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之二
资质篇
《心病还须心药医》
2017年7月第一版
心病还须心药医(资质篇)出版:
封面、扉页、版权页等的版式设计同《心态心病心药》一书。 |
|
|
初版《心病还须心药医》的话
初版的话
原《心态心病心药》(“三心篇”)书稿计36万字,篇幅过长。考虑到系列丛书的统一装帧问题,在出版社的建议下,从中抽出20万字的《心理咨询师备忘录》一篇,另单独成书,书名为《心病还须心药医》。这需要对原书稿《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和《一人“三心”》两篇进行统一调整,还需要使《一人“三心”》篇中的“心药”同《心理咨询师备忘录》篇中的心理疗法相吻合,再加上《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又是2005年8月的定稿,3年来的新东西尚未来得及充实进去,因此,使“三心篇”的第一版出得有些仓促。
“三心篇”第一版问世一年,笔者接纳了一些读者、朋友和同道的宝贵意见、建议和要求,又把3年来的新东西充实了进去,这才心安地准备再版。
心理健康系列丛书《心病还须心药医》(“资质篇”)也同步定稿于汶川灾后重建期间,拟在不长的时间内相继出版。
如果说《心态心病心药》是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那末,《心病还须心药医》则是解决问题并且是标本兼治。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又是递进关系。
出版时,它们在程式等方面,与最早出版的《亲子师生沟通》一书保持谐调、统一。
借《心病还须心药医》出版之机,当着广大读者的面,对这些读者、朋友、同道以及责编,深表谢意!
2009年1月
你的欢乐,咱们一起分享!
你的烦恼,我们帮你排解!
在“心桥”上沟通……
——心理健康工作者
自 序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研究发现,人们喜欢通过发明创造、著书立说、社会兴趣、慈善公益、生育子女、积累财富等等作为,补偿或抚慰自己的孤独心理、不安情绪或某种心结,有生之年给人世间留下点有意义的东西,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甚至还有人试图在社会中去完善单凭自己的能力无法完善得了的东西,想以此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鼻祖罗杰斯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这是每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在自己心目中有很高的价值;他还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具有“发展自我”的倾向,人最终要自我实现,达到“理想自我”。
人人都想自我实现。
笔者很想自我实现。
笔者孤独,焦虑,又有回报社会的情结。其自我补偿或抚慰的方式、自我实现的作为就是著书立说,因为自测和社会实践证明自己没有别的什么能耐。
我想写东西,在青春期就开始萌动。而构思写心理学题材的东西,是在青年后期,我的青年后期适逢“文化大革命”。
从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阶级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斗争或革命的对象其中就包括心理学。大破“四旧”、狠批“封资修”,把心理学也定性为“伪科学”,焚心理学的书;否定心理辅导和治疗,把心理学学者打成“右派”、“反革命”、“牛鬼蛇神”;使“思维”变成有政治色彩的“思想”,视“性格”为道德品质、“人格”为阶级立场,把人们的“心理困惑”看作是“活思想”、“私心”,紧接着深挖“活思想”,狠斗“私”字一闪念,用“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心理辅导工作,甚至把“持不同政见者”送进疯人院、精神病院。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以写“大批判”稿子为掩护,偷学心理学;中后期,以工作的名义、人际的方便,以“政治”过别人、也被别人“政治”过的经历,搜集了大量的“应激源”(恶性刺激)素材,整理了很多的“精神分裂”案例。
20世纪末期即改革开放的初期,心理学得以平反昭雪,心理辅导和治疗解冻。但旧的心理创伤尚未来得及抚慰好,新的心理困惑又在频频产生。据有专家预测,21世纪初是一个易患抑郁症、焦虑症、偏执型人格障碍以及容易感到孤独、郁闷、空虚和令人浮躁的时代,同时又是迫切希望能实现“新健康”的时代。还有人预测,如果现在不重视心理的健康,到了21世纪中期,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非常糟糕,那时的人会责怪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不重视心理卫生竟然导致了心理疾病的遗传!
但处于职业、为了生计,我在20世纪末,却从事着宣传教育、新闻报道及行政管理等工作,只是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间接地做一些心理辅导、咨询及其调研工作;直到2002年,我才公开、正式地开始从事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辅导和咨询工作。由于过去隐蔽得太深,这使老同学、同事、朋友和熟人大吃一惊、大惑不解——什么,什么,什么?心理咨询师?!你怕是个“精神病”吧?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我还有心理学的爱好、专长或专业!
