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告别过去,迎接明天!》
告别过去,迎接明天!
——团市委司法社工志愿者进WH看守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纪实
12355服务平台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钱锡安
本次主辅:钱锡安。
辅导对象:WH看守所在押4个班全体未成年学员。
辅导老师:孙辉(项目负责人)、刘东芸(课题组组长)、钱锡安、周小琴、袁苹、闵静、杨博雅、杨黎黎、张丽、白宝玉。
辅导宗旨:促进全体未成年学员自我成长。
本次主题:通过模拟亲子沟通,调整未成年学员同父母的关系,弥补以前亲情欠缺及亲情否认,告别过去,迎接明天。
辅导地点:WH看守所监舍。
辅导时间:2014年4月28、29日,5月5、6日。
一、这是一项有着完整计划的活动
二、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很有成效
三、这是一次模拟的亲子有效沟通
四、主题是“告别过去,迎接明天!”
五、团体辅导活动的步骤与操作
六、典型案例综合
七、思考与建议
八、该活动的后续及同类活动的继续
一、这是一项有着完整计划的活动
二、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很有成效
三、这是一次模拟的亲子有效沟通
四、主题是“告别过去,迎接明天!”
(一)提炼主题
(二)选定方式
(三)准备教具
五、团体辅导活动的步骤与操作
(一)步骤
1.集体做热身操。
2.交流上次作业。
3.进入主讲环节。
4.布置课外作业。
(二)操作
1.热身操歌
2.布置、检查、批改、交流作业
3.填写并交流问卷
4.画图投射游戏
5.讲释亲子关系
6.当堂讨论提问
7.表演心理剧并写下满意度
8.赠书
9.课后给亲人写封信
(三)小结
六、典型案例综合
(一)一个唱《父亲》歌曲的学员
(二)一出《亲情在看守所》的小品
(三)对这次画图及问卷的分析
1.画图投射
2.填写问卷
(四)对这次讲释后提问讨论的分析
1.老师讲释
2.学员提问
3.讨论交流
(五)对这次心理剧游戏的分析
1.准备
2.表演
3.评价
七、思考与建议
(一)评估
(二)思考
1.绝大多数的学员当哭不哭,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员在“我的五样”游戏中最后的保留都是父母?
3.Chen警官等人的认识及工作经验介绍对我们很有启示
(三)建议
1.判刑后父母来监狱与孩子做这样的亲子有效沟通
2.也可以专门给警官们做团辅,如果他们感到需要
3.团体心理辅导应该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
(四)避免《难以挣脱的“枷锁”》重演
(五)愿《无贼》的主题思想撒播人间
八、该活动的后续及同类活动的继续
一、这是一项有着完整计划的活动
近年,团中央、共青团云南省委及昆明市委都开始重视对在押和判刑后的青少年犯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今年,昆明团市委司法社工部同昆明市WH看守所签约,共同制定了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备忘录。司法社工部把这个任务给交了下设的“常青藤”项目组。项目组制定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拟定14个分课题,开展活动,对看守所的全体在押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他们自我成长。计划2014年3月10日至6月24日,历时3个半月结束。
“常青藤”项目组又把系列分课题落实到志愿者老师。志愿者老师团队大约稳定在10人,包括司法社工、12355服务平台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以及笔者所带的云南中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习生。我们每一个人至少有一次做主辅的机会,一人做主辅时,其余的人做助手,以此分工合作,紧密有机。
在完整计划的活动中还有文化课及个案心理辅导,这在本“纪实”里从略。本“纪实”只纪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且以笔者主辅的“模拟亲子有效沟通”为主。
二、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很有成效
14个分课题主要有《存在的意义》、《应对挫折》、《应对分离》、《直面死亡》、《学会感恩》、《学习沟通技巧,搞好人际关系》、《了解性,学会爱》、《管控愤怒与积累快乐》、《成长与告别》、《亲子有效沟通》及《认识自我,放飞梦想》等。
