的患者,更能取得出人意外的疗效。

论述了上面这些,也许你会说:这我也知道呀!或说:英雄所见略同!

所以,笔者要对你说:

1、笔者权威性的话,印证了你行为的正确性。但你的话没有科学依据,因而在妻子面前,也就没有权威性,尽管你是正确的。

2、你的妻子不相信自己的丈夫说的话,但她会相信权威的话。

3、所以,你可以邀请你妻子一起来阅读笔者的论述。如果能“夫唱妇随”,那就是笔者的答释有效了!

祝愿你找到的“知音”就是你的妻子!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25

 

37、胡军锋:我恨我自己! 咨询于2005年10月21日  

我有个幸福的家庭,可是我的脾气太坏了。为了一句话就和父母吵起来了,在老婆面前摔东西是常有的事,孩子看到我就象看到老虎一样可怕!有时,奶奶做的饭不好吃,我就有可能把碗摔掉!我恨我自己,每次事后,我都很后悔。我知道是我不对,我不应该这样做,我其实很爱他们,我也知道,如果我的脾气改掉,这个家是多么的幸福。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医生你帮帮我吧!!

 

回复:

军锋你好!

首先,对你目前的心理困惑及对负性行为自控困难并且为之苦恼的状况表示理解!

不知道你的表述是否有些言过其实,也许实际上并没有像你自己所介绍的那样严重。但这毕竟是你的自我介绍;所以,就以你说的为已知条件。

透过你的已知条件,分析如下:

1、“脾气”,就是“性格”,透过你的行为看,这脾气”也是“人格”。这里主要说你的“人格”。

2、你的“人格”很可能在过去尤其是你的少年期,没有得到顺利、健康地发育和发展,原因是遭受到重大的“生活事件”,或叫“恶性刺激”。

3、这“恶性刺激”,当时没有排解或消除,进而形成“心结”,长期郁积在潜意识里。

4郁积在心里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它要暴发。

5不同脾气”的人,暴发的方式和指向的对象不同。所幸的是你没有形成“社会攻击性”,但你以“吵”、“摔”和“虎视眈眈”的方式,指向自己的亲人或家人,这是家庭的不幸。

6这样的结果或效果非常不好,看来已经因此扰乱了家庭秩序和平衡甚至形成“病态家庭”。因为你的“吵”、“摔”和“虎视眈眈”,像无形的箭,射伤了亲人或家人的心!他们的心在滴血,你却不知道,没有发现。

7、你事后后悔、恨自己,这有利于你接受帮助、解开“心结”,进而促进家庭健康。

8、关于辅导或治疗“病态家庭”的详情,请参阅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婚姻疗法”栏目里“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一文。

9、不知道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当时你的妻子是否出现,不知道事件离今天有多长时间,不知道你第一次明显地暴发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你“大家庭”的有关情况,这些条件非常重要但没有表述。这给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

10、说到这里,如果你认为笔者分析得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能进一步信任笔者,如果你感到确实需要帮助——辅导或治疗,如果你的自信、意志和毅力自测在70分以上;建议“心理沟通一对一”,可电话联系:0871-2861145

祝你早日排解心理困惑,父子融融、夫妻和谐、家庭和睦!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24

 

36、lili:痴呆症问于2005-10-19

钱教授:

母亲说我的父亲是痴呆症。我父亲是有这样的情况:记不住近况,眼前的事记不住,又回头走一遍,有时注视着一个地方发呆。钱教授:你说这格是老年痴呆症?

答释:

Lili你好!

首先告诉你,并通过你告诉你母亲:作为家人不能随便说老父亲是“痴呆症”!这既是对老人的不尊重,也是不负责任。会伤着老人的心。是不是“痴呆症”,只有医生的诊断才有权威性。你们至多发现老人有些痴呆症状而已。不管是不是“痴呆症”,从心理健康角度说,家人的义务和责任是做好老人的“家庭心理护理员”。

1、制造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只要老人不再工作,也不主持家中大事;那末作为子女,也包括你的母亲,就要把老人看作一贯、一切和永远都是正确的,把老人看成是“老小孩”,不要同老人较真,并原谅他的过失。他“发怪”,不是故意的;是心理活动器官退化以及其它器官生理老化的原因所致。

2、如果没和老人住在一起,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常回家聊聊。不在于带物质的东西,而是语言的交流、感情的沟通。

3、平日老人有点异常的表情、言动,家人绝不要随便轻率地定性、定论,说这是患了什么“老年痴呆症”。这样做是消极的“暗示”。“记不住近况,又回头走一遍”,这是老年人的规律性、也是正常行为。“痴呆症”有像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虚构事实等表现,但绝不是说凡有此表现,就是“痴呆症”。家人要学会透过老人的“假痴呆”看到真的并不痴呆:有些家人厌烦老人絮叨,就不听或打断老人的说话,老人只好沉默;或是老人耳聋眼花和家人交流、沟通不便,于是就自言自语或凝视不语——就是你说的“发呆”。这不是痴呆,他是在独立思考或一时找不到“知音”。家人应该理解,并耐着性子倾听或巧妙地转移话题,鼓励老人读书、写东西。

“老年性痴呆症”,是由大脑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的心身疾病,又称“老年性精神症”。分轻度(不太影响日常生活)、中度(需少些的监护和照顾)、重度(需经常监护和照顾)。目前对该症,还没有特效药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生理照顾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痴呆症”大多是在“老年后期”(即8590岁以后)发生。首先表现在人格的改变上,这时的老人变得主动性差、孤僻、活动减少、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对周围缺乏兴趣,难以或不愿从事、参加原先已习惯了的活动;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暴怒、争吵,无辜打骂人;邋遢,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收藏杂物,缺少道德感和羞耻感。其次,出现记忆包括“远记忆”障碍(即遗忘)、抽象思维障碍,思考问题偏激,不分主次,固执己见;出现判断力障碍,多疑、幻觉、妄想、虚构。再次,出现睡眠障碍,表情呆滞,失语、失认,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以至丧失自理能力等。

敬请注意!笔者的简介,不能代替患者去医院进行治疗。要准确了解“老年性痴呆症”的临床表现,最好到医院精神病科去咨询、诊断。

4、对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更要注意进行心理保健。失去自理能力并不等于是“植物人”,也不等于失去生命,要用血缘、亲情去呵护,帮助老人鼓足继续生活下去的风帆。

5、如果发现老人与平常有些不同的表情、言动,就要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方面有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除了多加宽慰,最好取得心理医生的支持。

6、另外,介绍一组老年人心理健康描述型的参考标准,供你和你母亲在心理方面护理老人时参考:

感、知觉尚好;

记忆力较好;

逻辑思维健全;

想象力丰富;

情感反映适度;

意志坚强,经得起悲伤的挫折;

态度和蔼可亲;

人际关系和谐;

保持学习的兴趣;

有正当的爱好;

与大多数同龄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一致;

保持正常行为,能应付变化了的环境;

⒀生活起居坚持自理,不依赖别人,不倚老卖老。

7、老伴之间要互相多给对方一些抚摩、温存和肌肤之接触。

8、不知道你老父亲的年龄和躯体状况。如果能生活自理,可主动参加一些积极、健康、有趣、有益的活动。不活动,是老年人加快衰老和死亡的催化剂;只要腿能走路,就一定不拄拐棍。

⑴能自理,就不用别人伺候。通过自己动手,注重自己的仪表,搞好个人的卫生,把自己打扮得整洁、精神、端庄、大方。

走出客厅、书房,到离退休职工之家或老干部活动室,从职工之家或活动室走上社会,扩大新的活动项目,寻找老同学、老战友,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找回青少年时的爱好或兴趣,圆青少年时的梦。如参加老年文娱(健美舞、京剧等戏曲、声乐、器乐等)、体育、书法、摄影等项目的活动,并积极争取登台表演或参加比赛。兴趣,可防止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⑷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如果和老伴一起退休,活动计划可以和老伴“有分有合”。“合”,如同老伴一起学习、旅游、爬山、游泳、购物及参加其它一些社会活动,还可适当“退行”,一起到当年初恋第一次去过的地方,去旧地重游,去“杨柳依依”,去旧梦重温,则别有一番风味;“分”,则是到各自的圈子里参加各自爱好的活动。

“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退休后的“工作”,不是在职在岗时的性质,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一种“利他”活动,从而充实老年期的精神生活,表现自己的价值,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助人,是人生特别是到了“老年期”的最大收获和乐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带附加条件地助人,义务地多做些诸如教育、慈善等功德事的补偿活动,行善积德,这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老人退休后,如能把自己一生专长、专业的“余热”,不以赢利为目的地奉献给社会特别是老年社会,这会积累一笔新的最大的“财富”。

⑺为充实、丰富生活,在经济条件许可和不违反道德(传统的道德要有所突破)、纪律、法规的情况下,每天的生活尽量花样翻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高兴。

9、“宠物疗法”。

宠物通人性,有情感。与宠物为伴,可派遣孤独,寻求乐趣,找到安慰。

10、参加旅游养老的行列。

11、最后提出几点注意:

一是不管玩什么,都不要过于认真,不要被“玩”牵着鼻子走,不要把“玩”弄得比上班还累。须知,玩是手段,开心是目的。

二是不管玩什么,都尽量多主动、少被动,注意做到手、脚、脑、眼、耳、嘴全面动员,全身心地进入角色,避免眼高手低。

三是不管玩什么,一定要注意量力、适度、中庸,聊发“少年狂”,但见好就收。

四是最好有个记事本、备忘录,它可以帮助你“近距离记忆”。

12、参阅资料:

北京国家心血管专家洪昭光的《生活方式与健康》一文。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保健专家齐国力教授《事关每个人的健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的演讲稿。

⑶笔者推荐《黄帝内经》一读。它主张“养、调、治”的中医医学模式;它论证人的“五情”同“五脏”的关系(怒发冲冠伤肝,大喜过望伤心,思虑过度伤脾,忧伤悲愁伤肺,惊慌恐惧伤肾);它提出上古真人、中古至人以及后来的圣人、贤人的“养生”之道

⑷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科研成果”栏目里世界是青年人的,也是我们老年人的——老年人如何乐度晚年?》一文。

以上答释,供你参考,也希望你能邀请父母,三人一起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20

 

35、乐乐:胎教是不是越早越好问于2005-10-18

尊敬的钱医生:

我们旅游结婚回来不久,双方商量下一步要孩子的事。我说怀了孕就要准备胎教,爱人说有道理,请教请教心理医生吧。钱医生,你说什么时候开始最好,怎么个教法?谢谢!  

新妇乐乐你好!也通过你代问你的“白马王子”好!还提前代问你们将来的“爱情结晶”好!

你们能在怀孕之前就考虑这个问题,这非常科学!

