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战略合作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家学心理学》——

“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11.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

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五、家庭有生命也会生病

一对夫妻的关系和情感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从建立婚姻关系并成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关系从形式到本质,均在发展变化。在发展变化中,也有可能产生困扰、不适应或危机。

婚姻就像人,是有生命和寿命的,也是会生病的,也是会死亡的。“家庭生命周期”就是夫妻情感和婚姻关系发展的各个阶段。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或提法,笔者整合出婚姻的一生有9个阶段和5个“危险期”,还说特别是在5个“危险期”的时段中,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关系冲突和情感危机。

在这里,夫妻、婚姻、家庭的周期,都是一个意思。

“家庭生命周期”与“个体生命周期”表现不一样。前者是以夫妻为主线,分成几个阶段。各个家庭都有它的一致性或共性,而又有各自的困扰、不适应和危机。但是它的发展原理与“个体生命周期”相似:如果前一个阶段没有顺利度过,那末,就很难会顺利地发展到后面的阶段。

中国人衡量婚姻寿命的提法:“纸婚”(1年)、“银婚”(25年)、“金婚”(50年)、“钻石婚”(80年)等。

个阶段的能否顺利度过以及婚姻寿命的长短,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好差。

“家庭生命周期”在《婚姻关系解除与家庭形式维持的对立统一》篇中已有提纲,为讲座及治疗方便,本篇还要在提纲的基础上展开表述。

现将每个阶段的界限或标志以及容易产生的困扰、不适应、危机,表述如下。

(一)“家庭生命周期”可分为9个阶段

“婚姻家庭生命周期”9个阶段的界限或标志:

1.婚前阶段——恋爱成熟,“恋期”。

一对男女经过认识、交往进而决定是否结婚,这就是恋爱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试探、观察彼此的情感反应,同时也在磨合彼此的性格是否相容,判断对方是不是合适的婚姻对象。

但这时的双方身上都有让对方着迷的一大优点,在恋人的眼里就会“一俊遮百丑”。这完全是恋爱情绪中所发酵出的一种迷幻感觉。在这种感觉下,双方往往会因为激情燃烧而把对方的缺点特别是人格缺陷,也当作美好而一起爱了。

还有,择偶时选定的是一个人,可婚后需要认可的是一大家子人甚至要同其生活。但这时却不知晓,抑或没有顾得上想那么多。

这说明,婚前需要进行婚姻心理咨询或叫“婚前心检”

否则,这可能是以后“婚姻危机”的播种。

2.初婚阶段——登记结婚,“婚期”或“蜜期”。

登记领证结婚,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组建家庭,度蜜月,共同过夫妻生活。

开始扮演夫妻角色,建立夫妻亲密关系。从此,法律保护双方的性关系和行为。

夫妻一方面继续充满理想、浪漫、甜蜜;一方面彼此有承诺,开始明确角色的权利、欲望和义务、责任。

由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姐妹的角色,突然间,为人妻或为人夫,感到角色的转换或增加很突然,心理的适应还有些距离或过程。

这时常见的是婚姻的“不适应问题”。夫妻的关系与角色混乱不清,需经过一个时期的尝试和熟悉。

同时,逐渐且适当地与自己原来的父母家庭分离,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维护自己新家庭即小家庭的界限与整体性。

这时,如果夫妻一方或双方与自己原来的家庭成员过分亲近、依赖,有什么事,总是习惯去找自己的父母甚至兄弟姐妹,一味地往娘家跑,这会破坏夫妻两人新建家庭的界限与整体性。

如果婚后又与某一方的父母住在一起,如何保持适当的亲子关系,同时建立夫妻俩的亲密关系,这也是微妙的婚姻现象。

既然是“蜜月期”,就不可能长久,高潮过去就是平凡或平淡,理想、浪漫跌入低谷,小两口就可能要为现实、具体的问题吵架了。

一旦结为夫妻,彼此在毫无掩饰的情况下,过着平淡、琐碎、重复、单调的生活,“光环效应”消逝了,双方都还原成本来面目。于是原先就附着在身的但在走马观花时没有发现的缺点冒出来了,甚至被放大了。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熟悉自己新增加的“丈夫”/“妻子”角色并且要去适应对方家庭的其他成员。原来,结婚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不能说是嫁给了对方的整个家庭,但要面对对方的整个家庭,同对方家庭的其他成员搞好关系。否则容易波及自己的婚姻和小家庭。

西方称结婚第一年为“纸婚”,意指这一阶段的婚姻像纸一样脆弱,一撕就破。婚前“走马观花”,此时夫妻双方各自的缺点全部暴露,个性未能磨合,对各自担当的家庭新角色均感到“适应不良”,所以容易发生“婚姻危机”,“闪婚”者尤其容易发生——“第一危险期”。但这个时间不会长。

3.怀孕阶段——怀胎10月,“孕期”。

为了“爱情的结晶”,男方百般关心体贴孕妇。

但另一方面,男方的潜意识对这期间不能做爱,也隐隐地有点情绪。

4.生产及哺乳阶段——孩子0~1岁。

以第一个孩子出生为标志,小家庭增加新成员,夫妻接纳新成员,共同养育婴儿,由原来夫妻角色,又增加了父母角色。

有了“爱情的结晶”是新家庭非常兴奋的事,同时也增加了夫妻彼此进一步相爱的情感。

孩子问世所产生的“三角关系”,也改变了原来的“二人世界”,改变了夫妻生活的重心。夫妻原来的嬉戏和娱乐大大减少,性生活质量下降,两人的压力骤然加大。妻子过分呵护孩子,忽略了丈夫;或丈夫对怀孕、生产的妻子缺少关爱,使妻子感到被冷落。这时,如果妻子要拿出2/3~1/2的情感和时间给孩子,这在客观效果上,会冷落丈夫。由于情感与精力在分配上产生矛盾冲突,丈夫的心理落差较大,可能会有想法甚至外心;而为责任与义务辛劳的妻子却往往没有在意这种微妙的变化。

此阶段常见的心理困难是在实际生活中或心理上,夫妻还没有做好做父母的各方面准备,难于负担起做父母及养育婴儿的责任和使命。夫妻对婚姻同时感到紧张、困惑、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的婚姻潜伏着危机。

5.养育子女阶段——幼儿期—青年期。

养育“学龄前”子女阶段:孩子3~6岁,以入幼儿园—小学前为标志。

这期间的夫妻容易觉得生活平淡乏味,没有了闲情、轻松时的卿卿我我,完全没有了罗曼蒂克;而有的是柴米油盐五味全,奏的是锅碗瓢盆交响曲。

责任、义务加重,他们更加疲劳。都去忙于对孩子的教养、塑造,有的甚至揠苗助长,培养“神童”。孩子上幼儿园,母子都会产生“分离焦虑”。这又增添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不适应。

丈夫工作了多年,却见不到什么光明前途,也懒于做家务了;妻子既要工作又要照看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晚上两个人下班回来,谁都懒得听对方絮絮叨叨谈在单位上不愉快的事情。

这时候双方感到有“七年之痒”。他们特别是男方,有可能另觅知音。于是情感危机、婚姻危机开始显现。

这是夫妻婚姻家庭“第二危险期”

养育“学龄期”子女阶段:孩子6~12岁,以读小学为标志。

夫妻对婚姻的满足程度降到最低点。既要干工作又要抚育孩子,对“业”的竞争和对“家”的负责,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这时候,夫妻双方应以最大的忍耐、最多的关怀来帮助对方,以保证婚姻的质量。这时候的丈夫“风华正茂”然而就在这期间,离婚率形成最高峰。

这是婚姻家庭“第三危险期”。

子女在“青春期”阶段:孩子12~25岁,以读初中—研究生为标志。

家与业的双重压力,继续对夫妻的情感和性生活形成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长久地为培养子女而疲劳、焦虑,表现为夫妻情感不足、不畅,甚至是性生活单薄、对峙、打“冷战”与“持久战”。

子女渴望独立自由,并且逐渐与父母保持心理上的距离,这会明显影响父母对青少年子女的管教关系,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夫妻的生活和情绪、行为。所以随着子女长大,夫妻需要学会接受孩子的“青春期”。学习恰当养育管教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否则,夫妻有可能因为教育子女态度、观念、方法的不一和教育结果的失败而产生冲突,子女也更加逆反。

此阶段还会产生“亲子三角关系”的问题。

“亲子三角关系”,是夫妻与孩子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特殊情感或联盟关系。夫妻——父母除了喜爱自己所生的所有孩子,有时另有一种潜在心理,对异性的子女有时特别喜爱或偏袒,并在无意识中形成某种联盟。如母亲疼爱儿子,父亲偏袒女儿。

有时,这种“三角化”,不仅限于夫妻对孩子,还会出现在孩子以外的人或事物上。夫妻关系出现困惑或发生危机,最常见的应对方式就是“三角化”——把情感或兴趣转移到另外一个人、一桩事或一件东西上来。如男人经常在外面找朋友聊天,喝酒,打麻将;女人则逛商店,抱着个哈巴狗,找个闺密诉苦。这另外一个人、一桩事或一件东西,就是“第三者”、“三角化”。“三角化”害大益小,必须小心,妥善处理。

此阶段夫妻生活的发展、经历,其时间长久,富于变化。

这时候夫妻逐渐进入中年,男女双方身体状况和心态逐渐发生变化。妻子进入“更年期”而往往烦躁不安,担心自己魅力消逝;丈夫则为日渐衰老而忧心忡忡,精力不再充沛,才思不再敏捷,提升也全然无望。此时丈夫正需要妻子的理解和安慰;而妻子恰恰也有同样的要求。如果夫妻彼此不能互相给予,那可能就要到外面其他异性那里去寻觅。还有一些男人这时成熟丰满、事业有成,在社交时可能产生外遇;而妻子“徐娘半老”,形成反差。

人到中年没有了当年的激情,而进入、呈现平稳的局面,但平稳中又潜藏着平淡、乏味、腻味、矛盾、“审美疲劳”以至是“情感危机”;所以,中年夫妻要随时、不断经营和更新情感。

这时是婚姻的“第四危险期”。第四期又显得更危险,

6.子女与父母分离阶段——子女182225岁。高中或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及就业。

子女间接、试探、逐渐到正式离开父母。

夫妻忙着送走羽翼丰满了的子女

子女逐渐长大,走上社会,立业,结婚成家,相继离开父母,“亲子关系”由“交叉关系”成为“并列关系”,家庭也就进入子女与父母分离阶段。

子女离家以后,夫妻又开始重过俩人的生活。如果两口子心理上不习惯这种“空巢”现状,表现焦虑、伤感,很想依赖子女,这一阶段就会产生不适应,有的甚至让已婚的子女还住在自己的家里,——似乎父母倒成了“断奶期”的孩子。

从上面第5小点可以看出,在抚养孩子阶段,婚姻关系呈下降的态势,在孩子“青春期”时,婚姻关系降至最低点。而当孩子成人脱离父母的时候,婚姻关系又开始回升。

这种“空巢”通常使女性觉得放下了一副重担,使夫妻双方有机会将从前花费在抚养孩子身上的精力现在集中使用在自己身上和夫妻双方的关系上。

这个时期较短,是过渡期。

7.婚姻后期阶段——“空巢”的中年夫妻(45~65岁)。

当所有子女都离开父母而成家独立生活后,家中只剩下夫妻俩儿,恢复其二人生活,这时称之为“空巢期”。虽然也是夫妻两个人,但现在的夫妻生活与“初婚阶段”大不相同,没有了当初“温馨巢”里的浪漫和激情。此时的夫妻已进入中老年,有了大半生的经历,性格已定型,情感也平静了许多。在此情况下,如何过无子女、单独俩人的家庭生活,又是一个新课题。

