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重大活动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心桥心理案例


3.《原来,“早恋”的原因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调节》

原来,“早恋”的原因

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调节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师 钱锡安

昆明某中学初中部德育处 谭老师

 

发生时间:这是发生在2007年的一个案例。

问题提出:某校初二A班学生“恋爱成风”。

辅导老师: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师钱锡安。

辅导对象:群体,是对学生、家长、老师这三个群体的辅导。

辅导形式:包括游戏、心理剧、问卷、测量、问答、讨论、调查及讲释等方式。

辅导效果:找到了“恋爱成风”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认知和方法,问题平息了。

一、情况紧急,求助校外的心理辅导员

谭老师:情况紧急!

钱老师:何事惊慌?

2007-4-5,新学期开学不久,昆明某中学初中部德育处心理咨询室谭老师给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师钱锡安打来求助电话,说初二A班“恋爱成风”,80%的学生在“早恋”,家长着急可是压不住,班主任担心可是管不了,有些“隐私”,同学们也不愿跟校内的心理老师讲,学校的德育处及所属的心理咨询室都做了工作,不但无济于事,而且引发出学生很大的抵触情绪,情况紧急,请钱老师“出山”,做做同学们的疏导工作。钱老师是该校校外心理辅导员,所以有令则行,当场答应。

“疏导”一词用得好!但疏导的对象应该是老师、家长及同学三方。钱老师与该校制定了一个团体辅导的方案,时间为一个下午,参与对象包括该班班主任及全体任课老师、全体同学及其家长,方案中还有做法、步骤等。

提出互动、交流的四部曲——

首先,与老师交流,摸摸他们的观点。

其次,与家长交流,看看他们的态度。

再次,与同学们交流,听听他们的心声。

最后,老师、家长、同学三方一起互动、面对面交流,统一对“早恋”的认知,疏通他们之间的代沟,化解他们之间的对立。

二、校外辅导员先给部分老师做问卷、减压

按照疏导方案,当天下午,钱老师来到学校,首先与谭老师见面,然后通过谭老师与校长、班主任交换了意见。

接着,班主任就召集了该班的全体任课老师包括体育等所谓副课老师,实到共7人。

(一)问卷调查

钱老师围绕着学生的人格发育发展,制作了《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问卷,根据老师、家长、同学不同角度和社会身份,条目不同,但每份都有相同的一项就是关于对“早恋”的调查。先调查老师。这里节选5项如下(选项人数附后)——

◆你对“早恋”的态度和看法

1.是不到恋爱年龄就恋爱( 6

2.是青少年的自由( 0

3.是错误的( 6

4.是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游戏”、“模仿”( 1

5.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4

6.是老师和家长出于某种担心、害怕、责任而编造出来的( 0

7.自己当年在中学时代也“早恋”过( 6

8.其它(                 

◆你认为现在学生存在哪些心理不良倾向和生理不良行为令人烦恼?

1.早恋( 6   

2.同性恋( 7

3.抽烟喝酒( 6

4.逆反( 6

5.厌学逃课( 7

6.迷恋网吧( 7

7.暴力行为( 7

8.无理想大志( 7

9.混日子( 7

10.其它(                          

◆你对学生的有些“不良行为”未必就是大了不得的问题这一观点的看法

1.赞成( 0

2.反对( 6

3.不加可否( 1

4.其它(                           

◆你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老师首先应接受心理咨询”的观点

1.赞成( 2 

2.反对( 3

3.不加可否( 2

4.其它(                           

◆你有心理压力吗?