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做到2005年,笔者不禁想起了晚年的孔子、达尔文和潘菽,潘菽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觉得年事已高,要抓紧时间整理典籍和著述呀!笔者不是要成为他们,而是受到他们的提醒:弹指一挥间,人生竟到了中年后期,后半生的时间有限,得抓紧时间挥毫奋笔呀!于是,除了一边继续学习心理学专业,一边做心理辅导、咨询和讲座,其主要是安排时间撰写心理健康系列丛书。
于是,心理健康系列丛书9部的目录、框架或蓝图拟成:
1.《心态心病心药》(三心篇)
2.《心病还须心药医》(资质篇)
3.《亲子师生沟通》(求知篇)
4.《家学心理学》
(求爱篇)
5.《职场心理援助》(求职篇)
6.《心桥心理报告》(个案篇)
7.《文字排郁疗法》(减压篇)
8.《人生自我实现》(体验篇)
9.心理小说《生涯》(指南篇)
“资质篇”的内容提要——
2005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出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其主旨主要在于通过考试、考核而获取心理咨询师的等级资格,相当于一个考试、考核的大纲。学好了它,会得到心理师资格证书的。
笔者出版的是《心病还须心药医》一书。“心药医”即“资质篇”,这是第三稿即最后一稿的书名。第一稿本是一篇论文——《做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哪些资质?》,考虑谦虚谨慎的问题,后来更名为《心理咨询师备忘录》。在丰富、完善“备忘录”篇定稿时,见篇幅较大,于是决定第二稿单篇成书,把“备忘录”篇名改为书名。笔者在《心态心病心药》一书中对406种“心药”只是列出了提纲,而在“心药医”本书中用了约4/5的篇幅对其做了较详尽、系统的表述。
其中“就势疗法”,是经过笔者的长期思考、大胆设想,也做过一些辅导实践和临床试验,直到2008年8月,有了关于在29届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多动症”患童菲尔普斯创造了单届8金世界第一人奇迹的新闻背景,并且有了媒体记者对笔者的专题采访,笔者认为它已渐趋成型,这才敢正式提出来。
但特别需要说明:本书中的疗法极多的是整合,笔者极少有创新。除了有的疗法有明显的发明者因而作了标明,其余大多数无法找到或无法证明其具体的创作者到底是谁,特在此一并表示谢意!这些疗法本来就是心理学界前辈们的心血和智慧,是“集体结晶”或“无名氏创作”。
写“资质篇”,从2003年的第一稿到2010年的杀青,前后用了7年的时间。对于笔者来说,致力于著书立说,既是一种使命,又是一种乐趣;因此才能做到即使废寝忘食也乐此不疲,才能感到失去的也许很多但得到的肯定更多,还常常感到若不能如愿以偿则死不能瞑目。笔者对心理学的认知有个过程:喜欢—爱好—执着—有点儿痴迷—执着。由于有时有点儿痴迷心理学,因而使人似乎变得有点痴呆,其他某些社会角色有时近似不称职。
本书主要适用于与心理师同行交流,但也适合于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心理学广大爱好者和一般读者阅读。但愿本书能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这406种心理疗法通俗易懂、可操性较强,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可以拿来使用,它们没有副作用,并且之间不相克。
当然,实际上,一切有关“心理”的事情,都是艰难、复杂的,《心理学》本来就不是一部容易读得懂的书。翻译过程如此,写作过程如此,阅读过程如此,做心理医生如此,去看心理医生也是如此。所以,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还是提倡人们能排解浮躁,沉下心来,学习一点已经尽量通俗化了的(再通俗化毕竟是一门学科专业呀)、有可操性的心理学的书;这对提倡人人都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师、“治未病”,有重大意义和现实作用。
2010年12月31日
【目录】
1.心病还须心药医(资质篇)出版:
2.初版的话
3.心理健康工作者(题记)
4.自序
5.目录
6.提纲
7.全文(22万字,网页拆分)——
1、自序
1-0、大标题及十九个中标题
1-1、提纲
2、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或概念
3、心理师应具备的心态
4、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应具备的个人品质和综合素养
5、咨询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6、心理咨询的几种测试手段
7、咨询和治疗的四种模式(或类型)
8、心理咨询的若干形式
9、心理治疗的诸多类种(方法)
9-1、“精神分析法”(13人物及70种)
9-2、“行为疗法”(9人物及46种)
9-3、“人本主义疗法”(11人物及26种)
9-4、“认知疗法”(21人物及38种)
9-5、“森田疗法”(5人物及14种)
9-6、“团体疗法”(10人物及15种)
9-7、“家庭疗法”(24种)
9-8、其它一些疗法(83种)
10、心理咨询的方案和流程
11、撰写、发表、交流论文,展示成果,推广经验
12、关于成立“中国社会应用心理师协会”的倡议
13、奉献精神、咨询方向和座右铭
14、(8.)关于《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问卷
15、(9.)附图:笔者与国内外心理老师
附图:笔者与国内外心理老师
|
|
|
16、(10.)跋文
17、(11.)关于捐赠
关于捐赠
我此次出版心理健康系列丛书“资质篇”,将其一部分进行捐赠,采用有关方式,送到全国的受赠者手上。受赠者主要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市、二级市的妇联、总工会、卫生厅局、教育厅局、社科院、图书馆,以及部分大学的图书馆、中小学的阅览室,还有港澳台地区有关机构的图书馆。
赠书的动机或目的很简单。