一般说来,夫妻俩人现在有时间和精力找回过去因忙于工作和养育子女所牺牲的一些兴趣爱好特别是共同乐趣,圆自己青少年时的梦,志同道合地在一起,倒可以很好地享受这一阶段轻松、清闲的生活。若此,可称之为“黄金阶段”。

这时,往往夫妻一方或双方相继从工作中退休下来。有人能适应这种天天在一起的生活,但有些老夫老妻却无法忍受。如果两个人的性格都很要强,彼此不相让,看对方总是不顺眼;那末,冲突就会很多,也构成这个阶段夫妻心理的不适应,有严重者会得“空巢综合症”。

“五十岁效应”——女的性功能衰退,到了“更年期”,“徐娘半老”;有的男人这时候“升官发财换老婆”。

也有一种情况——有些夫妻由于为人父母角色的责任减少了许多,但现在也减少了婚姻生活中相互交流的话题。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年来其话题基本上都是亲子的关系争吵,另一方面说明夫妻关系的话题在恋期和婚姻初期基本上都说完了。这证明双方长时期养育子女精疲力竭和长时期“零距离”而“审美疲劳”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原配夫妻几十年来的感情一直不好,积怨较深,但是为了子女、为了面子,怕被别人嘲笑,只是忍着,之所以勉强维持这个家庭和这个“死亡婚姻”,是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现在孩子成家立业了,离开父母了,于是夫妻关系恶化,找个导火索,旧事重提,老帐新算,要结束婚姻关系。扬言:“现在孩子都已独立生活,离婚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一时期成为冲突型夫妻“秋后算总帐”的时候。

这便成为婚姻的“第五危险期”

8.婚姻结尾阶段——夫妻步入“老年期”(65岁以后)。

有人说:真正的人生是从60岁开始。退休后,完成了养育子女的责任,结束了职业的忙碌,成为自由人。

夫妻进入“老年期”。如果5个“危险期”都顺利或基本顺利度过了,这以后,绝大多数的夫妻会化干戈为玉帛。他们相互搀扶,相濡以沫,安度、乐度后半生

当夫妻逐渐进入“老年期”后,生理的各个方面老化,心理功能衰退。如何调节生活方式与节律,继续享受人生,是这个时期的重心。特别是当配偶的一方先过世,另一方如何单独继续度过其余生,应早有个计划与心理准备。

正如笔者在《婚姻关系解除与家庭形式维持的对立统一》篇中说:“这个阶段婚姻主要剩下责任(对对方)和榜样(对下一代),为了责任和榜样,老两口把婚姻维持着。这个阶段可以把‘老账’勾销,避免正面的冲突,把夫妻情感转移到、转变成另外方式的爱和快乐,互相搀扶着走向人生的黄昏,走完人生的旅途,走到人生的尽头。”

当然,如果处理不好,也是会有危险的。如,有的女性在年老以后,对照顾丈夫特别是对丈夫的责任和温柔渐趋减退、消极,甚至“河东狮吼”。丈夫受不了:“这是当年谈恋爱时的你么?”。再如,一方由于“近距离记忆”差,多忘(近)事,对生活的许多具体问题丢三落四,进而不去操心、操作。于是另一方就说:“你这是存心不好好和我过日子了!”其实,完全不是。可以说,说“你这是存心不好好和我过日子了”这话的一方也并不相信对方真的是不想好好过日子,却偏偏要这么委屈和冤枉对方。

老年期特别是老年中后期,其婚姻就像是一台老化了的机器,维持而已,只要还在转动。

另外,在这里谈谈再婚老人要闹离婚的主要原因:后半生半路相逢匆忙结婚。各自带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发现各方面都合不来,无法适应对方。何况,双方子女的负面影响甚至干预很大,为了维护各自子女的利益,两个老人无法较长久维持。

笔者对老人的再婚、再婚后的离婚问题,做过一些调查。归纳出3种再婚形式:一是按传统的形式,办理结婚手续;二是自由松散型的无证同居;三是折中的方法——双方包括双方的子女协商并立下书面合同,注明各自的财产,结合后,一旦一方去世,双方的子女按合同把财产收回。对再婚形式的分析:一般说来,后半生的结合,婚姻期很短。如果用结婚证把他们捆在一起,一旦一方去世,很容易引起双方子女对财产的纠纷。如果还像对年轻人那样用法律保障或保护,显得很是麻烦。倒不如建立一种简易的契约关系,只需双方子女、近邻、好友或居委会做个证明,以表示不是“非法同居”、“耍流氓”或“追求新潮”。——好聚好散。“散”包括一方先去世,也包括中途结束合作即再婚后的离婚或分手。

9.婚姻自动解除——夫妻有一方正常死亡。法律意义上婚姻终止,但家庭尚在。

婚姻的结束包括中途离婚夭折和年老正常死亡。这里说的是年老正常死亡。

有位老先生临终告别人生时对老伴说:“我终于自由了,再也不受你的训斥了!不过,我会想着你的好处……还有位老先生在“回光返照”时对老伴说:“生前我对你、对家庭犯了许多错误。从今天起,今后保证再不犯了。”——是不犯错误了;可这婚姻也便不存在了。

从以上9个阶段看,潜在的婚姻危险因素几乎存在于整个的婚姻过程。当然,这是一种可能,而并不是一种必然;问题的要害是如何小心谨慎地把握。

据民间传说:每对夫妻都要经历至少一次这样的危机。据说这是对夫妻的考验,如果过了这个“坎儿”,可以起到稳固婚姻的作用。

据笔者十几年来用各种方法的调查显示:结婚7年以上的夫妻,99%都发生过婚姻危机及有“想离婚”的念头。

祝愿每对夫妻和每个家庭都能顺利或基本顺利度过人生发展和婚姻发展的每个阶段。

(二)在整个生命中“危险期”就有5

“家庭生命周期”的“养育子女阶段”又分3个时期,所以一共是11个阶段。

5个“危险期”,在介绍11个阶段中,同时也做了表述,5/11。这里只简要列出如下——

第一危险期:初婚阶段,虽然甜蜜,但新人容易发生家庭成员角色“适应不良”。

第二危险期:养育“学龄前”子女阶段。双方感到有“七年之痒”。

第三危险期:养育“学龄期”子女阶段。丈夫“风华正茂”。

第四危险期:养育“青春期”子女阶段。妻子“徐娘半老”。

第五危险期:婚姻后期阶段,“空巢”的中年夫妻。多年恩怨,“秋后算总帐”。

(三)关系冲突和情感危机可见如下一些

经过十几年的调查与观察,竟搜罗出一大麻袋问题。有一次一位读者对笔者说,她读了心桥网上的这个长篇(第一稿),发现,中国夫妻、婚姻、家庭几乎所有存在的问题,都被装进这个大麻袋里了。

提出如下诸多条问题,做出简要分析,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心理方法特别是认知的方法。

1.“夫妻联盟”和“婚姻认同”不默契。

比如有的女人都结婚好久了,还没有摆好大家、小家的位置,其心还在娘家,还向着娘家的人,向人不向理,向人不向情,还没有扮演好几个或多重角色,还停留在“做个好女儿、好姐姐”的认知上,忘记现在自己已经是为人妻、再下一步又是为人母了。

再如,来了客人,为讨好客人或不愿得罪客人,有的丈夫在客人面前,不顾妻子的利益或面子,训斥妻子。这说明“婚姻认同”不够强烈。

还有,如在日常谈话当中,常、多听到说“自己”、“你”、“我”的称呼或事情,而很少听到“我们”、“咱们”、“一起”、“共同”等,很少听到关心“同一体生活”的话题。这说明他们婚姻心理有缺陷或不健康。

因此,结婚后把“角色”和“情感距离”要调整好,否则就会破坏夫妻关系,婚姻就会发生危机。

所以,应该树立起以“婚姻为主、夫妻为上”的观念与态度,明确自己目前的主要、第一角色是夫或妻,然后再处理好各子系统成员的排序。

2.夫妻相互扮演的角色有不合情理的期待

妻子要求丈夫是七十二行行行精通,丈夫要求妻子是搁哪哪靓,这是不合情理的期待

夫妻在家庭的角色和分工,基本是明确的,这主要是社会文化和习惯分工的产物,也与两个人的具体性格特征、个人文化素养有关系。如传统夫妻、普通百姓家庭的角色分工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我织布来你放羊”、“男的主外女主内”。分工合作,有分有合,分工不分家。

现代社会的夫妻,趋向双方的地位与关系要互相平等。但是,应当明白,平等是指观念上的平等,是强调夫妻彼此要尊重对方的需要与权益;而并非是夫妻两个人在物质等方面分配的要绝对平均。健康、成熟的夫妻关系,比较清楚在何种情况下彼此要扮演的角色,而且能随情况的变化或需要,作伸缩性的适应、调整。反之,如果角色错乱,不是对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不清楚,便是不能与对方有机搭档配合,或是固执而不通融,以致产生夫妻行为上的冲突,这无法适应俩人生活。

占有欲和使用价值往往不一致。有很多男人执着甚至是偏执地把一位女人搞到手。可一旦到手属于他的了,他就会对这位女人反感,瞧不起,仇视,报复甚至虐待;尽管女方还在浪漫地认为,这样矜持,自己的身价会提高。

双方角色改变:恋爱时,两人在一起是以恋人的角色对待对方,双方的关系仍属于亲密的异性朋友。恋人彼此是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而且为了能达成婚姻的目的,彼此都能体谅、迁就对方。可是完婚以后,就对自我约束放松了,在心理上彼此都希望对方适应自己、服从自己,有的甚至还有意无意地想驾御对方,这就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一个家庭有个“妻管严”,就会有个“大豆腐”;有个唠叨的,就会有个寡言的;有个细心的,就会有个粗心的;如果大事、小事女人都把着干,那男的就“失业”了,就会闲得难受;如果妻子的过多干预成为可能,并成为家庭的主宰,这时,这个家庭可能要失衡。

假如夫妻二人来自不相同的社会文化、家庭背景,或者性格特征、文化素养、原社会角色等反差很大,比如妻子是个“女强人”,男方是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纨绔子弟,这很可能会带来或产生极不相同的夫妻角色期待。如果这些期待对方不会兑现,就很容易会对对方产生不满意的情绪。

在家庭里,每个成员都充当适当的角色。角色作用的过强或过弱,都不合适,都可能损害成员间的关系或降低认同程度。

可见,家庭出问题,原因之一是家庭成员角色不清楚或混乱。因夫妻角色的不清楚或混乱,使家庭关系“偏斜”:如权责分配不当,女强男弱。这不但对丈夫的心理健康有害,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也不利。过强的妻子看到丈夫的那个“Song(尸+从)/样”,感到窝囊,埋怨不争气,不如“隔壁人家老李”。哪知道妻子一再进攻,丈夫会一再退缩,进而可能会闲生事、生闲事。丈夫的心,这时可能就会逃出家庭而跑到外面去,去“外遇”。这时妻子还不知道或还没有醒悟——丈夫的退缩、逃避或“Song(尸+从)/样”,就是她自己一手的“行为强化”和“消极暗示”而造成的。

因此,要改变丈夫的“Song(尸+从)/样”,高招就是消灭“应激源”——妻子的“强化”、“暗示”行为。否则,一旦形成一种定势或模式,恐怕一辈子也难改变这“倾斜的阁楼”。

3.夫妻俩人际关系不正常。

夫妻间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属于私人性的、长久性的、进展性的、契约性的关系。夫妻一方面要建立起牢固的“夫妻联盟”,培养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应让夫妻彼此保持适当的“个人天地”或“私人界限”,即“自留地”或“绿洲。夫妻既能属于同一体,同时也能发挥自己的志愿,即工作、学习和生活诸方面在操作上“有合有分”。这是现代夫妻的心理要求。

反之,就有可能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夫妻就会互为对方的“监管员”,婚姻就成为一种互相捆绑的“绳索”;要么家庭成为“摆设”、“旅馆”,双方没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夫妻关系空虚,只成为吃、住、睡在一起的同伴而已。这说明之间缺乏维护夫妻人际关系的艺术。

有人总结出不成熟男人的36个标志,其中有7条是在情感或婚姻方面的幼稚可笑——

跟异性知己上床;

⑵企图和情人结婚;

向老婆坦白从前的感情经历;

对情人发誓将很快同老婆离婚;

介绍老情人和老婆交朋友;

私房钱被老婆诈出;

在感兴趣的妻子以外的女人面前吹嘘自己的魅力和艳遇。

不成熟的丈夫与成熟的妻子,其关系能和谐或协调么?