通过这些团辅,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自我探索,接纳自己,提升存在感、价值感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认识到没有丧失就没有获得及成长,学会应对成长中的挫折、丧失、分离;做角色表演“生死对话”,“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有自残行为、自杀倾向的学员,领悟到要珍惜生命,活在当下;走过“感恩桥”,唱《感恩的心》,体验支持与被支持的感觉,领悟到出事方知父母恩,增加感谢父母的情怀, 发现身边的感动,感谢向自己伸出友谊之手的所有人,感谢社会,增进人际和谐;管控愤怒,自律自警,避免重复犯罪;积累快乐,不断建立并经营让自己快乐的大本营;懂得青春期生理、心理、行为的变化,如何与异性相处,底线在哪里,原则是什么,怎么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通过做“成长与告别”的游戏,学“抛洒掉烦恼”、“我真的很不错”等手语舞,大家热情高涨,做回归社会前的准备,告别昨天,修炼今天,规划人生,迎接明天,展翅飞翔。
其中,笔者在做助手时给课题组组长交了关于《管控愤怒与积累快乐》的作业,记录了管控愤怒与积累快乐活动的过程及当堂的效果。不少学员用台湾歌手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这首歌做激励,创造一个新的自己。他们甚至用谁最会唱《我相信》这首歌来竞选一个副班长,结果产生了两个副班长。他们表达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有唱歌、写作、打球、美术、手工、汽修、电脑修理等等,表示“在里面”好好学习,回归社会以后,尽量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找到一份工作糊口,下一步再准备养家,以及孝敬父母,做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
详情参阅该篇。
笔者一直参与各个分课题的活动,充当助手,观察学员的反应状况,特别是进步的情况。这样,这些成效也成为笔者后来做主辅时的很好铺垫。
三、这是一次模拟的亲子有效沟通
4月28、29日,5月5、6日,笔者接受了项目组第16、17次进WH看守所模拟“亲子有效沟通”团体辅导活动主辅的任务。
笔者已观察到学员们近期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多是:惊恐—焦虑—伤心、难过、后悔—反思—趋向平稳—企盼。
笔者根据团体辅导活动的要求及学员们的心理现状,备课,设置团体辅导流程,并思考操作步骤。
这次活动有“准试验”的性质。
实验:一般指实验室的真正实验,环境是人造的,被试者是随机安排的。
准实验:采用年龄、性别、气质、种族(先天特征)及文化、职业、所在团体(相对稳定因素)等“准自变量”进行的实验,现场模拟。如由一个班级里的全体学生自然、完整地作为被试群体所进行的实验。这样的被试者不是随机安排的,有生态效度。
但因为学员的监护人因故不能来现场做准试验,需由志愿者老师来扮演监护人,所以又叫模拟的准试验。
是否有效?要看辅导下来的反应和评估。
四、主题是“告别过去,迎接明天!”
通过模拟亲子沟通,调整未成年学员同父母的关系,弥补以前亲情欠缺及亲情否认,告别过去,迎接明天。
(一)提炼主题
此前的一次活动,有的学员噙着眼泪感慨说出“没有过去,只有未来”,引起笔者对“告别过去,迎接明天”主题的构思。为了明天,从今天就开始努力!今天要告别昨天,才能迎接明天,创造未来。
(二)选定方式
填写问卷,画图投射,讲释亲子关系,表演心理剧,写信给监护人。
选定这些方式,表达主题。
(三)准备教具
《人格发育发展及情感呵护》的问卷,人手一份。A4纸、笔。投影设备。(空)椅子。《亲子师生沟通》书两捆。贴邮票的信封N个。
做好这些准备,保证辅导顺利进行。
五、团体辅导活动的步骤与操作
在团体辅导流程设置中,编织了操作框架、过程,编制了活动方法、技巧。通过游戏、现场指导、小组讨论、集体分享,体现了师生互动,达到了辅导“亲子有效沟通”的目的。
在助手老师分别在全体学员面前做自我介绍并做一个互动的小游戏或宣读学员的作业之后,钱老师带动学员进入本次主题的境界。
(一)步骤
1.集体做热身操。
2.交流上次作业。
3.进入主讲环节。
4.布置课外作业。
(二)操作
1.热身操歌
手语舞:《生命之河》、《感恩的心》。全体学员参与。
2.布置、检查、批改、交流作业
检查上次的,布置下次的。
上次的课外作业:分别找出监护人(比如妈妈)和自己(比如小胖墩)的各3条优点、亮点、长处等及监护人和自己的各3条缺点、错误、弱点等。写在专门发给的单独的纸张上。一式两份。
下次的课外作业:针对“心理剧”游戏的场景、情节、内容及自己的感悟,写给现实中监护人一封信。未做表演游戏的,根据对双方各自的优缺点的交流,谈心得体会,写给现实中监护人一封信。
3.填写并交流问卷
下面有专门的案例综合。
4.讲释亲子关系
下面有专门的案例综合。
5.当堂讨论提问
下面有专门的案例综合。
6.画图投射游戏
下面有专门的案例综合。
7.表演心理剧并写下满意度
下面有专门的案例综合。
8.赠书
征得看守所同意,捐赠笔者撰写的《亲子师生沟通》一书给图书室一宗以及每一位学员人手一册。
9.课后给亲人写封信
即下次的课外作业。书信书写完成后,再通过警官,寄出去。
(三)小结
通过心理剧表演形式的师生互动,监护人“补偿”了过去情感的欠缺;孩子告别昨天对监护人情感的不理解,接纳监护人对情感的重新补偿。又一次提升:昨天亲子沟通无效,今天开始自我修炼。今天的努力,就是为了告别过去,迎接明天。通过模拟亲子沟通,达到了凸显主题的效果。
六、典型案例综合
整合前几次的例子,重点表述这次模拟亲子沟通过程中的例子。
