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就 势 疗 法


  

“就势疗法”的创立与应用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师 钱锡安

云南信息报记者 霍佳雪

 

钱锡安,正式或专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已达12年。12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整合出排解心理压力、矫正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的诸多技术和方法即“心药”计十类406种(参阅《心病还须心药医》一书)。在整合中,战战兢兢地把归在最后一种的“就势疗法”说成是自己创立的,当然也是在别人所创疗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大约在2006年,“就势疗法”开始试用于少年儿童的“多动症”上,从2008年以后,就正式作为一种疗法,在辅导有些人的“多动症”时应用;继而,又试探着在给企业员工做心理辅导时,把“就势疗法”使用于职业生涯设计上。可谓“三易其稿”——《“就势疗法”》—《“多动症”与“就势疗法”》—《“就势疗法”的创立与应用》。

一、大胆提出《“多动症”与“就势疗法”》的命题

“就势疗法”虽然经过笔者的长期思考、大胆设想,也做过一些辅导实践和临床试验,但一直没有敢写进“疗法”中来,原因是没有成功的完整案例。直到20088月,有了关于在第29届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创造了单届8金世界第一人奇迹的新闻背景,并且有了媒体——云南信息报霍佳雪记者对笔者的专题采访,笔者感到或认为它已渐趋成型,现在,这才正式提出来。

(一)在传统辅导中8年摸索

传统辅导少年儿童的“多动症”既简单又艰难。说简单,是治疗方法无非是药物和行为矫正治疗等;说艰难,是指疗效离期望很远,特别是离应试教育的“注意力集中”要求很远。

1.辅导或治疗的方法大致如下一些:

⑴行为矫正疗法。

⑵系统脱敏与自控训练。

⑶代币制奖罚疗法。

⑷娱乐疗法。

⑸“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⑹疏导疗法。

⑺支持疗法。

⑻教育引导。

⑼调整饮食构成。

⑽药物治疗。

笔者是社会派心理师,不能出具药方,于是出具以上的~⑼种疗法,供家长使用。

前些年,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所以说是在传统辅导中摸索了8年(200820018年)。

2.却有另外的一些答案:

可是笔者开始偶尔、不久便常常、后来总是问前来咨询“问题孩子”多动等问题的母亲另外的一些问题,而母亲的回答也是另外的答案——

笔者:“请问,如果,说的是假如。假如咱们不提孩子的考试分数问题,那你认为咱们的孩子有问题吗?

母亲:“那没有问题。”

“如果不提老师说的孩子上课说小话、做小动作,那咱们的孩子还有问题吗?”

……也没有什么问题。”

“你发现了没有,孩子在玩他或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走神吗?”

“绝对不会,那时的注意力集中得很!”

“除了上主课、学习、考试,咱的孩子有没有别的兴趣爱好?”

“有,有,有!唱歌、跳舞、打篮球、踢足球……可是,钱老师,这些将来能当饭吃吗?”

……

3.也探讨着多动行为的递进分类:

活泼—好动—多动—多动现象—多动反应—多动症状—多动障碍—多动症。

4.这使笔者开始挑战如下的问题:

⑴确诊了是“多动症”吗?

⑵“多动症”一定要药物治疗吗?

⑶行为治疗一定是要矫正吗?   

⑷多动者一定要使其少动或安静吗?

⑸“不治疗”,是不是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⑹能不能“以毒攻毒”,让“多动”动出正性效果?

20088月,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创造了单届8金世界第一人奇迹,引起热议。这时,云南信息报霍佳雪记者对笔者做专题采访,要笔者回答“多动,到底是症状还是特殊能力”等一连串问题。下面的几点,就是问题的答案要点。

(二)九成儿童都好动

“你是不是屁股尖哪,怎么总坐不住!”宝宝总是好动,看动画片也手脚不停,一会儿没看住,就上了窗台,于是父母开始头疼不已:宝宝是不是患了“儿童多动症”?

现在,有许多家长为自己孩子的“好动”而发愁,担心他们是否患了“多动症”。学校里大多数的老师也都喜欢比较安静的孩子,而顽皮的孩子则被作为坏孩子对待,有的老师还会对这些好动的孩子说:“叫你父母带你去看心理医生,是否得了‘多动症’!”