京剧里有个行当叫“小生”。笔者的理解:“小生”是不成熟的男人。不是生理不成熟,而是心理不成熟在情感或婚姻方面幼稚可笑的男人也是“小生”。“小生”的认知或行为不利于夫妻的情感交流。

4.夫妻间情感不和谐。

心理健康的夫妻善于讨对方喜欢,适当地赞美、感谢对方,还时时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喜好;同时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有可能会伤害对方情感的举止行为,随时注意更新、培养相互的情感。这是保养婚姻生活的艺术,也是婚姻健康的起码或基本心理要求。反之,彼此讽刺、责怨,并表达厌恶的感觉,这就难以维持彼此的情感。

男女都有更年期,更年期不免会有一些灰色的情绪发生,严重了的灰色情绪可能会升级为病态情绪发泄,特别是有的女同胞。有的妻子突然、莫名对自己的丈夫大发脾气,使丈夫弄不清楚这是更年期症状发作,还是过渡撒娇——撒泼,还是自己犯了什么“逆天大罪”要遭讨伐。这样做的结果或效果,对双方都不利。女方自己会倒出一些心理垃圾,但又会产生另一些心理垃圾;而男方受到伤害则无法或不能还击,咽在肚里,形成心结进而可能形成心病。有个灰色幽默的段子:深夜两点,醉醺醺的丈夫才回家。妻子怒:“我一再告诉你,喝酒不能超过两瓶,回家不能超过十点。你为什么竟敢不听我的话?!气死我了!”丈夫:“对不起老婆,我,我记反了。”——丈夫为什么总是记不住妻子的训词?因为在挨训的时候,只顾强烈地防御那恶劣的态度,却顾不得记下训的内容。真是越训越记不住、越记不住越训哪!更年期的男同胞,也会以“家暴”包括“冷暴力”等形式伤害妻子。都是最亲近的人在伤害最亲近的人,但又不是故意的,甚至还是“身不由己”、事后感到后悔的。

夫妻之间“犯猜疑”,是情感问题的大忌:妻子对婚姻的期望值定位过高,追求理想化和完美——自己的丈夫只准爱自己一个人,绝对不能再同第二个女人有染。从想象到假设到怀疑,到一旦男的真的犯了错误,就绝对不轻饶,不给改过的机会,并且第一句话就是“离婚”!

2004年的春节期间,电视台播放电视剧《结婚十年》,在客观效果上,似有“教唆”、“暗示”之嫌,好像同贺岁电影《手机》是“姊妹篇”。看后,令人心情沉重,越发感到呼吸困难。——尚未结婚的人不敢结婚,难怪有人会患“结婚恐惧症”。这结婚的确可怕,似乎遍地都是“手雷”即“第三者”。婚后,一个个男人都是得志便猖狂的“中山狼”,洪洞县里没有一个好男人,都要去偷食“禁果”;一个个已婚女人,就视男人为贼,去捉贼,审贼,与贼离婚。弄得夫妻之间疑神疑鬼、互相揣测、人人自危。——未免太阴暗了!还是宣传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为好!你还嫌离婚率不够高?还是为了票房或收视率?

于是,“情”成了夫妻吵架的主要内容,这是夫妻的重大原则问题之一,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重大内容之一。鉴于此,笔者提出这样的一条“健康家庭指标”——在亲密距离的前提下,各自有自己的一点儿“绿洲”;另外,《夫妻间的“距离美”》篇笔者提出变夫妻吵架为互相倾诉有序宣泄”的心理游戏。

5.夫妻间性生活不协调。

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夫妻与其他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唯一标志。夫妻能建立健康的性关系及协调地享受他们的性生活,必然会增进他们的情感和许多的健康心理因素。所以,培养对性生活的兴趣,适度地享受性生活,应成为现代夫妻生活的一种艺术。反之,夫妻性生活不协调、“性冷淡”或没有性生活,就会成为“无性婚姻”、失败婚姻,会导致情感破裂,成为离婚的重要原因。

夫妻间的性爱或叫性生活,关键是和谐或协调,才能谈得上快乐、幸福。最好能自然地和谐,若和谐勉强,就需要通过协商来调适。

上帝造人,在性欲方面,男的比女的强,但就像两个人饭量反差太大吃不到一块儿那样,如果一对男女性欲强弱反差太大,也会呈现出性生活的不协调。这主要是生理问题,需要协调,包括使用技巧来协调。

“性”是核动力,“里比多”多的人 ,火力、精神就旺盛,它本是人的动力的来源。来源枯竭,没有了生命力、战斗力,生活包括性生活还有什么质量?所以,西方人公开把“性”与“吃”并列,中国人现在是羞羞答答地并列,在性的方面,或者说是前天禁欲、昨天泛滥、今天在调整,这样充分享受性的快乐。但也有另外的一种现实:即使当今,排除政治压抑性的“禁欲”,一个月不过性生活的夫妻大有人在,所以这些夫妻的性生活质量很差。

可以通过“对异性有否吸引力、是否感兴趣”的测验,来检验对生活或人生是否有信心、活力有多大。没有了生命力、战斗力,失去活力和信心,还有可能引发“抑郁症”。

“性”这个东西(因素),引诱多少人犯错误进而身败名裂,导致多少人患“心病”(比如相思病),造成多少夫妻或家庭不和。

下面是笔者听到的一个“聪明的妻子,一手抓情爱,一手抓性爱”的故事。

一对恋人到黄山旅游度蜜月。走在黄山的半山腰,两人找到一处旅馆,刚放下行李,男方便过来要求来个“山上作业”。

女方说:现在不行。我们先上天都峰去锁“同心锁”。你没听说么?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是最诚心的。要锁定我们一生一世的爱情当然要诚心了!

在上天都峰的途中,两人吵起架来。结果还没到锁“同心锁”的地方,便打道回旅馆。在旅馆,谁也不理谁。“同心锁”也没锁成,“山上作业”也泡了汤。

回来,两人就闹离婚。

有朋友劝导女方:对于男人,“性爱”是“经济基础”,而“情爱”是“上层建筑”。你没有摆好“性爱”的位置,把它从属于“情爱”。甚至你错把“上层建筑”(锁“同心锁”)当成或取代“经济基础”(“山上作业”)。这样的婚姻会倾斜或闹地震。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男人喜欢用身体来体验爱,而女人则喜欢用心来感受爱。聪明的妻子是先把男人的“性爱”满足了,他自然会满足你的“情爱”,臣服于你。

女方听信了此锦囊妙计。回家来,无限风情,果然奏效。第二天早上,妻子醒来,发现丈夫不在了。顺着响声,到厨房一看:丈夫正在做他们在恋爱期间女方最喜欢吃的早点。

一些结婚多年的女同胞听了这个故事,发出感叹:天哪!回顾结婚以来自己与丈夫在“性爱”与“情爱”的“对抗赛”中的教训,再想想这一对恋人的朋友的指点,感到那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自己过去拿“性爱”来要挟、报复甚至惩罚丈夫的做法,是多么愚蠢和无聊!

也许有的女同胞会说:为什么你们男的不先给“情爱”?因为“情爱”是我们女人的“经济基础”哇!

那好。但精明的男人这时很可能会对你甜言蜜语。而甜言蜜语中会搀假——漂亮的假话。这样以来,你期望的真正、绝对、纯洁的“情爱”怎么谈起?

所以,聪明的女人这时应该“教”自己的男人“调情”,因为很多男人不会“调情”。“调情”是狭义“性爱”的预备阶段,包括“调情”,才一起构成“性爱”的全过程或完整动作,其实它就是“情爱”,这样一来,“鸳鸯戏水”、“鱼水和谐”,就什么“爱”都有了。

6.特别是表现“性疲软”、“无性婚姻”、“性冷淡”及“性报复”。

如果性生活长期不协调,排除生理上、技巧上的问题,那可能就是一组性心理问题。简单通俗地说,这一组性心理问题可能是或基本上是故意(!)不协调的问题。故意不协调又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情感或婚姻危机问题。

成年人走入“围城”,到了或发生了“七年之痒”后,才发觉原来不过如此。

性的“诱惑力”减弱,“神秘感”没有了,“光环效应”消逝。一旦性关系以婚姻的形式确认并固定下来,男女双方便以为“大功告成”,渐渐没有了对对方的“神秘感”,对性的兴趣便大大减弱,而且性的感受也不如从前那样强烈、甜美。有句俗话说:“(这时,)老婆是人家的好。”如果把这位“人家的好老婆”弄到手,变成自己的老婆,那再“七年之痒”后,同样还是这位女人,这时,这位“好”老婆,又变得“不好”了。

婚后没有增加“促进情爱发展和加深”的新内容,进而“审美疲劳”或“审美疲软”。谈恋爱的时候,情侣间每天都把“我想你”、“我爱你”挂在嘴边。可是结婚后,双方觉得再也用不着那么麻烦或辛苦了,彼此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开始为自己考虑了,并且还企图让对方也服从自己。

“女为悦己者容”的内涵有变。时下,好多的女人忙着美容。美给谁看?狭义的是、本来是美给自己的丈夫看,发展了或变化了是美给情夫看,抑或是自我欣赏,而现在好多的女人是美给闺密看。成为一种时尚,好像女人不美容就会在美容的女人面前掉价四分。

事实上绝大多数扮演妻子角色的女性都知道适当的性生活对身心皆有益处,但一些女性总要表现得“性矜持”、“性保守”、“性被动”以至导致“性冷淡”、“性拒绝”。其实这往往是处于虚荣,于自己、于丈夫都没有好处。因此,那就要注意调节激素、保证睡眠、坚持运动、排解抑郁、消除紧张、疏通关系、驱走虚荣等,从而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关系和内容。

夫妻之间“情感性攻击主要表现在对对方:在家里故意情感冷淡、性拒绝,或在外面找“第三者”,或不论场合直面呵斥、迁怒,等。而重点或要害是在“性”的方面。许多为人妻的女人保留着她们无意识中的母权制的遗风,拿“性”来对自己的丈夫进行抗拒或讨价还价。

对于“无性婚姻”,产生的原因其中是因双方产生矛盾处于“冷战状态”而失去了性的兴趣。在有意的“无性婚姻”中,至少夫妻的一方,尽管有性生活的能力,但却将性生活的对象,转移到他人身上了,比如有了“二奶”或“第三者”。还有的人则是想通过“无性”的方式,来折磨现有的合法婚姻,达到使现有的合法婚姻解体的目的。

