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之五 求职篇
《职场心理援助》
初版《职场心理援助》目录
【目录】
自序
1.毕业生择业求职过程的紧张焦虑及其排解
2.初涉职场对单位等新环境的尽快适应
3.远程音频讲课——“老司机”带你“开车”
4.对“政工”,是抛弃还是“扬弃”?
5.对员工的心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6.稳定团队,凝聚人心,共同完成企业效益指标
7.对职场员工的压力解析与情绪疏泄
8.“下岗职工”,扬满“再就业”的风帆
9.国企改制·职工心态·股份制势在必行!
10.把EAP引进中国企业,是企业党群工作创新的重大体现
11.提前做好有关准备,以平稳的心态迎接退休
12.省内吸烟者对“玉烟”的心理评价
13.关于《职场心理援助》的总问卷
14.附图:
 
15.跋文
跋 文
“求职篇”不是文学作品,是通俗化了的学术论文集。里面有的是心理学应用型的理论、方法以及简单明了的案例。这是根据笔者的阅历、品格及文体驾御、文笔特点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写作定位的。
以上所列“求职”专题12个分课题都是单独成篇且有联系的,所以不可避免就有内容的重复。这里,在保持篇章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把细节的重复提炼成简介,把简介的重复变成只留下小标题或从略、参阅某篇。仍显得臃肿。好在它方便于不同层次或大多数的人听讲和阅读,也只好作罢。
每篇文章结尾都有“本演讲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对此课题表示关注和感兴趣者参考,愿与心理学理论界、心理咨询师同行商榷”意思的说明;并且,有的“一家之言”,还强调“见仁见智,文责自负”。这个说明不是“伟大的谦虚”;它非常重要,所以不是多余或重复。
心理的诸多问题,完全是一种体验。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作为问题本身,有的有答案,有的就没有答案,有的可能是一个答案,有的可能是多个答案,有的则只留下思考即永远也没有或永远也找不到答案。——这是笔者截至目前得出的结论。
所以,这是一家之言,文责自负,见仁见智,仅供参考。
还有五点说明:
一是,笔者的随机抽样调查,在10~20人的,一般用十分之几来表述;50人以上的则用百分比来表示。
二是,各篇文章都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撰写的;即使涉及到“医学心理学”,也是简略一谈,没有详论。
三是,为了说明治疗的完整性或全面性,在有些篇里涉及到药品;但笔者绝不开狭义药品的方子,并且注明是站在宣传的角度举例子,读者若要吃狭义的药,一定要到心脑科或精神科、神经内科确诊,按医嘱进行。
四是,书中所涉及到对恶性“应激源”的表述方式或记述情节,如果直接给你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这里向你致以歉意。
五是,由于每篇的定稿或演讲的时间不同,所以有些动态的调查统计数据、研究结果的提法等,会略有出入或不同。
另外,为了帮助笔者不断完善讲稿和以便再版,请读者指出本书中有可能存在的谬误,并提出宝贵意见,笔者采纳后会予以奖励。
如果这些内容能对大家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过程中,起到一点点作用,这便是笔者最大的收获即精神“原始积累”,实践了座右铭。
在出版本书的过程中,云南民族出版社的编审排校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别是责任编辑董艾老师还为心理健康系列丛书的整体架构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2020年5月1日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钱锡安,于2003年建立心理健康公益网站,设有“职场心理援助”等专栏,几年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有记者采访:《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网友评价:“一个辛勤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有来访者盛赞:
你的网站悦目爽心,
你的讲座朴实温馨,
你的成果远广邃深,
你的疗法有效可行,
你的心地真诚干净,
你的读者赞扬恭敬。
编 者
16.关于捐赠
关于捐赠
我此次出版心理健康系列丛书“求职篇”,将其一部分进行捐赠,采用有关方式,送到全国的受赠者手上。受赠者主要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市、二级市的妇联、总工会、卫生厅局、教育厅局、社科院、图书馆,以及部分大学的图书馆、中小学的阅览室,还有港澳台地区有关机构的图书馆。
赠书的动机或目的很简单。
心理学里有个专用词叫“利他”。“利他”,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也是一种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该行为或防御方法,属于心理学范畴,却又源于道德规范,不仅能满足个人的欲望或冲动,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同或认可。我不敢自诩是受到道德的驱使,这一举动半是出于潜意识半是出于意识的(说“关爱社会与他人”是公德、美德,其实,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或潜意识),但作为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或还愿却是我的初衷。我在少儿期曾得到社会的救助。现在为社会赠书,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是践行青年初期以来的一件夙愿,也是步入老年初期的一点“自我实现”。
心理学里还有个“助人自助”的提法。特别提出人退休后或步入老年期,“助人”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乐趣,是人生特别是到了老年期的最大精神收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义务地多做些诸如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的事情,这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自助”,则有利于平稳心态、健康长寿和乐度晚年。
“乐度晚年”,是我的一个提法。认为,“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退休后的“工作”,不是在职在岗时的性质,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一种“志趣”,一种“利他”活动。以此充实老年期的精神生活,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本人现已退休,愿意通过自己的专长和余热做这样的助人自助、利己利他、乐度后半生的事。
仅此而已。
2017-05-05
17.社会反馈
社会反馈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访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钱锡安
云南日报记者
罗霞