“其实,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要是不好动那才不正常了!”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高级心理咨询师钱锡安说,千万不要给好动的孩子下“多动症”的定论。好动以至多动是正常现象,是好事。而提到“症”则表示是一种疾病,必须由专家或医生诊断后才能下结论。

钱老师在多年心理咨询工作中得出一组调查数据:90%的儿童都好动,60%的儿童多动,20%的儿童有某种或某些多动症状,只有3%~5%的儿童构成“多动症”的诊断要素。

(三)多动严重才成“症”

那末,什么样才能算“多动症”呢?

“多动症”也叫“多动综合征”、“注意力障碍”、“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因此全称叫“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综合征”

“多动症”孩子的综合表现是活动过度,无法安静地坐着,言语过多,吵吵嚷嚷,注意力涣散,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常干扰别人,好顶嘴、打架,横行霸道,纪律性差,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困难,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丢三落四,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如逃学、说谎,甚至有不良行为如偷盗,在家里往往是睡得晚、起得早,不习惯与同龄或年长的孩子玩,倒喜欢与比自己年幼的孩子玩,想改正,但自控力极差。

概括起来,它的临床特征是:

①多动,活动过度。

②注意力不集中,有注意障碍。

③情绪不稳定,冲动性大,任性。

④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问题,适应环境困难。

⑤此外,学习困难(主要是对应试教育而言,情况复杂),但大多数患者的智力正常。换句话说,“学习困难”与“智力发展”没有必然或直接的因果关系。

“多动症”的儿童至少同时符合三项以上的特征,如果只是一两项而且症状不明显,那只算是有多动症状,并不构成“多动症”。

(四)“多动症”成因复杂

“你太淘气,你太顽皮了,真不听话!”许多父母习惯把孩子多动归结到孩子身上。其实,孩子发生“多动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造成孩子“多动症”的原因有内、外两类。内因包括遗传的作用,因为学者们发现患儿的亲属中患“多动症”的人要比其他家庭的比例大,母亲怀孕时出现过宫内感染,还有孩子在出生时窒息等,都可能造成对大脑的伤害,以后导致多动。

外因即后天原因也很多,如父母关系不好,溺爱孩子,孩子学习困难或学习压力过重等,都可减弱脑的调节功能,促使“多动症”的发生或持续,还有后天营养过度、过偏,也可能导致“多动症”,其它还有铅中毒等原因。

(五)活泼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活泼、好动、多动≠是多动症状,更≠是“多动症”。因此,家长们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这个病名。“多动症”的结论应当由医生或专家来下。

1.钱老师介绍了“多动症”与“好动”孩子的四点区别,供家长们鉴别:

多动症儿童活动是杂乱、无目的的。

好动儿童活动则是有目的、有序的。

多动症儿童几乎在所有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好动儿童只是在某一个场合下、某一种或几种活动有多动表现。

多动症儿童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理解。

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时,其举动也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

多动症儿童不能专注于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方式或内容能使他安静下来。

好动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安静下来,能玩或做得很久,直到达到目的或完成任务。

2.此外,钱老师还提醒家长们注意:

“多动症”是由于神经受到一定程度损伤并出现轻微的器质性改变,导致多动。对它的治疗可以药物为主。而现在许多家长、老师所认为的多动症,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许多孩子只是由于大脑、神经发育不成熟,有轻微的脑功能失调,而导致多动。这样的情况,一般只称为“多动反应”或“多动现象”。它是可以通过一些心理疗法收到很好效果的。

(六)莫扼杀“好动”天性

好动的孩子总是喜欢摆弄这,摆弄那;但怕孩子伤着,磕着,怕孩子打翻了这样,怕孩子弄坏了那样,父母常常加以阻拦,限制孩子的行为。

父母以为这是保护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只能扼杀孩子的探究欲望。而没有探究欲望的孩子很难有学习的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轻易地限制孩子的“好动”。这时候监护人需要做的是教孩子注意安全,避免可能发生危险以及对发生危险后的处置。比如孩子对做饭感兴趣,也想来试一试,那就让他来吧,虽然也许孩子弄不好,但却鼓励了孩子凡事自己动手、争取独立的信心以及提高了探究世界的能力。