通过“性冷淡”或“性粗暴”来进行“性报复”,通过“性报复”来破坏夫妻关系或家庭和睦,这离离婚不远了。

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主要解决的则是认知的问题了。

7.夫妻间性格不相容。

双方性格(≈习惯)差异较大,感到对方的性格特别是一些不良习惯,自己实在无法再忍受。

夫妻各有各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常常可以互补,也可以相容,使夫妻间个性的差异相得益彰。如果不同性格可以相容或可以磨合,也能促进夫妻关系和情感的和谐。但假如两个人的个性差异相当悬殊(一个过于内向,另一个过于外向),或者性格非常相似(如两人都要强、针尖麦芒,或都是依赖型),则往往是造成婚姻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二人性格一强一弱,或文明、讲道理、高姿态、怕惊动四邻的一方即弱者刚一开口,就被要强的一方压住。无论对错,就给予批评、指责进而升级为吵架。久而久之,内向的一方也就不想、不愿开口表达自己的心意。这便使两人无法沟通。妻子的争强好胜,实际是对丈夫情感的伤害。

夫妻所谓情感不和,其实往往就是性格不合,是因各自人格的发展不同;情感的排斥就是性格的不相容,外在的表现是通过情感,这才有“情感破裂”而不是“性格破裂”的说法。

情感不和谐、性格不相容、性生活不协调,是造成夫妻离婚的主要原因。

有对中年夫妻,丈夫多次提出要与妻子离婚。妻子不理解,非常伤心,一再追问为什么?丈夫说:什么也不为。在居委会劝解的时候,他说出的理由竟是:“我没有‘第三者’,也不是妻子不好,我只是想一个人安静地生活。”

本来“人”是由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现在这位丈夫反而感到那一捺多余,互相支撑反而感到累。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一是夫妻虽然天天在一起,但缺少情感的沟通、性格的磨合;二是人到中年万事不休,身兼各种角色的任务太重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压力太大。

与几年前相比,现在中年人在处理离婚问题上显得更为平静和理智。彼此很少在财产、子女问题上争论不休。

有的妻子离异后感叹说:“不是他不好,是我们俩无夫妻的缘分。”有的还后悔地说:“现在,想找个吵架的人都没有……

8.夫妻间志趣不相投。

有位丈夫爱好无线电,业余时间愿摆弄个收音机什么的;妻子喜欢唱歌跳舞,有机会同许多异性打交道。天长日久,妻子有了外遇,一天对丈夫说:“你哪儿都好,但我们的情趣不一样。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我们分手吧?”这是丈夫所始料不及的,一时竟不知所措。

志趣,大到远大理想,小到兴趣爱好。

“没有共同语言”,通常除了认识论、价值观不一致,再就是情趣、志向不一样,或者一个有一个没有什么情趣、志向。所以说不到一起,玩不到一块儿。所以,就要寻找在志趣方面的共同点,如果没有,就需要发掘、培养双方的共同点,在共同点方面发生碰撞并碰撞出火花。

9.夫妻间认识论、价值观不一样。

这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主要甚至第一表现。

这里且不说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的不同。

思想观念不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夫妻生活不但平淡无味,而且会发生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大到乔迁装修的美观设计意见不统一,小到餐桌上的黄瓜菜怎么切才算正确。

往往是丈夫要迁就妻子,但丈夫潜意识里又不服。

然而有些当丈夫的就很聪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既然都美,尊重妻子的审美观,能墙倒房塌吗?顺着、横着切都行,那妻子叫你顺着切,你就顺着妻子的意思切,吃了还能噎死吗?——屋里、室内的家务事,不要与妻子争强。

有的妻子在美容方面却显得不聪明。如有的妻子见丈夫得志,越发感到不安,绞尽脑汁,想办法,保住吸引丈夫的魅力,为的是不被抛弃。一个高招就是“换脸”,——丈夫换车妻换脸。为了应对丈夫事业的不断成功,妻子频频接受美容手术,想用美貌拴住丈夫的心。殊不料丈夫不堪忍受,接受不了妻子全非的面目:“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了?”正好,找到“理由”,提出离婚。聪明的妻子在“徐娘半老”的时候,主要不是“换脸”,应当是提升内在素质。

10.夫妻间沟通渠道不畅。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大多数夫妻不是在试着解决问题,而是在争谁对谁错,谁该服从谁。

夫妻间通过言语和表情交换信息,能使双方了解彼此的感受、意见与意向,以便能亲密相处、共同生活。这便是沟通。

沟通的方式和步骤是:表达—倾听—商讨—或达成共识—或保留意见。

如果一方甚至双方都只要权利,不要责任,每个人都企图支配对方,同时又阻抗对方支配自己,那末,沟通无法进行,更谈不上畅通和有效

一些夫妻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常见的是:两人在试图倾诉各自的工作烦恼时,难以互相倾听,之间好像隔了一堵墙。一方认为对方会知道、能体会,而不需我开口说明、解释,实际上这常导致对方一知半解,猜疑,引起误会;还有的认为,夫妻间只要感情存在就行了,不用口头表明,不用客套,认为沟通是可有可无的事甚至是多余的事;另外,如果不能保证诚实、准确的沟通,自然也会产生情感上的障碍;还有的情况是,一方也想与对方沟通,但对方不信任,认为是在甜言蜜语说假话。等等。

一位做父亲的与他的女学生有了恋情,被女儿发现。父亲给女儿写信要求不要告诉妈妈,并且说:孩子,这些年来,你妈和我各睡各的床,各办各的事。在情感上我一直是非常寂寞的,我与你妈之间,有太多无法沟通的东西。

一些夫妻同床做异梦,话不投机半句多。而遇上外人,则滔滔不绝,好像外人是“内人”,是知音。

为什么会这样?至少因为夫妻之间没有做到平等沟通。看来沟通要畅通和有效,除了技巧,更需要有规则

11.至少一方,婚姻动机有问题。

有一种观点说:男人结婚是为了寻找安慰、性的刺激,女人是为了寻找依托、情的归宿。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对立统一。但协调或磨合不好,则会“异性相斥”。

攀高枝、图财、唯美,不门当户对,这时,婚姻动机可能有问题。

婚姻动机的明确、健康,这本是在恋爱期间考虑的问题。说明恋期或婚前应该做“心检”。树立或端正明确和健康的婚姻动机的话题,可参见《恋爱是手段还是目的?》一文

12.至少一方,对婚姻期望过高。

对婚姻过于理想化,只想获取,只会享受,不能踏实过日子,更不肯过苦日子。

比如,笔者在对婚姻的“期望值”应该定位多高?》一文中总结出5项高期望:

一是如果能马上买幢复式小楼,那则是更理想的事了。

二是通过钻“政策漏洞”、擦“边球”、中彩票什么的,明天早上就步入“小康”。

三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仕途得意,事业有成。

四是婚后的“家”是“温柔乡”、“安乐窝”、“温馨巢”、“安全岛”、“避风港”。

五是夫妻处处形影不离,时时我唱你随,事事都能产生共鸣。

从上面可以看出,1~3项主要说的是钱,4~5项主要说的是情。一个钱、一个情,构成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期望过高会与婚后的现实生活形成过大反差。因此,婚前需要客观定位婚姻“期望值”,并且婚后不断调节“期望值”,这才是维护夫妻生活高质量的根本。

13.至少一方,不愿干家务琐事。

不愿干家务琐事,大概可归类四种情况:

一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之一是学生只读书不干家务活;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之一是“小太阳”即使结婚了,小两口的家务活也由老两口情愿地包办了;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紧张、竞争厉害,似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干家务琐事。

二是,由于传统的男性“主外”、“干大事”的观念使然,一些当丈夫的不愿干家务琐事。

三是,愿干家务事,但只愿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需要干、应该干但自己不喜欢干的则不干。很多年轻人任性,把喜欢干和应该干的分开,把应该干的,交给对方或留给双方的父母干。

对家务事,能、愿一起做,就一起做;不愿、不能一起做,就分工合作。不但要根据想、愿而做;还要根据需要、规定而做。从“家务事大人做”、“家务事太太做”到“家务事人人做”,分工合作,这才合乎情理、才能和谐。

四是,对家务琐事有不同看法和各自的处理方法。

刚才在上面的9.夫妻间认识论、价值观不一样”中说到矛盾、冲突小到餐桌上的黄瓜菜怎么切才算正确,并且说聪明的丈夫是顺着妻子的意思切。就有这样的真人真事:有一对老夫老妻到民政部门去,说是要离婚。工作人员问原因,回答是因为“感情破裂”。再问具体是因为什么,回答是为了凉拌黄瓜菜。黄瓜是横着切还是顺着切?争吵起来,于是“感情破裂”。工作人员心里说:“有病!”,行动上“拖而不办”。笔者认为,一般地说,夫妻在处理家务琐事过程中,不存在着是非对错。如黄瓜横着切和顺着切都对。在这里则对妻子说:当你要丈夫切黄瓜菜的时候,最好不要具体细化过程和方法,丈夫无论怎么切,面对结果或成果,你都应当夸奖或表扬,然后可指出“美中不足”或“今后注意”,这样丈夫就会提高积极性。否则,受到批评指责,积极性被打击,谁还愿意再干了?

14.一方或双方对家庭没有责任感。

婚姻(家庭)是什么?笔者整合出“人们对婚姻(家庭)的中性和负性认知或体验”共17种,其中一种就是“婚姻是一种责任”。

什么责任?简单形象地说,就是叫丈夫对妻子尽“长工”之责任,要妻子对丈夫尽“保姆”之责任。婚姻不是单方的贪图、索要,当你想贪图、索要对方什么的同时,就要想到你能给、得给对方什么。因为要对对方以及婚姻负的责任是那么沉甸甸、特重大,所以,如果认识不到位、付出不情愿,则会成为一种负担。难怪一些人都“恐婚”,想到要逃避。

有的人在婚后较长一段时间,心,还停留在原生家庭,恋母或依赖父母。对小、大家庭,还处在自由撒野状态,不遵守家庭规则,不按夫妻新角色办事,光享受权利,不尽做丈夫、妻子甚至不尽做父母新新角色的义务、责任,这不利于婚姻的稳定。

须知,没有责任感的爱情是“情”或“性”的游戏;所以在恋爱的时候,就要考虑把“负责”作为婚姻的试金石。

15.自己的“付出”或“牺牲”,不被配偶理解、赞赏。

分三种情况说:

丈夫认为,既然是一家人,自己人,干,是必须的,该干的,还表什么扬?不干,那不行,娶你是来干什么的?不干,只有一个错。干,会干得越多,错误就可能越多。干,就是付出。由于付出得多,不但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赞赏,还要因为犯错误多而受到指责批评,所以妻子感到太憋屈了,——这到底让人干还是不让人干?