对于胎儿或出生的孩子来说,夫妻在怀孕时刻的情绪、健康状态、所选的日子、所处的环境等情况,都是先天因素;就更不用说双方气质等本身的一些遗传因素了。

这里,较具体提出“胎教”的话题。“胎教”可以是“智力开发”的问题;但它重要的是“早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早期教育”的“早期”,早到胎儿,早到孕妇的肚子里;当然它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先天保障”的话题。所以,笔者就把“胎教”和“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放在一起表述。因为保证了孕妇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有了先天的保障;在此前提下,进行“胎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进而“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等才有必要和可能

1、关于“胎教”的命题——

有观点认为,怀孕的胚胎,能够辨别出性别才称作“胎儿”,约在两个月后。胎儿3个月就初具人型。从怀孕5个月起,就可以施行有规律的“胎教”。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惊人,各种感觉器官趋于完善,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未出世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初次接触是透过母亲。胎儿感应的并非是外界的直接刺激,而是孕妇因这些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使得体内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生气时释放出肾上腺素,恐惧时释出乙醇胆胺,兴奋时释出脑啡化学物质。它们在孕妇情绪变动时释出并进入血管中,再通过胎盘,胎儿即刻便可感受到。

因此,通过控制母体的内、外环境,避免或排除对胎儿的不良刺激,同时给予一定的良性刺激,这样的措施及活动就构成“胎教”的命题。

人的智力的获得,50%4岁以前。“4岁以前”应该包括“胎教”在内。所以,适当、适度的“胎教”,就成为“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意义。

2、直接的“胎教”方法——

“音乐胎教法”。轻松愉快、活泼舒畅的古典乐曲、圆舞曲及摇篮曲等。若孕妇亲自给胎儿唱歌,则效果更好。

“呼唤胎教法”。即“母儿对话”,孕妇及其丈夫与胎儿进行语言沟通。包括讲一些儿歌。胎儿是有记忆的。呼唤他的名字,或“宝贝”、“乖乖”等称呼,出生后仍可辨认。

“抚摩胎教法”。孕妇及其丈夫用手轻轻抚摩孕妇腹壁的胎儿部位,使胎儿感受到并做出反应。可以促进胎儿运动神经的发育。若配上音乐背景,则更好。

“光照胎教法”。可用手电筒。

“运动胎教法”。通过孕妇躯体的适度活动。

注意这些活动的时间以上午910点钟、下午34点钟为宜,每次约进行510分钟,刺激的时间不能过长、程度不能过重。

3、间接的“胎教”方法——

孕妇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

孕育准备。有心理和物质等的准备下,有意识地怀孕。

营养胎教。孕妇注意饮食调节。

环境胎教。环境舒适,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情绪胎教。注意调节心理和情绪,阅读一些有趣、轻松、健康、令人愉快的文学作品,欣赏轻松悦耳的音乐,提高各方面的修养。

色彩胎教。包括对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悦目的图画的欣赏。

这些,这样,不管直接、间接的,孕妇所想的、说的、感觉的、希望的、做的,都对腹中的胎儿有积极、良性、健康的影响。

传说远古时代的后稷母亲姜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个的怀孕期间始终坚持或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背风而倚等行为或作法。相传古代孟子的母亲说过:“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源经训诂》中说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胎儿产》中,就有提倡“胎教”的论述,这可能是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关于“胎养、胎教”的记载。“胎教”也成了当今优生、优育、优教的热门话题。

4、“胎教”特点——

易行、安全、有效。

参阅资料:www.kmxinqiao.com网站“师生亲子沟通”栏目里《少儿期人格发育及成人如何进行情感呵护》一文。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9

 

34、询问人诗诗:胸部发育的困惑。咨询于2005年10月18日

医师:

你好!说实在的话,我的情况,真的很不好意思啊!但是我更害怕我以后,我知道胸部对于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我今年都22岁了,但是我的胸部还是像小孩子一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知道的就是小的时候得过肝炎。会不会是因为这个?我该怎么办?我好累啊?因为这样我失去了很多爱我的男人,因为我怕他们接受不了像我这样不健康的女人!  

诗诗你好!

因你提供情况简单、有限,所以要准确地下个结论有些困难。现就笔者的经验和一般规律,谈点看法和建议,供你参考。

1看法——

⑴首先,因为“胸部小”所以是“不健康的女人”,这个观点或结论是不成立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以健康的心态,听笔者谈下面的看法。

⑵进而对“胸部小”就不要感到害怕。

⑶但到了青年期或谈婚论嫁的时候,从“审美”角度,可以、也应该引起关注和思考。

⑷咨询胸部大小的问题,从生理、心理角度说,这是正常行为也是应该提出的,大可不必“不好意思”;因为“不好意思”这会同时伴有负性的自我心理暗示,反而“疑心生鬼病”、“烧纸引出鬼来了”。——其实,你已经很好意思地、勇敢地迈出了咨询的第一步。

⑸一般说来,青春期的后期,女孩子的胸部开始明显地大起来,这是“第二性征”的标志。——是人格发育、发展慢了一拍或是性角色模糊?不大象!生理或躯体有什么病变?没有发现证据!

于是,

2建议——

⑴因为笔者不敢对生理或躯体妄加分析,所以你可先到妇科看看医生。但一定不要以病人的心态或身份去看医生!就把现状展现给医生,不必主动说自己这是有病什么的。如果妇科医生说你没有什么病或说是健康的;那就是“审美”的问题了,也许妇科不会管得那么宽。

⑵然后,你可以来心理科与笔者咨询。如果通过咨询无法证明你“胸部小”是因为有社会心理因素,那说明你的心理包括性心理也是健康的,性角色是清楚、分明的;剩下的可能还是个“审美”的问题了;最后,笔者可以同你一起探讨这“审美”。

⑶关于遗传因素。

⑷通过到这两个科,至少可以有个准确或明确的结论。有了结论,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自己吓唬自己了。

⑸根据结论,考虑和决定“该怎么办”。你看好吗?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0871-2861145)

          2005-10-19

 

33、母亲:偷看了孩子的日记。问于2005-10-18

老师您好:

前几天女儿忘记锁抽屉,我看了她的日记。后来她发现了,审问我。我先是死不承认,她寻死觅活像是疯了,我害怕只好承认。这几天除了和我在一起吃饭,都是远远躲着我,我怎么讨好她,她就是不跟我说话。我听说抑郁症的人不说话,这就更害怕了!怎么办?钱医生?  

答释:

这位母亲你好!

首先,如果没有其它原因并且你介绍的情况属实,那可以告诉你,她不是抑郁症,而是因为你破坏了她的“自我同一性”。

其次,她不是不说话,而是有话不跟你说,她在跟日记说。

为什么她不跟你说话?

这一方面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是你的“监护”方法和行为不当——偷看别人的日记还撒谎,就是典型事实!

关于“日记”的话题:

同是记日记,过去同现在不同,青少年与成人也不同,青少年中的小学生与初中生更不同。记日记的习惯一般可以持续到大学毕业。日记反映出青少年的坦白性和秘密性、真实性和虚伪性、自我批判和自我安慰等矛盾的“两极性”。这一“两极性”要么激化、要么和解,进而使多年记日记的习惯逐渐消失。

1过去同现在——

过去,在阶级斗争的年代,极左的人会把好人的日记内容当作“思想反革命罪”的证据,制造出数不清的“冤假错案”。

现在,在走向民主、自由的时代,日记内容是个人的“隐私”,就连偷看,都属于侵犯“人权”。

2青少年与成人——

青少年,多记录不愿对大人说或说了大人也不会理解的内容,以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为主。

成人,多记录事件,以做备忘。

3小学生与初、高中生——

小学生,记事且多为“流水帐”,由老师布置的“周记”的形式,作为作文的雏形。

初、高中生日记的特点: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自我期待等;②记日记的态度是自觉自愿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内心需要;③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密,细心加以保管,不许别人翻看。

因为“应试教育”,高中时代被称之为“灰色的学校时代”;这也是“英雄式崇拜时代”。男生往往以勤奋学习、优异成绩来引起所爱慕的女生的注意;而女生则明显倾向于在诗歌或日记中倾诉心中的柔情;或之间交换“情书”。我们姑且把诗歌和“情书”都广义地归为日记。

4、母亲千万不要偷看“青春期”孩子的日记!

有的孩子不但把自己房间的门上了锁,就连写字桌的抽屉也上了锁。那抽屉里藏着日记,分明是严防母亲偷看的。

可有的母亲胆子就是大,以帮助打扫卫生为由,偷着配了钥匙,趁孩子上学而私闯子宅;抽屉没有上锁的,直接打开翻看,上了锁的,竟给撬开……

——笔者不知道能不能把这种母亲同阶级斗争年代的“极左人”类比……

笔者手上就有因母亲偷看“青春期”孩子的日记而引发出“悲剧”的案例,可以想见,故不举出。

最后,要想叫孩子开口跟你说话特别是主动跟你说话,提出如下的建议供你参考:

1、认识。做好吃的、讨好她,都不够。需要放下“监护人”的架子,像朋友一样地尊重孩子。不能控制孩子!

2、行动。选个时机,如饭后睡前,与孩子交流,主动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那被孩子瞧不起的“撒谎”和侵犯孩子人权或隐私的“偷看”。争取孩子饶了这“第一次”。双方都下台阶。

3、提高。通过这件事(据经验判断,你在其它方面很可能还有“前科”,而不是什么“第一次”),吸取教训,学习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对孩子在其它方面的过分逆反行为进行疏导(!)。

笔者希望能在最近几天,感应到孩子主动跟你说话的“无线电波”!

参阅资料:www.kmxinqiao.com网站“师生亲子沟通”栏目里《“亲子关系”在心理上的对立统一》一文。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9

 

32、犹豫女:知道你的咨询方向是病态婚姻问于2005-10-17

钱老师:

你的婚姻咨询,能叫我们不离婚吗?

因难以启口的事,我想同老公离婚,决心还没有下,是考虑孩子的问题。想请你咨询。咨询后最好不离婚,但他得承认错误并且立下字据,以后绝对不许重犯?你能做到吗?

答释:

犹豫女士你好!

曾有一女士给笔者发E-mail说:我的家庭有病所以要离婚,即使接受你心理医生的婚姻治疗,还是要离。那你这婚姻治疗还有什么用处?

还有位来访者发手机短信:婚姻咨询能降低离婚率吗?请回答“是”或“不是”!

你们的提问有相同之处,所以答案也大体相同。

犹豫女士:

家庭关系维持也罢,婚姻关系解除也罢,都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双方及未成年子女都能健康、幸福、快乐。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目的,那末,这样的离婚便是“健康式离婚”。

夫妻二人闹离婚。未成年的孩子企求:“求爸爸妈妈不要离婚,我以后再也不惹你们生气了……”其实,孩子是无责的。比如说,夫妻二人乔迁新居,为了装修墙,男的说刷白漆,女的说刷粉色的漆。于是相争不下,吵着闹离婚。你说这“墙”有责任么?