二、《“多动症”患童照样摘金牌》是有力的印证

《“多动症”患童照样摘金牌》,这是云南信息报霍佳雪记者采访钱老师见报的标题。

“多动症”患童是谁?是菲尔普斯。

菲尔普斯是谁?8年前,如果问这个问题,很多人要想一想,再去网上查资料,才可以回答。

菲尔普斯是谁?今天,如果谁还问这个问题,那问的人多半就不是地球人。

这个如今“地球人都知道”的泳坛天才,谁曾想到,他在小时候十分好动,片刻都停不下来,患有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是个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子。

其实,当今时代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好动,但像菲尔普斯一样严重到成“多动症”的只占3%~5%。而即使被定论为“多动症”的“问题孩子”,却用事实证明,至少在游泳池里,曾经的那位“问题儿童”竟然会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拿金牌夺冠军!这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

(一)菲尔普斯所在学校的传统观念

美国“多动症”患童菲尔普斯,从幼儿园开始,他的老师就经常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孩子不能安静地坐着,他不能安静,根本不能集中精力。

在上小学的时候,他的一位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永远不能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情!”并且,也是当着他母亲的面评价的。

——幼儿园老师对菲尔普斯是一种叙述,而小学老师则是一种定论、贴标签。当若干年后菲尔普斯成为游泳冠军时,看来给贴标签的老师是既传统且失误。“老师的评价对我打击很大。同时,这也点燃了我心中的东西。”菲尔普斯的潜台词,“随便你怎么看我,但是我会证明给你看,你错了!”就叫“激将法”吧,这位老师的“激将”,学生菲尔普斯潜移默化为动力,结果,成就了日后的菲尔普斯。

(二)菲尔普斯母亲冲破世俗或传统观念

菲尔普斯的母亲是一位教师,同时兼任当地教育系统的行政官员。

菲尔普斯上小学时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他们母子进退两难:上学吧,不但自己学不进去,也影响别人;吃药吧,不能根除,还要服药终生。这时,做为监护人的母亲没有对自己的孩子丧失信心,她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读书不行搞体育。她给儿子选择第三条路——不上普校,不药物治疗,让自小就在游泳池边长大的菲尔普斯接受体育专项的游泳训练!于是,她请了游泳教练教儿子学习专业游泳。

——“没有母亲当时的选择,就没我今天的摘金。”事后菲尔普斯回忆说,“其实母亲当时让我学游泳,也是很担心我的安全,但是她非常支持我的兴趣爱好,非常支持我要做的一切。”看来,当时母亲最低期望,是希望能够通过游泳来训练一下菲尔普斯的注意力以及对多动性格有些改变,如果游泳能治好儿子的“多动症”,那最好不过。没想到,效果出奇地超出,儿子竟成为泳坛健将、冠军!

(三)教练老师训练菲尔普斯变多动为强项

据说,这位游泳教练老师兴趣广泛,业余并拿到心理学学位,还选修音乐。他善于用心理学与音乐激发灵感,并用来鼓励弟子在泳坛上训练或夺冠,包括对菲尔普斯。

据说,这位美国名教头第一眼看见菲尔普斯游泳时,就称赞其有着“无人能及的水感”,并在菲尔普斯11岁那年正式成为他的教练老师。该教练老师跟菲尔普斯的母亲预测说:2004年,他会出现在奥运会上;2008年他会打破世界纪录;2012年……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果刻意地分析,几年来,该教练老师运用了“罗森塔尔效应”、积极心理暗示、运动疗法(体育疗法)、行为疗法等。这个“行为治疗”不是矫正,而是根据菲尔普斯被人嘲弄过的长手臂这独特的生理结构,发现惊人的游泳天赋,因势利导,顺势—就势地开展游泳训练。而对菲尔普斯,泳池就像读书的避难所,泳池也成为他释放过多体能的出口。

就这样,这位名教头进一步发掘菲尔普斯的天赋,与菲尔普斯一起制订大大小小的计划和目标,激励菲尔普斯的意志并训练其执行。训练结果:当年这个无法专心学习的男孩,为了5分钟的比赛,现在竟能全神贯注地参加长达几个小时的赛前准备;备战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说自己脑海里反复看到一个时间,果然,400米比赛,就游出了这个时间,这成功并非是简单的巧合。菲尔普斯成为世界冠军;这位名教头也成为“金牌教练”。该教练老师也教菲尔普斯怎么做人,避免骄傲自满;还帮助菲尔普斯学会在逆境中找到应对困难的办法。一路陪伴相守,他们成为恩师与爱徒的关系。