(一)一个唱《父亲》歌曲的学员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有一个学员喜欢唱歌,唱《父亲》这首歌尤其动情。在活动中他领唱《父亲》。他一直未哭,用强笑、装笑、仰面,做掩饰,也许是因为有负罪感及表示坚强等心态的压抑。但唱到最后,眼泪终于盈眶。笔者是助手,一直在观察,见状,递过纸巾,他下意识地接过并捂住双眼,不让眼泪洒落在地。
他是笔者发现的第一个掉泪的学员。
他在课外作业里,表达了对父母的理解和原谅:“即使你们嫌弃、抛弃我,不认我这个孩子,我也永远是你们的孩子。”
“……我要唱那一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天上的乌云、心里的忧伤,全都洒落。”这是音乐疗法的力量。
(二)一出《亲情在看守所》的小品
有一次的活动是学员分小组,自编自演自看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他们个个都聪明伶俐,编导和表演都很出色。演出后,我们老师做评委,评出编剧奖、旁白奖、集体合作奖及表演奖。在笔者看来,那最佳演员奖获得者,还真是个演员的料子。
剧情简介:爸爸妈妈来看守所看望在押的孩子,孩子在看守所的日子里终于悟出什么是“亲情”。孩子向爸爸妈妈忏悔,爸爸妈妈压抑着眼泪,拥抱着孩子,鼓励在押期间好好表现,出来后还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就连站在旁边的“警官”(剧中人)都为之感动,不好意思直面。
情景剧体现了学员对父母宽容的感动,也看到了学员对警官(真实人)人性化管理的崇敬。
学员在笑着表演催人泪涌的小品。我们中性立场的老师,有的移情竟然被带到他们的情境中,倏然泪下。这是情节感染的力量。
(三)对这次画图及问卷的分析
画如其人。画图投射或绘画疗法是从美术角度测试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或技巧。如果剖析图画,也有辅导的效果。
集体填写问卷是团体辅导中的环节或方法之一。通过自陈式问卷,了解人的最近一个时期的心态或人格变化。如果剖析问卷,也有辅导的效果。
1.画图投射
“树与鸟”的画图。
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有纸化游戏,画树与鸟。树与鸟不是一气呵成的。先画树,是一棵树;再画鸟,鸟是几只,鸟之间的关系,鸟与树间的关系,自由发挥;第三步,画成之后,问画者,假定其中有一只鸟就是你自己,是哪只,定位;第四步,问画者,其余的鸟,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他们是谁。
如果其余的鸟是同学,那这棵树代表学校;如果其余的鸟是家人,那这棵树代表家庭;如果其余的鸟是老板或同事,那这棵树代表单位;如果其余的鸟是朋友哥们,那这棵树代表社会;如果有鸟在笼中,那这棵树代表眼下的看守所。
测试结果:
表示单位的占5%,
学校的10%,
家庭的55%,
社会的25%,
看守所的5%。
画图是在专门发给的单独的纸张上进行的,有的学员主动要求或随机产生,在白板上作画。大家自愿当场接受心理老师的剖析点评,并对老师的剖析点评作出“认同”、“基本认同”、“不认同”及“说不清楚”的评价。排除气场有时候因干扰的影响,他们的评价全都是“认同”,认同了通过画图透射出他们进来前的家境包括亲子沟通等的情况是准确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
⑴他们在单位。所在的那个单位管理混乱,自己又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同龄人,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感到或认为受了欺负,就结伴用拳头解决问题。
⑵他们在学校。后悔因为闯祸离开了学校,现在又留恋、想念学校。有的想以后能飞回学校,希望学校能接纳自己。
⑶他们在家庭。家庭大多是病态的。
这些树,有的是歪斜的病树开花,有的是枯枝败叶或枝叶杂乱,那布满疤痕的树干,树根枯死甚至没有根基,还有似乎是远古时候的树木,奇形怪状甚至是畸形的枝叶,有的病树树干上画有啄木鸟,隐喻盼望给家庭治病,还有的树悬浮在半空,没有扎根大地。
从鸟与树的关系可见,一些家庭受到重创,发生裂变,残缺不全,有的成员不在家中,自己也是路过,许多大家庭角色混乱,疆界不清,还有连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甚至是陌生的外人,也编进大家庭成员之中。
有的和姐姐在一起生活,有的只是一个孤独的自己,飞回杂乱无章的家中,有的在思念家庭及其成员,有的在设想回归社会后所承担的家庭责任,有的在设计和自己的儿子、孙子及重孙,一起飞向理想的世界,有的则游离于家庭与社会之间,认不清自己的角色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⑷他们在社会。就是既不上学也不打工,和一群难兄难弟、哥们、兄弟、好朋友乃至路人、过客混在一起。他们的栖息地既是一片狼藉,也不能遮蔽风雨,有的和朋友休闲在理想的栖息地,也有的和女友,一起飞向理想的世界,还有的在乌云中见到太阳,在病态中憧憬桃源。
⑸他们在看守所。另外,有的树,树根被一个笼子扣住,有的鸟则坠落在地,有的画着的是笼中鸟即我在笼中,这显然表现的是自己的现状,或者被害人伤残身亡,进而自己身在看守所中。
其中,不乏有美术天才的学员。他们不但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展示出他们的艺术才能。
2.填写问卷
《人格发育及情感呵护》的问卷共24道题,其中有3道题是重点。
钱老师宣读了指导语,然后用50分钟的时间填写、交流和分析问卷。