“天要下雨,娘要改嫁。”孩子有什么办法?孩子无奈地“天问”:“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要生我?”

那些断壁残垣的家庭对未成年孩子的人格发育、发展,非常不利。有的母亲来找心理医生,说孩子有心理疾病,问怎么办?其实,好多的情况是这样:孩子有病,病因就是父母亲的离异,并且母亲或父亲首先就有病。有的孩子成为“有父母的孤儿”。

离婚,你二人倒是解脱了,幸福、快乐了;可未成年的孩子呢?须知,幸福和责任是在一起的,夫妻和子女是在一起的。既然生了孩子,你们同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幸福和快乐。

我们不主张在夫妻之间讲对错、在婚姻问题上分是非,结婚或离婚都是你自己愿意;但如果又结又离,是不是自己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总得承认有一次或有一件是错了,否则,怎么自圆其说呢?如果你认为“结得有理,离得应该”;那末,面对未成年的孩子呢?

有人说,两人处到这个份上,不离婚是非常痛苦的;认为一旦离婚就会得以解脱。殊不知,许多的男女离婚后,比维持婚姻时还要痛苦,包括离婚后再婚前的一段过渡时间和再婚后4年左右的时间里。有位男士说:“我没离婚时感到非常痛苦,可离了婚更痛苦,现在再婚了仍然痛苦。现在我才发现,离婚的“阴影”和再婚的“后遗症”太多、太严重了!还不如回到原来那个局面,凑合着过。”

夫妻吵架、婚姻危机、家庭不和的危害太多、太大:浪费双方的时间、精力、资源,伤害情感,使成员产生心理疾病。所以,

当绝对纯真的爱情、神圣的婚姻、“唯情感”为基础的家庭维持不下去或根本就无法实现的时候,这时最好去做“家庭辅导”;

家庭不和,还外人欺,这时最好去做“家庭咨询”;

出现情感危机,婚姻成为“绳索”,家庭成为“火坑”、“坟墓”,不想嬗变但又维持不下去,这时最好去做“家庭治疗”;

即使相对平衡稳定的或基本健康的家庭,也需要经常或定期做家庭心理健康状况检查。

惨烈的婚变,对谁都没有好处。而且“后遗症”很多,心理创伤非常难以愈合,“阴影”会延续很长时间。人生被认为是最美好的婚姻和家庭的时间段在人的25岁—45岁间约20年的光景,本来就不长。要珍惜、保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开心享受。追求快乐,避免伤害。如果连这20年也要互相或自相折磨、无谓内耗,则一生是浪费和虚度。这是人生的悲哀、婚姻和家庭的悲剧。这完全是自找的!

犹豫女士:

丈夫犯了错误,请问或请妻子反思:作为妻子自己有什么责任?

事情都是辩证的,婚姻家庭也是如此。一方面家庭是“温馨巢”,就看你如何经营、维护。祝愿每个家庭都和睦,每对夫妻都和谐,家家户户都能大团圆!让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成员,都能体验到在家庭里,不是在打发光阴,而是享受美好时光。但另一方面,家庭又是“围城”。因此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值,不要过于理想化,要脚踏“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苦辣酸甜”、“阴晴缺圆”的实地,过平淡、平常、平安的日子。

有人说:婚姻是海上的航船,那舵手就是妻子。话中话是:犯错误的往往是丈夫,首先提出离婚的往往是妻子。——为人妻呀,务必灵活把握啊……

有句名言:爱情无须刻意把握!就像你手中捧着的沙子,你越是要握紧,它在你手中剩下的就越少。——已婚的女人,你听说过没有?

有言相赠:婚前双方都睁大眼睛看准,婚后都睁只眼闭只眼吧……

正是: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这“春日”、“春风”就是婚姻制度和配偶,这“花开”、“花落”就是夫妻情感和婚姻寿命。——这就是规律。随着规律发展呗!

犹豫女士:

很多人都像你一样,就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而犹豫不决或终未离婚。他们说:我们就是考虑到孩子不能快乐,看到不少的夫妻离婚后,孩子有了心理疾病,有的成了废人,才不敢离婚的。但我们也有另外的“协议”。

能把孩子的问题摆在第一位考虑,这是明知之举。另外的“协议”,这是你们夫妻的隐私,与孩子没有直接、明显的关系。只要处理好,不会伤及孩子。权衡利弊,这比因离异产生后遗症,要有利得多!——这样的例子对你有启发么?

未经过辅导或治疗而离婚,往往是凭一时的冲动,不顾后果,是不成熟的防御行为,可能证明他的人格还不成熟,虽然已经是一个成人。经过辅导或治疗而离婚,是把离婚当作手段,目的为的是使原家庭大多数以至全体成员都能幸福、快乐。所以笔者在《“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一文中提炼出“婚姻治疗的目的不在于离不离婚,在于让夫妻及未成年子女都能幸福快乐”的论点。

犹豫女士:

笔者的责任或任务不是制止你的丈夫“不许重犯”,而是委托你代表笔者邀请他一起阅读这篇答释。——你,能做到吗?

参考资料:www.kmxinqiao.com网站“科研成果”栏目里《“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一文。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7

 

31、可怜父母心:“忧郁症?”

我怀疑孩子得了忧郁症,但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医院看病,怕他同事发现当精神病人,他没法见人和工作。但看他痛苦的样子,当爹的很难过。钱医生,你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种病的表现,好对号入座,再考虑吃药?

介绍:

已是成人了的孩子的家长你好!

可怜天下爹心!——非常理解!

其实,产生了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希望你和你的孩子排除这种偏见,认识到患心理疾病也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积极的态度是及时、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你现在的态度和行为就很好!

但是,

首先说明或强调,当父母的结论是不能算数的,必须由医生确诊;其次,有点抑郁症状并不等于就是得了“抑郁症”,不要自己吓唬自己,更不要吓着儿子;再次,不能“对号入座”——请你阅读一下本网站每页底下的话:“本网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能成为您诊断病情和治疗的依据!”因为这是规律性、共性的回答。一定要具体个人进行具体的诊断,才能下结论,进而考虑如何治疗,即“对症下药”而不是“对号入座”。

在上述的前提下,现将笔者把近些年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案例的总结以及对当代有关“抑郁症”资料的整合,归纳介绍如下,供你参考。

“抑郁症”(忧郁症)——是情绪障碍达到严重程度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症,是“神经症”的一个亚种。

在强烈的挫折或长期持续的负性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下,个体会产生适应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一直得不到排解或调适,会变得思维迟钝,思路阻滞,联想困难;感到苦闷、沮丧、焦虑并会自责;还会伴有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10个特征:

①记忆、愉悦、兴趣减退;

②精神疲惫;

③自我评价下降;

④悲观失望,内心忧伤,情绪低落;

⑤作出决定的能力降低;

⑥言语和活动明显减少;

⑦孤单无助感,无力自拔,又不愿与人交往;

⑧觉得病情严重;

⑨认为生命没有价值、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有自杀的念头甚至是行为。

⑩病程在两年以上。

从上面的特征可以看出:是否构成“抑郁症”有三个要件:症状若干条、时间较长、程度严重。

“抑郁症”易发于青壮年,是一组反复发作、显著而持久的情绪障碍性疾病。急性“抑郁症”病愈后,间歇期症状并非全部消失,有的患者仍处于慢性、轻型精神病状态,社会活动能力未能恢复到病前水平。这与年龄、家族史、长期环境适应不良、躯体疾病、缺乏社会支持、治疗不充分等因素有关。为此,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适应社会环境的信心与勇气,指导其生活和工作。“抑郁症”的发病与情感因素的关系很紧密,中医认为是“七情”或“五情”过度所伤,因此在疾病的缓解期要充分做好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摆脱心理压力。

导致“抑郁症”,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心理的因素,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甲状腺问题、糖尿病、节食减肥、缺乏运动、日照不足、营养不平衡、女性经前综合症和内分泌紊乱等。

“抑郁症”发展严重有可能导致“抑郁型”的“情感性精神症”即“精神病”。

患者一般会主动求治。对一些“抑郁症”患者,还要给他服用药物,否则,他不相信光凭几句沟通的知心话,病就会治好。另外有些话属于“治疗天机”,不能泄露;因为明着说出来,一旦治疗,就不灵验了。

在性格方面,“抑郁症”患者多为“内向型”的个体。

当“抑郁症”患者有“三无”即感到无望、无用和无助时,就有可能自杀。

早些和近些时候的自杀者——台湾的三毛、香港演艺圈里的张国荣、韩国演艺圈女星李恩珠等,就是这类心理疾病的患者。

20031010日是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预防抑郁影响每个人。

抑郁—抑郁症状—“抑郁症”—“抑郁型情感性精神症”,有区别。

“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并发症”,难区分。

估计你的儿子有点抑郁症状,抑或是焦虑症状;进而估计你的儿子不是非心理的因素,很可能在不久前有过重大的生活事件。

——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不能单凭估计呀!估计,不过是线索而已。

儿子已经是成人了。不妨你邀他一起读一下这篇介绍,然后鼓励他,让他勇敢地寻求心理医生的援助。所以建议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做个检查。

祝愿你的儿子早日走出抑郁,回归欢乐!

参阅资料:

本网站“科研成果”栏目里《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一文。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5

 

30、询问人:想请你给做做咨询   

钱医生:

我是一名家长,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他是不是有学习障碍?想请你给做做咨询,提高考试分数。

回复:

家长你好!

首先,不能把“考试分数升不上去”作为孩子“学习障碍”的症状。真正的“学习障碍”范围很窄,一些老师和家长通常所说或认为的“学习障碍”其实都不是“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在实际当中,大量的情况反倒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或执行教育体制的老师在操作考试的行为中,给孩子学习带来障碍,而不是孩子本身。

其次,作为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担任或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对于服务于孩子的角色:父母——抚育监护,教师——教书育人,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的职责是通过对孩子宣传普及心理卫生,进行心理按摩、情感呵护,与孩子做心理沟通,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格,适应客观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考试现实。

再次,心身健康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或载体。如果“身心健康——学习包括考试——好成绩包括考分高”这三者相关的话;那末,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或任务是促进孩子的心理或身心健康,吸引或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至于孩子能不能学习好或考高分,那不是心理咨询师的事。

结论:孩子的考试分数能不能升上去的因素包括可变因素很多。心理咨询师能够引起或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排解或缓解考试焦虑症状等,但不能保证孩子考试的分数上升。

请你考虑。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4

 

29、询问人王宣:怎样开发孩子的智力?   

钱老师:

我的女儿今年上六年级,开始上学还好,三四年级滑坡,现在感到吃力,怕上学,分数老是不高。她妈说不是读书的料没有信心,我着急请钱老师帮助开发智力。

回复:

王宣家长你好!