(四)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夺得8块金牌

告别读书的普校,告别治疗的药物。菲尔普斯通过不吃药、不手术解决了“多动问题”,在游泳池里,“多动”成为他的长项,通过该长项,他步入泳坛,从事专业的游泳生涯。

当菲尔普斯步入泳坛,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对他持怀疑态度:这可能吗?他能行吗?但他说:“当人们怀疑我时,这却反而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变成我在泳池里日复一日训练的能量。”

终于,20088月,在第29届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创造了单届8金世界第一人的奇迹!泳池霸主,泳坛天才,游泳巨星,世界冠军!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多动”的强项或天赋,母爱、师恩,定位选择、奋斗目标、信念和意志力、努力和汗水,“激将”的小学老师、社会上的持怀疑者,这些都成为菲尔普斯在泳坛走向成功的动力或要素。换句话说,菲尔普斯就是运用了这些动力或要素,治好了自己的“多动症”!

三、第一阻力还是来自父母监护人

这里,我们把菲尔普斯通过泳坛训练与夺冠治好了自己的“多动症”称之为“菲尔普斯现象”。“菲尔普斯现象”在国外,有,但是也不多;在中国,应该有,但可能目前还没有。原因就是对教育、教学和“多动症”有着世俗或传统认知,要改变或突破,有阻力。下面说的是在中国的阻力,包括“应试教育”下过“独木桥”的阻力,父母监护人高期望的阻力,社会世俗观念的阻力。

(一)“多动症”等患者大都聪敏甚至是天才

西方有位心理大师曾说过,抑郁症患者比其他人很可能更聪敏。患有神经症特别是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大都是比较聪明、优秀(敏锐、严谨、认真、刻苦、奋发、思索、创新)的人,也只有比较聪明、优秀的人才可能患有神经症,因为他们与其他那些优秀而健康的人的区别就在于,神经症患者是发挥出了其优秀的短处,而健康的人却是发挥出了那优秀的长处。——这真是金玉良言哪,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

而我们可以说,抑郁症状对个体的发展很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它让你陷入反思和内省,治愈后你可能会达到比以前更高层次的境界。所以,如果你抑郁了,不要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很可能你从抑郁病态的边缘挣脱出来后,其创造力或艺术表达力就能有质的突破或飞跃!

进而笔者在这里说,“多动症”的患者主要是儿童,“多动症”没有归类于神经症中;但“患神经症者大都聪敏甚至是天才”的现象甚至是规律,完全适合于“多动症”患者,“菲尔普斯现象”就是一种甚至是这一类的典型案例。

(二)应试教育虽然厉害但也是可以避开的

说“多动症”等患者大都聪敏甚至是天才,那一定是要突破“应试教育”的体制和要求的,一定是“因材施教”及“不拘一格降人才”教育模式下的产物。

变“多动”为“特长”,可以说,在国外或在非“应试教育”下,已得到印证。在中国,也不是不可以,但这需要改革或改良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

“应试教育”,是通过“魔鬼训练式”的授课与做题、考试,考上大学以至是名牌大学,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因此,它的另一面是淘汰,是找不到“好”工作甚至工作。

如果咱们的孩子不是做题、考试、过“独木桥”的料子,那就避开它;因为也不是除了过“独木桥”再无别路可走,还有“不拘一格”嘛。然而,要走“不拘一格”之路,首先要在认识和观念方面进行突破,走出世俗了,于是,“应试教育”也就不可怕、无所谓了。近年,笔者在辅导治疗“多动症”时,敢于对一些家长直白地说:“你的孩子可能不适合过‘独木桥’,但一定是另外才能的料子!”——这是从战术方面说。

而从战略方面说,教育体制和方针体现出的教育导向,过去是“素质教育”;现在实际落实成“应试教育”,这是功利主义,是权宜之计,从长远和战略上说,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现在叫“科学素养”并不可取;现在和下一步应该回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轨道上来。

所以学校和老师方面应当努力促成“素质教育”事实的形成。即使目前还得落实“应试教育”指令,但也不要推波助澜。不要把教育仅仅理解是为了“升学”和“就业”。

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情感的人成为理性的人,使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教育要按照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来塑造人,也要以人的心灵自由和未来需要来发展人。使受教育者除了有谋生的外在目的,更要指向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从而真正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文化素质。

——这就是笔者主张或赞同的教育宗旨。如果实施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和本来意义的“升学教育”,则会实现这样的教育宗旨。

