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儿子自杀真相》
9岁儿子自杀真相
昆明心桥心理所心理师
钱锡安
昆明《都市时报》记者
杨亚群
CCTV-12“心理访谈”栏目编导
董秋利、小崔
2009年6月,心理师钱锡安应CCTV-12“心理访谈”栏目邀请做《9岁儿子自杀真相》节目。
心理热点:关心孩子的学习并不等于关心孩子,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必须满足的。
故事梗概:9岁的小学生Chen晨非常痛恨写作业,而最近他已经发展到只要父亲让他写作业,他就说自己宁愿“自杀”。开始父亲以为孩子只是吓唬自己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Chen晨很多时候都沉默,也很认真地说自己不想活了。当地心理专家钱锡安老师经过测试了解发现,原来Chen晨说自己不想活的背后另有心结。因为半年前母亲离开了他和父亲,这半年来Chen晨每天都在想念母亲,但是父亲却坚持不让母亲回来。Chen晨只好用这种方式反抗父亲。最后当母亲再次出现在Chen晨的面前时,他的脸上露出了天真灿烂的笑容。
一、都市时报记者接到求助电话
日前的一天下午,昆明《都市时报》记者杨亚群接到一位姓Chen的父亲的心急的热线求助电话。电话里说:
“你再叫我做作业,我就自杀!今天中午在厨房里,我9岁的儿子Chen晨又神情严肃地与我‘对峙’着,他手里握着锋利的水果刀,正对着自己的肚子。僵持了一会,Chen晨看见我退出了厨房,这才慢慢地放下手中的刀,怏怏地跟着离开。
“他从不主动写作业,必须要我守着,但没想到最近他对作业抵触到这个地步,居然做出这么极端的举动。
“我实在管不住他了,想问问有没有全日制的寄宿学校,把他送进去。”
从电话里的声音感觉,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这位Chen先生被儿子的“自杀”举动吓得不轻。
二、好动孩子一提写作业就变呆
Chen先生是昆明北市区一家餐厅的老板,由于妻子在老家照顾老人,他一个人既要忙生意,又要照顾上三年级的儿子。他每天清晨送完儿子Chen晨,就开始忙活店里的生意,下午则让Chen晨自己坐公交车回餐厅。
这天下午,记者在餐厅里见到了放学回来的Chen晨。放下书包,Chen晨坐到饭桌前吃饭,刚吃几口,就放下碗筷走进厨房“翻箱倒柜”。他从冰箱里找出一袋玉米饼要求爸爸给他油炸,Chen先生没答应,Chen晨便开始“耍赖”,抱着爸爸的腰不撒手,最后他成功地从爸爸裤兜里掏出5块钱,跑到外面买零食去了,回来后就一直与员工追逐打闹。
一个小时之后,Chen先生提醒Chen晨做作业,但Chen晨像没听到一样依旧玩得不亦乐乎。Chen先生随后把他拽到餐厅靠里的一张桌子边坐下,又帮他拿出作业本和笔,甚至连笔帽都打开了。但这么周到的“服务”并没有唤起Chen晨做作业的热情。Chen晨呆呆坐着,或掰弄着手指,不停地揉鼻子。“赶快写,不然老师又要批评你了。”“……再不写我就打你了。”任凭Chen先生怎么劝说和恐吓,Chen晨就是不碰桌上的作业本和笔。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一个字都没写。Chen先生跟记者说:“每天都这样,叫不动他,打骂都不行。我真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我也不敢再逼他了。”
“平常他提什么要求我都尽量满足他,也没让他缺吃少穿,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还感觉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居然要‘自杀’。咳……”Chen先生说。
从Chen晨进门开始,记者就试着和他交流,但任凭说破嘴皮,他硬是一句话都没跟我们说。Chen先生说:“他一见到陌生人就这副模样,一声不吭。”记者感叹:“他的内心让我们琢磨不透,我们走不进他的内心。”
三、问题主要出在家庭教育上
记者采访班主任。班主任说:
“太调皮了,爬学校大门,爬篮球架,甚至还会和同学打架。至于学习嘛,我们也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Chen晨的班主任说,Chen晨上课时经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3年来,他的同桌换了又换,各个班委都和他坐过,但一点都没有带动起他的积极性。在对待Chen晨的问题上,家长和学校有很大的分歧。“这段时间,我找孩子的爸爸谈了好多次,也渐渐琢磨出了孩子的心思。他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家庭教育方面。”班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小林在家不听话的原因。“我问过孩子自杀的事,他说只是吓吓他爸。他在学校从来没有表现出‘自杀’的倾向。”班主任还说,有好几次我都看到Chen晨放学后不回家,而是在学校附近瞎逛。我向Chen先生建议早点来接孩子,但Chen先生却说,放学时正是餐厅生意忙的时候,没时间来接。