幸福美满的家庭不是不发生问题,而是善于处理所发生的问题。有的人在家庭关系上追求完美,似乎家庭的任何口角、矛盾都是对“美满”的破坏;于是他遇到问题时,为了维护家庭成员间表面的和睦,往往将自己的想法或意愿,隐藏在心中,避免正面冲突,并认为这是对整个家庭的付出与牺牲,是为了大局。因为其他成员不了解、读不懂他的这种想法或意愿,也就不可能表现出理解及配合;于是这样的“付出”或“牺牲”,似乎都没有了实际意义。长此以往,他积压在心中的就不再是追求美满的夙愿,而是对家庭成员如配偶的怨恨以及患上心病。怨恨的积累,心病的加重,便有可能诱发出家庭危机。

据家庭辅导的理论说,几乎家家都至少有一个成员是“替罪羊”。不管这个成员干没干、错没错,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既“付出”或“牺牲”了,又不被其他成员包括配偶理解、赞赏。可以说,一个家庭有“替罪羊”了,那末,这个家庭也就有病了。

要一下子克服这三种情况,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因此,这需要有疗程的家庭辅导才行。

16.对小家庭经济收入的管理方式,意见无法统一。

婚后共同财产怎么管理和使用,夫妻的意见有分歧,双方往往很难顺利及情愿地达成协议

这里把“经济收入”简单通俗地说成“钱”。钱,在母权社会由女人掌管,在父系社会由男人掌管。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怎么办,大家一起管?但这在实际上是没法操作的。终于出现婚前的“财产公证”,进而又出现“新社会新国家,各人挣钱各人花”的现实,大约相当于“AA制”。女方怕男人管不住钱,就说:“男人是搂钱的筢子,女人是攒钱的匣子,还是我来管钱。”男的则回答:“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还隔道手。”

于是,“钱”成了夫妻吵架的主要内容,这是夫妻的重大原则问题之一,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重大内容之一。

鉴于此,无论大钱在谁的手上掌管,必须有一个规则即账目在二人内部要公开透明;并且,笔者在“健康家庭指标”中提出,各自可以有自己的一点儿“小金库”,特别是不当家的一方,这个自然是不透明的。当然,许多的妻子不会赞同。现实中,大约70%的家庭是女人掌管钱财,并且,不透明、半透明管理现状的家庭也约占70%;同时,其99%的男人都在想并在努力积攒私房钱,无论他是否掌管大钱。

说到女人掌管大钱不透明、半透明的现象。从潜意识看,一些女人掌管大钱的动机是怕男人“有钱起淫心”。绝大多数有“前科”的男人都向女人交权。那在当今社会,有的女人是怎么掌管大钱的呢?有钱起贪心,要鸡生蛋,且生大蛋。在同伴的怂恿下,背着丈夫把钱拿出去参与“集资”、“融资”活动。结果运作到中期,血本无归。丈夫还蒙在鼓里。从打麻将小赌到投资大赌,过去不让丈夫干的事,今天妻子要亲自操作。——如果丈夫知道了,能说什么呢?

另外,双方经济过于独立,也会对婚姻造成危险。提起“经济的过于独立”,现在夫妻吵架,妻子动辄会说:“我也挣钱,没有你,我照样可以活下去!”——这就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过去的“贞节烈妇”。古代的“贞节烈妇”为什么要“从一而终”、活生生地为丈夫“殉葬”?其中有这样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她绝对地终于自己的男人或情感专一,而是因为自己没有了经济基础。男人死了,她就没法活下去。与其活受罪,倒不如死了还赚个好名声。这是女方经济的过于不独立,或过于依赖。

17.夫妻(父母)对管教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一致。

如果说以上说的是紧张的夫妻关系,是冤家—怨家的关系;那末,以下几条则主要是代沟的亲子关系,即儿郎(儿狼)向父母讨债来了,包括讨情感之债。

世俗的社会和认知:孩子读书的动机,现在已经庸俗到为“将来找个好工作,挣大钱”。看来读书,只是个“跳板”或“敲门砖”。

据笔者14年局部的观察与调查,学生中适合及喜欢、基本喜欢应试教育的占40,基本适合及基本可以跟着走的占40,剩下的20是不适合甚至恨死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魔鬼训练。而这20的不适合者,90的至少有一技之长,甚至有应试能力以外的多种技能,这些技能将来至少能糊口养家,很可能也会“挣大钱”

30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走入死胡同。在这种体制下,最受害的是孩子,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怎么办?在读书考试的问题上,如何跟孩子沟通?

因此,在应试教育下,笔者送给父母和孩子的话是:孩子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

据笔者14年局部的观察与调查,夫妻吵架升级甚至闹离婚的原因,60的是因为对管教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孩子离家出走,99的原因是叫那考试分数闹的。

因此,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体制,但自己可以认知行为改变:既然是手段,除了高考,还有别的手段,也可以“挣大钱”,为什么一定要趋众过“独木桥”?咱的孩子不是应试教育体制下读书的料子,麻雀不要跟着蝙蝠飞。如果中考无望,征得孩子的同意,转轨考中专、职业学校;如果高考无望,征得孩子的同意,转轨考职业学院。总之,发挥孩子的兴趣或一技之长。孩子的兴趣或一技之长一旦变成工作,那才是“好工作”

难怪从“家庭生命周期”及情感、婚姻危机的情况看,夫妻的5次危机中有3次是表现在“养育子女阶段”。

有很多夫妻本来感情很好,可有了孩子后总在为孩子的事争吵。这或者是管教的方式方法不一致,也很可能是与“亲子三角关系症结”有关。如母亲与孩子结盟,父亲被孤立,这是病态的联盟,它会导致亲子教育失调、夫妻关系失衡。

管教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一般可分严厉、溺爱及介于两者之间折衷型这三种,通常是父亲严厉、母亲溺爱及母亲既溺爱又严厉这三种。

不是所有的“三角”都是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说,“三角恋爱”和“三口小家庭”都不安生。“三口小家庭”——“一对夫妻只生一个(胎)孩子好”,恐怕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在现实中麻烦事情很多,难养——古人云:(后妈难当)独子难养。

因为孩子的逆反,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

父母因为孩子而吵架,孩子因为父母吵架而伤心。

孩子一方面对其感到很烦,一方面又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蓝图。孩子当场的角色和位置是什么?有几种可能:一是参与吵,二是躲避,三是沉默,四是你打(互相打或打孩子)我跑,五是孩子在场父母不吵、不打了。

关于孩子对父母“说谎”。父母一方面教育孩子“不可说谎,诚实是好孩子,说实话不打你”;另一方面,孩子说了实话,却又要遭受责骂甚至是挨打。这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导致了孩子进一步说谎。这种说谎是为了“自卫”。善意的和自卫式的谎言,是孩子人格走向成熟的表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谎言表示气愤。其实,一个充满宽松氛围的、没有责罚的家庭,孩子会知道他实在没有说谎的必要。

当代中国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排第几?有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不正常的:独生子第一,是“爷”,太阳,恒星;母亲第二,还是父亲的“妈”,是孩子的行星;父亲第三,缺席型的父亲(即“零”),母亲型的父亲,自卑型的父亲,“孙子”,卫星。

这是角色错位,这样的错位对亲子关系紧张及夫妻对子女管教不一致的现象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如果孩子是“小太阳”。应淡化“独生子女”的概念,变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为平等地位,变支配地位为受教育、受抚育的地位。

严厉而不切实际的教育、批评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又失去教育、批评的效果,长此以往,还会同孩子形成对立。

如何对待亲子沟通中五个类型的孩子?

撇开家长的动机或期望,也不去批判应试教育体制,只从学生群体角度分类分析:

第一类,不管在什么教育体制下,都是个执着学习者,甚至是个“学习狂”,天才的料子。

第二类,是个读书的料儿,有志向。能够做到克服困难,自觉学习。

第三类,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的饭碗,基本能自我调节上学与厌学的冲突。

第四类,重程比较严度的厌学,有几门课听课偏科,有几门课考试挂科。

第五类,不是应试教育体制下读书的料子,厌学到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的地步。

对于第一、二类情况的孩子,父母基本不用管,引导他们劳逸结合就是了。第三类,监护人当注意第一是关心其心理健康的成长,提高情商,然后是关心孩子的劳逸结合。第四、五类,监护人当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什么问题,以及作为夫妻角色的冲突给孩子带来什么创伤;然后根据孩子的特长或兴趣爱好,让初中孩子报考中专学校、高中孩子报考职业学院。——也许这样的沟通会是有效沟通!

当你的孩子18岁或完成学业后,就不是你的孩子了。父母就应该把孩子还给社会,还给孩子自己。不必再同孩子关系紧张,也不要再因孩子而夫妻吵架。孩子不要永久地依赖父母,父母更不要老控制孩子。作为老年父母对中年孩子如此,中年父母对青年孩子也如此。都不要自私。

因此,当重视家庭心理教育,提倡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心理保健师”,而不光是当营养保健师。笔者在8万字的《家长和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篇中,作了专门的论述。

18.4·2·1”现状给亲子教育带来矛盾和冲突。

4·2·1模式”(4: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爸爸、妈妈,1:独生子女)中就出现大家庭的4个成员,这非常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育和发展。因为祖孙隔代亲往往是溺爱,祖辈隔代管往往是放纵。这样一来,如果父母教育是严厉型,就会与祖辈冲突,是溺爱型就会重复,父母反而不是父母甚至成为多余的了。重要的是,6根指挥棒来指挥孩子,东西南北上下,孩子究竟往哪个方向前进?孙子没有独立性或产生过于的依赖,往往就是因为祖辈有“希望孙子来找他们依赖”的欲求,甚至奶奶与姥姥“争抢孩子”,这体现了老人的自私、虚荣心理。因此,孩子不能是“小太阳”的角色,4个老人不能越俎代庖。

19.夫妻教育孩子受大家庭中一些成员的影响甚至干涉。

4·2·1模式”虽是直系、“嫡系”,但这已经就复杂化了。如果再加上旁系、“外戚”,在教育孩子方面,这恐怕就要乱套。这些旁系的他们虽然没有住在一起,但经常过来“狗拿耗子”,替别人操心,管别人的事,特别是孩子读书的事,如叔叔叫你向东,姨妈叫你向西。还有的叔叔或姨妈把自己小家庭的糟事带到大家庭来发泄,让孩子不知所措,很尴尬。更有甚者,母亲竟拿自己孩子的低分数,与叔叔或姨妈孩子的好成绩相比,这叫孩子非常反感,也调拨了旁系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因此,孩子特别不愿参加大家庭聚会或大人们的集体活动,除非有其它的诱惑。

这里只是说大家庭中一些成员干涉小家庭教育孩子的一个侧面。这是社会角色的模糊甚至错乱所致,所以一定要明确孩子的监护人是谁,由那个谁来承担抚养、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20.大小家庭疆界都混乱,导致鸡犬不宁。

几代同堂在一起过日子,社会角色很多,关系复杂,诸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及叔、舅、姑、姨等角色,诸如亲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连襟等关系。像婆媳、翁婿、姑嫂、妯娌、连襟等,他们之间并没有感情,也没有恩德,但可通过人际关系排序来维系,通过家规包括潜规则来约束,在一起生活。

不守家规,就像火车离开轨道行驶。没有了“第一控制系统”,家庭就要闹地震,后院起火。

有一位女教师,婚后一心扑在教学上,成为劳模,直到退休。退休不久,感到身心非常不适。找到心理医生。经诊断患有心理疾病,而患病的原因则是如下的一个事件:婚后不久的一天,女教师上班中途回家有事,一进门,竟发现丈夫在同自己的母亲做爱。三人谁也没有说什么,夫妻也没有因此离婚。这是角色错位和乱伦。从此,她在家里沉默寡言,在学校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生的身上。——这是她的“心理依托”,是她“心理情结”的转移。现在退休了,“支柱”和“依托”没有了,旧事涌上心头,击垮了它的心理防御。

再如,男女结为夫妻,这时候的家庭角色为丈夫和妻子,这是新的和主要的角色;但原来作为子女和兄弟姐妹的角色还存在。新婚的男女既要学习适应新的夫妻角色,又要维系原来的母子和兄弟姐妹等关系。有人、有时感到不适应或处理不好。如果处理不好,都会挑起小家庭与大家庭的矛盾。这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但时间不能过长。

又如,如果家庭成员排序和“情感距离”的远近在实际中搞颠倒或是错乱了,家庭会产生不平衡。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在给别人活着,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惟独没有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很累,但无奈。这是因为有着许多的家庭“子系统”或成员,他认为需要方方面面都打点到、处理好。有的已作为人妻角色的女人,首先去孝敬好父母,再去讨好兄弟姐妹,四面讨好。动机是为了维持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也生怕得不到一个好名声。等到精疲力竭了,最后才回过头来想到配偶和自己的孩子,结果伤害或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庭”。那配偶和孩子能满意么?“大家庭”关系倒是平衡了,那“小家庭”的情感能不危机么?当然,如果没有结婚,没有为人妻、为人母,那上面的做法就对了。——问题是现在你已经结婚了!