到了那时,“应试教育”可能是在博物馆、纪念馆、资料库里才能找到它,“多动症”的患童可能再也不用那么惧怕老师和惧怕“学习”了。

(三)只要父母改变认知并拿定主意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阻力,但是第一阻力、重大阻力还是来自监护人父母。因为,学校及教育体制是共性地对大家的,对社会世俗的啧啧议论你完全可以不听,但是让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全在父母自己了。

所以,要突破应试、走出世俗,关键是父母。“多动症”的孩子上不上学、上什么学,是重大事情,需要父母作出决断,当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一致,就像菲尔普斯的母亲和菲尔普斯那样。

试想,如果菲尔普斯的母亲当初不冲破世俗和传统,那菲尔普斯还不是得继续上普校活受罪?

(四)上专科学校、职业学院,请专业老师直接辅导

如果我们站在“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去看,会发现孩子们的好多“毛病”都是长处。如注意力不集中,但他集中于直接所喜欢的东西上;上课说小话不是“多动症”而是个性发挥,因为你是满堂灌,孩子好奇需要提出问题,但没有时间和机会;何况一方面说少年的注意力只有15~30分钟,一方面超过30分钟,人家疲倦了,又说人家注意力不集中。

父母也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乱做主,而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及兴趣、特长教育规律和模式选择,是顺势—就势,而不是逼迫或代替。

在当今市场经济形成的时候,一些中专学校招收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生生源,一些职业学院招收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生源,开设计算机(操作型)、网络、旅游、财会、广告、装潢、幼师、法律、商贸、英语等诸多专业,以方便学生在校有书读,毕业后可多条渠道择业。这难能可贵!

于是,“多动症”的孩子,可以避开“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这些专科学校、职业学院,甚至请专业老师直接辅导训练,或体育专业,或武术专业,或公安专业,培养“武状元”嘛。同理,有癔病症状的孩子可以学习表演专业,有抑郁、“分裂”症状的孩子可以学习创作专业,被扣上“网迷”、“网瘾”标签的孩子可以报考网络专业,等等。

四、变阻力为动力,变多动症状为特殊能力

好了,现在,来自“多动症”孩子的父母自己的阻力克服了,并且,成为激励孩子上专科学校、职业学院甚至接受专业老师直接辅导、训练的动力。父母的动力推动孩子前进;孩子变多动症状为特殊能力,就有了希望,就会成为可能。

上面说了,造成孩子“多动症”的原因有内、外两类。其实内因形成的“多动症”很难治愈,或说很难治本除根。与其终生服药,倒不如采用“不治疗”的态度和手段。——可以不视为一种症状,因为它本身是该个体的一种特殊能力嘛。

(一)治疗“多动症”的方法有多种

上面介绍了辅导或治疗“多动症”的方法有10种,分类可以是药物治疗的、精神支持的、饮食调理的以及行为的,传统的行为疗法是行为矫正,变多动为少动或安静。

而积极的行为疗法,应该包括体育或运动疗法,目的不是压抑其多动,而是通过调动或消耗多动培养并提高一技之长。

笔者在这里提出:无为—顺势—就势疗法。这种“不治疗”的疗法在某些情况下或某些患童身上,可以应用。

(二)“无为疗法”与“顺势疗法”

“无为疗法”:是一种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充满了道家的观念,无为而治,随遇而安。

“森田疗法”:由日本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于1920年前后所创,森田生前反复实践和推敲并使之理论化,后人又有发展和完善,是一种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是一种具有独特哲学色彩和人生理念的日本认知行为疗法,它具有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人本疗法可相提并论的地位。

“无为疗法”≈“森田疗法”。

“顺势疗法”是利用和激发个体固有的自愈能力消除疾病。有两个含义:一是传统药物治疗的“以毒攻毒”,这是中医疗法(西医的“顺势疗法”从略);另一个意思是心理治疗的顺势,是顺环境、客观之势,去改变症状。这里当然是指心理治疗的顺势。

“顺势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原理是顺其自然。顺着情势(习惯了),就着动作姿势(如多动)上的便利,紧接着做另一个动作(如游泳),这另一个动作既是自己的兴趣和强项,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又可谋生或成为一种职业,还有利于社会,以至成为专业、事业(如菲尔普斯与泳坛)。