“上课时布置的课堂作业Chen晨都能做完,但家庭作业几乎不能完成,可见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没问题,而是家长没有正确引导。”最后,班主任无奈地说,“我们对Chen晨的教育已经尽心尽力了,关键还是要看家长。”
四、CCTV-12“心理访谈”记者介入采访
《都市时报》记者的采访手记发在了网上,被CCTV-12“心理访谈”栏目的编导董秋利嗅到,认为是一个心理访谈的好素材,于是联系上记者杨亚群,要求一起跟踪这个案例。还问杨记者:“你们云南有没有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有,就请他现场辅导。如果没有,就征求一下他们父子来北京做节目。”杨记者回答:“有。至少有一个资深的钱锡安老师,他是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高级心理咨询师。”经两家的记者商定并征得钱锡安老师同意,于是两家媒体、Chen氏父子及心理老师钱锡安三方见面开始录制访谈节目。
五、邀请昆明心理老师钱锡安现场辅导
钱锡安老师看了报纸上的消息,听了父亲的介绍,询问了父亲关于大小家庭成员的情况,顺便观察了孩子在“家”中——餐厅的生活环境及他现在的表情和行动举止。
父亲见钱老师不关注孩子,就着急地问:“我和他妈是舅表亲,近亲结婚。这会不会造成孩子的智力低下?”要求给做个智力测试。
原来Chen先生的妻子是他舅舅的女儿,是他的表姐。钱老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观测了Chen晨,发现他智商正常,超过100分;但心理年龄稍有滞后,好像在7岁的样子。但这样的测量父亲未必会心服。钱老师解释了一个“婚检”的话题:“近亲结婚与智力低下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可能。古代很多的就是近亲结婚。”具体Chen晨的智力到底是不是低下?接着,当场钱老师联系了昆明市中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医生何谦。父子来到中医院心理科。何谦医生测量的结果:103分,为“中智”。何谦医生对Chen先生说:“如果他学习不好,那不是智力的问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从中医院心理科回来,这位父亲对钱老师开始戒备、掩饰甚至阻抗。钱老师不跟他过多对话,而是约他做个游戏,他谨慎地答应了。钱老师跟他做了“墨迹”投射和“房树人”画图这两个游戏,结合他介绍的家庭成员情况,分析并得出Chen先生“疏远妻子:照顾老人=7:3”的结论,即他主要是打着“让妻子在家照顾老人”的道德、习俗招牌,欲行疏远妻子的内在目的。钱老师没有当场公布这个结论,而是递个眼色请记者把这个“纸条”暂且保管,谜底留最后揭开。
对掩饰的来访者可以使用墨迹和画图的方法、技巧,该方法、技巧对“打死也不开口”的人也很适用。下面是钱老师与Chen晨交流的过程和结果(Chen先生回避了)。
钱老师请Chen晨坐在自己的对面,问:“Chen晨同学,喜不喜欢游戏?”Chen晨低着头连连点头。
“那愿不愿意跟钱老师一起做游戏呀?”
他低着头点点头。
“很好。下面的游戏,你如果听懂了游戏规则、认同钱老师的观点,就点头示意,否则就摇头。好吗?”
他低着头:“好。”——他开口了!
“喜欢画画吗?”
“喜欢。”——他开始平视钱老师。
“很好。”钱老师递过纸笔,“那可不可以画一幅给钱老师看看哪?”
“可以。”
“钱老师叫你画什么你就画什么,叫怎么画就怎么画,可以吗?”
他点点头,做出待命的样子。
“好。游戏规则很简单,剩下的都是自由发挥。请先画一张吃饭的桌子,或方或圆,随便你。如果听懂了,就开始。”
他不假思索,画了一张方桌。
“很好,摆上饭菜不成问题。然后再画3把椅子。”
画了3把椅子。
“很好,可以坐人了。现在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饭菜都摆在了桌子上了,假定有3个人吃饭,其中一个是你自己,另外两个人是谁,你自己希望是谁,他就是谁。你就把这3个人分别写在椅子上。”
他不假思索,中间一把椅子定位“我”,右边的椅子写上“爸爸”,左边写上“妈妈”。
“很好。小Chen晨,妈妈在哪儿,现在,今天晚上?”
停顿了两秒钟,他说:“在这里。”
“昨天晚上能这样吗?”
“能。”
“我问你是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在旁边吗?”