又再如,小家庭的消极因素包括夫妻吵架、年轻父母教育子女等行为,一定不要带到大家庭中去这是因为一来你污染了大家庭环境,把“精神垃圾”传染给了其他成员;二来大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会对你夫妻的矛盾或在你的亲子关系上“火上浇油”。效果一定是不好的。为什么明知效果一定不好但还要带到大家庭中去?动机很明显:想在大家庭中找“同盟军”。但这能找到真正的“同盟军”么?能真正地同盟么?能真正地收到同盟的良性效果么?

也难怪有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提出不要“废品”、“零件”,原来婚后会有许多人际麻烦。也难怪有人说:“如果再来人世间一次,就搞独身主义!因为这样自由,空间完全属于自己,不必为别人而累。”

所以,与兄弟姐妹或父母交往,必须以不损害或以保护夫妻情感、利益为前提或保证;否则,会导致损害小家庭以至产生婚姻危机。这是好多夫妻特别是妻子一方容易犯的毛病。

在农耕社会中期,一方面提倡、歌颂四代、五代同堂,这是传统道德和落后经济使然;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婚后与大家庭分家,另起炉灶,这是社会与经济发展使然。今天,从婚恋家庭与心理健康角度看来,婚后小两口另起炉灶,这是分清疆界的一种方法。

古人云:“分家的日子各家的财。”“亲兄弟,明算账。”作为结婚成家了的家庭成员,要弄清楚“子系统”、“边界”和“小家庭”等的概念和关系。否则,就会产生家庭的混乱或不平衡,特别是在“情”与“钱”两大方面的混乱或不平衡。

几代同堂,本身就是产生不良刺激的“应激源”,是制造大家庭成员病态的原因。可以说成员没有错,错的是“几代同堂”现状或体制;所以,冲出大家庭,过小家庭方式的生活,是解决大家庭冲突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信息化经济社会细分工劳作下的必然。结婚后,子女与父母最好分开过所以,分开过、分家,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健康,是一种和谐,是一种稳定。

21.夫妻一方甚至双方发生“婚外关系”。

《对婚姻的“期望值”应该定位多高?》篇中,笔者对一方背着另一方偷情、幽会整合出20个理由、原因或借口,并说:为什么要找情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在情人身上找到或得到自己的配偶所不给、不能给、得不到和感到不能满足的东西。

这些理由、原因或借口肯定不能都成立或站得住脚,它肯定要受到批判!但这里要指出的是:“情人现象”往往是产生“婚姻危机”或叫“家庭有病”的重要原因,或互为因果。所以换个角度,这里要温馨提醒或忠告的是:当丈夫出轨了(错误一定是在丈夫的身上!!!),你可以抓、批,犯规者也认抓、认批。但是,妻子要不要反思一下自己有什么责任……反之亦然。

“第三者”或情人运用“手机”这一现代工具进行秘密联系,也方便但也容易“东窗事发”。偶尔发个短信,见好就收;否则,天长日久,弊多利少有麻烦。《手机》中的人物在“东窗事发”后感慨地说:“手机”就是“手雷”。有了“手机”,人们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近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该人物向往那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的“农业社会”。其实,也不要怪信息社会,也不是多数人手中的“手机”都是“手雷”,也不是多数的妻子都天天偷偷查看丈夫的“手机

过去,丈夫有了外遇,有些妻子的第一反应就是“离婚”,因为自己是纯洁、忠贞的,可是带着孩子过了不久,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给孩子找一新爹,为了找到这个新爹,几经相亲、试婚,自己早已不纯洁、不忠贞了;第二类妻子是一定要保卫婚姻,出口恶气,甚至不顾“鱼死网破”;现在,除了这两招,似乎大家或双方都想通了,你找小三儿,我就给你“戴绿帽子”,——谁也不欠谁的;——其实,还有第四条路:通过婚姻辅导,找到“浪子回头”之路,而不必“鱼死网破”和反给“戴绿帽子”。

22.有“家庭暴力”包括“婚内强奸”。

说不清楚的“家庭暴力”行为,笑不出来的“婚内强奸”罪名。

确有“家庭暴力”,并且不光是丈夫打妻子,也有妻子打丈夫的。而妇联部门总是报道说:“丈夫打妻子!”

有些“家庭暴力”并不是家庭暴力”,是有的妻子愿意或主动要求丈夫打的,这里指做爱时的性“施虐”或“受虐”。

以丈夫为例。定“婚内强奸罪”,有点滑稽,但笑不出来。因为紧接着引出四个问题一是假定丈夫去婚外强奸,你当妻子的愿意吗?二是,妻子性生活的责任和义务哪去了?三是,“被强奸”一方能不能拿出“婚内强奸罪”的证据?四是,是不是同步再设立一个“婚内性拒绝罪”?——国内一旦有一例“婚内强奸罪”,受到法律制裁,恐怕国人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基本上说,这不是一种罪,而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不需要上法院诉讼,接受婚姻辅导或性心理障碍治疗即可。

家庭暴力是外在表现,许多的家庭暴力一定深藏着别人所不知道的隐秘原因。所以,只有挖出并解决了那深藏着别人所不知道的隐秘原因,其外在的暴力行为也就容易制止了。试想,如果不是精神病患者,一个男人为什么要打他的心上人呢?如果是精神病患者,那是先治病还是先对家庭暴力说“”呢?另外,施暴的人绝对有错误,但那受害的人有没有责任呢?

23.一方久病包括心理疾病,另一方不关心。

久病没孝子,同样也没贤妻。恩爱不深或一般的夫妻,认为我凭什么要伺候你一辈子?凭什么要为你活守寡?这是有没有情、用不用心的问题。

还有个因“久”而精疲力竭的问题。天天伺候病人,伺候者就是一块铁,也会生锈,丈夫久病未愈,妻子也累倒了。心有余力不足哇。

对于心理疾病,因为国人懂得很少,再加上还有个“患病获益”现象,这就使护理者读不懂或不理解,认为患者是在装病。于是就不给好脸子看。

人在患病时,会暴露出支配欲的性格或人格,也就是说,患者自己能动的、不能动的,都不动,等人伺候。这就使护理者心生反感:“我不能光伺候你一个人哪,还有一大堆家务事,等着我做呀!——把我累死,你就满意了吧?”

最后,还有一个恨爱交加现象。旧社会的女人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但那时就有“打骂丈夫,逼着带病的丈夫忍饥饿、冒风雨出工挣钱养家”的现象发生;新社会“逼迫丈夫拼命苦钱,不顾死活,而自己却天天忙着打麻将,还攀比、责骂自己的丈夫不如‘隔壁人家老李’”的现象,就更是屡见不鲜。她们一个共同点则是,面对着被自己气死或折磨死的丈夫,哭嚎着:“你撇下了我,我怎么活呀?”——生前,不把患病的丈夫当回事儿;丈夫死后则感到内疚和后悔,但又对人说不出口。

“久病无贤妻”现象,多发生在中老年夫妻身上。

因此,出于道德、责任的鞭策,作为护理者当记住自己在婚礼上对“生病誓词”的承诺。也可以暗示自己:“这是自己命运中带来的任务和考验……。”如果你愿意相信,还可以这么暗示自己:“这是我前世欠他的。”

“一人生病,拖累全家。”作为患者要记住,能自己动,就一定不要别人代劳,一定要克服“患病获益”现象。因为你获益,别人受损。

24.经济拮据,生活所迫,穷争饿吵,离心离德

这是说的经济基础问题。时间是流逝的,生活是无情的。不管恩德有多深、多牢,如果长期经济拮据,凡是凡人,都会心烦,免不了穷争饿吵,久之,则会伤心离德。恋期的浪漫、初婚的恩爱,到了现在,都变得黯淡失色。

丈夫无能迁怒骂老婆,老婆无能攀比“隔壁老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方或双方均下岗,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达不到,还谈什么和谐、幸福。

鸟还得个窝嘛。所以,不要把感情当作结婚的基础,那是黏合剂不是基础,结婚的一个重要的准备就是基本的经济条件,也就是先立业后成家,然后就是婚后的共修,艰苦奋斗,原始积累。

25.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带来关系隐患。

夫妻两地分居大概有如下几种原因或情况:当今的“两地”很大一块是指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妇女。还有一块是一方在国外,虽然人数并不太多。当今社会夫妻的两地分居,都是自己找的或自己造成的,不像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有个“受迫害”原因而造成的“两地”。另外,无论过去、现在,还有一类人,他们是重要领导人物,因“工作需要”而异地升迁,但没有携带配偶,而造成“两地”,——这一类人不在本文表述。

有些夫妻长期在一起,感到腻味;有些夫妻长期不在一起,感到性饥渴。腻味好办,可以调控;但饥渴就不好办了,找妻子,天河两岸遥相望,找情人,就可能会引起婚姻危机。然而,现在的人多讲实际,因情感无法交流、性欲无法满足,往往不会像过去的人那样痴痴地干等,不甘心像牛郎、织女那样一年只享受一次探亲假。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一丈”的范围里,“你耕田来我织布”的模式早已成为过去。现在夫妻也不在一个单位工作,甚至很多夫妻更不在一个城镇工作,白天至少有8个小时的时间和别人(工友)在一起,不排除和异性工友在一起,甚至在一起的时间比夫妻的还要长。这反倒使夫妻情感淡薄,工友情感加深。大多的时间夫妻不能在一起吃饭和睡觉,这很难在情感方面能做到相依为命。

农民工与农村留守妇女的情感更是纠结,可能会导致另外的两种情况:或离家的丈夫,在城里出轨了,与在一起的异性工友关系暧昧;或留守在家的妻子,农忙时节需要请帮工帮助自己耕种和收割,因此在村里与丈夫的哥儿们有交换,这是对帮忙者的性回报,也是自身的性需求

可见,夫妻两地分居,不但会影响夫妻生活质量,而且在客观上容易产生空隙,让“第三者”钻空子。近年,一些大学毕业生主动到乡村创业,并协同恋人一起,这倒是值得提倡;有的农民工在城里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就回到家乡,再在老婆孩子的身边创业、求发展,很值得提倡;还有诸如风景区的农民,哪也不去,就在自己的家门口搞旅游等,这叫守家创业,也值得效仿。总之,两地分居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坚持,虽然做不到“一丈”的范围,但也不能长期“异地千里”。

26.双方有遗产或婚前财产的纠纷。

因为婚姻中财产越来越被看得严重,为了区别婚后的共同财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把婚前各自的财产标明,所以就出现了“婚前财产公证”。两个人虽然下一步要在一起生活,并且要财产共有,但婚前各自的财产不能掺合进去。这种公证其实主要是为了一旦离婚则可减少在经济分割方面的很多麻烦。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司法解释,客观效果上就成了离婚司法解释。

夫妻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接受各自的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财产馈赠(有的是遗赠)。这笔财产,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所得,都是各自的财产,都不是夫妻共有的。客观效果上这就没有勇气、没有信心“与子偕老”或“从一而终”,也是为一旦离婚避免产生财产“后遗症”做了铺垫。

如果不把所属权提前搞清楚,婚后把各种性质的钱都放到一个抽屉里,一旦吵架,一旦闹离婚,钱财就成了一本糊涂账,说不清楚,没法分割。进而有可能,两夫妻闹离婚升级为两亲家打官司。

27.双方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拉开距离,关系紧张了。

共修型的夫妻,应该是稳定的。但是如果在婚姻中途,双方角色发生重大改变,反差很大,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了,则会感到不平等、不安,这时关系有可能紧张。

攀高枝的婚姻,妻子拿姿色与丈夫的权钱结合。一旦姿色消褪,这个“花瓶”会被尘封。夫妻“不平”等了,这时,关系有可能紧张。

依赖型的夫妻,一开始就孕育着距离和紧张。虽然做妻子的像藤缠树一样地缠着丈夫的身,但心却不在一起。

所以,这里特别温馨忠告女方,不要轻易做专职太太。这样会与丈夫拉开距离、关系紧张。也温馨提示丈夫,定位角色,在社会上无论地位有多高,回到家里,就是丈夫一个,下班后不要把职业角色带到家里来。

28.母女不懂夸女婿,女婿的位置或成“零”。

岳婿关系不可忽视。

聪明的妻子,给娘家送东西,会说:“妈,这是你女婿专门给你买的。”什么好事都往女婿身上推,一点儿也不会降低女儿的功劳和威信。可是就有过于实在的女儿,给娘家送东西,偏偏要说:“妈,这是我给你买的。怎么样,你喜欢吧?”不顾自己和丈夫是一个共同体,他又是一个“外人”。有的女儿会在母亲面前呵斥丈夫(不讲理),丈母娘随声附和,并且加上一句:“你可不能欺负我闺女!”