“无为疗法”≈“森田疗法”≈“顺势疗法”。

(三)“顺势疗法”与“就势疗法”

“顺势”与“就势”是连续并递进的关系。“顺势”后面的“紧接着做另一个动作(如游泳),这另一个动作既是自己的兴趣和强项”部分就是“就势”,“也是一种学习和训练”部分就是“就势疗法”。“又可谋生或成为一种职业,还有利于社会,以至成为专业、事业(如菲尔普斯与泳坛)”则是“就势疗法”产生的效用

“就势疗法”的雏形定义:在“顺势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原理指导下,不是通过吃药等方法消除个体的症状或行为,要他少动或安静;而是让个体就势于症状或行为的特征,学习自己感兴趣或有特长的知识和技能,释放其旺盛的精力和满足其运动的欲望,去挖掘、发展、发挥个体的优势或叫长项,变病态行为为“正常”,变症状表现为“强项”,这样的一种行为疗法,就叫“就势疗法”。

“顺势疗法”与“就势疗法”是递进关系,就势治疗是更积极的解决。顺势——顺环境、客观之势,去改变症状;就势——就症状或行为之势,而发展成为自己的长项!这就是“顺势疗法”与“就势疗法”的区别。因此,就势治疗成为不是治疗的治疗,最终也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就势疗法”强调自然规律的威力,强调人体机能的奥妙无穷和自然修复能力的强大。

面对菲尔普斯对功课学习的无法集中以及多动,他的母亲不是一味责备并采用药物等手段压制,而是调动天赋,遵循规律,掌握方法,就着他的习惯和兴趣,培养他游泳,把他充沛的精力用在泳坛上。笔者认为,母亲对菲尔普斯的“不治疗”,就是一种“就势疗法”。

(四)“就势疗法”再试用于职业生涯设计

当菲尔普斯在泳坛训练与夺冠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从“职业生涯设计”角度看待“多动症”了。

上面谈到“多动症”的孩子上专科学校、职业学院以及请专业老师直接辅导、训练的程序或做法。当孩子毕业、结业或训练合格后,就要融入社会,要工作,要自食其力。这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设计”,开始或初步的设计是学有所专,专有所干;练有所长,长有所用。

一批“武状元”培养出来了,怎么分配或择业?体育项目除了游泳,手喜欢动的可以打篮球,脚喜欢动的就踢足球;引导“攻击型人格”的人当爆发力强的特种兵或特警,引导肥胖者举重、摔跤;同理,“文状元”者也适用,如对“癔症型人格”者就鼓励他去从事戏剧表演工作,对“抑郁”、“分裂”的人就鼓励他去搞文学创作,对“发明妄想”者可以安排他去搞发明创造;还可让哪些曾被扣上“网迷”、“网瘾”标签但没有戒断的人,从事软件设计、网络管理及实操的工作,等等。终生工作是上策,终生服药是下策。权衡利弊吧。

笔者发现,在职场上提出“就势疗法”用于分配、择业、定岗,也很有现实意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因事设岗,以才找事,专业对岗。才、事、岗三者和谐统一。

(五)患童阳阳自认为是“奥特曼”

这个案例,是记者引用别处的一个资料。

“我是奥特曼,我会飞!”5岁的阳阳(化名)站在三楼的阳台上,要往下“飞”。阳阳是个奥特曼迷,家里奥特曼面具、VCD及有关奥特曼的书,占了大半地盘。刚开始,爸爸妈妈以为孩子只是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崇拜奥特曼。后来,发现阳阳的表现有点“过”了。他常常把家里的东西又扔又砸,见人就打还不住地叫喊,仔细一听,才知道嘴里说的全都是动画片《奥特曼》里的语言。原来,他是把自己当成动画人物“奥特曼”了,天天只知道沉浸在“奥特曼”的世界里,打打杀杀。

妈妈把阳阳送到医院测试智商。智商测试:120(优秀);表现:注意力中度异常,多动行为重度异常,沉迷于动画片情节,有自己是动画人物的幻觉。

这个案例旁证了笔者的研究,说明或证明,一些症状,很可能就是天赋,多动患童具有某种创造力,能够专注、执着地去做一件他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引导。