指导语:时间段是在“进来”以前。不必刻意考虑,拿过来就填写,主要形式是打钩;有的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答案;“其它”的括弧中需要填写具体内容。不懂的题就不做。一共是24道题,最后一道题是——在这里写出你最想跟心理老师说的一句话。
交流的方式是按座次的序数,每人交流一道题;剩下的题,或学员主动举手要求交流的,或学员互相推荐并且被推荐者也愿意的,或班长指定并且被推荐者也愿意的,或老师指定并且被推荐者也愿意的;最后一道题,随机抽出N份,隐去姓名,由钱老师宣读。这样,人人都参与了交流。
重点3道题的交流和分析,整理如下——
⑴下列几种类型人格,你认为或感觉自己是哪一种(因多选,所以有交叉或包含情况):
①神经质型(15%),
②情绪化型(50%),
③感情冲动型(50%),
④攻击型(45%),
⑤反社会型(5%)。
⑵对未来前程的态度(因多选,所以有交叉或包含情况):
①充满憧憬(20%),
②满怀信心(35%),
③感到恐惧(35%),
④感到渺茫(45%),
⑤不知所措(45%),
⑥无所谓(5%),
⑦期待(75%)。
⑶在这里说出你最想跟心理老师说的一句话:
老师你好!今天是我第一次前来学习,才进来,听到《生命之河》歌声,眼泪就在眼眶里面打转转。不是不坚强,是到了伤心处!我会在这里面好好学习,以后有不懂的地方,我会多问,麻烦老师多多指教。
老师,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待在这里面了。我在这里受不了了,我好想出去。看守所里没有我想要的,我想要自由。我想家了,我想家人了。我想回家,因为我很想妈妈。回家永远陪伴父母,再也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了。现在我知道在笼子里的小鸟有多难受了,它是多么想回到森林里了。
我是一个独生子,从小由父母抚养长大。自从进来以后,我感到很对不起他们。我母亲的心恐怕都碎了。我现在对我的人生,已经失望了,就是觉得对不起父母。我很害怕,我妈妈的身体会气坏,因为我妈妈身体本来就不好。
我想对老师说:我前几个星期,做了件犯法的事,结果被大人送到看守所。自己有了污点,不敢想象出去后,怎样面对父母和其他亲人。我的父母会原谅我吗?我做的这些坏事,我父母真的会原谅我么?
进来以前,任何事情都是随脾气来,没有把事情想透,不考虑后果。现在伤心,难过,后悔,我在这里要好好反省。
人为什么会有思想?如果没有思想,是不是就不会烦恼?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但不开心,有意思吗?人活着,时间很短,有意义吗?心情会随着天气而变化。在里面,我感觉像失去了灵魂,好像是一具尸体。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似乎时间停止了。
有时候我真想离开这个世界。不过我考虑过,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会对不起我自己的,更对不起我的父母,是我的未来,是我的父母,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感觉自己进来以后懂得、学会了很多,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做人第一重要。我想出去以后好好找一份工作,好好孝敬父母。老师,谢谢你们!进来后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关心和温暖。我出去后,会想尽办法取得父母的原谅,让他们原谅我的过错。然后我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谢谢你,老师,谢谢你在我成为阶下囚的时候,给我疏通所有心理障碍,让我明白人不仅仅是为了活而活。谢谢老师能让我在看守所里学习“青春期”的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教我怎么认识自己,适应别人。
感谢老师们在我人生迷茫的时候帮我指点迷津。谢谢你们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对我的未来充满很大的希望,我不会绝望。未来在支撑着我。
老师您好!你们的到来,我很开心。你们就像天使一样。我很感谢老师这些日子的陪伴,让我的狱中生活轻松了许多,也让我们改变了很多。谢谢你们,我觉得社会上你们是好人,还有爱,这个社会没有那么肮脏。
后悔了,想回到学校,好好读书。
老师,请问怎样抵制诱惑?
我想和老师单独交流。有机会我很想跟心理老师好好地聊一聊。有好多的心结想寻求心理老师帮忙解开。
谢谢你,钱老师,感谢你在我最难过的时候,给我帮助。致敬!在过去的日子里,我自认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别人都不了解我。现在才知道,心理老师就了解我。老师,自从我进看守所,感觉很难过,心情一直不好。老师谢谢你们!很感谢你们能每周来给我们上上课,帮助我们把心里一些困惑的谜底给解开了。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都不会给我们说的这么清楚。你们教给以前没有人教给我们的社会知识和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是你们给了我们希望。真的非常谢谢您们!