1.相当有( 3

2.很有( 3

3.有( 1

4.基本有( 0

5.没有( 0

6.不加可否( 0

7.其它(                           

从问卷中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意识层面也认为“早恋”的提法不科学,不宜当着学生的面说这个词,何况当年自己也曾“早恋”过;但如果异性同学的相互吸引、喜爱的行为超过或突破传统的道德底线,学校往往会按德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按违纪的行为进行处理。

在讨论中,许多老师发出“老师难当,学生难教”的哀叹。有的老师说:在中国,恐怕老师的压力超过任何一种职业。

(二)认知减压

认知减压,一是指理智地认同自己的确有压力;二是从意识的层面,用认知(改变)疗法调适自己,使自己放松。

学生的压力来自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老师的压力来自教育体制及高考指挥棒。教育体制及高考指挥棒不改善或不改变,老师的超负荷压力不会减轻,只能在不根本改变外在环境的情况下,治标式地自我调节,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恶劣的环境及残酷的现实。

既不能消除、改变应试教育这一应激源刺激,也不想回避或逃避教师工作。对于教学老师的心理压力,心理老师提出7条做法,建议他们下班后及课间、课余自己操作练习,以此减压放松并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另外,也建议学校为老师们提供课间或在校时放松的场地等,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如果学校能组织老师集体训练、调适,则更会有重大效果。

个体排解职业压力的做法如下——

1.改变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精髓:不在于问题怎样发生,而在于你怎样看待发生的问题。可改变对事物的和自身的认知评价,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离开了三尺讲台。一种辩证的认知:适当的压力是动力;过度的压力能产生心理困惑,长期不疏导会得心病。

2.培养意志和毅力。如果你不能消除、改变和逃避压力源,那你就努力地去适应它。

3.上班进入角色,下班尽量心态归零。

4.积极转移。通过放松、娱乐等疗法,转移、取代、抹掉、忘掉不愉快或紧张的事情。如男士:水中漂浮、游泳等,女士:瑜珈、购物等,男女:K歌、舞蹈等。

5.相信每个人自己都有“本能自愈”功能(体内独特的自我修复能力)。

6.掌握“分解—化解—排解心理负担”技术。

7.求助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

三、又在“家长学校”学习班上同家长交流

开学时、学期结束时或中间遇上大事,需要向家长交待任务、征求意见,或把大家请到学校来,一同解决问题,这就是“家长学校”学习班的活动内容,进而,对家长的一些培训等活动,也在该学校进行。

因为家长要上班,所以没有来齐,并且还有来的不是直接监护人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对所谓“早恋”这一热焦点、敏感、有争议的话题,开始家长们讨论得特别热烈,但并不联系自己的孩子;而且主要谈及的是危害性,大多数家长默认以至公开认为“早恋”会耽误学习,担心会有失矜持,可能会失去贞操,甚至可能会违纪违法。

“火力侦察”之后,便是问卷调查。这里节选对家长的9项如下(答案或结果用百分比表示,附后)——

◆下面几种教育模式,你喜欢哪一种或几种?

1.“义务教育”( 20%

2.“基础教育”( 20%

3.“素质教育”( 20%

4.“兴趣教育”( 30%

5.“特长教育”( 30%

6.“政治教育”(文化大革命时)( 0%

7.“升学教育”( 100%

8.“应试教育”、“魔鬼训练”,是为了考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 95%

9.“择业教育”,上大学以至上名牌大学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100%

◆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假定让你在23条中选一条,你的选项

1.成功(指健康、安全、快乐、心安理得的成功)的健康人(30%,尽管选项无效

2.不成功的健康人( 30%

3.成功的有病人( 40%

4.不成功的有病人 

◆应试教育在操作过程中违反《劳动法》(脑力劳动超过8小时),你的态度

1.赞成( 5%           

2.基本赞成( 5%       

3.不赞成( 90%

4.其它(                      

◆假定《义务教育法》要改革,增加条款明令取消“重点中学”,你的态度

1.赞成( 5%           

2.基本赞成( 5%       

3.不赞成( 90%

4.其它(                      

◆你对孩子“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的态度

1.非常赞同( 5%

2.赞同( 5%

3.基本赞同( 5%

4.不赞同( 85%

5.其它(                                 

◆父母千万不要偷看“青春期”孩子的日记!你

1.有( 80%

2.没有( 5%

3.无可奉告( 15%

4.其它(                      

◆“控制”孩子,是父母的一种“远祖无意识”。你

1.有( 75%

2.没有( 10%

3.说不清( 15%

4.其它(                     

◆初二的孩子是谁的人?

