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禅宗(顿悟)疗法


  

佛家(禅宗)“顿悟”

禅宗:我国佛教宗派之一,以静坐默念为修行方法,专修“禅定”。禅定,意为安静而息止杂念。通过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即静观)明净的状态。

禅宗象征着纯净的精神本原。

禅宗往往通过哲学的象征来体现它的意义,它有着较庞大的哲学体系,它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等四个部分组成。

它探讨的主要是:什么是我们本来的心,这是本心论;这个本来的心又是怎样迷失了,这是迷失论;我们应当通过怎样的渠道和途径、方法来重新显现这个本来的心,这是开悟论;当获得开悟、回归本心的时候,我们的体验、感受又是怎样的,这是境界论。

禅宗认为,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颗觉悟的、纯净的心,只不过是后来由于我们生起了相对的观念或杂念,沉迷于世俗的欲望,才迷失了本心。

要找回本心,就要通过各种办法让人心开悟并积极地体验它。开悟后的积极体验有四个范型——

一是“触目菩提”:菩提意为彻悟。佛性时时、处处都在呈现着它自己,即使是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法性。所以自然界的一切,只要用心去听、去体会,你都能感到一份生命的真谛和不染。

二是“水月相忘”:清净的池塘,比喻我们的心灵。比如水面和月亮两相忘却。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但雁无遗踪之心,水亦无留影之意。

三是“珠光相映”:比如,一颗珠子可以映现出其它无数的珍珠的光影,这样珠珠相含,影影相摄,每一个既是它自己但又是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一种圆融的、无碍的境界。让我们认识到,宇宙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息息相通,整个宇宙之间存在着一个大生命。

四是“饥餐困眠”:饥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禅宗的修行、体验,离不开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吃饭、穿衣、睡觉之中,处处都有活生生的禅意。即身在闹市做居士。

禅宗主要是指明一条“回乡”之路。

菩萨特别是观世音菩萨几乎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菩萨,是音译,意译就是觉悟而有情,他(或她)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人。因为佛教讲自利利他,所以他(或她)要普度众生。就是自己获得受用,获得佛教真理的受用是不够的,还要让更多的人得到受用,这就是自己利了,也让他人利,甚至在利他中来实现自利,在实现众生解脱的同时来获得自己的成就感。所以禅宗在开悟之后就是度生,要把他的方法、他的理念、他的境界同众生一起分享。每个人都分享到了这么一个认识、这么一个体验,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净化;进而,心净则国土净、国家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大环境、我们的人生也就得到了净化。

禅是东方的精神解脱之道,精神分析则是西方的一种对精神疾病治疗的学问。但在精神分析家眼里,禅具有非凡的心理治疗价值。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消除烦恼,排解压抑,解脱束缚。可见,中国禅宗的顿悟与现代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原理暗合相通。

禅宗有这样两副偈子(ji,去声,佛经中的唱词):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达到了观照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达到了觉知的境界。

广义而不太严谨地说:佛++禅。

禅学是佛学的一个方面,曾一时等同于佛学。

佛是关于智慧、大彻大悟的学问,包括自觉、觉他和觉行的圆满。

佛家说:人无论贫贱富贵,都面临着生活、事业的压力和生老病死的烦恼、恐惧。佛如迷海中的慈航,指示人生的真谛,让人们认识并排解这些压力和烦恼,用心药治疗心病,获得内心的安静和自信,实践并升华圆满、幸福的人生。

佛教要信徒、人们自愿供奉或参拜:释迦牟尼(即佛祖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老师)、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zang,去声)菩萨、弥勒菩萨。

通过供奉或参拜的方式,人们往往将深邃的顿悟简化成浅显的祈祷。但祈祷里也有顿悟,也能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

         钱锡安 0871-2861145    2008-11-6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