“在。”
“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在旁边,今天也在旁边,是这样吗?”
“是!”Chen晨笑眯眯的样子。
“好!”钱老师转身抬头对编导他们说:“你们看,问了他两遍,他都一个答案——‘在’。”
六、终于打开孩子变呆和不说话的心结
编导问钱老师:“这是怎么一个意思呢?”
钱老师:“他和他爹的回答绝对是两码事。他的话90%的没有掩饰,他爹回答的话40%的是掩饰的。这幅图翻译成语言就是:无论前天、昨天和今天,在他的心目中,他妈妈就是在他身边,在一起吃饭。这就是说他天天都在思念他的妈妈!这就是对这幅图的分析和解读。”
“那为什么他妈妈走后,开始出现‘自杀’这些动作?”
“他要‘自杀’这个动作,翻译成语言,就是:妈妈,你为什么不在我的身边?是不是不想要我了?你既然不在我的身边,怎么表达你对我的母爱呢?他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引起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爱。妈妈再不来是不是?再没有一个完整的小家庭是不是?你们再不关注、关爱我是不是?好,我就‘自杀’给你们看!就是用这种手段呼吁爸爸、妈妈赶快回来、回头。”
“这是潜意识,是不是?”
“对,我把它翻译成意识,翻译成语言,就是这么个意思。”
解说词:专家解释,孩子就是用“自杀”这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重视。想以此让妈妈回到自己的身边。那么专家的分析,小Chen晨是否认可呢?钱老师让小Chen晨对其分析的认可、满意程度打个分数。小Chen晨在画图的背面打了100分。钱老师拿起写着100分的纸张:“你们看,肢体语言来表达。”小Chen晨抬起头,自豪地微笑着。一副画图,就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打开。测试的结果,父亲的“7:3”和孩子的“100分”异曲同工,这使在场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根据预测和情理,为了试探小Chen晨的心结是不是因为母亲,我们记者前期已经把妈妈从老家昭通会泽约到昆明。那末,小Chen晨见到妈妈后,又会有什么反应呢?他没料到在画完这幅图画后竟然真的见到妈妈来到自己的眼前!
电视画面:小Chen晨笑逐颜开,笑出了声音,但当着大家的面,又很不好意思,只好低着头偷看妈妈。妈妈问:“想不想妈妈?”“想。”妈妈拉过来小Chen晨的手,小Chen晨急切地伸过手来。妈妈抚摸着小Chen晨的手,小Chen晨的脸上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当大家回避后,从偷拍的镜头里看到:小Chen晨见四周没人,就走到妈妈的跟前,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和妈妈拥抱……
由此可见,孩子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思考这个小家庭能否继续存在;不是不说话,而是表达的“肢体语言”父亲听不懂。
七、节目播出后搜集到的社会反响
由于这个案例是免费辅导且是公开刊登、播放的,所以它突破了“为来访者隐私保密”的原则。以此为代价,却使Chen氏一家受益,促成了小家庭的团圆;也得到了示范效果,一些心理咨询师拿来做范例使用;还让好多读者、观众和网民也受到启示,各有收获。
现将一些读者、观众和网民的信息反馈整理如下——
◆有几个中学生在短信上说:什么时候也带我去坐碰碰车?太好玩了!这样的辅导方式,我们喜欢。钱老师,你真棒!我也给你打100分!