(四)对这次讲释后提问讨论的分析
钱老师站在学员的角度上讲学员与家庭的关系。为了避免讲课的单调,体现互动,除了通俗化,还让学员出题目由老师讲解,让学员当堂口头或纸条提问由老师解答,让学员分组讨论并全班交流。
1.老师讲释
钱老师讲释亲子有效沟通,共分8个部分:家是什么,家庭成员,母亲父亲,亲子沟通,人格发展,人格类型,人格障碍;还留下一个问题,由学员命题。
2.学员提问
有学员提问,为什么过去自己和父母沟通无效?
为什么过去嫌父母唠叨,现在又想和父母说话?
其实他们都是问的自己,但这里以知识性的问题,由老师作答。
青春期逆反是正常的,但过度了就不正常了。过去没有把握好那个度,也不知道怎么去把握。
过去母爱的态度和方法都有问题,导致了亲子无效沟通。孩子回家,第一句话应该是谈亲情的话题,不是做作业的话题;父母应该多听少说;亲子之间有了代沟,应当架桥,这既保持了联系,有各自是独立体。
由于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且生怕现在的小错误如果不改将来会发展成大错误,到那时再改,来不及了。
其实往往不是这样。这样会放大孩子的小错误,真的就变成了大错误,并且不是将来,而就在眼下。
过去嫌父母唠叨,现在想和父母说话,是“远香近臭”、“饱了蜜不甜,饿了甜如蜜”及“有附加条件的母爱是支配”等效应使然。可见亲子交流要有距离、限度及有否有附加条件等的把握。
有学员问:我为什么进到这里来了?大家哄笑,该学员反应过来了这是在自问,于是只好自答:是因为自己不能把控愤怒,有攻击型人格障碍,伤害了他人和社会,最终自己也得付出代价。
学员提出的问题,对补偿亲子有效沟通以及以后回归社会很有指导意义。
3.讨论交流
围绕讲课内容及学员当堂提问的问题,分组讨论并由组长在全班交流。
在讨论之前,钱老师给学员们介绍了关于发言的类型,主要有轮流发言、限时发言、自由发言、指定发言及重点发言等形式。为了避免沉默、拖时、冷场,提出在小组讨论发言时,按顺序轮流做分享。
有的学员说:我们这些人,谁敢说你对得起父母?白活了17年。——这是进来后经历的感悟。将来未必不是好事。
有的学员在交流时,眼泪终于止不住了,说:“我很后悔我现在是个坏孩子,我担心以后爸爸妈妈还会认我是他们的孩子吗?”钱老师递过纸巾,说:“你一定相信,爸爸妈妈永远都会认你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在家里,日夜地盼望着你早日回到他们的怀抱!”
有的学员说:今天是改造,但懂得了做人做事。以后大家还能见面,祝大家有个好前程。——祝愿这些孩子将来能有个好前程。
(五)对这次心理剧游戏的分析
可分3个方面表述。
1.准备
找出监护人和自己各3条优点、缺点的课外作业,就是“心理剧”表演的脚本。对监护人,学员们大部分是选择妈妈,也有爸爸的,有的选择父母整体的,还有的选择了奶奶。
全体学员参与。在钱老师的暗示下,主动要求做心理剧游戏的学员很快与扮演监护人的老师进入了角色和情境中。
对优点、缺点及情结,选择的是自己进来前在家及在学校的时间段;表演的是假定监护人现在来看守所看望自己孩子的时段;还设想回归社会了时的情境。这是3个时段的连续表演。
有几个学员在问卷中要求与心理老师单独交流,也注意把这个要求放在心理剧中。
2.表演
在表演中,有的孩子抱着“妈妈”倾诉,有的孩子在“妈妈”面前后悔地哭泣,有的孩子在向“父母”道歉认错,有的孩子表示回去后对“父母”感恩。
作为监护人,对孩子指出自己的优点,回应说:都是应该做的,父母做的还不够。对指出的缺点,父母全认,说:是因为父母过去不懂得心理卫生,不知道还要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师。对孩子做了错事,回家后父母是否原谅和接纳,父母说:你永远是爸妈的好孩子,永远接纳你。
在这里好好修炼,设计一个计划,打算下一步,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或兴趣爱好,告别过去,回归社会,自食其力,从头开始。
没有请到“监护人”的学员,两两组合结对子,互相轮换扮演孩子与监护人的角色,互动并交流感受。——原来当爹妈和当孩子都不容易。
3.评价
孩子对“监护人”、对整体互动表演的满意度可选填: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无可奉告。钱老师要求每一个参加游戏的孩子,都做出评价。
结果,除了“满意”,竟出现“非常满意”及“太满意了”的评价。他们一一交流了作出该评价的理由或原因。
学员们说:假妈妈比真妈妈懂得我们的心,能倾听我们的心声,理解我们的逆反和烦恼,给我们的是赞赏和鼓励。要是真妈妈能这样就好了。
钱老师旁白:那当然,因为假妈妈学过心理学,真妈妈目前还不会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师。所以才要你们课后把今天的心理剧表演的场景、情节、内容及自己的感悟,写一封信寄给他们。
写着“满意”、“非常满意”及“太满意了”评价的纸条,由孩子交给扮演监护人的老师做留念。
七、思考与建议
义工、志愿者及其开展的活动,在中国,目前是新生事物。看到这些年轻志愿者的实操,作为一名老少先队员,笔者自豪地说:我们怎么做,都是好的,可贵的,可爱的;因为我们是爱心奉献,在做前人没有做的并且没有现成程序可循的事业。永远认同、肯定、呵护年轻义工、志愿者们的工作。
作为研究,笔者就会思考很多方面的事情。笔者主辅的环节完成了,站在研究的角度,留下了一些思考,进而作为建议提出。
(一)评估
从5个方面说。