1.是父母的( 95%

2.是上帝的( 0%

3.是社会的( 0%      

4.是孩子自己的( 5%

◆你对“早恋”的态度和看法(可多选)

1.是不到恋爱年龄就恋爱( 100%

2.是青少年的权利和自由( 0%

3.是错误的( 95%

4.是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游戏”、“模仿”( 5%

5.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5%

6.是老师和家长出于某种担心、害怕、责任而编造出来的( 5%

7.自己当年在中学时代也“早恋”过( 80%

8.其它(                 

从问卷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对“早恋”持批评态度,虽然自己在中学时代或青春期也犯下这样的“错误”;非常注重在应试教育下的学业,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虽然孩子与孩子不同,未必都是应试教育下学习的料子,且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

四、这才与初二A班的那个群互动

钱老师终于走进了A班的教室。一阵好像是“喝倒彩”的掌声和口哨声。教室里,同学们怒火满腔、剑拔弩张,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们做好准备,似乎等着发难这外来的“和尚”呢!

(一)做做群体放松游戏

“同学们,大家等得有些累了,我建议先做做群体放松游戏吧。好不好?”

“好——”

“现在假定考完试,要大家现场做一个放松,可以自由发挥。5分钟的时间。开始——”

教室里一阵嘈杂声,发现不少同学互相与周边的异性同学动手动脚,打情骂俏,甚至离开座位追逐。

——这就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早恋”或“恋爱成风”的外在表现,也是做给钱老师看:请看,我们就是在这样“早恋”!他们还能再怎么表现?这些动作或行为,同性之间也可以做,成人之间也在做。无非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已。

(二)充满了诘问、质问口气的提问

提问,也是很好玩的。让学生提问老师,这首先就是一种快感的刺激;如果能把老师问倒,那更是一种奢侈的满足。

钱老师:“大家可以提问亲子师生沟通心理健康方面的任何话题。能回答的当场回答;回答错了,就地销毁;回答不了的,我带回去研究,改日再来回答。”

某同学:“答不上来,那你今日怎么出这个教室啊?”

“喊120,派副担架来,我横着出去。”

一阵掌声……

人头攒动,纷纷举手。由班长指定一举手者取得提问权,其余同学静听,感到答案满意,掌声通过;谁认为不成立,提出理由或根据。

按照游戏规则,一同学取得提问权:“请问钱老师,什么叫‘早恋’?”

钱老师:“我认为‘早恋’是一个‘伪命题’,所以就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或答案。并且,截止目前,在权威的工具书里也找不到这个词条。”-

一阵掌声和尖叫声。——答案通过了。

又一同学提问:“恋爱就恋爱呗,为什么还要分什么早恋、晚恋呢?”

钱老师:“婚,是法律问题,法律规定可以结婚的年龄叫婚龄,所以有早婚、晚婚之说;育,是责任问题,一定是成人后、结婚后,且有经济基础支撑,可以生子,所以,没有结婚证书的叫非婚生子女,不满18周岁生育子女的叫早育;恋,是情感问题,人和人、谁对谁的恋情没法分早晚,所以,没有‘早恋’一说。”

又一阵掌声和尖叫声。——答案又通过了。

又有一同学:“和同性同学亲密,就说我们是‘同性恋’,和异性亲密,就说我们是‘早恋’,还要不要人活了?”

钱老师:“青春期同性在一个被窝里甚至脱光了睡觉,这不能证明是同性恋。很多同性恋的原因来自父母的感情不和及对孩子教育的方法不当。很多的‘早恋’和‘情’有关系,但和‘性’没有关系;而‘情’,是同学之间的‘同情’或‘友情’。”

“为什么课程表上规定的下午的课外活动要取消,搞什么补课?为什么体育课要被主课借去并且借而不还?”