阳阳出了医院,摆在面前有3条路:维持现状,吃西药,走“菲尔普斯之路”。

吃西药?据了解,目前,在“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中用“利他林”等西药,最为传统,应用广泛,较为有效,能提高注意力。但是“利他林”的缺点是,它无法根治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其副作用是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于是,是捏死还是放飞?请父母三思而行。做给力于“奥特曼”的监护人吧。

(六)通过引导和训练,变多动症状为特殊能力

至此,一个论点可以出现了:有一些“多动症”的孩子不一定需要行为矫正和服用西药治疗,至少不要一来就行为矫正或服用西药,甚至可以“不治疗”。

对菲尔普斯来说,游泳这一运动疗法不仅给他带来事业的荣耀,更重要的是也治愈了他的“多动症”,使他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菲尔普斯的经历引起人们对此症状的重新审视,虽然患者往往显得多动,常快速转移注意,无法专注,但却能长时间高度集中于令他兴奋的、喜爱的活动。在北京奥运会上夺金的国外多动选手还有,说明“菲尔普斯现象”不是孤证。他们的经历将为众多患有这种行为障碍的年轻人带来激励。

“菲尔普斯现象”已经有了定论。因此,我们有些儿童即使被定论为“多动症”,也未必就势于“应试教育”而治疗;而可以就势于症状或行为,不去“麻雀跟着蝙蝠飞”,让这些儿童至少是部分儿童正视自己,正视个性,以积极的心态,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利用多动的表现,消耗体能,去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行为,发挥此“特长”或“特殊能力”!

(七)“将病就病”,一生与“症状”为伴

有这样的认知:很可能是个体的某项特长太过,超过常态,超过常人,超过世俗,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被常态、常人、世俗和社会视为某种症状表现。

还有这样的原理:患有“多动症”的人大都是比较聪明、优秀的人,也只有比较聪明、优秀的人才可能患有“多动症”,因为他们与其他那些优秀而健康的人的区别就在于,这些患者是发挥出了其优秀的短处,而健康的人却是发挥出了那优秀的长处。

“就势疗法”就是根据这样的认知和原理,帮助个体就势于病态或症状,发挥出那优秀的长处或天赋,使其创造力或艺术表达力有质的突破或飞跃。

就其原理而言,多动少年泳坛天才菲尔普斯不正是施用“就势疗法”成功了的鲜活的典型例证么?

就其认知而言,那末,正为多动孩子发愁、无奈的父母,正考虑让孩子吃药、手术解决多动问题的父母,是不是可以换种思路想想:孩子的好动,焉知非特长?堵不如疏,能不能通过引导多动,就势成为特长?

试想,如果让那菲尔普斯来中国到“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校去给“多动症”患童做一个报告,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或结果?

试想,如果让那位“金牌教练”来中国到“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校去甄选体育健儿,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或结果?

试想,如果让那菲尔普斯的母亲来中国到“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家长学校”里,讲怎样对待多动孩子的非药物、非手术治疗,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或结果?

所以笔者认为,菲尔普斯的故事,将给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及治疗“多动症”等留下启示和反思,连同前面说的挑战问题,重新整理,有如下一些——

⑴确诊了是“多动症”吗?

⑵“多动症”一定要药物治疗吗?

⑶行为治疗一定是要矫正吗?   

⑷多动者一定要使其少动或安静吗?

⑸“不治疗”,是不是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⑹能不能“以毒攻毒”,让“多动”动出正性效果?

⑺假设当今时代的孩童要是少动了,又会怎样?

⑻如果没有了或淡化了“应试教育”,多动的孩子是否也能成“龙”?

⑼“就势疗法”是否可与“多动症”长期为伴?

⑽一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可否与人的一生为伴?

……

患者不把症状当作自身的异物,而是当作自身的一个部分,对它不加排斥和压抑。

于是,“就势疗法”的调侃含义:既然诊断不清,治疗不了,那就不要治疗了,就“将错就错”、“将病就病”,一生与症状为伴吧!