心理学里有个专用词叫“利他”。“利他”,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该行为或防御方法,属于心理学范畴,却又源于道德规范,不仅能满足个人的欲望或冲动,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同或认可。我不敢自诩是受到道德的驱使,这一举动半是出于潜意识半是出于意识的(说“关爱社会与他人”是公德、美德,其实,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或潜意识),但作为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或还愿却是我的初衷。我在少儿期曾得到社会的救助。现在为社会赠书,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是实践青年初期以来的一件夙愿,也是将步入老年初期的一点“自我实现”。
心理学里还有个“助人自助”的提法。特别提出人退休后或步入老年期,“助人”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乐趣,是人生特别是到了老年期的最大精神收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义务地多做些诸如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的事情,这十分有利于身心健康;“自助”,则有利于平稳心态、健康长寿和乐度晚年。
“乐度晚年”,是我的一个提法。认为,“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退休后的“工作”,不是在职在岗时的性质,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一种“志趣”,一种“利他”活动。以此充实老年期的精神生活,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本人现已退休,愿意通过自己的专长和余热做这样的助人自助、利己利他和乐度后半生的事。
仅此而已。
2011-10-10
18、(12.)社会反馈
社会反馈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访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钱锡安
云南日报记者
罗霞
“不敢相信是真的,但的确是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个好礼物!谢谢你的大作《亲子师生沟通》!”进入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网站,“读者留言”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点击进入读者留言,各种各样的问题被读者和网友提出。《亲子师生沟通》一书的作者、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钱锡安,用心回答着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其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相应的指导。有权威网站上贴出了这样的评论:“提出的问题很多,回答也很好。一个辛勤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我是含着泪水在拜读你的大作《亲子师生沟通》的。我这才知道心育是德育的基础、前提。我就是像你书上说的,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当成德育问题来批评、教训,结果他离家出走。你要是早出这本书,也许我不会把孩子逼成这样……”这是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忏悔。“读了你的文章‘学生考试的紧张焦虑及如何调适?’,很受启发。过去总认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是他不努力、贪玩,不知道、也不承认有遗传因素。现在思想起来,是与我们的遗传有关系。过去太委屈孩子了。我已向孩子认了错,并共同履行你的指导——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读了‘亲子关系在心理上的对立统一’受益匪浅。这才知道要当个合格的母亲,原来须懂得许多的心理学知识,并用来指导孩子健康发展。”……这些家长的留言,表达了他们用开始理性的态度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作为一本将心理学学术知识通俗化的心理教育自助读本,作者钱锡安在《亲子师生沟通》中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针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形成和带来的一些不良刺激,导致一些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一些孩子产生适应不良,进而产生心理困惑甚至是心理疾病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辅导、咨询和治疗孩子心理问题、障碍和疾病的技术、技巧和方法,并呼吁给孩子创造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同时提出,消除或排解外在环境因素的恶性刺激,是防患未然、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或基本健康的治本之措施。钱锡安当过知青、工人、记者编辑及企业管理者,丰富的人生积累,尤其是在二十多年前,曾担任过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德育和应试教育方面有过的经历或教训,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多有渗透。可以说,作者是将亲身体验与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相融合,通过书籍为仍然困惑于孩子成长的家长开出了一剂良方。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与出版社、印刷厂合作,自费出书五万多册,并以捐赠的方式受惠于家长、青春期的孩子和大中小学老师,这种“利他”的心理学行为,被作者钱锡安率先用在了自己身上。