“这都是叫应试教育体制闹的,被违反教育规律的无序竞争闹的。你这个班级不这么搞,别的班级这么搞,你这个学校不这么做,别的学校也要这么做。现在的年轻老师,昨天也是应试教育的叛逆者,可是今天他们也当上老师了,他们又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你们将来如果进师范,当老师,为了职业、饭碗、服从,很可能也会这样。”

……

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这么问答下去了。在取得同学们的同意之后,进行下一项游戏。

(三)表演心理剧

都想展示自己的才艺。钱老师通过简单的才艺测试,交代了游戏规则,选定了一男一女,让他们扮演父女俩,情节由两人自由发挥。

在讲台上,两人商量了两三分钟,表演开始。

道具:一把椅子,放在讲台上;一根儿粉笔,当香烟;一张废试卷当旧报纸。

下班了,爸爸回家坐在椅子上,百无聊赖地抽着烟,翻看着报纸。

放学了,女儿回家放下书包,小心翼翼地走到爸爸跟前:“老爸,学校又要钱了。”

“什么?这才几天,怎么又要钱?”

“学校要办奥数比赛培训班,我报名参加了。”

“那个小子报名了没有?”

“哪个小子?”

“就装吧,你!你和那小子早恋,影响了学习,考试成绩下滑。连代数都没学好,还学什么奥数!”

“爸爸,别啰嗦了,就说给不给钱吧?”

“孩子啊,爸爸哪来那么多钱?你看你爸爸想当初也是因为早恋,影响了学习,没能考上大学,结果当上了蓝领,干着出力不挣钱的活儿。所以,孩子,只要你能考上大学,爸爸就是砸锅卖铁抽骨髓也要供你上大学。为的啥?还不是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记住哇孩子,千万不能早恋,早恋不会有结果,早恋害死人哪!”

“什么乱七八糟的!这都哪跟哪儿?”

爸爸起身,父女俩一起给大家鞠躬。一阵热烈、长时间的掌声,并伴有尖叫声。两人自豪地回到座位上。

——编剧是谁?是现实生活哇!

(四)问卷调查

游戏、提问和心理剧都算是“火力侦察”。许多学生发出“学生难当”的怨声;同学们纷纷说:在中国,最苦最累最超负荷的就是我们中学生。

“火力侦察”之后,便是问卷调查。这里节选对学生的8项如下(答案或结果用百分比表示,附后)——

◆下面几种教育模式,你喜欢哪一种或几种?

1.“义务教育”( 100%

2.“基础教育”( 100%

3.“素质教育”( 100%

4.“兴趣教育”( 100%

5.“特长教育”( 100%

6.“政治教育”(文化大革命时)( 0%

7.“升学教育”( 100%

8.“应试教育”、“魔鬼训练”,是为了考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 60%

9.“择业教育”,上大学以至上名牌大学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70%

◆你有心理压力吗?

1.相当有( 35%

2.很有( 50%

3.有( 15%

4.基本有( 0%

5.没有( 0%

6.不加可否( 0%

7.其它(                           

◆学海无涯,你的态度和行为

1.苦做舟( 75%

2.乐做舟( 5%

3.半是苦半是乐( 20%

4.其它(                 

◆应试教育在操作过程中违反《劳动法》(脑力劳动超过8小时),你的态度

1.赞成( 90%          

2.基本赞成( 5%       

3.不赞成( 5%

4.其它(                      

◆假定《义务教育法》要改革,增加条款明令取消“重点中学”,你的态度

1.赞成( 90%          

2.基本赞成( 5%       

3.不赞成( 5%

4.其它(                      

◆初二的同学,你是谁的人?

1.是父母的( 5%

2.是上帝的( 10%

3.是社会的( 5%      

4.是孩子自己的( 80%

◆你对“早恋”的态度和看法(可多选)

1.是不到恋爱年龄就恋爱( 5%

2.是青少年的权利和自由( 100%

3.是错误的( 0%

4.是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游戏”、“模仿”( 80%

5.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的( 100%

6.是老师和家长出于某种担心、害怕、责任而编造出来的( 100%

7.你自己“早恋”过( 95%

8.其它(                 

◆你是怎样处理“青春期”到“成人期”婚前的爱、情、性欲冲动的(可多选)?