“不敢相信是真的,但的确是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个好礼物!谢谢你的大作《亲子师生沟通》!”进入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网站,“读者留言”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点击进入读者留言,各种各样的问题被读者和网友提出。《亲子师生沟通》一书的作者、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钱锡安,用心回答着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其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相应的指导。有权威网站上贴出了这样的评论:“提出的问题很多,回答也很好。一个辛勤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我是含着泪水在拜读你的大作《亲子师生沟通》的。我这才知道心育是德育的基础、前提。我就是像你书上说的,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当成德育问题来批评、教训,结果他离家出走。你要是早出这本书,也许我不会把孩子逼成这样……”这是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忏悔。“读了你的文章‘学生考试的紧张焦虑及如何调适?’,很受启发。过去总认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是他不努力、贪玩,不知道、也不承认有遗传因素。现在思想起来,是与我们的遗传有关系。过去太委屈孩子了。我已向孩子认了错,并共同履行你的指导——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读了‘亲子关系在心理上的对立统一’受益匪浅。这才知道要当个合格的母亲,原来须懂得许多的心理学知识,并用来指导孩子健康发展。”……这些家长的留言,表达了他们用开始理性的态度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作为一本将心理学学术知识通俗化的心理教育自助读本,作者钱锡安在《亲子师生沟通》中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针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形成和带来的一些不良刺激,导致一些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一些孩子产生适应不良,进而产生心理困惑甚至是心理疾病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辅导、咨询和治疗孩子心理问题、障碍和疾病的技术、技巧和方法,并呼吁给孩子创造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同时提出,消除或排解外在环境因素的恶性刺激,是防患未然、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治本之措施。钱锡安当过知青、工人、记者编辑及企业管理者,丰富的人生积累,尤其是在二十多年前,曾担任过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德育和应试教育方面有过的经历或教训,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多有渗透。可以说,作者是将亲身体验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相融合,通过书籍为仍然困惑于孩子成长的家长开出了一剂良方。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与出版社、印刷厂合作,自费出书五万多册,并以捐赠的方式受惠于家长、青春期的孩子和大中小学老师,这种“利他”的心理学行为,被作者钱锡安率先用在了自己身上。作为一个对心理学研究有着多年情结的知识分子,他不仅通过自修心理学的诸多课程和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专修班,完成了“用专业理论武装自己”的积累,获得了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并把学习成果通过成立研究所、设置心理健康公益网站等,为来访者排解心理困惑,同时,还走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目前,他已分别担任了云南民族中学、韶山小学等中小学的心理咨询校外辅导员,通过专题讲座或“心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师生及家长们做心理减压训练。钱锡安说,选择“利他”行为,不仅满足了自己个人对心理学研究的欲望和冲动,而且可以帮助别人,有利于他人,以受到社会的赞同和认可,也是了却自己少儿期曾得到社会救助的一种回报的夙愿。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从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孩子身上看到了太多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一种社会责任感促使他有了公益捐赠的想法。据了解,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大都把钱花在了做广告上,而钱锡安选择自费出书并公益捐赠,就是想让受益者获得更有实质性的帮助。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得的是“心病”,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繁多的考试,使得应试教育再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希望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按摩和情感呵护,为学生们提高心理自我认知能力和防治能力,进而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格。目前,钱锡安拟撰写出版的书籍还有《心态心病心药》、《心理师备忘录》、《家学心理学》、《职场心理援助》和《文字排郁疗法》等8部,他说,如果作品能对大家在维护心理健康过程中起到一点点作用,就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也是永远的精神“原始积累”。
(原文载于《云南日报》2007年3月9日新周末版)
18.作者简介
(附照片)

(作者中年后期在职场做心理援助的讲座)
作者简介
钱锡安
男,汉族,年龄段现为老年初期,原籍山东威海,现籍云南昆明。
学历职称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专科毕业,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专修班结业;中级经济师、讲师、记者编辑和高级心理咨询师。
简历名分
上山下乡知青,工厂车工工人,自学考试的大学生,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报刊的记者编辑,企业管理者,行政执法者,现为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昆明心桥心理所所长。
性格为人
自强不息,豪爽不阿,善解人意,宽容助人。
特长爱好
现代汉语、写作理论、写作实践、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等课程的讲授或辅导;京剧学唱,美声合唱,器乐伴奏,书画浅赏,摄影初探;撰稿,演讲。
四大弱项
不记路,不记数,不记人名,不善自我推介。
咨询范围
运用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文字排郁、音乐、系统式家庭等疗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指导来访者排解心理困惑,咨询、治疗人格障碍和神经官能症等。
咨询方向
亲子代沟、问题婚姻—病态家庭以及企业EAP服务。
治疗特点
一是应用型理论下的疗法,二是无痕迹的疗程,三是标本兼治的疗效。
成果与假说
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学海无涯“乐”作舟境界,《教育心理学》应改为《求知心理学》;“家学心理学”的雏形定义,夫妻吵架现象是来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和平过渡时的“远祖无意识”的遗传,“婚前心检”和“健康式离婚”;“上班进入角色,下班心态归零”,以及“就势疗法”、“做伴疗法”和“小怒疗法”;一人“三心”——“心态”、“心病”和“心药”,人生四求——“求知”、“求爱”、“求职”和“求自我实现”。
一生著作
相继出版心理健康系列丛书《心态心病心药》、《心病还须心药医》、《亲子师生沟通》、《家学心理学》、《职场心理援助》、《心桥心理报告》、《文字排郁疗法》、《人生自我实现》及心理小说《生涯》等9部。
座右铭
保护自己,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助人,是我永远的精神“原始积累”。
相关信息
◆机构名称: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公益网站:http://www.kmxinqiao.com。滇ICP备05004158号。
◆科研地址:昆明市五华区螺峰街126号。
◆电话预约:公益讲座13908856911,个案咨询13354621145。
◆电子信箱:kmxinqiao@163.com。
◆Q
Q交流:1187037779。
◆传真电话:0871-65160431。
◆邮政编码:65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