女婿去丈母娘家,大都是心虚和客套,甚至诚惶诚恐。所以,作为丈母娘要摆平女婿与儿子的位置,注意倾听女婿说话,接女婿的话茬,表示女婿的存在,让女婿放松。

当然,对方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了你,容易么?代价那么大!所以聪明的女婿,注意不要得罪丈母娘。因为得罪了丈母娘,妻子不会给你好果子吃的。

29.婆媳“天敌”,互不相让。

前面提及到婆媳、翁婿(即岳婿)、姑嫂、妯娌、连襟等关系,这里专项表述婆媳关系。

古人云:“扁担不是草长的,媳妇不是婆养的。”婆媳之间没有法律和血缘关系。因为是一个女人(婆婆)把一个男人(自己的儿子、人家的丈夫)移交给了(在意识层面)另一个女人(媳妇),但又认为或感到是这另一个女人抢走了(潜意识里)自己的儿子,于是“天敌”的婆媳关系形成,从此第一个女人就忌恨第二个女人。——正因为是出于这种潜意识,所以被虐待的儿媳一旦做了婆婆,仍然也会虐待自己的儿媳。——婆媳因为这同一个男人可以面和心不合,可以积累怨恨;还会因为生下一个孩子即婆的孙子、媳的儿子,婆媳有了共同的一个希望而紧张的关系可能得以缓和。

关于“养儿防以后”和“娶了媳妇忘了娘”。母亲养儿本为防老,儿子大了又得张罗着给娶媳妇,可是娶了媳妇儿子就被认为是“忘了娘”。于是形成母亲与妻子这两个女人一起争夺同一个男人的心的局面。而这个既是儿子又是丈夫的男人,就会像钻进风箱里的老鼠,左右为难,受夹板子罪。无奈,只好唱:“深深地爱着我的两个亲人,请你们不要争吵我对谁爱得更深……

可见,婆媳是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大于统一,矛盾、冲突大于和睦、友好。

婆媳是家庭天然的一对矛盾,在农耕社会出于家庭成员分工还可维系,到了工业社会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当今,家庭成员劳作的分散化、经济收入的私有化,婆媳关系冲突往往是制造或产生家庭心理疾病的重要根源。婆媳住在一起,不能苛求其亲密,能通过道德和家规甚至契约特别是婆媳契约,促使其和睦,做到不互相干涉、不公开吵架就不错了

有恋母情结的儿子,婚后仍住在父母家里,——当然,这是母亲恋子情结更甚,舍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婆媳对立。儿媳精明,软顶着。终于,有一天小宝宝降临!这该缓和了气氛吧?未必!婆婆总感到媳妇是多余的,是外人,认为“儿子可怜,孙子可怜,而媳妇可恶”!可媳妇也不是省油的灯,“我是皇后我怕谁!孩子就是资本,怎么着吧,你?家务活我还不干,啃你老族!”——试想,一个男人既恋母亲,又爱妻子,可是婆媳关系紧张,那妻子能不迁怒于丈夫吗?那夫妻能鱼水和谐吗?

有恐婚心理的女儿,因为事先知道这种利害关系,所以有的已婚女儿的对策是:还同自己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甚至还由当妈的说了算。那很可能就应了另一句古语:“丈母娘当家,墙倒房塌。”除了父权观念的烙印,这还是有心理学道理的:一是说明女儿还没有“断乳”,二是女婿成了“倒插门”,会被动和自卑,三是小家庭永远也不能成长、成熟,四是小家庭矛盾、大家庭矛盾、亲子矛盾、夫妻矛盾、翁婿矛盾、婆媳矛盾及诸多矛盾完全搅和在一起,乱成一锅粥——这是另一种极端。

所以,“小家庭”独立,是家庭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媳妇又不是嫁给婆婆的,怎么建立和睦关系?笔者在《婚姻关系解除与家庭形式维持的对立统一》篇中说:“……婆媳关系,不是一旦建立这种关系,媳妇就得孝敬公婆。而首先应是婆婆至少是婆媳同时互相尊重对方,对对方有了恩德,对方才来感恩、尊重、孝敬你。没有‘先天必须这样’的情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为什么婆婆要首先?因为是后天、半路媳妇嫁到你家,媳妇需要有陌生人—客人—熟人—家人—亲人这样的转换过程,而婆婆则是主人。——若主人不首先表示诚意笑纳客人,客人怎么进门?婆婆不首先关爱及有恩德于媳妇,婆媳怎么能和睦地在一个锅里吃饭?”

高于生活和现实并且有积极指导意义的作品,其实就是家庭治疗的一副“良药”。如山东吕剧有一出叫《小姑贤》。故事梗概说:一家4口,夫妻、女方的婆婆和小姑。夫妻和谐;婆婆虐待媳妇,叫媳妇做一些事实上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然后对儿子说她不孝、惹妈妈生气,逼着儿子休妻;小姑不平,站在正确的嫂子一方,借助自己在家庭中的优势,撕毁休书,通过一些软硬兼施的方式方法,使自己的母亲屈服并觉悟;最后年老的婆婆把钥匙交给了媳妇,让年轻人管理家庭,自己享清福。从心理学和家庭治疗的角度看,小姑的一些方式方法就是广义的家庭疗法。通过家庭治疗,找到了妻子天天胆战心惊、丈夫左右为难的原因是来自婆婆扭曲、病态的心理防御对他们的刺激;婆婆扭曲、病态的心理,除了封建家庭关系理念,还源于自己的丈夫死得早,深受自己的婆婆的虐待,自己处于弱势,婆婆死后,又怕邻里欺负,更怕吃媳妇的“白眼饭”等。她有句名言:“千年的水沟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当她熬成婆婆的地位后,就在自己的媳妇身上加倍补偿自己过去的损失。通过小姑这位“家庭治疗师”的辅导、治疗,解决了自己母亲的偏执认知,摆正了作为婆婆的晚年地位和角色,实现了家庭新的平衡和大团圆。也就达到了这个阶段家庭治疗的目的

一个家庭,包括原生家庭,特别是三代、四代同堂有了婆媳角色的大家庭,有没有、谁来做和睦家庭的“替罪羊”?如果有,则很可能就是“那个没断乳男人”。看来,“那个没断乳男人”是缓解婆媳矛盾的关键人。俗话说:“会做的两头瞒,不会做的两头传。”而促使婆媳和睦,“这个男人”能做到“两头瞒”,则是非常聪明的。那非常不聪明的男人会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喝斥自己的妻子,以显示“丈夫”之气势。岂不知,连你都这么不尊重你老婆,那还能指望你母亲尊重这个媳妇吗?

如果这个关键人起不到关键作用,这时,就需要求助婚姻辅导或家庭治疗。

30.大家庭诸成员互相攀比,逃避为老人养老送终。

在农耕社会,子女天天和父母在大家庭的田地里劳作,在一个大锅里吃饭,一睁眼就可以看着父母,天天都可以看到老人,要行孝,侍奉,一步到位。而现在市场经济,一家人不在一起劳动和生活,甚至之间住得很远,老人一年才可以见到儿子一两次,直接侍奉就非常困难,所以就提出要“常回家看看”,要“感恩”,——还有,谁为老人“养老送终”?

在中国,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养老送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似乎子女越多,这副担子越发沉重。在这副担子面前,传统孝道越发显得虚伪,成家后的子女们的具体“困难”一个比一个突出,都有“心有余力不足”的难尽孝道的客观理由。假定已婚子女都离父母住的不远,步行平均不超过半个小时的距离;假定尽孝道分为4块:平时侍奉,住院护理,临终关爱,人死送葬。笔者通过十几年的观察、调查,发现:

一个孩子(一对夫妻)没有攀比,没有什么困难可强调的,不孝也得孝,即使不孝顺,但也会孝敬。不但可以保证老人的生活费用,还能在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具体护理,甚至是一勺饭、一把屎地伺候,特别是女儿能征得丈夫同意做到这一步。尽管这个时候的一对夫妻往往是下有小,还有工作,都得兼顾;尽管是双方父母计4个老人,担子很重。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老人去世后的遗产也早晚都是这一对夫妻的,不用分割,在这方面不存在各怀心态。这可以体现婚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及“老有子女所养并由子女继承家业”的两大功能。

兄弟两个的,根据传统习惯,还能做到由老大牵头,兄弟二人商量着来。但往往因为配偶的枕边风刮得有误,导致兄弟俩很难意见统一。因为有了攀比,还会认为老人偏向对方,尽管老人已经在意识层面是“一碗水端平”了。因为多孝敬、少孝敬一两次老人,差别不大,所以继承遗产是要“二一添作五”的。于是,这商量着来的结果或效果很可能就是,今天这个有点事情,顾及不过来,请对方代劳一次;明天对方也会找个理由推拖一下对老人的侍奉。妯娌间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在暗思忖上,——老人的遗产会不会偷着多给对方一些?