1.写在日记里( 70%

2.做白日梦( 80%

3.遗精( 40%,全体男生

4.手淫( 80%

5.胴体自我欣赏( 60%,全体女生

6.K歌蹦迪( 100%

7.说“黄段子”( 90%

8.使用性玩具( 5%

9.看“黄色视频”( 60%

10.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文娱、体育活动( 80%

11.做一些集体游戏( 70%

12.开展一些社交活动和公益活动( 70%

13.墙上挂着“追星族”崇拜偶像的照片( 80%

14.其它(                         

从问卷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的选项同家长和老师的正相反,他们认为就不存在“早恋”,或“早恋”是正常的,或“早恋”也可以促进学习。

五、学生、家长及老师三方面对面

最后一场交流是学生、家长及老师三方在一起。情况会怎样?前半场,局面是尴尬的,氛围是沉重的,气场是凝固的。谁都不愿意说话。

那就由心理老师说吧。钱老师想活跃一下气氛,就给家长和老师出了一道案例分析题。

2006的情人节,昆明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对男女生发生的事:那男生问妈妈要了5元钱,买了一朵玫瑰花送给同桌的那个女生。

这是“早恋”吗?钱老师问:“谁认为是‘早恋’的请举手,并准备回答为什么?”下面一片沉寂,没有一人举手。钱老师说:不举手视为默认“这一对男女生发生的事”不是“早恋”。学校的老师根本不知此事;男生的妈妈根本不视为“早恋”。

紧张与松弛,是文武之道,人生之道,健康之道,也是学习包括考试之道。“原来,A班同学‘早恋’的原因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调节!”钱老师点题,给出答案,揭开A80%的同学“早恋”的原因,“这些中学生,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从住家到学校,两点一线,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兴趣小组基本没有,课外活动基本取消,即使有活动也在校内举行。德智体美劳基本剩下智。上网吧不准,打游戏不行,干家务活不用,找同学玩不能,基本没有劳逸结合,于是,他们就地取材,模仿成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快乐原则,通过语言的交流、肢体的接触,寻找一些乐趣和放松,以排解学习压力。他们没有恋爱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如此而已。”

顿时,全场老师、家长愕然,继而学生鼓掌。

六、一个老生常谈但并不成立的话题

钱老师在与同学们交流时,说过“早恋”是一个“伪命题”,不存在“早恋”,所以就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或答案。

但是有很多的教育、社会、心理工作者包括钱老师自己都给出了定义或答案,这些定义或答案大多又是描述型、解释性或说明式的——

1.是不到恋爱年龄就恋爱。

2.是青春期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游戏”或“模仿”。(这是钱老师给出的)

3.是早开的花朵,不会有结果的。

4.是老师和家长出于某种担心、害怕、责任,而编造出来的天方夜谭。

5.是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

6.是恋爱的一种预习、演习。

7.以前,查遍所有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权威和常用的工具书,都没有“早恋”这个词条。直到20123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增加了“早恋”的词条,词义是:过早地谈恋爱。

那末,请问:多早叫过早?同样14岁,古代,认定性已成熟,就结婚、生子了;可当今,性刚走向成熟,或尚未完全成熟,竟然叫“早恋”;而在发达国家的当今,青春期的孩子拥抱、接吻,甚至谈恋爱,则被视为正常。所以,“早恋”现在虽然有了定义,但经不住推敲。

如果恋爱的前后环节是“吸引—喜欢—游戏—同情—友情—爱慕—模仿—爱情—激情—性爱—责任”的话,这些孩子目前充其量是走到或达到“模仿”的环节,还没有到本来意义的“爱情”份上。

多少年来,成年人总是指责未成年人“早恋”;可是,当这些曾“早恋”过的未成年人不久变成了成年人,他们又像他们之前的成年人那样再指责他们的下一代在未成年时的“早恋”。这就陷入老生常谈甚至无解的一种怪圈。

钱老师就势给三方做《家长和老师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早恋”?》的讲座。

■首先,“早恋”这个词就没有个科学的定义;然后,指出现实中主要是老师和家长,对这个词的理解普遍偏激。

“恋爱”,按传统、现代的解释是指未婚成年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心理活动和行动表现。就婚姻与家庭来说,“恋爱”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早婚”,这个词容易界定:是指未到生理和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可这人与人(这里指异性)的爱慕之心、爱慕之情,谁能用年龄来界定?谁能说出个具体数字?