“分数不高”同“智力开发”两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分数不高”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笔者认为,至少是初中以下,以分数“论英雄”、“排座次”,这是违反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即使学校、老师都这么做,这还是违反教育和教学规律的!以分数“论英雄”、“排座次”,作为老师评职称、长工资的“硬件”,这是当今教育和教学的悲哀,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悲哀,是《义务教育法》的悲哀!连我们的先师孔子也懒得呐喊了。

一些“智力开发”的操作渗透着“铜臭”(开发无效,取财无道),“开发”一词本身就有商品经济之嫌。就是“智力测验”,在入学前可以搞,但不要把测验的结果当作定论,它一定是“仅供参考”!现在都到12岁左右了,“智力测验”还有多大意义?且不说那些“智力量表”的“信度”有多大,那“常模”是迎合哪种性质的教育?何况“智力开发”!——这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排座次”闹的,把家长给搞困惑了,也阻碍了孩子的人格的正常、顺利发展。

笔者总结出如下几条关于考试不成功的原因或可能,不妨你看一看哪些是不能责怨孩子的:

①遗传因素,

②智商不高,

③不感兴趣,

④考前生病,

⑤考前受到较大心理创伤,

⑥一时失去信心或意志,

⑦有考试焦虑症状,

⑧有考前紧张综合症,

⑨因家长或老师的期望值太高造成心理压力,

⑩脑器质有损。

教育方式—目的,应当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降人才”。可结果呢?我们的教育,除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带来“副产品”——有一位心理学研究生毕业的学生集20年在校考试的经验教训,说:“不得不承认,一方面我们培养出一批死背硬记或考试的能手,一方面我们也造就出一些考试紧张综合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

除了先天性的“弱智”,不要轻易认定哪个孩子的脑子笨。再“笨”的学生总有他的专长、爱好。学习他的专长、爱好,往往就聪明起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学生的与考试分数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专长、爱好,不被重视或受到埋没。这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的结果。

俗话说:麻雀跟着蝙蝠飞,熬眼遭罪!你的孩子如果是“麻雀”,就让他白天飞嘛,何必赶时髦或趋众跟着蝙蝠做夜游神? 

如果你同意笔者的观点;建议你们两口子统一认识,劝勉孩子,排除外在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做人、成人,至少度过“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时期,学习掌握工作或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长项并努力培养、发扬它,使其成为将来择业或谋生的一种技术或手段。也许,这是所谓“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现在要走的比较实在的路。

如果你的孩子有了这样的“理想”并在成人以前这样去做,这将会有力地证明自己的孩子不是笨蛋、无论干什么都可以有前途,而不唯独是过“独木桥”上大学!

——请注意:是培养“兴趣”,不是“开发”智力!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4

 

28、请问心理医生的心理健康吗?

钱医生:

作为心理医生,你的心理健康吗?你是怎样给自己治疗心理病的?

好奇

2005-10-12

答释:

一、笔者经常在讲座之后做“问卷”。列出“非常健康”、“很健康”、“健康”、“基本健康”、“亚健康”、“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请答卷者选择你是哪一种情况。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越是答自己心理“非常健康”的,往往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有的听众还当场问笔者是哪一类情况,笔者回答说:总体上介于“健康”与“基本健康”之间。这种回答是巧妙的,它既是策略的,又是实话实说的。今天给你的仍然也是这个或这种答案。

二、“治疗”,有广义、狭义之分。严谨地说,根据心理问题的程度,对应的“治疗”应该有“指导”、“辅导”、“排解”、“调适”、“治疗”等之别。自打步入中年后,笔者主要是“自我调适”,具体采用的方法是“认知疗法”、“文字排郁疗法”和“戏剧疗法”等。

三、其实,好多人就是因为自己有了心理疾病,才去学心理学、当心理咨询师的。首先治疗、调适好自己,然后帮助别人。有些心理疗法,还是根据某个这样的心理医生的名字命名的。没有“绝对”或“非常”健康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不是完人,也不是神;他们也有情绪,常常感到孤独、焦虑和烦恼。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等于大于社会常人的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并善于接受对自己的心理解剖和分析,否则他无法治疗别人。

不堪想象,一个严重哮喘的医生怎么面对哮喘的病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咨询师怎么能有效地指导有偏执情绪的“咨客”。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随时清除“心理垃圾”,不断调适自己。有两种人的心病容易治疗,一是很懂心理卫生的人,一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心理咨询师应当是第一种人。

心理咨询师在“心理感冒”或感到“心理饥渴”的时候,除了“自我调适”,还需要“导师督导”、“伙伴咨询”,也可以向亲友倾诉、宣泄。

四、笔者有一篇文章叫《其实,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这“自己”,包括心理咨询师,也包括所有的人群。

愿共勉。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3

 

27、回纳闷关于“夫妻能不吵架么”的信

钱老师:

很荣幸地看到了你给我的答案!原想就是那么随便一问。却感到耳目一新!请允许我再冒昧地深问一句——

夫妻能不吵架么?

答释:

如果能把“夫妻能不吵架么”改成“夫妻能少吵架么”的问法;这里,不妨我布置一些克服或避免“夫妻吵架”的作业,请纳闷女士并通过你邀请你丈夫一起做。

1、互换角色吵架。

妻子以丈夫的角色与对方吵架。反之亦然。这样来达到治疗效果。

2、限定时间吵架。

每周吵架限定为一次,每次只准吵10分钟。时间一到,谁也不准开口。这10分钟内主要是控诉的内容,等到要吵互相伤感情的话,时间到了。

3、戴上面具吵架。

因为感到这太可笑了,所以往往吵不起来。达到不吵架的效果。

4、投币决定谁先争论、申辩。

赢方先说,可以发泄,对方不准反驳、插话,但只限定10分钟。接着,给另一方10分钟的说话包括发泄的时间。然后再投币进行下一轮。总共不超过40分钟。时间一到,必须结束或终止。每周吵架限定为一次。

5、投币或择单、双日决定谁有决定权。

沟通的方式和步骤是“倾听”—“表达”—“商讨”。那末,商讨不出个同一意见或措施,无法操作,怎么办?

当争执不下、无法做出决定的时候,有些夫妻总是无休止地为争夺对一些事情的决策权而发生战争,尽管一件事情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它们同样都是对的。如关于如何教养孩子的问题,黄瓜到底是顺着切还是横着切等。因为两人的意见不同,以致不能采取行动,或一方的行动受到另一方的阻挠。由于夫妻的不一致,注定了其中一方的方法、行动是无效力的。

采用投币或单双日决定由谁有决定权的方法,跳过了“谁是正确的”这一无休止的争论。规定投币失败者和当日没有决定权的一方,不能干扰对方的方法的实施。

除了教养子女、切黄瓜菜,还有在一般性的花钱、购物、常回双方的父母家看看等方面,都可以这么做。

6、实行责任分工制。

减少或消除“谁是正确的”的争论的又一个方法,是实行责任分工制。即明确、强调角色及其分工,一方以耕田为主;另一方在没有得到对方提出援助的情况下,不能越俎代庖,你就把布织好就行了。

指的是日常事物。重大情况除外。

7、各自为自己打分。

各自根据自己一天的言语行为,当天晚上各自为自己打分1—10分,而对方无权过问打分的多少或理由、根据。到月底,由心理老师统一做点评。

8、为对方打分。

各自根据对方一天的言语行为,当天晚上给对方打分1—10分,而对方无权过问打分的多少或理由、根据。到月底,由心理老师一起做点评。对方要吵架,我不和你一起吵,而是给你打分。这可以改变旧模式下产生的“争吵—发火—指责—更发火—失望”的循环和结果。用打分的办法代替直接的冲突。

9、各自为自己扣分。

10、做预期作业。

夫妻每天晚上坐在一起,猜一猜明天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好日子。第二天的晚上再坐在一起,评价这一天实际上过得怎么样?如果双方都认为过得不错,就在日历或作业本上做个红色记号;如果评价不一致,做个蓝色记号;都评价不好,做个黄色记号。

这意味着今天晚上所做的预期,有可能成为推动明天向好的方面努力的心理动力。

11、记日记。

吵架后,只记录吵架时自己方面的经过、方法、内容。

12、记录谁先停止吵架。

双方都记录每次吵架是谁先停止的及停止时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双方记录每次吵架谁先结束争吵,同时寻找引起一方首先结束争吵的原因。——这很可能是该方在发出要求结束战争的信号。

13、记录对方的好处。

不是对方的坏处,也不是你自己的好处。

14、择“关心日”。

每个人都在一周中选择一天来关爱对方。如赞美对方,给对方做杂务事,为对方送上一束鲜花,为孩子做事情。达到双方积极互相强化的地步。

15、建造温存的氛围。

经常出去吃饭或散步、旅游,甚至到当年初恋的地方去杨柳依依、旧梦重温,创造孩子、丈母娘不在身边或不是在自己的住所里温存的环境或氛围。

16、重现过去的好时光。

让夫妻二人各自回忆过去对方的好处和共同度过的好时光,然后通过心理老师,分别交换给对方,让对方点评,最后去重演过去好时光时。——当夫妻一起去做双方都喜欢的事情时,就会引发双方愉悦的情绪,等情绪好了,就会乐意做更多的改变。

17、双方都不干涉对方买什么东西。

有些夫妻老是埋怨对方乱花钱。到底谁在乱花钱?说不清。如有一对夫妻,双方的收入都较高,但经常为经济问题争吵,都认为对方在乱花钱。妻子说:“我们过去是各管各的,不太注意对方买的什么东西或花了多少钱。后来,双方的收入由我统一管理,双方花消。我发现他在乱花钱。”——作业:双方都不干涉对方买什么东西。但开销超过2000元的,要与对方商量或通气。可考虑开设“小金库”。试试效果。

18、不论对错,只讲统一。

不是要求全做,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

只要你们一起认真地做,相信会有明显效果的。当然,这得有个时间和过程。

如果有了效果,请你跟你的好友们做宣传。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2

26、答释纳闷关于“夫妻为什么要吵架”的提问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我们就应验了这句话。婚前他百般让着我,婚后他事事呛着我。结婚7年了。无休止吵架,疲累得很,也很伤感。我就纳闷了——夫妻为什么要吵架?真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么?

答释:

纳闷女士你好!

说到“吵架”,还要引出“唠叨”一词。唠叨”和“吵架”往往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步骤。

“唠叨”的原因和表现是:

①向对方撒娇;

②向对方倾诉,特别是有了烦恼的事,寻求安慰;

③把烦恼等“精神垃圾”倾倒给对方,使自己一时痛快;

④想支配对方;

⑤“迁怒”于对方。

可是如果对方不理解或一旦不愿听、听腻味了,就会“反唠叨”;于是,就很可能甚至是自然升级到“吵架”。因此,“吵架”的主要、一般原因也是以上这些,另外还有大量的是“误会”的原因,这与“爱得深,恨得深”和“爱的自私性、唯一性、排他性”有关。

婚前是走马观花、甜言蜜语,婚后本质暴露、互相控制。

一般程度的吵架(或叫斗嘴、拌嘴),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沟通和交流,是“现实婚姻”难以避免甚至是正常的现象;吵架过分了有可能形成“病态婚姻”;如果一点、一直都不吵架,那往往不是“理想婚姻”的到来,而是“形式婚姻”、“死亡婚姻”的维持或已“分道扬镳”。

常常是这样的现象:吵架被别人听见或知道了,当别人问为什么要吵架时,吵架的夫妻并不回答原因或理由,而是要证明一种现象: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不吵架那就不是夫妻!——难道你们两口子就不吵架么?