“就势疗法”目前在国内没有他人正式提出。

 

注明:

1.云南信息报记者霍佳雪《“多动症”患童照样摘金牌》一文,于2008827日刊登在该报的“健康周刊·热点”专栏上。

2.“患童阳阳自认为是‘奥特曼’”这个案例,不是笔者辅导的案例,是记者霍佳雪撰文时引用别处的一个资料。

2013-2-18定稿

 

 

“就势疗法”

该疗法虽然经过笔者的长期思考、大胆设想,也做过一些辅导实践和临床试验,但一直没有敢写进“疗法”中来。原因是没有成功的完整案例。直到20088月,有了关于在29届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菲尔普斯创造了单届8金世界第一人奇迹的新闻背景,并且有了媒体记者对笔者的专题采访,笔者认为它已渐趋成型,现在,这才正式提出来。

“就势疗法”的雏形定义:在“顺势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原理指导下,不是通过吃药等方法消除个体的症状或行为,要他安静;而是让个体就势于症状或行为的特征,学习自己感兴趣或有特长的知识和技能,释放其旺盛的精力和满足其运动的欲望,去挖掘、发展、发挥个体的优势或叫长项,变病态行为为“正常”,变症状表现为“强项”,这样的一种行为疗法,就叫“就势疗法”。

“顺势疗法”是利用和激发个体固有的自愈能力消除疾病。有两个含义:一是传统药物治疗的“以毒攻毒”;另一个意思是心理治疗的顺势,是顺环境、客观之势,去改变症状。这里当然是指心理治疗的顺势。

“顺势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原理是顺其自然。顺着情势(习惯了),就着动作姿势(如多动)上的便利,紧接着做另一个动作(如游泳),这另一个动作既是自己的兴趣和强项,也是一种学习,又可谋生或成为一种职业,还有利于社会,以至成为专业、事业(如菲尔普斯)。

“顺势疗法”与“就势疗法”是递进关系,“就势疗法”是更积极的解决。顺势——顺环境、客观之势,去改变症状;就势——就症状或行为之势,而发展成为自己的长项!这就是“顺势疗法”与“就势疗法”的区别。因此“就势疗法”成为不是治疗的治疗,最终也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笔者认为,对菲尔普斯的治疗,就是一种“就势疗法”。面对菲尔普斯对功课学习的无法集中以及多动,他的母亲不是一味责备并采用药物等手段压制,而是就着他的兴趣,培养他游泳,把他充沛的精力用在泳坛上。

菲尔普斯已经有了定论。因此,我们有些儿童即使定论为“多动症”,也未必就势于应试教育而治疗;而可以就势于症状或行为,不去“麻雀跟着蝙蝠飞”,让这儿童至少是部分儿童正视自己,正视个性,以积极的心态,培养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利用多动的表现,消耗体能,去从事孩子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行为,发挥此“特长”!

除了游泳这一体育项目,再如有些患“多动症”的孩子,手喜欢动的可以打篮球,脚喜欢动的就踢足球,同理,对“癔症型人格”者就鼓励他去从事戏剧表演工作,对“抑郁”、“分裂”的人就鼓励他去搞文学创作,引导“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人当爆发力强的特种兵或特警,引导肥胖者举重、摔跤,对“发明妄想”者,可以安排他去搞发明创造,等等。

有这样的认知:很可能是个体的某项特长太过,超过常态,超过常人,超过世俗,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被常态、常人、世俗和社会视为某种症状表现。

还有这样的原理:患有神经症特别是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大都是比较聪明、优秀(敏锐、严谨、认真、刻苦、奋发、创新)的人,也只有比较聪明、优秀的人才可能患有神经症,因为他们与其他那些优秀而健康的人的区别就在于,神经症患者是发挥出了其优秀的短处,而健康的人却是发挥出了那优秀的长处。

“就势疗法”就是根据这样的认知和原理,帮助个体就势于病态,发挥出那优秀的长处,使其创造力或艺术表达力有质的突破或飞跃。

多动少年泳坛天才菲尔普斯不正是施用“就势疗法”成功了的鲜活的典型例证么?那末,正为多动的孩子发愁、无奈的父母,正考虑让孩子吃药、手术解决多动问题的父母,是不是可以换种思路想想——孩子多动焉知非特长?堵不如疏,能不能引导多动就势成为特长?

所以笔者认为,菲尔普斯的故事,将给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及治疗多动症留下启示和反思。比如,如果没有了或淡化了应试教育,多动的孩子们是否也能成龙?假设当今时代的孩童要是少动了,又会怎样?“多动症”的孩子就一定需要治疗吗?一些心理病的症状,可否与人的一生为伴?……

“就势疗法”的调侃含义:既然诊断不清,治疗不了,那就不要治疗了,就“将错就错”、“将病就病”,一生与症状为伴吧!

     钱锡安 0871-2861145    2008-11-6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