当然还有“新潮”的恋爱:正因为在恋爱阶段也不排除性爱,所以当代一些“新潮”的人,有把“恋爱”只当作“目的”的。他们把恋爱的时间拖得很长或把恋爱的对象换得较频。也就是“光恋爱,不结婚”。“新潮”,实际上是在恋爱期间,性爱行为冲破了传统的道德底线或在性欲方面一个人的“本我”打败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从“少年期”到“青春期”到“青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有“四部曲”

第一乐章——疏远异性阶段,在课桌的中间有“三八线”,下课了,女的一群唧唧喳喳,男的一簇嬉戏打闹。

第二乐章——接近异性阶段,但不限于特定的目标,多是群体的异性交往。

第三乐章——迷茫的爱慕异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偶像。

第四乐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偶像从墙上下来,在现实中出现了具体的一个,即使不稳定。

结论: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说,男女在儿童期是不忌性别、两小无猜;到了少年期,会有一段时间的“异性相斥”,这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到了青春期、青年期,就回复到“异性相吸”的“真相”上来。在传统的时代,其“相吸”是隐秘而含蓄的;可到了开放的今天,就变得公开和赤裸,甚至还要“趋众”、赶时髦—— 谁身边没有个异性朋友傍着,谁就是落伍者。所谓的“早恋”,就是青少年从“假象”走到“真相”初步的“相吸”行为。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相吸”不能叫“恋爱”,更不能等同于“新潮”;只是一种异性间本能的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盲目、好奇、懵懂、朦胧的“游戏”而已,是在幼稚地对成人进行“模仿”罢了,但对婚姻与家庭,他们还没有考虑到,甚至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感到迷茫,连自己都不知道或说不清楚,没有真正恋爱的能力、明确的意向和严肃的责任感。

当青春期“异性相吸”的时候,提醒注意:少男当有责任心,少女当有自我保护意识!

至多,可以把“早恋”作为一种“预习”、“演习”。

没有“早恋”,但是有“初恋”。这里不谈“初恋”。

■因此,对待“早恋”,建议学校和老师注意五点:

一是不要指责或斥责这是“早恋”;否则,就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这些学生的潜意识会说:“哇,这就是‘恋爱’呀?我也长大成人了!为什么光许你们,就不许我们?”

二是不要因担心万一有的“偷吃禁果”怀了孕,就对一万个人进行防范,一见有一男一女在一起走,就像盯“贼”一样。这会弄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反倒引起学生的反感或逆反。有老师递纸条问:“有的女生都怀孕了,还不是‘早恋’吗?”如果因此叫‘早恋’,并以此批评‘早恋’;那末,青春期的孩子也会反咬一口,一些晚恋也要批评,因为好多的成人非婚同居、未婚先孕,即使不影响(负面)学习,也会影响(负面)工作和生活。”

三是万一有的怀了孕,首先不要张扬,最好也不要开除;因为这样做,不是挽救学生的积极或最好的办法。在过去或正统的态度和办法是,一旦被发现,学校和老师便大会批小会斗,把当事人批倒批臭,使之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然后通报该生的家长,最后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还要证明老师没有责任或已尽到责任,就把当事人开除。20世纪60年代,笔者高中时代的一对男女同学就是这样在毕业的前夕被开除的。结果没有资格参加高考,虽然他俩的学习非常优秀。他们因为“早恋”而遭到开除的处分,这种处分当然是不公平的、错误的;但就因“早恋”曝光进而因开除,而毁了个人的前程,并且事后两人也未成眷属,竟成为终身遗憾的事。极左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正统的东西在受着巨大的冲击,不要说“早恋”,就是怀了孕也不应当开除。对这种事“杀一儆百”,不但被杀的不服,就是那一百个也会声援那被杀的,矛盾反而会激化——当事人如果一时想不通,跳了盘龙江,恐怕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会更大。要“冷处理”,这是最现实的方法。现在医疗技术和医生职业道德会帮助怀孕者刮宫并替其保密。怀孕、刮宫的“现身说法”,这就够当事人反思的了,这比张扬出去、开除要好得多。最近,云南有了“少女意外怀孕救助中心”。怀孕少女可拨打电话与该中心联系,接受医疗救助和心理咨询。