从情感角度,笔者传统地把夫妻分成5种类型——

①恩爱夫妻。

②依从夫妻。

③吵架夫妻。

④讨债夫妻。

⑤惨淡夫妻。

其中一类就是吵架夫妻。

也许夫妻吵架是一个“无解”的话题。笔者做过较长时间、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的详细情况编发在http://www.kmxinqiao.com网站“婚姻疗法”栏目里。——《“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一文,可参阅。

但愿你们两口子的吵架是正常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旨在心心相印、其乐融融!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10

 

25、答释孝子“爸爸戒烟他不听,怎么办”的询问

问:

我爸爸抽烟有30年的烟龄了。最近他咳嗽加重。妈妈一方面讨厌他吞云吐雾,一方面可怜他咳嗽难受。爸爸常常是背着妈妈或躲到阳台抽。最近我劝他戒烟,他很不情愿地开始戒烟。可是不到一个星期,他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发无名火,对我说:“我就这点嗜好,我不抽烟反倒难受,还不是照样咳嗽?”看到爸爸那愤怒和可怜的样子,我动摇了。可是又担心吸烟有害他的健康。请问钱医生,怎么办?

答:

孝子你好!

从孝道方面说,你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这是可贵的。但从科学和客观效果的角度看,你父亲的咳嗽与吸烟未必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咳嗽的问题需要到医院诊断。

这里说吸烟与健康的关系。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以及整合有关的理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是目前科学尚未确证的课题!

这里,至少有四点问题值得人们特别是戒烟的提倡者反思——

第一,从心理和生理方面说,吸烟者的意志和毅力大都战胜不过卷烟的刺激性和吸引力。何况,由于戒烟时往往采取消极堵塞的态度,这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吸烟嗜好者感觉或认为吸烟带来的好处往往比危害性大:吸烟能提神、安神、消除疲劳、排解紧张焦虑,甚至还能治病,能给人享受香味的乐趣,具有社交礼仪上的功用等。它丰富了生活内容。从几十年的戒烟实践来看,吸烟已成为一种心理依赖或倚靠,成为排解心理问题的中性防御方法之一;不少人特别是老烟民因为突然戒烟,反而造成一种心理压力,精神不振,脾气变得怪僻,举止反常,有的甚至还得了新病;有的人就是因为突然戒烟而心身都出了问题甚至缩短了一定的寿命。

第二,戒烟的科学理论尚不充分,不能确证不吸烟的人比吸烟的人更健康长寿,吸烟与健康成了科学能够证明和不能够证明的事情。通过简单枚举法列举的病例不足以说明喉癌和肺癌只源于吸烟。并且有趣的是,我国烟草系统有人对全国烟厂作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男职工都吸烟,因吸烟致癌而死的却寥寥无几。

第三,烟草税利是财政收入的一个大头,各国都很重视,我国也很重视,我省就更重视了(因为我省近年的财政收入75%左右来自“两烟税利”)。尽管烟盒上醒目地标出“吸烟有害健康”(却没有标点符号,笔者认为它后面应当是“?”),但谁都清楚,宣传戒烟是可以的,禁止吸烟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戒烟或拟定《戒烟法》在我国现阶段是不现实的。

第四,长期的烟草历史告诉我们,卷烟一旦进入社会,成为人类一种文化,被人们接受,就不应该、也无法消灭它。

所以戒烟,显然算不得是上策。

怎么办?笔者认为应当以疏导为主。除了作为烟草生产部门抓“降焦工程”,生产“安全烟”;重要的是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力求客观、可行。

——应当客观地摆出吸烟的危害性。卷烟燃烧产生的烟气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大约含有4000多种物质,但有害物质极少。对于尼古丁,有些人总把它与“毒害”划全等于号,其实它也有功。据研究发现,尼古丁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和产生欣快感,可解除焦虑、调节情绪,使人镇静、平息激动和烦躁,还能增强记忆和运动技巧。真正有害的是烟气焦油中部分粒相物质。据分析测定,烟气焦油中99.4%物质是无毒的,只有0.2%是诱癌物质,0.4%是促癌物质。事实上,人体内绝对不侵入有毒物质也不可能。据科学界说,皮蛋、臭豆腐以及油炸食品都含有一定的诱癌物质;化工、冶炼厂冒出的烟雾以及污染的大气里,都含有这样的物质;被动吸烟恐怕比直接吸烟还有害健康;而要说有害健康,笔者认为最有害健康的很可能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所以,不能把一切有害呼吸道健康的因素都归罪于吸烟。

当然,笔者不是鼓励吸烟;而是提倡满足社会的需要。既然吸烟了,没有特别的原因,也不必刻意地戒烟;对吸烟过于厉害的,应该限量;对尚未吸烟、又没有迫切欲望者,建议就不要学或基本不吸;但严禁未成年人吸烟,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还要新增一些规定,如严禁孕妇吸烟(因为这会伤害胎儿并导致流产)等。

说到这里,对于吸烟、戒烟的问题,你怎么办?你父亲怎么办?也许已经清楚了。你不妨可协助父亲限定吸烟的数量,注意吸烟的时间、场合,并注意不要吸着劣质烟和尽量少吸焦油含量高的烟。如果你一定要戒掉它,那你最好先给你父亲找到一种比吸烟还有刺激或乐趣并且你父亲也乐意接受的嗜好,以取代吸烟。

答释者在十几年前有《对三十年戒烟史的反思》文章,论述了以上的观点。

说明:答释者本人不吸烟。

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不妨你邀请你的父母一起读读这篇答释。

进而通过你的父亲,把这篇答释告诉他熟悉的正在戒烟十字路口彷徨的老烟民及其家人。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9

 

24、回答Xiaocui关于“如何体验幸福、快乐的生命”的询问

Xiaocui来访者:

你能较深层、具体提出问题,还提出“体验快乐”和“快乐体验”,说明你是个“有心人”。就这一点判断,不见得你“活着没滋味”。

1、我们可以先把人的心态或情绪分成三种: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情绪”——有时又叫“心情”,是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正面如手舞足蹈,负面如暴跳如雷。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能消耗人的“生命能量”,甚至伤害心脏。“伤痛言语”用得过多,会杀死躯体许多细胞,谓之“自身中毒”。反之,情绪过度高涨、激昂,也会伤神到伤身。一个人没有情绪,那是“行尸走肉”;情绪过激,便是有了心理问题。最好是情绪相对平稳,当然这是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如果因愤世嫉俗、见义勇为、刚直不阿、争鸣是非、坚持原则、捍卫正义和真理,而引起情绪的不平稳,则又是做人角度的问题了。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

“情绪”,通常往往指“负性情绪”。其实“情绪”是个中性词,也有“良性情绪”,如热情、愉快、乐观、明朗、奋发向上等。

2、“体验快乐”,是专找或留住快乐,赶走或忘记苦恼;“快乐体验”,是以积极、良性的心态,去寻找、创造、积累快乐,即使遇到不快乐的事也可以当成、看成、理解成、体验成是快乐的事,这又高了一层境界。这里,采用“认知改变疗法”很重要。

3、“认知改变疗法”:其要点是端正或改变“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障碍”的态度、体验和看法;因此,不在于事物是如何发生、存在的,而在于如何看待这种发生和存在。正像你现在听到的《小河淌水》——小河淌水哗啦啦!你听到的是在歌唱?哭泣?吵闹?流淌?心情好的人听到的是在歌唱,心情不好的人听到哭泣,心情烦躁、焦虑的人听到吵闹,心情无所谓的人听到的是在流淌。积极的看法可以使你产生良好的心态,当然良好的心态也可以促使你产生积极的看法和体验。——听到歌唱,就是积极的看法和良好的体验。

一个人改变不了事物的已经发生或存在,但可以改变自己对“已经发生或存在”的看法,进而调整过去对此的行为或者把不快乐的事转换、体验成快乐的事,这就是“认知改变疗法”的妙处。

4、情绪管理的“改译”:与“认知改变疗法”相关。如把妻子的“打”理解成“亲”,“斥责”看成是“爱”,都是撒娇的独特表达方式,是情感的需要。这样你就会适应或淡化这种刺激。

5、有些“阴影”如果使用“认知改变疗法”和“情绪管理改译法”很难淡化,可随时或定期不断清除“心理垃圾”,特别是家庭里不愉快的琐事。“心理垃圾”如同实物垃圾,需要不断清理,并且还要注意清理的方法和送到哪里去处理,这样才会保持自己心理的干净和家庭其他成员心理的清静。

6、“情绪遮蔽记忆”:可配合“认知改变疗法”使用。如父亲对孩子做了5件亲密的事,但也打骂孩子5次,还有5件是中性的事件。而孩子有怨恨情绪,因为他只记得或承认那5次坏处,甚至把那5次好处也理解成坏处。使用“情绪遮蔽记忆法”,恰恰是反过来,努力地去记得或承认那5次好处,把那5次坏处作为“心理垃圾”清除送到垃圾站。如果再把5件中性的事件归在好处或快乐的事件中,那就是10次好处。另外,还可以把“有惊无险”的生活事件作为有趣的刺激,加以回味;甚至把已发生的“有惊有险”的生活事件遮蔽去“有险”的记忆,作为“有惊无险”范围里的有趣的刺激,加以回味。

7、“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该效应简单、通俗地理解是,坚信自己制造的、生产的事物是最好的。这主要运用在孩子(自己养的)、配偶(自己嫁娶的)和父母(养自己的)身上。欣赏着他们的亮点,品味着他们带来的欢乐。而忽略不记他们的弱点和错误。

8、“心态归零法”:主要运用于工作和社交。指工作中遇到高兴的、中性的特别是不高兴的事情,事过或下班就调整心态,使其回归到平常状态。就像演戏一样,过后不当真,从心理抹去。如阿庆嫂说: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归零法”主要指抹去不愉快的、中性的事,回到平静的状态;当然对遇到的快乐的人和事可以在记忆里储存、积累起来,过后可成为美好的记忆,加以回味。

9、“滚雪球效应”:如上所述,对遇到积极、快乐的生活事件可以在记忆里储存、积累起来,过后可成为美好的记忆,加以回味。

10、做“白日梦”,专想好事,甚至把过去的美事加以夸张,可打破时空,随意组合,进行自我欣赏甚至自我陶醉。可回到过去,也可超越现在去到未来,同过去、未来的人打交道。也可让无意义的东西变成有意义、有趣的东西。心想事成就是在做“白日梦”。