作为一个对心理学研究有着多年情结的知识分子,他不仅通过自修心理学的诸多课程和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专修班,完成了“用专业理论武装自己”的积累,获得了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并把学习成果通过成立研究所、设置心理健康公益网站等,为来访者排解心理困惑,同时,还走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目前,他已分别担任了云南民族中学、韶山小学等中小学的心理咨询校外辅导员,通过专题讲座或“心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师生及家长们做心理减压训练。钱锡安说,选择“利他”行为,不仅满足了自己个人对心理学研究的欲望和冲动,而且可以帮助别人,有利于他人,以受到社会的赞同和认可,也是了却自己少儿期曾得到社会救助的一种回报的夙愿。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从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孩子身上看到了太多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一种社会责任感促使他有了公益捐赠的想法。据了解,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大都把钱花在了做广告上,而钱锡安选择自费出书并公益捐赠,就是想让受益者获得更有实质性的帮助。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得的是“心病”,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繁多的考试,使得应试教育再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希望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按摩和情感呵护,为学生们提高心理自我认知能力和防治能力,进而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格。目前,钱锡安拟撰写出版的书籍还有《心态心病心药》、《心理师备忘录》、《家学心理学》、《职场心理援助》和《文字排郁疗法》等8部,他说,如果作品能对大家在维护心理健康过程中起到一点点作用,就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也是永远的精神“原始积累”。
(原文载于《云南日报》2007年3月9日新周末版)
19、(13.)作者简介
(作者青年初期遭厄运,用文字和音乐排郁)
作者简介
钱锡安
男,汉族,年龄段现为老年初期,原籍山东威海,现籍云南昆明。
学历职称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专科毕业,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专修班结业;中级经济师、讲师、记者编辑和高级心理咨询师。
简历名分
上山下乡知青,工厂车工工人,自学考试的大学生,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报刊的记者编辑,企业管理者,行政执法者,现为社会自由撰稿人演讲人、昆明心桥心理所所长。
性格为人
自强不息,豪爽不阿,善解人意,宽容助人。
特长爱好
现代汉语、写作理论、写作实践、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等课程的讲授或辅导;京剧学唱,美声合唱,器乐伴奏,书画浅赏,摄影初探;撰稿,演讲。
四大弱项
不记路,不记数,不记人名,不善自我推介。
咨询范围
运用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文字排郁、音乐、系统式家庭等疗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指导来访者排解心理困惑,咨询、治疗人格障碍和神经官能症等。
咨询方向
亲子代沟、问题婚姻—病态家庭以及企业EAP服务。
治疗特点
一是应用型理论下的疗法,二是无痕迹的疗程,三是标本兼治的疗效。
成果与假说
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学海无涯“乐”作舟境界,《教育心理学》应改为《求知心理学》;“家学心理学”的雏形定义,夫妻吵架现象是来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和平过渡时的“远祖无意识”的遗传,“婚前心检”和“健康式离婚”;“上班进入角色,下班心态归零”,以及“就势疗法”、“做伴疗法”和“小怒疗法”;一人“三心”——“心态”、“心病”和“心药”,人生四求——“求知”、“求爱”、“求职”和“求自我实现”。
一生著作
相继出版心理健康系列丛书《心态心病心药》、《心病还须心药医》、《亲子师生沟通》、《家学心理学》、《职场心理援助》、《心桥心理报告》、《文字排郁疗法》、《人生自我实现》及心理小说《生涯》等9部。
座右铭
保护自己,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助人,是我永远的精神“原始积累”。
相关信息
◆机构名称: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公益网站:http://www.kmxinqiao.com。滇ICP备05004158号。
◆科研地址:昆明市五华区螺峰街126号。
◆电话预约:公益讲座13908856911,个案咨询13354621145。
◆电子信箱:kmxinqiao@163.com。
◆Q
Q交流:1187037779。
◆传真电话:0871-65160431。
◆邮政编码:650031。
14.封三
冰山几种意识状态等5幅示意图:
《冰山状态的几种意识示意图》中的背景图片作者佚名。这里表示感谢,也致以歉意。
15.封底
心桥网站首页:
被授予荣誉称号-1
钱锡安在发表了学术论文《新谈“应试教育并发症”》后,提出“执行基础、素质、兴趣、创新教育,防御应试教育并发症的侵袭”爱国倡议,受到中华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委员会的重视,被授予“中华杰出医疗人物”荣誉称号。作为荣誉称号及倡议内容,于2007年年底镌刻在居庸关长城“中华爱国公德榜”上。
被授予荣誉称号-2
钱锡安专家:
鉴于阁下热心学术交流、著述颇多、成就卓越,经专家评审,您撰写的论文《“就势疗法”的创立与应用》被入选中外名医风采杂志,并礼聘您担任本刊“首席医学专家”,同时被评为“世界医坛杰出贡献名医”。
中外名医风采杂志、国际名医联盟网
2017年
|