1.主要是对笔者这次主辅的评估。当场效果较好;经验性地判断,看趋势也会产生后劲儿。
⑴他们惊恐和焦虑的情绪在趋向平稳;
⑵他们冰冻的心在融化;
⑶他们防御的心在被攻破;
⑷他们在后悔,悔过;
⑸他们感恩的心被唤醒;
⑹他们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特长,设计回归社会后如何生存。
在最后一场——第23场团辅《告别》环节的互赠蓝丝带时,一位学员过来给笔者系,边系边说:“钱老师,感谢你赠的书。我好好地读了。我要是早一天读到这本书,也不至于进来。……”笔者……
笔者后来在学员们贴在墙上的一大片小纸条里,发现有一张写的就是与刚才这位学员相同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人。纸条里写道:“钱老师谢谢你,如果我早一点遇到你,早一点看到你写的书,我也不会有今天。”
笔者相约学员们早日在社会上再见,送上最后一句话:“把告别了的过去,转化成未来成人、成功、成器的宝贵财富!”
2.也得到分管警官的好评。
3.团市委司法社工,日后对整个项目会有统一评估。
4.家长是否能收到此信?收到后情况如何?不得而知。这是评估的局限性。
另外,这些年轻的老师,做这样的公益活动,都是第一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照,所以是只有不断地改进、提升,没有指责、批评。
(二)思考
主要思考了3个问题。
1.绝大多数的学员当哭不哭,是什么原因?
正如有位学员在问卷中说:“……眼泪就在眼眶里面转。不是不坚强,是到了伤心处!”但“坚强”的占绝大多数,“到了伤心处”也坚持不让眼泪洒落。为什么?
面对重大分离的心理剧游戏,情节感人,有的老师竟悄然落泪了,但学员没有哭。为什么?
老师的哭因可能是角色不成熟或没有把控在中立价值观的尺度上。
而学员没哭的原因很可能是:
⑴负罪感占据了思维。
⑵进来后仍然惊魂未定。
⑶认为在同质群体面前要挺住。
⑷体现“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所谓“坚强”。
2.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员在“我的五样”游戏中最后的保留都是父母?
开展“我的五样”主题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生重要的五样”的游戏不是一气呵成,而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做。只要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游戏,在第一个环节的时候,都不会预测到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所以被试者的阻抗性或迎合性都在最低度,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步,用10分钟写出5样人或事或物或虚拟的东西。
第二步,问自己确实是这5样吗?
第三步,根据指令,逐一舍去,只留下两样。
第四步,最后再让你舍去一样,留下或剩下一样。——走这一地步非常纠结。
第五步,看这最后留下的一样是什么,也就看出你的人生志趣和价值取向了,也终于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在经历了沉重、痛苦、纠结的舍弃和保留的过程之后,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舍弃了金钱、自由、自己的生命等等,最后保留的则是:亲人——父母。当场问其故,回答:感恩父母,因为没有父母便没有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也许是:
⑴认知大转变,进来后,方知父母恩。
⑵进来后负罪感占据了思维。
⑶同质群体的感染性或集体暗示。
⑷未成年对父母的依赖性。
⑸是进来前逆反心理的另一种极端表现。
⑹人生阅历的简短纯朴性或局限性。
上面说的是孩子们的内因。
外因:我们在宣传“感恩”和学习《弟子规》方面,动机色彩是不是有些浓烈?那个HB是被包装过了的真实的典型案例,是急就篇,包装后有实用主义、急功近利之嫌。孩子们因“重大生活事件”进来了,只好乖乖投降服输,承认他们原来逆反的东西是错误的,所以就说“可以没有生命,但不可以没有父母。”这是进来后的青春期的体会。
这次有一个孩子最后保留的是车子。含义:出去后,用车子拉货挣钱,自力更生,养活家人。
笔者认为:这次96%的孩子选择了父母,以后则未必,因为那时他们长大了,出狱了,自由了,独立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尊重孩子们的任何最后保留,包括有掩饰性、迎合性的最后保留;然后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他们得到自由之后,一定会更加珍惜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一样:亲人;最后则说,在这个时候,若能最后保留“自己的生命”者,将来人生的独立性和命运改变的可能性会大些。
在以后的一次讨论和采访中,再这样问这个话题:假定在不同年龄段你重要的“五样”会是什么?会和这次的一样吗?最后保留的还是父母吗?比如说:1年以后,3年以后,5年以后。
大家回答说:肯定不一样了!