四是客观认知。判断是恋爱还是游戏,主要看是否有明确的意向和严肃的责任感。客观认知包括——①初中以下,不是“早恋”;②高中阶段,校纪里不宜提“早恋”;③大学阶段,不但可能是恋爱,并且也可以结婚,当然,这主要是理论。

五是可在客观认知的前提下正面疏导,包括有突破性地宣传、学习关于性的知识、心理动力“里比多”和性心理卫生常识,组织学生进行文娱、体育、集体游戏等活动,请心理老师给孩子们做关于性心理的辅导,以便顺利排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性冲动。

■建议家长要配合学校,并相信孩子这时、这样的“游戏”是难以持久的:

一是在学生时代,这样的“游戏”或“模仿”(演戏)多半是不立志、不成熟的选择,又加进了自己的许多幻想和情绪冲动,容易形成一时的过度狂热和痴迷。

二是在遇到波折如争吵、分离等情况时,容易产生偏激行为。

三是被一种朦胧的性爱意识所主导,缺乏基本的性知识和必要的理智,自我约束力较弱,还有可能在一时的性冲动之下,稀里糊涂地发生并非自愿或事后懊悔的性行为。当然突破道德底线的人和事毕竟是极其少数的,我们不能因为可能的1/10000,而把9999个正常现象也一起和同时否定。

四是缺少承诺,大多是没有结果的。有人说,早开的花,是不会有结果的。

五是没有真正恋爱的能力和责任,难以持久,会较快转移或自生自灭。

所以,家长不露声色、沉着冷静、理解尊重,不听风是雨、不大惊小怪、不惊慌失措、不跟踪盯梢、不打草惊蛇,不渲染放大、不火上浇油、不张扬公开、不逼上梁山,这第一重要!

■孩子们自己如何顺利排解“青春期”到“成人期”婚前的爱、情、性欲冲动?

现在的孩子的性发育越来越早,“青春期”后结婚越来越晚。有的甚至是14岁-28岁=14年。一个人婚前需要有性寄托的对象或偶像,有正常性释放、排解的渠道或出路,就像那水库的“溢洪道”。否则,可能会出现“性心理不畅”—“性心理障碍”—“性行为偏离”。

正常性释放、排解的渠道或出路有如下一些:写在日记里,做白日梦,遗精,手淫,胴体自我欣赏,K歌蹦迪,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文娱、体育活动,做一些集体游戏,开展一些社交活动和公益活动,墙上挂着“追星族”崇拜偶像的照片,等等,使课余、课外的时间充满情趣,做到劳逸结合、以逸待劳(劳,指学习)。当然,一些集体活动更需要学校班级统一组织。

以此正常、健康、顺利地处理或解决婚前性冲动。

上面已提到,这里再提醒孩子们,在处理或解决婚前性冲动过程中,当学会:男生要对人负责,女生要自我保护。

■关于性心理的辅导:客观认知疗法、躲避刺激法、排遣法、意识控制法、升华法、自然“脱敏”法、放松法及开展“转移”活动等等。当然,这些疗法需要在心理老师的辅导下进行。

哪个少男不钟情,谁个少女不怀春?原来父母及老师当年在青春期时也“早恋”过。说明青春期异性间互相吸引和喜欢是不可逾越的环节或阶段,对青春期时的这些事,无论是“美喻”还是“问题”,它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性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的问题,是规律性的东西,是正常现象。

并且,它和“学习成绩下滑”或“学习成绩上不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学习成绩下滑”或“学习成绩上不去”另有原因。“早恋”的原因之一是对紧张的学习压力的一种调节,至少该班是这样,实际上各个学校都有这样的情况或现象,这就归于学业超重、老师过于严厉吧;并且,父母情感不和乃至离异,以及不身为表率,这反而会促进未成年的孩子“早恋”;此外,世风日下,出于好奇心、神秘感,孩子们还会盲目赶时髦、模仿成年人的异性交往行为;另外,从“发展心理学”看,他们这是在渴望自己长大,甚至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见,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原因或责任在老师及父母身上,或教育者及监护人身上。因此,如果要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那首先要解决老师及父母这应激源的问题。