11、时不时与亲人小别,体验“远香(近腻味)”和离别的想念。

12、经常改变生活方式和调剂生活内容,感到长活常新。

13、可适度采用一些中性或叫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当场抗击不良的刺激源,但一定做到“过后不思量”。关于“中性或叫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可参阅http://www.kmxinqiao.com网站“科研成果”栏目里《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中“‘应激’中会采取哪些‘心理防御方法’?”部分,在那里,笔者整合了37种中性的心理防御方法

14、“放松训练”—“自我暗示”以及“安全岛效应”—“快乐岛效应”:躺或坐,感到舒适,闭目,放松,入静。暗示自己,感到任何的烦恼都不得进入我的“安全岛”,感到岛上的气味、气息、温度景色,什么都是宜人的,令人流连,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入内。“安全岛”,可以是实地的岛子,也可以是湖水、风景、音乐、画面,也可以是虚拟的。当达到这种意境,可再提升到快乐的境界即在“快乐岛”上“乐不思蜀”。

15、相信自己并自我调控:给自己的自信、意志和毅力打80—90分。能不能坚持自我训练下去,与每个人的性格、人格有关。所以要靠自信、意志和毅力。通过认识、体验、调控,适应自己同时也适应环境,自我完善,实现身心健康、快乐人生。

16、“权威效应”:你还需对答释者提出的应用理论、技术、方法及其本人信任度要打80—90分,方可往下进行。

17、如果个人的意志、毅力和自信不及格,可寻求心理援助,定期请心理老师调适。但不能形成心理依赖。

如果你能按照以上说的来调适或自我训练,以后你感觉“活着有滋有味”,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或有个过程。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按这17点及其顺序去做,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从这17点中选择若干种去做。

如果你有了成效,希望你能把这一招,与你的亲友一起分享!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9

 

23、答释米米“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的提问

米米你好!

因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人生观的人,活着会有着不同的目的;不知道你有着怎样的重大生活经历及人生观,所以你的提问会出现几个答案。

在阶级斗争的年代,以雷锋为代表,雷锋说,活着是为了革命。——殊不知革命是个手段,目的为了让广大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经济改革的今天,以年轻的打工仔为代表,他们说,活着是为了苦钱。——殊不知苦钱也是个手段,钱需要通过转换,成为物质基础,支撑着钱的所属者过上好日子。活着的目的还是要过好日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个人如果是“本我”占了上风,那他活着就是为了满足或实现“饮食”、“男女”、“进攻(劳动)”和“娱乐”的生存需要。

如果这个人是“自我”占了主导地位,那他就会在法律、纪律和道德的限制、监控下,在保证了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以工作或职业为生计,提高自己包括家人的生活水平,也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扮演好自己身上的各种角色,度完生命的周期,自我实现,死而瞑目。

如果这个人是“超我”做了主宰,那他主要会把生命作为一种载体,以专业或兴趣、特殊能力作为工具,把职业升华为事业,把人类或社会的某种需要变成自己的远大理想或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终身甚至不惜中途牺牲性命,“砍头只当风吹帽”。这既是他活着的目的,也是他死的目的,为了这种目的,死活都一样。

社会上大量是属于“自我”占了主导地位的人。但由于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客观环境往往使主观愿望不能实现,甚至遭到重大挫败,于是有些人的人生观就会发生动摇或变化,抑或彷徨、烦恼、抑郁、消极、颓废,进而产生厌世情绪甚至有人会产生自杀行为。

从心理健康角度说,笔者认为: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以积极的心态,体验幸福、快乐的生命。

“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生或人类永恒的、有着不同答案的甚至就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话题。而笔者却说:“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以积极的心态,体验幸福、快乐的生命。”

不知道这样的答释你是否满意?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9-27

 

22、回答模仿别人同时又感到苦恼的求助

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我有一个同班同学,我们时常在一起玩。可不知为什么,和她在一起,我总是有很大压力,在揣摩她是怎么想的,甚至有一段时间有意无意在模仿她。这使我很苦恼。这种苦恼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习。请告诉我该怎样解决?

一高三学生您好!

就你提供的已知条件分析看,这可能是一种“内射”(“仿同”)现象——将外界的因素、他人的态度或行为,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如“反感性仿同作用”、“向强暴者仿同”、“向失去者仿同”等。它既是一种中性、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也是一种心理困惑。

既然你感到影响了学习,那就偏重于心理困惑。

产生的原因,可能与你童年遭受到某个重大生活事件有关。这需要证实、挖掘、剖析,做出因果判断。

伴随着这种心理困惑,可能还有自卑感等。加在一起,就使你感到很苦恼。

要摆脱苦恼、走出困惑,需要做心理辅导。

你可阅读我的网站“科研成果”栏目中《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和《心理咨询师“备忘录”》等有关文章的相关部分。

祝你——

克服自卑,摆脱苦恼,走出困惑;找回自我,树立自尊,赢得独立。

心理老师  钱锡安

                                 2005-8-29

 

21、回“老师请帮帮我”的信!

wb同学你好

我不知道你读过我的《“同性恋”现象的宣传教育提纲》文章没有?可搜索:心桥网站—首页—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第12篇。

2003年以来,我辅导了6名同性恋者和同性恋倾向者。有3名中途而废,有一名基本没有效果,有两名治愈。这两名其中,一名是双性恋者,一名是同性恋倾向者,并且他们要求治疗的愿望特别强烈。

你把自己判断为同性恋倾向,这很好。并注意到你的其它用语:有种很幸福的感觉随后又产生巨大的罪恶感,还想过正常人的精神生活,等等。这些都有利于辅导或治疗。

在信上,做详细、准确的交流很困难。如果你信任我并且也信任你自己,建议你与我电话联系,约定时间,做面对面交流。

 

钱锡安

                     2005-8-1

 

20、答释Xiaoli 关于“失眠”的话题

调节“失眠”的方法很多:

⑴心理调节法。

刺激控制

⑶自我催眠法。

⑷行为调节法。

⑸饮食调节法。

⑹裸睡法。

⑺性生活调节法。

⑻物理调节法。

⑼药物催眠治疗。

非药物即仪器疗法。

最好是消灭造成失眠的刺激源。

具体治疗要因人而异,并且都要配合以“心理暗示”。

具体内容,参见《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7-1 

19、T某人你好!

首先对你目前的心理处境表示理解并致意安慰!

现回答你信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你说你“患有抑郁症多年”并“研究过好多资料”。

——如果你没有心理医生的资格证书并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即使你的诊断是正确的,也不能定论。换句话说,个体不能给自己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必须由心理医生确诊。

2、你说你的“抑郁症老是复辟”!

——“抑郁”、“抑郁症状”与“抑郁症”是3个有区别的概念。抑郁症特别是有先天因素的抑郁症较难治疗,并且其预后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顽强配合,才有可能康复。

3、“成人达己,成己为人”!目前是“成己”。

——很理解你的理想和自我实现,虽然目前处境艰难。

4、你说你“不知道‘助人,是我永远的精神原始积累’”是何意?

——有人主要追求经济效益,有人主要追求精神效益,有人先主要追求经济效益后来主要追求经济效益。我在我的后半生主要想从心理健康角度,通过公益网站,做些“利他”的事情。

5、你说“我很愿意加入到您们的队伍中做无偿的工作!在帮助自己走出抑郁的同时,还帮助几个战友”。

——作为理想,这很好。但真正行动,要慎重考虑它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如果真的要付诸行动,还是像你自己所说——“成己”,先把自己的心理障碍排解了再说,先解放自己,再解放全人类。是先和后,不是同时。

6、“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帮助!”

——如果你希望我并相信我,我愿意与你一起做些交流、沟通,为你做些辅导以至治疗工作。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6-25

 

18、仙踪你好!

你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二个属于隐私,故不在此回答。对于你的心理困惑和痛苦,我很理解,这里表示安慰。

这里答释你“人喝醉后会说一些莫须有的事情,这是什么现象?平常,只听说过酒后吐真言”的问题。

“酒后吐真言”和“醉后会说一些莫须有的事情”,虽具体表现不同,但其原理是一个:个体“潜意识”里的“本我”,冲破了“意识”的思考和“自我”的监控,自由自在或肆无忌惮地奔驰。过去发生过的真事吐出来了,莫须有的事情(实际上是隐藏在潜意识里东西并且是“潜抑”)也联想、幻想甚至妄想出来了。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6-20

 

17、答《家庭疗法》何日问世?

张女士你好!

你几次短信问我《家庭疗法》何日问世?今天我告诉你:它,终于问世了!

我“怀胎12个月”终于生产了。这不是因为难产;而是酝酿思考的时间过长。时间过长是因为过于谨慎,过于谨慎是因为文中有“战战兢兢的答案”,答案战战兢兢是因为——“婚姻心理的诸多问题,完全是一种体验。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作为婚姻问题本身,有的有答案,有的就没有答案,有的可能是一个答案,有的可能是多个答案或一人一个答案,有的则只留下思考即永远也没有或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我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又很累,就像一个产妇在“产褥期”坐月子,采用一些疗法做自我放松。

欢迎你和你的女同胞提出看法,如果你的那些女同胞能同她们的丈夫一起点评则更欢迎。

 

钱锡安

                      2005-4-20

 

16、回答追星读者关于李恩珠为什么要自杀的提问

钱老师:

媒体报道韩国演艺圈女星李恩珠患忧郁症上吊自杀。令人感到可怕和不理解。他们不愁吃穿、经济丰裕,他们的身价高贵,他们名誉地位什么都有了,还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走这一条路?忧郁症是怎么一回事?

追星

 

追星你好!

