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心理学》——
“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11.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
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四、家庭规则
可以用情、德、理、纪、法及规则等手段来调适社会关系,使其和谐。家庭是特殊的社会,夫妻是特殊的人际。用什么手段,使特殊者和谐?
如果夫妻可以不讲道理,但也一定不要只讲情感,在很多时候需要理智地讲规则。否则,夫妻便不为夫妻,即使是夫妻,也是不能实现婚姻使命的夫妻。
什么样的规则,能对家庭每种角色的扮演都有利,能既有统一意志也有个人心情舒畅,能凝聚全体成员,能有利于家庭整体的健康?这就要有统一、公正、公认的一些指标和家规以及不约而同、心照不宣、自觉遵守的“潜规则”,更要有促进家庭整体健康的控制系统,包括外部进来的干预系统。
(一)健康家庭的指标
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1.家庭成员富于人性即有人情味。
2.成员之间可适当地分配权利,但必须没有散漫、不负责和独权的现象。
3.成员之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病态或畸形的联盟关系。
4.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护交流的功效。
5.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应对困难或外部的不良刺激。
6.每个成员都身心健康。
7.每个成员都具有良好习惯。
8.每个成员都具有对家庭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9.把家庭维护成“避风港”,每个成员都有“归宿感”。
10.具有完整或齐全的家庭成员。包括单身家庭的一个人,只要心态良好,也属于完整。
11.几代的成员关系能相容,性格可磨合,达到和谐或和睦。
12.有基本相同的人生理念、价值观和志趣,以至信仰。
13.各自有自己的一点儿“小金库”。
14.各自有自己的一块儿“绿洲”——心理空间。
等等。
你可否定3条!
请你,再提出3条?
(二)良好家庭的规范
1.家庭成员角色明确,不错位,基本或原则上按各自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
2.家庭角色在原则下有适当的灵活性,即必须有但不能绝对化分工。
3.家庭具有适应每位成员人生各个发展阶段需要的氛围。
4.民主、开放、“外显型”的家庭,成员在家庭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5.成员之间采取健康心态、积极方式,互相倾诉、疏导,不断清除“心理垃圾”。但不是只顾把“心理垃圾”倾倒给对方。
6.家庭共用空间象征着全体成员的“共同占有”,不同房间象征着不同成员的“分别享有”,夫妻房间象征着夫妻(及婴幼儿)的“共享拥有”。
7.在与大家庭利益不冲突的前提下,小家庭成员有各自的目标、规范和自由。
8.家庭有共同生活的仪式与规矩,家人有共同行动的重心与方向。
9.对内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分明的“家庭界限”。
等等。
你可否定3条!
请你,再提出3条?
“指标”与“规范”之间没有严格的界定,笼统说是一码事。不同的家庭可以总结出诸多数目和不同内容的家规,但基本的要素相同。
有四种错误的家庭规则:非人性化的、绝对化的、矛盾性的、不合时宜的,忌用。
(三)家庭的“潜规则”
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无形存在并且大家都会或都要自觉遵守的一些约束因素。如——
1.“兄妹7岁不同床”——指同一个被窝。
2.孩子大了,离开父母,自己睡在一张床上或一个房间。
3.姐夫与小姨妹、妹夫与姐姐、姐夫与弟妹、公公与儿媳,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京剧《凤还巢》里的唱段有一句说:“小妹行见姐夫尤其不便”),不宜长时间地、不能经常地单独相处。“乱伦”就是大家庭中的某些成员突破了“疆界”、违犯了“潜规则”的表现。
4.夫妻在子女和父母面前不谈性。
5.夫妻房间象征着“共享拥有”,是夫妻两人的“共享拥有”,甚至青春期以后的孩子都不方便或没有权利进出。
等等。
“如鼓瑟琴,夫妻好合之谓;琴瑟不调,夫妻反目之词。”“夫妇和谐而后家道成,家庭和睦而后万事兴。”可见夫妻和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自古至今,这几乎已经是不用再论证的“公理”了。——其实,家庭辅导或治疗的理论、方法与典型案例在我国古代就散见于一些著作中。如《幼学琼林》中就有家庭成员角色的正名和定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朱子家训》等书中就更是突出了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家规了。
(四)也需要社会规则
另外,一些社会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家庭。如——
1.“谨慎规则”。避免那些对自己有消极后果的行为,为的是健康和安全。
2.“习俗规则”。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成员间的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如对要离婚的双方,心理咨询师不刻意劝合或劝分,不指责道德问题。婚姻辅导对合或分,不划归在道德范畴里,而是划归在“习俗规则”里。因为,男女对客观世界、人生和婚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男人喜欢公正、刺激;女人喜欢关怀、感情用事,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也如此。
3.“道德规则”。对是非、对错的判断,相对公正,信任事物的客观性,而不依靠权威或少数人。一些道德观具有永恒性,成为公德。
(五)家庭的控制系统
1.“第一控制系统”——由家庭诸成员或角色组成的自主系统,加上良好家庭规范、健康家庭指标及家庭“潜规则”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家庭的“第一控制系统”,维护家庭的平衡。
2.“第二控制系统”——是心理治疗师的干预与扰动。心理治疗师作为局外人,进入家庭中,干预,共同互动,打破他们原来的轨迹运行,扰动该家庭原来的局面;然后再来改变其旧模式,设计新模式,促进家庭的新平衡。
3.“平衡机制”——控制、保持家庭相对平衡稳定的由关系、角色和规定、“潜规则”等形成的调节系统,叫“家庭平衡机制”。通过家庭系统自动化“平衡机制”和“改变机制”的作用,使家庭达到了稳定。
但稳定≠死水一潭。死水一潭的家庭并不好,是“抑郁型”家庭。而过于躁动的家庭也不好,那是“躁狂症”家庭。如果一个模式长期地过于稳定,成员就会感到呼吸困难,会导致另外的病态。有的成员要发泄,带来暂时的混乱,形成新的不稳定局面,这时又需要“平衡机制”发挥作用,进而达到新的稳定。如此不断循环。
在调适、治疗过程中,不是使吵架吵得没完没了、离题万里或理屈词穷了,而是看谁先主动忍让、收声不说;而对方又能降温、知趣、顺台阶下来;或来上一个幽默,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说句题外话——关于“五好家庭条件”和评定“五好家庭”问题。当今,家庭内关着门的事,街道居委会怎么知道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制定“五好家庭条件”,作为行为规范,自觉遵守;但不宜提倡评定“五好家庭”,避免给被评上的家庭制造心理压力以及人为制造邻里矛盾。
【链接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