相反,恋爱往往是一种动力,包括是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当你喜欢对方的时候,你总是想用最好的东西(包括自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献给对方,以讨对方喜欢。学生最好的东西就是学习成绩。青春期异性的相吸、喜欢,是不可抗拒的,问题在于疏导有序和有度。

钱老师说,当代学生存在这样的两重性:一方面努力学习多种学科包括高精尖的应用科技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活跃,心理复杂,要求独立、民主、平等、自由;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产生或存在“早恋”、“同性恋”、抽烟喝酒、逆反攻击、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甚至发生暴力等行为。现行教育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在操作过程中忽视“素质教育”,过于偏重升学或叫“应试教育”;由此弊端又引发出教学上一系列的毛病,致使老师和学生都很累,并且关系比较紧张。

鉴于此,钱老师提醒说,所谓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下,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过激、偏激看法或担心。问题在于青少年个人如何自我调适、控制以及老师、家长如何积极引导。因此,建议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心育)机制。老师和家长以冷静、“中性”的态度,淡化在校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对某些“不良行为”特别是“早恋”,或疏导,或等待,或观察,或不加可否,留足时间和空间。当然,你若去惊动、干预他们,把他们视为“破罐子”,他们很可能就会“好罐子破摔”。连成年人也会这样(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何况敏感的、未经世故的未成年人。哪个少年不烦恼?烦恼处理不妥的后果往往很可惜、很遗憾。需当心《少年维特之烦恼》!虽然它们都是小说。

七、如果不提“早恋”,又会怎样?

综上所述,钱锡安老师建议家长和老师多提“爱”字,少提“恋”字,多提“爱心”,少提“恋爱”,不提“早恋”,避免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即使发现有突破道德、纪律底线的人和事,最好首先从“心育”方面私下解决。

至此,这次的“救火”活动接近尾声。结束前,钱老师从心理健康角度,分别给学生、家长和老师布置了课外作业——

学生做到: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家长做到: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老师做到:学会自己排解职场压力。

给学校提出建议:如不能寓教学于乐,也应寓教育于乐,恢复课外活动和音体美课程,节假日是孩子的,至少要2/3的时间还给孩子,不补课。

又专门当着学生的面,布置如下的这个课外作业给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讨论作答)——

◆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应怎样处理青春期到成人期婚前的爱、情、性欲冲动(可多选)?

1.写在日记里(    

2.做白日梦(    

3.遗精(    

4.手淫(    

5.胴体自我欣赏(    

6.K歌蹦迪(    

7.说“黄段子”(    

8.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文娱、体育活动(    

9.做一些集体游戏(    

10.开展一些社交活动和公益活动(    

11.墙上挂着“追星族”崇拜偶像的照片(    

12.其它(                   

最后,提醒老师、家长——

“早恋”的暗示性非常强,无论真假,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忌讳大人提及这俩字,你长辈越说我“早恋”,我偏要恋给你们看看。因此,切忌不要因为消极或负面的暗示,导致“早恋”弄假成真。

就这样,学生、家长、老师三方由分别到一起互动、交流,统一对“早恋”的认知,疏通他们之间的代沟,化解他们之间的对立,一场不存在的“恋爱成风”平息了。

事后通过跟踪辅导发现,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方面的对立情绪或尴尬局面,消除了,现在说“早恋”二字的不是家长和老师,而是同学们在互相打趣。没有发现有突破道德、纪律底线的人和事;也没有发现或无法证明全班整体学习成绩明显上升或下降与“早恋”是因果关系。

 

注明:

1.据谭老师说,该辅导由她写了一则消息,《云南日报》20075月份刊登在“教育专栏”上。

2.20123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增加了“早恋”的词条,词义是:过早地谈恋爱。

 

2013-2-8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