不错,他们不愁吃穿、经济丰裕,他们的身价高贵,他们名誉地位什么都有了;但他们心理空虚,“天平”失衡了,所以他们在没有或无法调适自己的心态的情况下,会比下岗职工还日子难过。有的终于自杀。自杀,虽然有“导火索”,但还得有根本或主要原因。李恩珠的“裸镜事件”是“导火索”而已。

现将“抑郁症”(忧郁症)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供你参考。

“抑郁症”——在强烈的挫折或长期持续的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不良情绪。变得思维迟钝,思路阻滞,联想困难。苦闷、沮丧、焦虑、自责。伴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有10个特征:①记忆、愉悦、兴趣减退;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下降;悲观失望,内心忧伤,情绪低落;作出决定的能力降低;言语和活动明显减少孤单无助感,无力自拔,又不愿与人交往;觉得病情严重;⑨认为生命没有价值、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有自杀的念头甚至是行为。病程在两年以上。

“抑郁症”是“神经症”,但发展严重便有可能导致抑郁型”的情感性精神症”即“精神病”。

“抑郁症”易发于青壮年,是一组反复发作、显著而持久的情绪障碍性疾病。急性抑郁症病愈后,间歇期症状并非全部消失,有的患者仍处于慢性、轻型精神病状态,社会活动能力未能恢复到病前水平。这与年龄、家族史、长期环境适应不良、躯体疾病、缺乏社会支持、治疗不充分等因素有关。为此,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适应社会环境的信心与勇气,指导其生活、工作和服药(不宜过早停药)。抑郁症的发病与情感因素的关系很紧密,中医认为因“七情”或“五情”过度所伤,因此在疾病的缓解期要充分做好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摆脱心理压力。

导致“抑郁症”,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心理的因素,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甲状腺问题、糖尿病、节食减肥、缺乏运动、日照不足、营养不平衡、女性经前综合症和内分泌紊乱等。

会主动求治。对一些“抑郁症”患者,还要给他服用药物,否则,他不相信光凭几句沟通的知心话,病就会治好。

 药物“中研国药”系列:“夜舒宁”、“脑乐静”、“安神胶囊”、“解郁安神颗粒”等。这类药以营养、调理精神为主,能营养脑细胞,激活体内疲惫神经,对心脏和胃肠功能紊乱进行调理,达到养脑安神、镇惊克忧、交通心肾、健脾益胃、养阴清火、舒肝解郁的效果,从整体上调整“五脏”与“五情”,使其得到阴阳平衡。

在性格方面,“抑郁症”患者多为“内向型”的个体。

当“抑郁症”患者有“三无”即感到无望、无用和无助时,就有可能自杀。

早些时候的自杀者——台湾的三毛、香港演艺圈里的张国荣,就是这类心理疾病的患者。

20031010日是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预防抑郁影响每个人。

 

15、答有的家长所问

有的家长来电话问:“我的孩子昨晚离家出走,你能不能帮我们找回来?”或来信咨询:“我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首先,笔者认为,只是帮助把孩子给找回来或做工作叫孩子听父母的话,这不是心理健康工作者职责范围内的事,换言之,心理健康工作者如果这么做了,那他就不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了。

其次,要把孩子给找回来或做工作叫孩子听父母的话,第一步要弄清楚孩子离家出走或不听话的原因,尤其是父母方面的原因;第二或第三步才是与孩子沟通交流。据笔者近年的调查问卷和咨询发现,青少年有心理问题的恶性刺激源,75%是来自家庭。

结论:孩子产生了心理障碍,父母或监护人应首先接受心理咨询。

钱锡安

                    2005-1-11

 

14、答复思茅读者的要求》现将“精神病”中“精神分裂症”的情况做个介绍。详情请阅读“科研成果”栏目中的《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一文。仅供参考。

 

13、回保山来访者“请教一个问题”的信

保山来访者你好!

现就你“请教一个问题”的来信回答如下。

一个家庭有一个人懒惰,就会有另一个人不懒惰;有一个人发脾气,就会有另一个人不发脾气;有迁就的,就有得寸进尺的。因为如果两个人都发脾气,就会战火不断,或者两败俱伤,或者分道扬镳。所以只有另一个人不发脾气、迁就,家庭才能得以维持。这于自家、对邻居他人都有个“交代”。代价是把自己痛苦咽在肚子里。一般地说那个发脾气的人不会因为对方不发脾气自己也不发了,因为他会按照“一个发、一个不发”的模式,习惯地、重复地发生。如果不是这样,那说明他的病好了,家庭稳定了。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规范家庭成员、维持家庭稳定的自动调节器,叫“第一控制系统”。该系统有一种寻相对求稳定的倾向或功能。这种系统或功能一旦受到冲击,就会破坏家庭的平衡;就会产生家庭心理障碍。

如果家庭中一个成员的行为干扰了别的成员的正常生活,进而这个家庭的功能不能正常运转,家庭的关系不能正常维系;那这个家庭就可能开始成为有病的家庭——家庭心理障碍。

如果一个失衡模式长期存在,成员之间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导致另外的病态,形成新的不稳定局面,有的成员要发泄,也会有成员——“使者”出来寻求援助。

一个家庭遭遇到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家里人不知道如何应对时,这时需要“第二控制系统”——心理治疗师的干预与扰动。

“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家庭疗法”告诉我们:一个成员有病是整个家庭的病,而不是某一个成员的病;所以,如果需要辅导或治疗,对象则是整个的家庭成员,目的是为着整个家庭的健康、平衡。

就你信中介绍的情况看,你的家庭可能因为你哥哥的行为而产生障碍,但你哥哥产生那样的行为又有他的家庭、社会、心理因素。

我很理解你“我很希望我的家庭是一个充满亲情并且和睦的家庭”这句话。

如果你认为我上述的话对你有参考价值或指导意义的话,如果你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的话,我可以扮演“第二控制系统”的角色。

另外,我的《“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的讲稿不久会编发在“婚姻家庭疗法”栏目里,届时可阅读。

钱锡安

                                                2004-12-12

 

12、回答天津1380306****女士关于“恋老倾向”问题

1380306****女士你好!

你在短信里说你觉得自己有“恋老倾向”,见到干净富态的老者,总要多看几眼,甚至想与之亲热。问怎么办?

答释:你用了“倾向”的程度或性质而不是定性为“癖”,我认为这比较恰切。你没有告诉我说你是多大年纪,但敢肯定的是你不小于20岁。这样以来——

首先,你恋的是符合结婚年龄的异性。婚姻法只说22岁的男性,没有说两性的年龄差不得大于多少。

其次,老者往往有着丰富的情爱或有着老练的性爱经验。

何况,现在还有一种“找个老男人做老公”的新潮婚恋观。

因此,这既遵守法律规定又符合异性间性吸引的规律,如果老者是单身这还尊重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所以,属于正常的性心理状态。

如果这样答释不客观或不能满足你的实际要求,那很可能是“青春期”或“青年期”时的你,曾在爱情方面遭到较大挫折。这需详细地了解你的过去,方有可能得出较正确的结论,最后才能谈怎么办。

不知道这样的答释,你能否满意?

 

钱锡安

               2004-11-2

 

11、“同性恋”现象的宣传教育提纲》的内容调整编排在“科研成果”栏目的《恋爱是目的还是手段?》一文之后。

10答复水月女士关于寻求心理帮助的留言

水月女士,你

留言收到。现点个人看法,供你参考。

1、留言中所提之事,不知道是不是属于你的隐私。如果是;那末,在公开的留言处谈论,不知你有否顾忌?

2、据你提供的情况看,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心理疙瘩”;是因为爱得太深,因为传统爱情的专一性、自私性和不相容性的驱使。别的女性可能也会这样。

3、这可能是一种不成熟甚至属于消极、错误的心理防御方法——“敏感猜疑”。我在《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文章中说:猜忌是非常消极的一种心理防御方法,其效果往往最糟糕,特别是猜忌自己的亲人。一定要避免、克服。最好的克服办法是不要一听到风声(往往是谣言)就断定必然有“雨”,或一定要去捕个“影”;不妨,首先宁信其无,然后再策略地去了解是否真的有这一事实。

4、这一点具体对你是否适合,这需要采用非公开的方式进行交流,才有可能帮你解开心结。

钱锡安

                                                        2004-07-19

 

9、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

——2004年7月5日,《都市时报》就此话题邀请笔者作答。

目前,昆明地区的心理咨询行业刚刚起步,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心理卫生和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大家对心理咨询感到新奇,各抒己见;自然,对咨询该不该收费的话题也就见仁见智。现在笔者就心理咨询(主要指个案咨询)为什么要收费的话题,谈点个人观点,供见仁见智者参考。

一、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三种看法

心理咨询要不要收费?如果是等3年以后,也许就没有人问了;因为那时全社会都有了心理卫生的意识,大家都懂得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看心理医生(在这里与心理咨询师同义)与看生理医生是一个道理,收费是不需要论证的事。可现在还没有到那一步,所以就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

主要有3种看法:

一是认为心理咨询不就是像熟人之间聊天么,就算是看病,既没有吃药也没有打针;凭什么收费?

二是收费嘛也是应该的,咨询师也不能白跟你聊啊,人家也不是吃饱撑的没事干;但费,是不是收高了一点?

三是无形或精神劳动也是劳动,而且,无形的、精神的劳动是更复杂的劳动,它和普通医生给吃药、打针、做手术是一个道理,复杂劳动收费应当高一些。我们花钱买得了心理健康,也符合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职业,他们付出了劳动,收费是理所应当的。

二、对这三种情况的分析

据了解,到寺庙祈祷的香客,都是自己交香火钱的;否则,不灵验。有一个相声段子说:你要叫我帮你解决问题,可以。要“交学费”,否则你“印象不深”。为了叫对方“印象深”,还举了一些国有企业老亏损的原因就是因为厂长或经理老拿公款“交学费”因而“印象不深”的事例。这样的事例或结论用到“心理咨询,咨客需要自己交费”上,也许很是有些实际意义。

(一)个案咨询也有不收费的情况:

1、有的咨询师为了做“利他”的义工活动,为了追求“精神收获”和社会效益,就连一些个案咨询也不收费。

2、有的通过个案咨询不收费,带动或吸引其它诸如团体咨询和培训等项目的开展。

3、有的私人开诊,开业后的头13个月免费案咨询,是试营业或叫“培育市场”。

4、有的是搞研究做实验,需要招聘“被试者”,这往往不但不能收费,有的可能还要付费给他们。

5、有的给熟人咨询,不好意思收费。

(二)其实,昆明地区目前收费偏低:

怎见得?