兄弟三个及以上的,那就更复杂、麻烦了。民间有“老大憨厚,老二狡猾,老三娇气”的说法。憨厚又退休了的老大反而被狡猾的老二、娇气的老三牵着鼻子走了。要么老二是下岗职工,经济困难、子女偏多,无精力、没时间过来照顾老人;要么老三还没退休正在上班,不好请假,就是能请下一天的假,那要扣掉一个月的奖金哪;还有老四、老五,这个说自己也有病,天天要跑医院看医生,那个说还要照顾配偶方的父母,抽不开身。这样一来,只有老大“有钱有闲”,出钱同时也出力。老大要是召集他们开会商量一下老人“后期”一些事情的安排,总是人凑不齐,要么是这个上幼儿园的孙子要接送;要么是那个的家里搞装修,离不开人。他们还会说:“老大你看着办就行了,一切听老大的。”——潜台词是:“老大你办就行了。”也有另一种情况:子女开会,配偶不放心也来参加,还带着第三代,表示家务缠身。商谈会上,七嘴八舌。要出力,就是请不下假,抽不开身;要分遗产,那是人人有份,平均分割,不能厚此薄彼。有古语指出:“树倒猢狲散。”现在老人还在,则是,心已散,身假惺惺地不散。这真是“三个和尚没水吃”。——他们的配偶在猜测老人对遗产的如何分割问题。

把客观困难主要是经济困难排除。就主观因素而言,不孝、不想侍奉,大致有四个原因、理由或借口:一是子女不讲亲情良心和无视家庭道德;二是子女之间负性攀比;三是老人因自私和虚荣并且实际上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竟伤害了子女,甚至在客观效果上还调拨了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四是老两口天天吵架,分别向子女告对方的状,不给子女树立榜样,反而制造麻烦,让子女左右为难、瞧不起、反感,不知到底顺着哪一个。——前两者是子女的问题,后两者是老人的问题。

这里再说一下老人。

有的老人把一大堆脏衣服都泡臭了,也不洗,或洗不动,等着子女回来。子女回来看到了,说:“给你请个保姆吧。”老人说:“保姆?不可靠,不要。”“那上养老院。”“养老院饿死人,不去。——你们不要管我,我能动弹,自己照顾自己。”——言下之意是:“我不能照顾自己了,我要你们管我,才可靠。”

许多老人特别喜欢一大家子人都在同一天聚集在自己的身边,展示自己儿孙满堂,大家都来感恩。其实好多的子女是各怀心态,来“啃老族”一把,吃完饭把嘴一抹,走人。常常是杯盘狼藉,有时甚至还摔筷子、掀桌子,还有的来把自己小家庭的“苦水”倒到老人这里来,还有的子女借机过来吵架,指桑骂槐,发泄子女之间的不满,发泄对老人的不满。老人是满怀希望地请大家来,经常是完全失望地送大家走。——这暴露出老人的自私与虚荣,是潜意识驱使。

“不患寡而患不均。”许多老人平日不知不觉埋下了“偏向”、“无序”的种子有的老人厚此薄彼、重男轻女,尽管儿子不孝,但痴情地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更有甚者,有的老人在过年的时候,只给孙子、不给外甥“压岁钱”。但是住院了却求着女儿来护理。女儿拒绝:“我要出去旅游,没有时间。找你的宝贝儿子和孙子吧,轮也轮到他们了!”在遗产问题上,有的老人就是不表态,让子女们胡猜;有的老人亲近孝顺自己的孩子,另外的孩子就嫉妒,并怀疑老人在偷偷给喜欢的子女钱;有的老人暗地里帮衬经济困难但不孝敬的子女,其他子女内心不服;有的老人把子女行孝与遗产分割割裂开来,孝与不孝,一律平均分配遗产;有的老人放风说,从现在起,谁伺候我,谁就参与遗产分配,但有的子女也放话表示又不想伺候老人又要分割遗产;也有的老人在生前到公证机关申办财产公证遗嘱,防止期间有的子女图谋不轨。总之,无论老人怎么做,子女们都不能完全认同他是客观、公平的。因此在临终前就不会或不能客观地处理好遗产问题,进而就造成挑拨兄弟之间矛盾的客观效果。——什么叫客观、公平地分割遗产?这没有统一或标准答案。但怎么分,总有人感到不客观、不公平,因为每个子女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农耕社会,大致是,在大家庭里,有基本的分工,也有合作,种田的,做饭的,侍奉老人照顾小孩的,但也表现出大呼隆,无论子女之间有没有矛盾,婆媳、妯娌的心和不和,但因为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经济大权掌握在老人手中,所以,老人的养老送终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当然也会有《墙头记》(兄弟们都不肯侍奉月份大多出的那一天,这一天把无经济大权的老人放在墙头上,谁也不管)的故事发生。

在工业社会,出去做工的子女往家里寄钱,叫出钱;在家务农并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子女出力,照顾吃喝拉撒睡的具体事宜。还可以相安无事,只要照常寄钱不卡壳。

现如今,老大、老二、老三,还有老四、老五、老六,七、八、九,他们也都成为老年人了,大家都在“往下看”——看自己的孙子,各自小家庭的具体困难都是事实。但是大家庭怎么办?还要“往上看”——看共同的老人。

这个难念的经到底怎么念,会相对好一些?

前几年笔者一次故乡行,期间要去拜访一位老朋友兼远房亲戚老B。他退休在县城。先去的他县城的家,结果,人不在家。妻子说他这3个月轮“值日生”,到乡下老家,侍奉老母亲去了。那是一个小山村,我们在一个共同的亲戚的坟墓那里见了面。说到关于为老人养老送终”的话题。

他说:“你是知道的,我们家兄弟姐妹共3人。”

他说:人民公社时期,我在外面工作,是“铁饭碗”,每月往家里寄钱;二弟在家务农,侍奉双亲;三妹嫁到邻村,时不时地带点好吃的回来看看。大家相安无事,邻居也羡慕不已。只是妹妹有时在信里发个牢骚,说我寄去的钱,基本没有花在老人身上;而弟弟来信则说老人越来越难侍奉了,主要是年纪大了。

他说,现在,时代变了,农村富了,大家都不缺钱了,缺的是时间和情感。不久,老父亲过世,剩下老母亲一人。我退休后一次回老家,弟弟忽然做东请大家庭全体成员吃饭,隆重而严肃的样子。酒席上,他频频敬酒,酒到半醉的时候,他发话提出兄弟姊妹三人轮流侍奉老母亲的意见,轮到谁,谁就回来同老母亲住在一起。弟弟提出“三不管”:不管咱妈的财产将来怎么分配,不管我们三人谁谁有什么任何困难,不管邻居、家族怎么看待。——这显然是弟妹的主意,通过弟弟的嘴说出。过去的模式已经翻篇,一切从新开始。我同意了。

想一想,轮值日生,是个好办法:

一是,只要父母生育并抚养了你,什么话都不要说

二是,不讲任何困难和附加条件,一切自行克服;

三是,特殊情况,可以商量调节、调换,但事后必须补上,可以找人代替,但要向代替的人付酬;

四是,这个规定一直践行到老人临终,那时,全体子女一起值守送终;

五是,如果哪个子女还愿意单独行孝,只要老人愿意接纳,不与规则有冲突,不伤及其他兄弟,那各人行各人的孝

提出的养老送终规则,它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这省去了兄弟们一多少口舌解释的麻烦;

二是,剥去了虚伪的亲情,实现了按规则办事的亲情;

三是,老人也不用低三下四、无可奈何地巴结这个、讨好那个;

四是,总而言之,这种“AA制”的规则,似乎无情实则有情,这才是当今最讲亲情的孝悌之道。

联想笔者10年前辅导家庭特别是大家庭,提出的要讲“情、德、理、法、规则”。

情,讲亲情。但有时候讲不通情,或者是有假惺惺的情。

德,讲道德。但有的成员不讲伦理道德,只按小家庭的私利和自己的意志办事。

理,讲道理。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哪个有理?有的家庭成员就是不讲道理。

法,讲法规。可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一旦诉诸法律,那这个家,也就离心离德、不稳定了。

规则,讲游戏规则,主要指由成员集体制定的家规。规则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成员都按家庭的集体意志办事。

轮值日生,就是一种游戏规则,体现了圈子里的人的集体意志和利益。

笔者听了老B家的规则,激动,感慨。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对传统孝道的发展和修正,值得效仿和提倡!关键是谁违反了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要如何应对或处理,比如兄弟们把规则制定好后再去做个法律公证。——“人在做,天在看。”如果连法律公证也无视,那最后就剩下天理或天意了。

后来,发现,这一招,已经得到不约而同的推广。笔者的原籍山西、现籍昆明朋友老Q也是这么践行的,他兄弟4个,那3个都在山西,他每年要回山西与住在农村的老母亲吃住3个月。

其实,老辈儿也有立下字据、“照章”办事(轮值日生)的事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山东吕剧电影《墙头记》,其剧情便可见一斑。

好一个“什么话都不要说”!

好一个“各人行各人的孝”!

31.邻里上门吵架。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互相帮忙照应一下,本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种缘分。

但是如今城市社区里的对面屋、楼上、楼下是谁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知道了?是在楼上把地板敲得咚咚响且响个不停的时候,楼下的住户才上去敲门,质问,吵架,这才认识了楼上的邻居。

对面屋把自己家的垃圾扫到人家的门口,楼上泼水、楼上拖椅子发出刺耳声音、楼上“鞋子还有一只没落地”,楼下的电视机震天价响等,都是引起四邻焦虑的刺激源。

住楼房与住平房,住城里与住农村,邻里关系是不一样的。笔者对社区评比“五好家庭”有看法,倒是希望社区能通过一些方式,培训住户具体怎么讲文明和道德,并促进所培训的内容能落地。

32.说不清原因。

也许有缘无分或缘分已尽或缘分中途出了故障等,都是说不清原因的因素。

笔者有位60岁出头的朋友。他说他在“名”与“利”的红尘中挣扎得太久了,太累了,觉得越来越寂寞、孤独。如今孩子大了,也飞走了,家里成了空巢。最近,他时常觉得自己剩下的时光也不多了,想抓住这人生最后的一点时光,过一段“自己真正想过的日子”。解读“自己真正想过的日子”的意思其实就是:夫妻都感到两人长期在一起过腻味了,想彼此偶尔“小别”或“独处”一段时间。“小别”或“独处”不是去做坏事,原则上不要联系,各自可以反思一些事情以及独自完成一些事情。

33.有“风水心理学”的老师归纳出夫妻“犯风水”的N条。

在大庭广众争吵。

在子女面前争吵。

在对方生病及工作处在逆境时争吵。

吵架时翻对方的旧账。

吵架时殃及对方的父母家人。

吵架时说伤害对方的话。

吵架时以死相威胁。

吵架时动手打人。

吵架时轻言离婚。

唇枪舌剑。把夫妻吵架过分,比作是“犯风水”,指出这对婚姻是致命打击。当“九戒”。

34.爱情和婚姻要走进“坟墓”了。

由于对婚姻的期望过高,由于对婚姻不擅经营,许多人多年在婚姻中摸爬滚打,结果遍体鳞伤,因此几乎都不再奢望婚姻里存有“真正、专一、纯洁、神圣的爱情”,倒是似乎默认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另一个极端。看来,婚后如果不细心呵护夫妻的情感,不注重继续经营和维系婚姻,婚姻就有可能成为“坟墓”。并且,这对下一代会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令那些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子女心存畏惧。因此,这时候梳理和反思多年的婚姻,对后期形成维持性的婚姻是有作用的。

35.家庭终于得病了。

除了久病的人,如果还有残疾人、精神病人,有酗酒、吸毒、赌博、犯罪的人,有重大信仰分歧的人等等,这会成为家庭长期慢性“应激”的来源。如果长期要“应激”这些不良甚至是恶性的刺激,即使是健康的成员也会生病,当然整个家庭也就有病。

对于成员个体来说,家庭也是一种社会环境,特别是在没有了“阶级斗争”的今天,除了在单位上紧张的人际关系,家庭就往往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应激源”。许多人的“心病”就是因家庭成员之间的一些不和谐关系造成的。另一方面,一些人在外面受到严重刺激或产生心理障碍,回到家里,认为或希望“家”是个“避风港”、“温馨巢”、“栖息地”,但家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主系统成员反而采取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方法对待他。这就进一步促使他产生困扰、不适应和不幸。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还可以总结出很多。这里整合出35,代表所有的不幸。

夫妻产生情感危机,婚姻出了故障,家庭终于得病了。

有了问题就需要辅导,有了疾病就需要治疗。当然这得需要这个病态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充当“使者”。

 

链接治疗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