这使大家明白了在人的一生当中,每个阶段,自己的“五样”都会是变化的、不同的,最终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怎样的选择,一定是都有自己的道理的,并且怎样的选择就决定了怎样的命运。
3.Chen警官等人的认识及工作经验介绍对我们很有启示
我们是从外面看里面,警官是从里面看里面,总的、共同的都要看孩子们将来回归社会。
警官参与好,还是回避好,还是旁观好?没有统一答案。但我们的进来,体现了管理与辅导两手抓,也让我们外人看到了警官人性化的管理。严父——警官,慈母——辅导师?
Chen警官说:我们把他们看作是特殊学校里的学生,我们要把他们训练得不像个犯人。
或当堂,或课后,时至两个月,从警官到学员,到志愿者老师,都感到很有成效,开不开展这样的活动大不相同。到了辅导的中期,有的警官竟然想到,为什么不先在中小学校里开展这些活动,偏要到进看守所的时候?——这就给我们做团体辅导的负责部门提出了改进和提升的课题。
(三)建议
建议也是3点。
1.判刑后,父母来监狱与孩子做这样的亲子有效沟通
经过了这样的一场磨难及模拟了这样的一次亲子有效沟通,根据“未成年孩子得病监护人吃药”的规律以及“进来后”孩子想念父母、后悔惹父母生气的心情,建议在判刑后开展“亲子有效沟通”活动,请真父母每月来两次监狱“体验生活”,与孩子“三同”,经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检测为有效果的活动,计时,可顶替孩子被羁留的时间。这对改进父母家教的态度和方法,让孩子早日回家、回归社会并尽快适应,将有很大的益处。
2.也可以专门给警官们做团辅,如果他们感到需要
一方面警察工作和任何工作一样,干到一定的时间,都会感到疲惫以至倦怠,特别是天天面对着犯人,他们的精神压力也是挺大的;另一方面,他们警服的威武告诉自己我没有压力,就是有,我自己也能扛得住,就这么掩盖着精神压力,硬撑着。因此,需要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当然,他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私下采用一些方法做自我放松和宣泄,但如果组织上能统一组织大家做团体辅导,则也是警官的内心需要,这需要在意识层面表达出来并出自他们的自愿。
3.团体心理辅导应该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
上面说了,团体心理辅导是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程序或道路可循。如果坚持做下去,以此构建和谐社会,就会发现,这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长期,就要有序和作出规划;系统,这里指的学校及教育领域,也包括看守所和监狱环节。
努力让极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能在普通中级学校学业期满,抑或可以到职业学校就读,但避免进工读学校,更不要被押进看守所和监狱。
因此,做团体心理辅导就应该是下列的规划:
一是普通学校,作为课程设置,规定做,普及心理健康。
二是职业学校,规定做,防患未然。通过这次的问卷发现,20%的学员是来自中专、职业学校。
三是工读学校,必须做,治病救人。
四是看守所和监狱,必须做,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心理干预,亡羊补牢。
(四)避免《难以挣脱的“枷锁”》重演
如果上面讲的是“进来”需要做心理辅导,那末下面说一下“出去”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的话题。
早些时候,云南《生活新报》刊登了《难以挣脱的“枷锁”》的新闻报道。
说的是100多名曾经的重刑犯,刑满释放后,并没有回到各自的家乡,而是聚集在云南省第一监狱高墙外的“四合院”,凭着一身好技术,继续留在监狱的工厂里,直到退休,甚至决定在这里终老。这就诞生了云南省第一监狱高墙外的“劳改村”。
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那个小圈子,而是更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很多刑满释放人员,本身希望被社会接纳,却又无法融入社会,他们该何去何从?
记者邀请了相关专家,展开讨论。
嘉宾们根据各自的社会角色或专业,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答案的主流或主线是:劝勉家庭成员积极接纳,呼吁邻里社区信任包容,建议政府给予就业方面的政策援助,引导刑满释放人员从“劳改村”回家,融入社会,杜绝走投无路“二进宫”。
其中笔者也应邀做嘉宾,参加讨论。笔者发言摘要如下:
长时间服刑,会对监狱产生依赖。对监狱的感情经历了从抵触到不习惯,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习惯到适应,从适应到接纳,从接纳到稳定,再到依赖的过程,进而刑满释放了也不愿回归社会得到那份原本的自由。这是“恋狱情结”?