初级心理咨询师为人民币2030/小时,中级4050/小时,高级6080/小时。为什么定得偏低?是因为刚起步,咨客很少,社会在这方面的意识较低。等形成气候之后,估计会增加50%

普通医院一个医生按传统医学模式一个上午一般看1530个患者;而一个心理咨询师则一般是12个,最多不超过4个。

心理咨询目前分两大块:一是各正规医院,二是个体或合伙经营的心理诊所。

对各正规医院,近年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必须设立心理咨询科。他们收费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正宗的医生。他们的价位在3050/小时。

个体或合伙经营的心理咨询师大都是没有医学背景的。他们的收费,一方面有个统一指导价格,也是参考“正宗医生”的价位,同时也根据自己的资历等情况而定。

横向业外比较:中医的保健—治疗按摩也是3050/小时。那是体力加技术的劳动。还有,请专家、学者讲课或讲座,讲课费一般是在100元左右/小时。

纵向业内比较:在形成了心理健康意识后的北京等地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价格是200300/小时。

这对于有高度的“酒意识”的一些男人来说,同一瓶“五粮液”基本在一个水平上;对于追求外在美的一些女人来说,同一套法国香水或一个疗程美容的费用也差不多。举这样的例子,是想说,首先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从价格心理学看,如果把有价值的东西价格定得过低或者白白送人,会显得这东西没有使用价值。心理咨询这一无形而有价值的东西就更是如此了。

作为心理咨询师做着设计、调适人的心灵的高尚工作,这是智慧加技术的劳动,其收入为4050/小时,不能算高。

(三)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

心理咨询是现代化社会分工的必然,是包括“聊天”和“思想工作”等都不能或无法代替的。

1、人们逐渐发现,有了心理疙瘩“六不找”。

近几年,不少人特别是“过来人”渐渐悟出这样的道理或产生这样的现象:遇上了烦恼的事,一是不去找单位的支部书记,认为他“只会抓大事”,是“万金油”,并且一找他,必居高临下,教训人。二是不找单位的同事,因为他们会在背地里笑话你。三是不愿找好友,因为不管他们能不能帮助解决问题,事后总会把自己的隐私给张扬出去。四是不找父母,认为已成家立业的子女不能再给父母增添精神负担。五是不找子女,因为两代人“代沟”,无法沟通,何况一些事情在子女面前也说不出口。六是不愿再去找姊妹,因为他们“情感偏向”,火上加油,反而把事情处理不妥当。想来想去,找谁?找专业的、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他们沟通,对他们宣泄甚至发泄;他们不但能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咨询、治疗的技术帮助解决心理问题,还会给个人的隐私保密。

这是一个行业或职业行为,所以应该收费。

2、从“一人三心”看心理咨询收费是在情理之中。

“一人三心”说的是一位心理医生的科研成果。他整合出来的心理疾病(“心病”)为五类型27亚类89种,整合出来的心理防御机制(“心态”)是四类86种,整合出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药”)有8类种123种(据统计,国际上大概有400多种)。

这些药方是他长期潜心研究、实践、总结而积累来的,在付出大量心血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像这样的心理医生很多。

3、收费是心理咨询的一个原则。

之所以把“收费”作为一条原则,就是要以此体现心理咨询师的严肃性、权威性、专业性、负责性、暗示性以及检验患者的配合性、产生印象程度、治疗效果等。目的在于靠规章制度或纪律来约束、规范咨询师的行为,有利于咨客的接受治疗、康复和预后。

在我省和昆明地区,一些有医学背景并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医生,可以给咨客开“治疗费”的发票;在一些发达国家,咨客是通过保险公司来支付咨询费的。通过保险公司来支付咨询费,至少目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步。

换个角度说,心理咨询所支付的费用,患者不宜报销,至少目前不能报销。因为报销行为转换成对心理咨询的贬值,会抵消心理治疗效果。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心理治疗不收费,就等于咨询师的药方不值钱、没有药效;咨客回去之后不会认真地配合“吃药”,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疗效。

有的咨询师给熟人或通过熟人介绍的人咨询,不好意思收费;结果反而被人瞧不起,说他是新手,拿人当实验品,是在“见习”。

昆明地区有位咨询师有了名气,找他咨询的人很多,但一律收费,包括熟人或熟人介绍来的人,一视同仁。有些人对他就有怨气,说他不近人情。其实从咨询这个行业来说,这就是近人情,因为他是在按原则和情理在收费,同时在为你的心病负责。

给熟人做心理咨询本来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当然,还要看这熟人的心理素质),如果再加上“不收费”,那基本会等于白做,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浪费。“医不治己”的“己”,就包括“熟人”;因为,他知道你的“根底”,没有了严肃性、权威性和暗示性,患者也不会有多大的配合和效果等。

4、应该交费和交不起费,是两个概念。

有的心理诊所对3种人不收费——对城镇经济收入在生活最低保障线以下者(还有农村的低收入者)、残疾人、社会孤儿等实行免费咨询。不收费是考虑他们交不起费。

5、心理咨询同熟人聊天不同,同思想工作也不同。

“熟人聊天”是可超出心理范围、没有心理健康理论做指导、离题万里、带着情感倾向、也不必负责任地与对方交流。

“思想”是讲是非对错,“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着军政、训政、宪政里一家之言的命令、训话、批评、禁止,是教训与被教训的关系,是我正确你错误的先验。

而“心理”是讲情感的远近、情绪的喜厌爱憎,讲体验、调整和适应,“心理咨询”是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在平等关系前提下的对话、沟通、交流、一起分享,使咨询成为一种精神消费、一种心灵享受。

想当初,祥林嫂就是老同“熟人”聊关于“我真傻”的天,形成“祥林嫂效应”,所以病情越来越加重。

现如今,人们都在快节奏地竞争,没有闲暇的时间跟你聊天,因为人们的时间比钱还要值钱。且不说聊天有没有心理咨询的效果。

心理咨询有一种模式叫“非指导型”。假定把它列为聊天,那也是“职业聊天”,“职业聊天”理当收费。

6、关于不收费中的义工志愿者活动。

也许有的咨询师说,我是尽义务,就是不收费。这是我的权利。

对于不收费中的义工志愿活动,应该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按规定要求,志愿者从事心理咨询义工活动,必须要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或谋生方式。因为只有首先救活了自己,方有能力帮助别人。二是适宜参加灾后等的无偿心理援助,也可集体上街为过往行人义务心理咨询。三是需在政府有关部门或媒体的统一组织下进行。

如昆明市老年服务行业协会正在招募为老人做各项服务的志愿者。日前笔者报名参加,愿意在协会的组织下,义务为老年群体做心理健康话题的讲座和群体心理咨询。

7、找咨询师做心理咨询是一种精神消费甚至是心灵享受。

有位咨询师做咨询的信息反馈W女士与丈夫离异,事后单亲生活感到非常痛苦,产生自杀的念头。这时有人劝她寻求心理援助。通过咨询,淡忘了悲伤,增加了活下去的信心。一位姓L心理健康的退休医生说:“我接受心理辅导是在享受一种心理按摩。其实这对心理有病或没病的人都有好处。”昆明户口在东北一家大学读法律本科专业的L同学(女),在接受了咨询后,反馈意见说,这次与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互动,开始是抱着消费的心情来的,结果走的时候体验到是一种高境界的精神享受。还有位患者说:“我的病在普通医院花了好多钱,一直治不好。那是因为不对路。后来找心理医生,治好了。不吃药,不打针,更没做手术,心理医生用家庭辅导法启发、帮助我,我心里很舒畅。花钱买了个健康。值得!”

结论:所以要收费!

目前,找心理咨询师的人比起上普通医院者,是寥若晨星。首先不是因为人们没有心理问题,也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这种意识和观念。因此,收费,对于咨询师和咨客来说,那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收费,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达到治疗心病的目的。

一旦全社会都有了心理健康的意识,那时所有的咨客自然就有了交费的意识,也就不用对“为什么要收费”的话题坐而论道了。

参见2004年7月7日《都市时报》。

钱锡安 

                              2004-07-08

 

8、给自称“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过错”的求助者

“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过错”的求助者如面:

首先你提供的已知条件笼统且不完全,所以无法详、准地分析和判断。只能说些如果、可能之类的话,供你参考。

1、你说你崇敬的人这次即第一次向你发火。——很可能在这之前你就犯下若干个类似的“不可原谅的过错”,因而积累下来;这次只是“导火索”、忍得不耐烦罢了。

2、你感到对不起了别人,自己沉浸在郁闷烦恼中;还应该考虑对方是否比自己更苦恼。

3、解决这次社会角色的冲突或误会,需要时间和行动。主要是让时间和实际行动去改错;而不是语言的解释或口头的认错。也许这样的效果会明显些。

4、就事论事。就是此事也不要当个大了不得的事,老郁积在心里;当接受教训,排解烦恼(如采用歌唱、运动等方式的转移方法),抹掉郁积,避免淤积,更不要感染或传染给别人、他事。

5、对于“浅薄无知”而犯过错,如果是认识和水平的问题,那今后可注意学习点“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或常识,让自己由“小生”变成“老生”。如果是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愿你早日从心理困境中自拔。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4-07-01

7

6、综合回答“用户留言”中的部分内容

很高兴各位网友给我来信。

1、我通过网站宣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同大家一起分享心理健康,既不是为了“职业”(生计),也不敢说是“事业”;仅仅是做点“事儿”而已,做点“利他”的公益的事儿。也不是我的境界怎么高大,只是在有了老米钱——退休金的经济基础上才能这么做而已。

2、有的网友拿来案例要我分析,或者提问一些有关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问题,我愿意作答,完成这种任务,只要对公众有参考价值。这些作答,根据性质的不同,分别放在“心桥”网站的“案例分析”或“沟通与备忘”里。

3、有的要求阅读我的诗歌和小说,我会根据情况陆续编辑,不一定回信作答。

4、有的要求我给他做心理咨询。只要你在网络黄页http://www.km114.com.cn/医疗保健医药-心理咨询-心桥“用户留言”提出,就意味着可以公开,那我就不征求你的意见,直接在http://www.kmxinqiao.com公益网站的“典型案例”或“沟通与备忘”里作答;如果提供了邮箱,就意味着是不公开的,我在邮箱里作答。

5、有问云南大学马加爵是不是人格缺陷?

答:是有人格缺陷。他因为一些不良刺激而产生心理焦虑、困惑、抑郁,使他产生心理障碍;但他没有采用积极或中性的心理应急或防御方法,而是采取导致违法犯罪的手段。这不但是他本人的悲剧、受害者的悲剧,也是在此之前许多学校不重视在校学生的心理卫生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的悲剧。

问人格测验和能力测验有没有区别?

答:有区别。人格是个大概念,也包括能力;人格测验是综合测验,其中测量表现社会适应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商”,一般用于成人;而能力测验属于单项测验,也叫智力测验,测量“智商”,一般用于少儿。

此回答仅供参考。

6、其他的联系,也是:可以公开的,通过“沟通与备忘”栏目;不愿公开的,在邮箱里沟通。至少目前是这样。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4-6-24

5

4

3答有读者问

      有读者问:一些科研成果、心理小说的章回、文字排郁的具体文章,有一些怎么点击不出来?

      回答:本网站是公益性的网站,点击各个栏目,都会畅通到底。只是网站成立不久,基本框架虽已成型,但大容量的内容需要逐步地编辑和维护。编辑和维护者会抓紧时间努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这要有个过程和需要时间。

     另有网友说:打开音乐,有时听起来是乱糟糟的。

    其实并不是乱糟糟的。每一个栏目都配有一首曲子。当你在打开第二个栏目时,需把前一个栏目最小化或关闭,这时就只有一首曲子在播放,也就不乱糟糟的了。

  致歉,感谢!

钱锡安

                              2004-3-10

 

213650484***男生关于“同性爱”话题的短信

你好!

    撇开传统的观念,从性心理角度说,你或与同性、或与异性之间发生情爱或性爱,都是正常的。但鉴于性爱的不相容性,两者只能选择其一。特别是还要想有一个正常的家,就更不能让两者并存。如何解决无法实现的“双趋想象”?可以与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地沟通、交流,也可以点击我的网站,在有关讲稿中寻找答案。

      此致

                      钱锡安

                                             200433

1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