◆有位母亲来电话倾诉自己的心结:她回忆年轻时为改嫁撇下孩子,而自己竟内疚了一辈子。她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边看节目边哭泣。
◆过去只认识医院里穿白大褂的医生,听说医院里有精神科大夫和神经内科的心理医生,现在看到了心理咨询科的心理老师。心理老师治疗竟然不用药品!间接感受了“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佛家的经典语句。这是昆明一位被家人视为“疯婆娘”的中年妇女的感触,她不久前找到钱老师,求助如何缓解夫妻关系的紧张和克服亲子沟通的无效。
◆家乡母校中学校长先来短信、又来电话说:钱老,我已组织全体班子成员和班主任观看了你的访谈节目,反响很好。大家都认为你的表现是九中的骄傲!并激发我们更加努力工作,办好学校,搞好教学,探索出德育和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如何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融合的经验。另外,我已安排人将节目刻录,并放九中校园网站。
◆通过培训、开会等形式认识的全国的几位同道也收看了节目,有的当场组织讨论,还有的电话交流,他们有的甚至重新分析这个案例,并做延伸、跟踪辅导假设的探讨。
◆山东心理师民间组织的一位负责人电话通知成员组织收看,并且在下去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还解析这个案例。
◆有初出道的社会派心理咨询师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观众,对画图心理投射,觉得很有意思,奇怪画幅画竟然看到了小Chen晨内心所想的东西,打开了他紧锁着的心门。这既深邃又直观。深邃的是摸不清、看不透、读不懂其基本原理。直观是一画、一看,就明白了,哦,的确是想妈妈,儿子开口说话了:“我天天都在想念我的妈妈!”原来“自杀”是母子分离焦虑所致!如此简练、通俗、精彩。
◆有位文学创作的朋友专门评论节目的框架结构:赞美解说词与外景画面、解说词和人物话语的承接、吻合,十分严谨、自然。赞赏结尾画面的余音未尽,母子由近距离接触到零距离亲吻的真情流露,这既是摄像师偷拍的真功夫,也体现了编辑剪裁的水平,当然也体现了心理医生无痕迹治疗的技巧。
◆谈到没有治疗的痕迹,还有的同道说:整个的治疗过程,甚至跑到公园里玩耍,在茶室里做画画、表演心理剧等游戏,看不到“医院”、“诊所”的痕迹,心理医生与来访者这样交流互动,这也是人性化治疗的一种新的尝试吧,形式很新颖。
◆湖南一位资深的学院派心理老师在长途电话中对钱老师无痕迹的疗程做了全面的剖析并有预后。
这个案例既然变成了节目上了电视,那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了,而是一种示范,有着宣传和教学的意义、价值。因此,除了没有保住来访者的隐私,心理医生的属于教学范畴的、不便赤裸公开的某些心理学原理、剖析技术技巧等,也暴露了。当制作成节目演播,当事人再观看,可能会有某种受伤的感觉。当然,这肯定是当事人愿意的。他为宣传和教学作出了奉献,他也免费得到了治疗,但愿他会珍惜辅导效果。他可以完全注重治疗,遵嘱吃药,早日康复!
这实际上是一次家庭治疗。按照健康的家庭成员关系排序,他们应该是小家庭排在第一,大家庭排在第二。对于Chen先生现在的情况来说(不但婚前扮演儿子的角色,现在还扮演丈夫和父亲的角色),自己排第一(是体现责任),妻子排第二(对丈夫和未成年的儿子负责),儿子排第三(未成年人),儿子的爷爷排第四,其他成员后延。也就是夫妻关系排第一,亲子关系排第二,其他关系后延。如果破坏了夫妻关系,则势必破坏亲子关系,有可能出现儿子离家出走或自杀之类的事件发生,自然对长辈的孝道也难以实现。如果维持了夫妻关系(至少9年后,即孩子成长到18岁),则亲子就不会出现分离焦虑,对孝道也是可以兼顾的。心理医生不是救世主。这一切就看Chen先生的了!
八、家长应反思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主要指这位Chen先生,也包括有负性亲子关系和经历的父母。
钱锡安老师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中,75%与家庭环境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沟通方式不当有关。未成年人患有心理疾病的80%是由于父母心理错位引发的。这些数据或许可以提示家长,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钱老师建议,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心理障碍时,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或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帮助,而不是像Chen先生首先想到的“把孩子送到不需家长管的寄宿学校”那样。因为那样做,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张。
钱老师说,9岁的孩子对分离的焦虑非常敏感,父母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简单判断孩子,所以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听了钱老师的话,Chen先生才恍然大悟,决定让妻子留在昆明。
课外作业:就像术后的患者出院了,还要有个康复及其巩固的环节或阶段一样,钱老师给Chen先生交代了这次辅导以后父母子三者特别是他自己应该注意和做到的事情,包括亲子沟通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但重点是夫妻情感的交流、小家庭的维稳。以此避免“夹生”和“复发”。
让妻子留在昆明,是夫妻情感交流、小家庭维稳、亲子和谐的重大措施。
钱老师:“现在,请问父亲:你听懂了孩子的心声吗?”
当着摄像机的镜头,父亲:“听懂了。”
“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办?”
“让他妈留在昆明。”
“那他爷爷由谁来照顾?”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出费用,请我姐姐照顾。”
……
跟踪辅导:过了些日子,Chen晨父亲给钱老师打电话,索取中央电视台寄来的该节目的光碟。钱老师问他后来Chen晨的表现以及妈妈在不在昆明的事。Chen晨父亲说:妈妈在他身边,他再也不说“自杀”的话了,基本能自觉地完成家庭作业,班主任也很高兴。钱老师说了些鼓励的话,最后说:如果一切正常,以后可以不来电话。一定注意巩固辅导成果!
注明:
1.参阅报纸《都市时报》2009年6月12日A30
2.参看视频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9100605903885
2013-1-20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