是习惯与适应。
“刻板印象”和“以偏概全”,是心理学里说的一些心理防御方法。社会上的人们包括当初遭受刑满释放人员伤害的人,在理智方面也承认他们现在已经是公民,但潜意识仍然因为无法抹去认为他们是犯人的印象,从而不认同他们的蜕变。这也是人们长期的习惯思维,难以改变,何况还真的有回到社会上再次作案的事实,哪怕只有1%的比例,社会也会当作100%来下结论。——这些人禀性难移,不得不防啊!
现实中,社会往往不肯真正接纳他们,这种社会偏见导致他们在现实中非常难以融合。就像你用一句谎言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那末就需要用100句真言去挽回曾经的信任一样,回到社会上,就需要再立100个功劳,才能换取社会的认可,这时真正难的不是立100个功劳,而是毅力和坚持。——为了获取信任,我再去立100个功劳,这值得么?
他们知道监狱高墙内外的区别是本质的区别。高墙内是犯人,接受改造。高墙外是自由人,养活自己,还可能回报社会,也可以往老家寄钱赡养或抚养亲人。但现在适应了,即使条件简陋、工资不是很高,也感到幸福开心。反之,他们会感到那不是我应得到的东西或归宿,再好也感到别扭。很多刑满释放人员很难融入社会,社会也难以接纳他们。他们担心回到社会反而不能适应社会,监狱反倒成为了他们认为的安全地方。于是他们选定了一个边缘地带——既在高墙外,又不回归社会。
现在对服刑人员的思想改造已经开始人性化了,人性化的重要特点是对他们做心理疏导工作,修复他们的病态人格。有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人格,他们就会大方、大胆地回到社会;监狱采用“就势疗法”,针对他们的一技之长,进行正面引导和培养,在刑满释放之前做好培训;这还不够,还应该扶持有关私有企业作为定点管理的企业,民政有个类似的安置机构,负责定向招收这些人员作为员工;如果他们要自己创业,政府也应该给予政策扶持,包括资金贷款,就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让他们感到政府真的是在关心他们,而不是口头说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真的是宽容并欢迎他们回归的。
今天重提《难以挣脱的“枷锁”》的旧话,就是为了避免“刑满释放后仍然带着无形的枷锁走出来”的悲剧重演。
看来,从进去,到出来,他们都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因此,加强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疏导,尤其在即将刑满、面临释放的时期,更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心理援助,使其对回归社会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有个心理准备。
(五)愿《无贼》的主题思想撒播人间
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出狱后,狱友十分之五的在一起聚会玩,倾诉,维系友谊;十分之一的在走投无路时,商议着重操“旧业”;十分之三的一起或互相鼓励做一番事业,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十分之一的自己默默地在争着一口气。他们,能把在狱中的经历变成一笔财富,给力于自己的人生吗?
前些时候,几个省市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无贼》。
说是2002年的一天,观音桥派出所所长向前进和徒弟周术术在管片上捉住了一对贼。男的叫段虎,女的叫乔安娜,因为偷了一辆捷达车,两人被判刑入狱。
《无贼》讲述了发生在派出所所长向前进、儿子向上与“贼夫妻”段虎和乔安娜以及他们的儿子段益之间的故事,警匪之间上演一场“亲兄热弟”的剧情。
乔安娜被捉时有孕在身,她得生下孩子后再去服刑。段虎、乔安娜去服刑,孩子段益在向前进家长大。终于有一天段虎和乔安娜刑满释放,他们在向前进的监督教育下重新做人,学着给孩子当父母,学着做正当职业养家糊口。经历脱“贼”成“人”的艰难蜕变,几经周折和反复,最终让段虎戒掉了不劳而获的“心瘾”,实现了向前进说的“人心里无贼,天下就无贼”的警世通言。
这里突出了3个中心句:允许周折和反复;必须戒掉“心瘾”;先有贼后无贼,人心里无贼,天下就无贼。这3个中心句构成了《无贼》的主题思想。
周折和反复,是在艰难环境或诱惑时因为惯性或习惯使然,再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吧;戒掉“心瘾”就是通过意志力、毅力及志向的作用,抵制诱惑,戒断恶习;无贼心、无贼胆、无贼行,虽然不能完全实现,但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
祝愿那些接受了我们团体辅导的孩子们,将来回归社会,也能像段虎、乔安娜那样,走出监狱的大门时,对天发誓,永远不再回这个地方!孩子们能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下特别是社会的包容下,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重新做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价值。
八、该活动的后续及同类活动的继续
笔者的“亲子有效沟通”主讲是整个计划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笔者将继续做助手与大家一起在WH看守所完成整个计划的后半部分。
拟继续参与下一步工读学校的团体辅导工作;如果有职业学校的可能,也将积极参加。
2014-4-21~5-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